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5,(12):1648-1649
目的:探讨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后闭合复位失败,利用旋髂深血管髂骨瓣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后闭合复位失败病例11例,采用传统Smith-Petersen切口,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分离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切开腹横筋膜,沿旋髂深血管向外上解剖游离,切断进入腹肌的腹壁肌支。沿髂脊游离旋髂深血管的髂嵴支,于髂前上棘后上约6cm处切断、结扎髂嵴支,显露髂骨内、外板骨膜,用骨刀切取4.0cm×1.5cm×1.5cm大小髂骨块,形成以旋髂深血管为蒂的岛状骨瓣;沿髂前上棘向股部远侧切开约10cm切口,于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之间的间隙分离,显露股直肌上部,在髂前下棘远侧1cm处切断股直肌直头并向下翻转,将关节囊前壁沿股骨颈纵轴切开,显露股骨颈及头,解剖复位股骨颈骨折。在C形臂透视下,从股骨上段外侧经导向器向股骨颈钻入2~3枚7.5mm空心钉,于股骨颈前方沿其纵轴用小骨凿凿2.5cm×1.5cm×1.5cm之骨槽,将以旋髂深血管为蒂的岛状髂骨瓣修剪,将其自腹股沟韧带下面穿过,将岛状髂骨瓣紧密嵌入股骨颈骨槽内并用1枚螺钉固定。结果:11例随访13个月至2年。1例住院期间出现腹股沟伤口与髋部伤口交汇点区域皮瓣坏死,经Ⅱ期处理后痊愈。1例于术后11个月复查X线片时发现股骨头内有囊性改变,现正在积极治疗。其余病例均骨性愈合。所有患者无血管、神经损伤,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旋髂深血管髂骨瓣移植对于股骨颈骨折后闭合复位失败的青壮年患者来说,是预防股骨头缺血坏死、促进骨折愈合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带血运骨瓣移植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方法 1989年-1999年我院应用带血运骨瓣移植及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其中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11例,带股方肌大转子骨瓣7例,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血管蒂髂骨瓣9例。应用带股方肌骨瓣或旋髂深血管蒂骨瓣移植加截骨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5例。结果 经2-10年随访,1例股骨头进一步塌陷,1例股骨颈骨折不愈合而改行全宽关节置换术,其他病例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带血运骨瓣移植是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缺血坏死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临床应用缝匠肌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解剖学上的依据.在6具(12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供应缝匠肌髂骨瓣血管的人肌位置、入肌外径及其在髂骨瓣的分布进行观测.结果显示股深动脉分支、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及降支分别在距髂前上棘(10.8±1.2)cm、(¨.2±2.1)cm、(1 6.3±2.5)cm进入缝匠肌,入肌外径分别为(3.0±0.2)mm、(2.9±0.1)mm、(2.8±0.1)mm,在髂骨分布范围分别为2.0 cm×3.5 cm、2.0 cm×3.0 cm、2.0 cm×2.8 cm.缝匠肌髂骨瓣血供丰富,提示选择分离缝匠肌蒂的最佳长度为(10.8±1.2)cm.  相似文献   

4.
髂嵴前部血供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为合理应用带血管蒂髂嵴前部骨瓣转位或移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2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 ,解剖观测供应髂嵴前部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外径和吻合情况。结果 :髂嵴前部存在着丰富的血供 ,主要由旋髂浅动脉 ,旋髂深动脉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 ,臀上动脉深上支构成 ,其分支在髂嵴前缘相互吻合成网 ,每支血管各有特点 ,有很强的互补性。结论 :临床可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带合适血管蒂的髂嵴前部骨瓣行移位或移植术 ,并利用其互补性选择最佳术式。  相似文献   

5.
带蒂骨瓣移植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17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中空加压螺钉固定、带蒂骨瓣移植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髋关节Smith-Petersen切口,骨折复位后以3枚加压螺钉固定,带旋髂深血管蒂骨瓣转位移植4例,缝匠肌骨瓣转位移植13例。结果:随访1.5~5年,优良率94%,1例股骨头坏死。结论:切开复位加压螺钉固定带蒂骨瓣移植是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设计带筋膜的股方肌骨膜骨瓣,在31侧下肢标本上对股方肌的形态及带筋膜的股方肌骨膜骨瓣的血管进行了解剖观察。股方肌的止点为肌性,止点宽4.50±0.64cm,肌蒂长3.59±0.58cm。股方肌骨膜骨瓣的血供主要来自旋股内侧动脉深支、臀下动脉的大转子支及筋膜的血管。根据解剖观察,带筋膜的股方肌骨膜骨瓣是治疗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较理想的组织瓣。  相似文献   

7.
<正> 增加骨折端血供是加速股骨颈骨折愈合的重要措施之一,作者近10年来对该类患者,先后采用股方肌、缝匠肌、臀中肌、阔筋膜张肌等肌骨瓣,与带旋骼深血管蒂、带旋股外动脉升支蒂的骼骨块异位移植,以及游离腓骨移植治疗新鲜与陈旧性骨折共68例。这些方法中,何者为优,如何选择,现就作者实践体会分述于下: 1.从1979年以来,作者按照Meyer氏的推荐,采用股方肌骨瓣移植治疗股骨颈头下型  相似文献   

