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对113例AMI患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前壁AMI组并发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显高于下壁AMI组(P<0.05),合并束支传导阻滞组并发心源性休克(22.2%),死亡(50%),显多于不合并束支传导阻滞组(P<0.001,P<0.01)。结论:前壁AMI并发右束或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意味着左前降支近端甚至左主干冠脉闭塞,心肌损伤范围广,并发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束支传导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 I)术后患者心功能、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将AMI并行PCI术的患者分为AM I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组、AMI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组、单纯AMI组,术后3个月观察各组心功能、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结果与单纯AMI组比较,AM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组心功能障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明显升高(P均〈0.05)。AMI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组心功能障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较AM I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组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 AMI患者PCI术后伴发左束支传导阻滞提示临床病情凶险,预后不良,可作为病情恶化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临床特点、药物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对3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AMI并发AVB才比无合并AVB者死亡率明显增高(P<0.05);AVB多发生在下壁AMI。但前壁AMI发生AVB者,有时病情变化快,愈合差,应引起临床上的高度重视;晚期发生的AVB阿托品等药物治疗效果差,除部分需起博治疗外,同时提示应用氨基萘碱治疗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房室传导阻滞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14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中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27例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显示下(后)壁心肌梗塞合并AVB远高于前壁(P<0.01)。合并AVB对AMI的病情在死亡率、休克发生率和心衰严重程度方面均有较大影响。本组AMI合并的AVB67%可完全消失,其中95%在2周以内完成。作者认为:下(后)壁AMI应尽量避免使用β-阻滞剂;AMI合并AVB者,积极治疗3周后AVB不消失,而又有心脏起搏指征,方可考虑永久起搏器安装。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引起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或在LBBB的基础上发生了AMI。LBBB时心室初始除极向量方向发生改变,由右前变为左后,掩盖或改变AMI典型的心电图特征,使诊断较为困难,甚至使部分患者漏诊、误诊,贻误临床。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特点,方法:对比分析59例老年人和41例青年人AMI临床资料。结果:老年组与对照组相比,女性患者较对照组多(P<0.01),其余危险因素比例无差别(P>0.05);老年AMI无明显诱发因素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老年组曾有心肌梗死和脑梗死者多(P<0.05-P<0.01);老年组症不典型者多,且心衰、房颤发生率高(P<0.05-P<0.01),死亡率亦高(P<0.05),而两组相比室速,室颤、房室传导阻滞无差别(P>0.05)老年组广泛前壁,前壁,无Q波性心肌梗死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人AMI诱发因素及临床症不典型,心衰发生率及近期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部位与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48例Q波型AMI病人中合并AVB的36例进行临床及心电图分析。结果AMI合并AVB者下/后壁组发生率明显高于前壁组(P〈0.01),AMI合并AVB者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均高于不合并AVB者(P〈0.01)。结论下壁AMI易并发AVB,AMI合并AVB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高,是影响AMI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8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87例未溶栓的AMI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总病死率18.39%;(2)心律失常:单纯窦速及室上性早搏无1例死亡,频发室早死亡率37.5%,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死亡率50%,并发束传导阻滞死亡率43.75%,除左前分支阻滞死亡率为16.7%外,其他束支阻滞死亡率均在50%以上;(3)梗死部位:(1)下壁AMI,胸导ST段下移≥2mm,死亡率60%;(2)前壁AMI,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2mm死亡率33.33%;(4)梗死范围;(1)病理性Q波导联数>5个的,死亡率31.2%;(2)心电图异常项目数;并发1项心电异常死亡率10.53%,5项异常死亡率75%。结论:AMI并有心电图异常项目,病理性Q波导联数愈多,死亡率愈高;伴有梗死灶对应导联ST段下移幅度大,双支及三支阻滞,三度A-VB,频发室性早搏,及Ron T现象死亡率高。这些可以作为近期预后不良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意义。对250例AMI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①250例AMI合并AVB64例(占26%);②老年组合并AVB42例(占42%),中青年组22例(占15%);下组合并AVB44例(占36%),前壁组20例(占15%);且合并AVB其明显增加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以CK峰值居高,住院死亡率显为特点。表明AMI合并AVB以老年人发生率高,部位多位于下壁组,是影响其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束支传导阻滞(BBB)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我院1999~2006年收治并发BBB的AMI者共24例作为研究组(A组),以同期收住的无BBB的AMI者共111例作对照组(B组),分析两组患者心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血流频谱E/A比值等超声检测指标以及两组住院间严重并发症的特点。结果A组EF、FS、二尖瓣血流频谱E/A比值均下降,泵功能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近期住院死亡率高,与B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AMI并BBB者心脏机械功能受损较严重,住院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近期住院死亡率较高,是临床经过凶险和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张航向  龚卫琴  陶凌 《心脏杂志》2000,12(4):273-275
目的 :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 (IPC)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照分析 40例无 IPC的 AMI患者 (A组 )和 5 0例有 IPC的 AMI患者 (B组 )的近期临床资料。结果 :B组梗死后泵功能障碍发生率及程度、磷酸肌酸激酶 (CPK)峰值、并发症均显著低于 A组 ,近期预后有改善。结论 :缺血预适应组 CPK的峰值降低 ,梗死后所致心肌坏死面积减小 ,从而使泵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降低、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 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这可能是 IPC使 AMI患者死亡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室内传导阻滞是影响AMI病人近期病情发展和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对我院1985~1992年间收治的117例老年AMI的临床资料比较了有与无室内传导阻滞两组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探讨老年AMI时发生室内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纳入近10年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检查的522例AMI患者,分为AMI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组(n=22)、AMI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组(n=28)及不合并束支传导阻滞组(n=472).分别收集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及影像学检...  相似文献   

14.
