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椎体前通路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健侧C7神经根在干股交界处切断,近端游离至椎间孔处,经前斜角肌的深面翻转至椎体前食管后间隙,经4-6股皮神经桥接,修复患侧上干或上干后股。2002年3月-2003年8月,共完成21例手术,其中14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14例中男12例,女2例;年龄17-41岁,平均31岁。手术时间:伤后2~6个月,平均4个月。全臂丛神经撕脱伤5例,上中干撕脱伴下干不全损伤8例,上中干锐器伤1例。结果:14例患者术后随访12~19个月,平均16个月。健侧C7神经根修复患侧上干或C5、C6神经根或上干前后股的10例,9例肩外展及屈肘肌肌力≥3级,1例无效;健侧C7神经根修复患侧上干后股或C5神经根的3例,肩外展肌肌力均≥3级;健侧C7神经根修复C6神经根1例,肱二头肌肌力为0级。结论:健侧C7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移位修复臂丛神经上干的同时重建肩外展及屈肘功能或修复上干后股重建肩外展功能,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健侧C7神经根移位经椎体前通路的应用解剖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目的 通过尸体解剖及临床手术 ,找到健侧C7神经移位修复臂丛损伤的最佳桥接神经通路。方法 对 8具成人颈段尸体标本 ,显露双侧臂丛神经 ,将右侧C7神经在干股交界处切断并游离至椎孔处 ,经前斜角肌的深面翻转至椎体前 ,测量C7神经根至对侧臂丛上干前后股的距离。临床选择 13例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 ,术中测量健侧C7神经根经椎体前及颈前皮下通路修复患侧臂丛上干或前后股的距离 ,并对其手术入路进行观测。结果 尸体标本测量C7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至对侧臂丛上干前后股的距离平均为 ( 7.9± 2 .6)cm , x±s,下同。临床测量健侧C7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及颈前皮下通路至对侧臂丛上干或前后股的距离分别为 ( 9.4± 1.2 )cm及 ( 18.2± 3 .2 )cm。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P<0 .0 1)。临床应用 13例全部取得成功 ,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经椎体前通路是健侧C7神经移位修复臂丛损伤的最佳桥接神经通路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健侧C7神经经椎体前路移位、一期直接修复臂丛根部撕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臂丛根性撕脱伤伤后1~3个月行健侧C7神经经椎体前路移位直接修复术16例.在健侧C7神经前、后股汇入外侧束、后束平面后作显微解剖分离以切取健侧C7的最大长度.健侧C7神经均可顺利经前斜角肌内侧隧道-椎体前路引至患侧,一期与患侧C8、T1-下干直接缝合10例,与患侧C5、6-上千直接缝合4例,与患侧C6、C8神经根直接缝合2例.结果 健侧C7根干前、后股切取长度分别为(7.71±1.16)和(6.97±1.18)cm.一期直接修复c8、T1-下干组经6~18个月随访8例,术后6个月尺、正中神经Tinel征阳性平面至肘关节.有2例术后9个月胸大肌胸肋部收缩(M3),术后12~18个月,手掌、手指与前臂内侧均有触痛觉恢复,尺侧腕屈肌和示、中、环、小指屈肌收缩(M3).结论 健侧颈7神经经椎体前路移位、一期直接修复C8、T1-下干的手术设计具有可操作性,是治疗臂丛根部撕脱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健侧C7神经联合多组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正中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自2005-06—2010-06诊治40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首先行臂丛神经探查和健侧C7移位术一期。间隔4~8个月后完成健侧C7移位术二期及附加其他神经移位,按附加手术的不同分为3组,其中第1组10例健侧C7神经根移位于正中神经附加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第2组15例健侧C7神经根移位于正中神经附加肋间神经移位肌皮神经;第3组15例健侧C7神经根分2股分别移位于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附加副神经移位肩胛上神经。结果 40例获得随访3年余,1、2、3组有效率分别达50%、60%、73.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侧C7神经根联合多组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但不同附加术式未见明显疗效差异。  相似文献   

5.
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新认识——解剖学与临床观察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Chen D  Fang Y  Li J  Gu Y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11):661-663
目的探讨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病因。方法对30具6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小斜角肌及前中斜角肌的起始部进行解剖研究;对53例胸廓出口综合征手术患者(1966~1994年45例,1996~1997年8例)随访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解剖研究发现小斜角肌的出现率为883%,T1神经根或其下干在小斜角肌近段起源的腱性组织上跨过;前中斜角肌在颈椎横突的前后结节均有起点,C5、C6神经根从前中斜角肌的交叉腱性起点中穿过。45例1966~1996年手术者中,有颈肩痛症状者34例,术后17例颈肩痛症状仍存在,其中7例加重;8例1996~1997年手术者中,7例有颈肩痛,术中切断前中斜角肌在C5~6神经根旁的腱性纤维组织,术后仅有1例仍有颈肩部不适。结论小斜角肌的腱性纤维是臂丛神经下干或T1神经根受压的原因;前中斜角肌在C4~5横突前后结节的交叉腱性起点是压迫C5~6,有时包括C7神经根或臂丛神经上(中)干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健侧颈7神经根经椎体前路移位,修复臂丛上、中干根性撕脱伤的最短通路及其安全性,并分析其应用指征和临床疗效。方法将颈部双侧前斜角肌切断,经椎体前、食管后间隙构制健侧颈,神经根移位通路,将颈7神经根自锁骨后股束交界处切断,近端游离至椎间孔,通过皮神经桥接或直接缝合修复患侧颈5、6神经根或上干前后股。2005年12月-2007年5月,对8例臂丛上、中干根性撕脱伤伴下干部分损伤,或合并副、膈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修复。结果术后1周内,8例患者在咳嗽、进食时健侧手指有轻度麻木感,2~3周后症状逐步消失;体感诱发电位(豁口)在术后3个月时均能引出,7个月时能引出支配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术后12个月肩、肘功能部分恢复。结论切断双侧前斜角肌不仅可以缩短移植神经的长度,且健侧颈7神经根翻转通路更通畅、安全。直接修复或短段皮神经移植极大地缩短了神经再生的距离,利于患肢肩、肘功能的恢复。术后早期禁食可以减轻食道的组织创伤反应,利于颈7神经根缝合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7.
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学依据,为临床诊治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提供指导,方法:解剖30具成人固定尸体,作大体及显微镜解剖观察,了解臂丛神经上干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临床随访7例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手术疗效。结果:前斜角肌在C3-6颈椎横突的前、后结节均有起点,中斜角肌起源于第2-6或第2-7颈椎横突的前、后结节。C5,6神经根出椎间孔后被中斜角肌和前斜角肌交叉的起点腱性纤维而包裹。7例术后5例疗效佳,1例复发局封后症状消失,结论:前中斜角肌交叉起点是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术中应前中斜角肌起点处切断该肌。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术后患侧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该术式对健侧肢体的影响。方法 2008年8月-2010年11月,采用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2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4~47岁,平均33.3岁。术前临床检查及电生理检测均确诊为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其中修复正中神经16例,桡神经3例,肌皮神经3例;一期手术2例,二期手术20例。观察手术前、后患侧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1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7~25个月,平均18.4个月。健侧C7神经根修复正中神经:屈腕肌肌力达3级或以上10例,屈指肌肌力达3级或以上7例;感觉恢复达S3或以上11例。健侧C7神经根修复肌皮神经:屈肘肌肌力达3级或以上2例;前臂外侧皮肤感觉达3级2例。健侧C7神经根修复桡神经(失访1例)伸腕肌肌力达3级1例;感觉恢复达S3 1例。结论健侧C7神经根全干移位修复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效果较好,分期手术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健侧颈,神经根经椎体前路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撕脱伤的最短通路及其安全性,并分析其应用指征和临床疗效。