束枝传导阻滞 ( BBB)对急性心肌梗死 ( AMI)预后的影响 ,既往的研究涉及较少。作者对非选择性的 894名 AMI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 ,以探讨束枝传导阻滞对 AMI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并对伴束枝传导阻滞的 AMI患者的相关临床特征进行了概述。894例 AMI患者中 ,伴 BBB者 113例其中左束枝传导阻滞 ( L BBB) 60例 ,右束枝传导阻滞 ( RBBB) 5 3例。BBB的诊断是通过体表心电图所证实 ,这些 BBB患者中有部分病人在 AMI前曾有心电图证实存在 BBB。且伴有 BBB的 AMI患者年龄相对较大 ,既往有 AMI及高血压病史 ,Killp分级大于 级…  相似文献   

15.
在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情况下,做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常有困难,LBBB时引起继发性改变易掩盖心肌梗死波形。现研究报告1例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1999年1月-2003年12月间我院153例资料完整的AMI的心电图、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水平,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153例中39例并发RBBB(占25.5%),其预后明显差于无RBBB者。表现为CK及CK—MB浓度更高,与心脏事件相关的并发症(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增高,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较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AMI并发RBBB提示是梗死面积较大、心肌坏死严重的表现,可作为预示危险程度的标志,对此类患者应积极干预,重建血运,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PCI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AMI并发CRBBB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早期行PCI的12例为观察组,未行PCI的24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Killip分级、严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性分析,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观察组的心功能Killip分级[(1.7±0.5)级:(2.6±0.5)级]、严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8.3%:20.8%)及住院病死率(8.3%:3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LVEF[(56.3±7.1)%:(32.6±4.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PCI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常合并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较年轻成人本病治疗、预后有所不同。笔者回顾性分析老年DM合并AMI(DM/AMI)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19.
房室传导阻滞(AVB)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常见并发症。在溶栓疗法出现之前,AMI并发Ⅱ-Ⅲ度AVB者为5%-7%,其中下壁MI时并发Ⅱ-Ⅲ度AVB者达28%。虽然采用溶栓治疗后AMI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是AMI后,尤其是下壁MI后AVB发生率仍然较高。一旦并发AVB,尤其是前壁MI后并发的AVB,其住院死亡率及远期死亡率均较高。下壁MI后并发的AVB,其住院死亡率亦较高,但对远期死亡率的影响未明。本研究旨在评价溶栓治疗AMI时Ⅱ-Ⅲ度AVB发生率、预测因素及其对近期及远期死亡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Li BQ  Yang LJ  Hu DY  Wu C  Xu CB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7):544-547
目的评估血清肌酐增高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因AMI住院患者共340例,分为肌酐正常组269例,高肌酐组71例,随诊1年,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室颤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30d病死率、住院病死率、随诊1年病死率的差异。结果高肌酐组患者年龄大、心肌梗死病史多;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室颤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值分别为0.003、0.031、0.000、0.001),30d病死率(32.39%比4.83%,P=0.000)、住院病死率(35.21%比5.20%,P=0.000)、1年病死率(43.66%比11.15%,P=0.000)都明显增高。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血清肌酐是30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4.591,95%CI2.149~9.808,P=0.000),也是AMI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3.936,95%CI2.264~6.845,P=0.000)。结论AMI患者血清肌酐水平增高30d病死率、住院病死率及1年病死率均明显增加;高血清肌酐是AM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