方法将健侧颈。神经根白干股交界处或锁骨后束部起始部切断,近端游离至椎间孔,将前斜角肌切断,经椎体前食管后间隙,通过5~7股皮神经桥接或直接吻合,修复患侧上干或锁骨下外侧束和后束。临床修复8例,5例为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3例为臂丛上中干根性撕脱伤伴下干部分损伤。结果5例患者术后1周内在咳嗽、进食时有轻度健侧手指麻木感,随后逐渐消失;2~3个月后患侧颈部扣击健侧手指出现麻木感,SSEP在术后3个月时均能引出,7个月时能引出支配肌CMAP,12个月时恢复了肩肘功能。结论切断双侧前斜角肌不仅可以缩短移植神经的长度,而且颈,神经根翻转通路更通畅、安全,有利于神经再生和患肢功能恢复。锁骨上修复主要重建上干前股、上干后股、肩胛上神经功能;锁骨下修复时,主要重建外侧束加后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术后患侧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该术式对健侧肢体的影响。方法 2008年8月-2010年11月,采用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2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4~47岁,平均33.3岁。术前临床检查及电生理检测均确诊为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其中修复正中神经16例,桡神经3例,肌皮神经3例;一期手术2例,二期手术20例。观察手术前、后患侧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1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7~25个月,平均18.4个月。健侧C7神经根修复正中神经:屈腕肌肌力达3级或以上10例,屈指肌肌力达3级或以上7例;感觉恢复达S3或以上11例。健侧C7神经根修复肌皮神经:屈肘肌肌力达3级或以上2例;前臂外侧皮肤感觉达3级2例。健侧C7神经根修复桡神经(失访1例)伸腕肌肌力达3级1例;感觉恢复达S3 1例。结论健侧C7神经根全干移位修复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效果较好,分期手术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健侧C7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干部损伤的改良术式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证实移植神经经胸锁乳突肌下方通道的改良术式修复臂丛神经根干部损伤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 2001年2月至2002年12月,对10例臂丛神经根干部损伤患者行健侧C7神经移位于思侧臂丛上干或下干。术中发现两神经断端间距为5.5cm~10cm,平均7.8cm。采用桡浅神经、腓肠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等为移植神经,桥接健侧C7神经和患侧受神经。将移植神经经胸锁乳突肌下方通道为该术式的改良处。结果 3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较短未统计在内。7例患者术后随访6~15个月,6例修复上干者,其中2例的屈肘肌力为M3、肩外展肌力M2,2例屈肘、肩外展肌力M1-2,2例腋神经、肌皮神经肌电图有运动动作电位出现。1例修复下干者,刺痛觉恢复至腕部,正中、尺神经肌电图示有运动动作电位出现。结论 健侧C7神经移位术中移植神经经胸锁乳突肌下方通道是可行的。其优点是缩短移植神经的长度和充分利用健侧C7的神经动力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健侧C7 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移位修复臂丛上干损伤重建肩外展、屈肘功能的中期效果.方法 健侧C7 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移位修复臂丛上干损伤患者15例,男14例,女1例;年龄15~43岁,平均30岁.全臂丛撕脱伤7例,上、中干撕脱伴下干不全损伤6例,上、中干损伤2例.健侧C7 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移位到患侧臂丛上干的距离平均(7.6±1.7)cm,8例同时行副神经或膈神经移位单独修复肩胛上神经.结果 随访36~63个月,平均50个月.健侧上肢用力内收时,12例患者的肱二头肌、三角肌、胸大肌锁骨部、冈上肌肌力(8例来自副神经或膈神经的支配)均达到4级,大脑皮层运动支配中枢发生临床转化;另3例肌力为3级或以下,尚未发生大脑皮层运动支配中枢的临床转化.健侧上肢用力内收时,8例肩胛上神经单独修复者的肩外展角度平均78.0°,另7例平均43.1..结论 健侧C7 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移位可用于修复臂丛上千损伤,桥接神经的距离短,重建肩外展及屈肘功能的效果良好,大脑皮层运动支配中枢可发生临床转化.  相似文献   

13.
周围神经损伤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综述周围神经损伤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方法复习国内外文献,并结合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出周围神经损伤近几年取得的主要成果.结果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裂伤近年的进展有:健侧C7神经根通过颈椎前食管后方的通道直接移至患侧;吻合血管神经的股薄肌移植;MRI和CTM能早期诊断.对于臂丛神经上干或下干根性撕脱伤可用臂丛内神经移位术:即用尺神经部分束移位至肱二头肌肌支;健侧C7神经根选择性束组(保留前股前内侧)移位术或肱肌肌支移位至正中神经屈指肌束或骨间前神经.胸廓出口综合征多见于常保持头直视前方姿势的人群中、易发生颈肌劳损者.放射性神经病尽早用肾上腺皮质素、抗凝药和高压氧治疗.结论虽然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已有很大进展,但在促进神经再生、功能重建方面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调查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在儿童臂丛根性撕脱伤中应用的疗效及特点.方法 对12例分娩或其他创伤引起的儿童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应用健侧C7神经根合并其他神经移位术进行修复.通过带尺侧上副血管蒂的尺神经移植修复正中神经4例,桡神经1例,同时修复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和正中神经4例;通过3~4股游离腓肠神经移植修复上干或外侧束3例.5例手术一期完成,7例二期完成.结果 随访至少21个月,平均42个月.全部病例均得到较好的感觉恢复(≥S3,MRC).10例得到了明显的运动功能改善(≥M2+,改良MRC).7例所获得的运动与感觉功能几乎不伴有健肢的同步兴奋,这些手术的受体神经均为支配肩、肘部的神经或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与正中神经同时接受移位.健肢除轻微的感觉异常外,2例婴儿还出现短暂的肩外展减弱.结论 健侧C7神经根移位对儿童臂丛根性撕脱伤疗效肯定且对健肢安全.在一定条件下,一期与二期手术疗效基本相同.将动力神经移位于不同受体神经有助于改善功能恢复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健侧颈7神经移位与下干直接缝合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观察健侧颈7神经经椎体前通路移位与患侧下干直接缝合的可行性,为提高健侧颈7神经移位重建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的屈指功能,寻找一种新术式.方法10具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标本,设定左侧为臂丛神经损伤侧,右侧为健侧.将健侧通过颈7神经根的前后股向远端进行干支分离,使其长度增加后再切断.经椎体前通路将健侧颈7向患侧颈部牵拉,测量其远端过颈7椎体中线的距离.患侧经锁骨上、下切口显露臂丛神经,将下干向近端游离至颈8、胸1神经根,在前斜角肌的外缘切断之.然后沿下干向远端游离至上臂中段.在患侧肩关节前屈、内收位,将下干经锁骨后向对侧颈部牵连,测量其过颈7椎体中线的距离.临床选择7例全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行健侧颈7神经经椎体前通路与患侧下干直接缝合.结果颈7神经根与前股和后股长度之和分别为(6.8±0.7)cm、(6.3±1.0)cm,前后股过颈7椎体中线的长度分别为(2.8±0.67)cm、(2.3±0.98)cm;患侧下干过颈7椎体中线的距离为(1.0±0.3)cm.临床应用7例均成功将健侧颈7与患侧下干直接缝合.结论健侧颈7神经经椎体前通路可直接与患侧下干进行缝合.  相似文献   

16.
同侧C7神经根移位后对其支配肌影响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0,自引:12,他引:8  
目的:观察C7神经移位后对C7神经根所支配肌肉功能的影响。方法:1996年2月至2000年2月,对7例臂丛上干或C5,6神经根损伤患者,均采用同侧C7神经根(全部)移位修复,并观测手术前、后背阔肌、肱三头肌及指总伸肌肌力及肌电的变化。术后1周7例,术后4个月6例,术后1年5例进行了肌力测定及肌电检查。结果:术后1周背阔肌、肱三头肌及指总伸肌的肌力较术前均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多在1级以内。肌力的下降均呈可逆性,术后4个月三块肌肉的肌力均已恢复正常。术后3个时间组三块肌肉CMAP(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潜伏期和术前比无明显影响。结论:臂丛上干损伤采用同侧C7移位后,供区背阔肌肌力下降最明显,肱三头肌次之,指总伸肌最小。  相似文献   

17.
同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9,自引:16,他引:13  
目的探讨同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臂丛上干撕脱伤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1998年2月至2000年9月,对4例颈5、6神经根节前损伤患者,采用同侧颈7神经根移位修复上干,其中2例同时将副神经移位至肩胛上神经.结果术后随访1 ~ 2年半,4例肱二肌肌力均恢复至M4.肩外展1例外展15°,1例45°,2例 > 90°.供区神经的支配肌,除短期内肌力下降1级外,均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臂丛上干损伤采用同侧颈7神经根移位是有效的、安全的手术方法.如系下干不全损伤时,使用该手术必需慎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比较健侧G移位术中背阔肌上、中、下份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的差异,了解臂丛神经根对背阔肌的支配权重,从而为同侧G移位术的应用提供电生理依据。方法于健侧G移位术中依次刺激臂丛神经上、中、下干,分别于背阔肌上、中、下份记录CMAP,比较CMAP波幅差异,确定各臂丛神经对背阔肌的支配权重。术后4周随访背阔肌肌力。结果CMAP波幅提示背阔肌上份主要受臂丛中干和上中干支配占60%,受上干支配仅10%;中份受中干支配占70%,受上干支配占15%;下份受中、下干和中干支配占70%,无单独上干支配。综合背阔肌上中下份分析显示由上干主要支配仅占8%、由中干主要支配占33%、由下干主要支配占10%、中下干支配占23%、上中下干支配占8%。术后4周随访背阔肌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通过术中对背阔肌所受臂丛神经支配的电生理权重的研究,证实了同侧G神经根移位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中肌电生理检测对预测C7神经根移位术中胸背神经损伤程度的价值。方法7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均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术中切断C7之前分别刺激健侧臂丛上、中、下干,以及C7神经根各束支,采用肌电仪记录背阔肌动作电位波幅(Amp),了解各神经对背阔肌的支配权重。结果干部刺激后,背阔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Amp在上、中、下干分别为(2.26±1.17)mv,(3.47±1.48)mv及(2.67±1.21)mv,中干与上、下干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C7各股束支中,后股总体Amp为(4.14±1.94)mv,明显高于前股(2.08±1.24)mv(P<0.01),且后股内侧Amp最大,为(3.97±1.53)mv,大于后股外侧(2.87±1.41)mv(P<0.05)。背阔肌支配权重在臂丛干部,以中干(41.30%±2.56%)为大,而中干又以中干后股(66.90%±1.72%)、后股内侧(38.37%±1.65%)为大。结论术中电生理检测可以较精确定位背阔肌的支配神经来源,对合理选择C7神经根移位术式、提高C7神经根移位术式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治疗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神经移位术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的主要方法。臂丛丛外移位神经包括肋间神经(Tsuyama1969)、副神经(Kotani1970)、颈丛运动支(Brunelli1977)、膈神经(顾玉东1970)、健侧颈7神经根(顾玉东1986)等。其中,健侧颈7根移位神经纤维数量最多,安全有效,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近年来,胸腔镜下超长切取膈神经,有效缩短了神经再生时间。对颈5、6根性撕脱伤,改良的Oberlin术式——臂丛丛内部分尺神经或正中神经移位修复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手术简单,屈肘功能疗效肯定;同侧颈7根移位术有效且能恢复多组肌肉功能。对颈8胸1根性撕脱伤,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修复正中神经屈指肌束或骨间前神经以恢复屈指功能。对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改良的Doi术式——双股薄肌移位联合神经移位较好恢复了手握持功能;肢体短缩,健侧颈7移位直接修复正中、尺神经,能恢复屈拇屈指功能,但手内肌功能仍无恢复。如何重建手内肌仍需作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