8.
缝匠肌蒂骨瓣植骨治疗股骨骨不连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缝匠肌蒂骨瓣植骨治疗股骨骨不连手术效果与手术指征选择的关系。方法 游离缝匠肌长约 15cm ,骨凿凿取髂骨瓣约 5cm× 4cm大小。将髂骨瓣及缝匠肌呈游离状后向下翻转 ,于股外侧肌肌腹下打一隧道 ,将缝匠肌肌蒂髂骨瓣从股外侧肌肌腹下隧道穿出 ,髂骨修整碎骨块嵌入骨折间隙或内后侧 ,带肌蒂骨瓣植于骨折断端前外侧。结果  11例均作随访 ,骨折对位对线良好 ,骨折断端骨性愈合 ,达到了治疗目的。结论 缝匠肌蒂骨瓣主要是改善了股骨骨折断端血液循环 ,扩大骨折断端接触面 ,同时又起到了常规植骨的作用 ,诱发成骨生长 ,促进骨折愈合 ,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临床运用关节周围带血供骨膜瓣转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解剖观测40侧肩胛冈血管网、40侧肩关节血管网、37侧肘关节血管网、30侧膝关节血管网以及32侧髂嵴前部血管的组成、起始、走行、外径、分布及其吻合情况。结果:可设计肩胛上动脉冈下支为蒂的肩胛骨骨膜瓣;旋肱前动脉外侧降支和(或)内侧降支为蒂的肱骨上段骨膜瓣;桡侧返动脉为蒂带桡侧副动脉吻合支、尺侧返动脉为蒂带尺侧下副动脉吻合支、骨间返动脉为蒂带桡侧副动脉吻合支的肱骨远端骨膜瓣;膝降动脉关节支为蒂的股骨内髁骨膜瓣、其隐支为蒂的胫骨上段骨膜瓣;以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髂嵴支为蒂髂骨骨膜瓣,转位修复附近关节的软骨缺损。结论:可利用关节周围细小动脉为蒂切取骨膜瓣转位修复相应关节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10.
髂前上棘至髂嵴结节间的髂翼部较厚,是临床骨移植常用的供骨区。Taylor及苗华等研究髂嵴前部的血液供应状况,作了旋髂浅、深动脉的调查。为了给经髂骨外侧取骨提供有关资料,我们着重对臀上动脉深支的上支和旋股外侧动脉交通支,对髂骨前区外侧面的血液供应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穿孔修补术及影响手术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12例外伤,化学气体刺激或手术后鼻中隔穿孔患者采用鼻内窥镜下穿孔修补术。术中分别采用鼻腔底后端为基蒂的粘膜瓣旋转修补颞、肌筋膜直接封闭穿孔修补、髂前上棘阔筋膜置入穿孔修补双、旋转鼻中隔粘膜瓣穿孔修补,并采用止血海绵滴用自体血清作为保湿、保护为特点的填塞方式。结果髂前上棘阔筋膜置入穿孔修补2例,双旋转鼻中隔粘膜瓣穿孔修补5例,颞肌阔筋膜直接封闭1例,鼻腔底后端粘膜瓣旋转修补4例,穿孔1.0~1.5cm2例,穿孔1.5~2.0cm5例,穿孔2.0~2.5cm2例,穿孔2.5~3.0cm3例,随访6~36个月,12例中,鼻中隔穿孔手术修补成功11例(11/12=91.6%),1例未成功,为术后2周出现阔筋膜干燥脱落,导致再穿孔。结论鼻内窥镜下手术是目前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最佳选择,修补手术后的保湿、抗感染能促进伤口愈合,确保手术效果。双旋转鼻中隔粘膜瓣治疗方法治愈率高,滴用自体血清保湿,促进伤口生长愈合效果好,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根据臀中肌及其周围组织的局部解剖,重点解剖、观察臀中肌滋养血管,探讨臀肌挛缩症术式改良及其注意事项。方法解剖无下肢疾患的8例16侧成人尸体臀部标本,观察滋养臀中肌的起点、入肌点以及分支、分布。结果臀中肌的血供主要来自臀上动脉的深支,入肌点在臀中肌的内侧缘深面,髂后上棘下方者占81.25%,髂后下棘上方者占18.75%,一般分为2~3支,臀中肌下方内侧区尚有少量臀下动脉分布。结论手术松解挛缩组织时应在臀中肌上部偏外沿肌纤维方向进行,宜靠近股骨大转子,以尽量避免血管神经的不必要损伤,同时可避免损伤髋关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治疗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新技术。方法对31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二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用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加缝匠肌蒂髂骨瓣植骨、克氏针固定,适度制动及功能锻炼。结果术后平均127d骨折均愈合,随访平均36个月,按Harris评分优20例,良7例,可4例,关节功能满意,恢复日常工作,无股骨头缺血坏死。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用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加缝匠肌蒂髂骨瓣植骨治疗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效果好,能促进骨折愈合,对预防股骨头缺血坏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直肠前突、直肠阴道瘘手术和直肠癌切除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女性盆腔标本,正中矢状切,在体式镜下观察。结果直肠阴道隔由前后两层盆脏筋膜组成,前层是阴道筋膜,后层是直肠筋膜,二者紧贴在一起,向上在直肠子宫陷凹处的腹膜返折下方分开,向下在会阴体上方分开,两侧与直肠系膜相连。结论直肠阴道隔又称为Denonvilliers筋膜,由前方的阴道筋膜和后方的直肠筋膜组成。  相似文献   

15.
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跟骨内侧和上腿内侧下1/3筋膜血管来源与分布情况,其中分布到跟骨内侧的滋养动脉主要来自足底外侧动脉与胫后动脉的分支,分别发出3~9支和2~5支外径0.6±0.4mm的骨支。小腿内侧下1/3筋膜的血供来自胫后动脉的肌间隙筋膜皮动脉,有1~3支,外径0.8±0.5mm。踝管区的骨皮支与肌间隙动脉的下行支相吻合。根据供区解剖学规律,充分利用筋膜血管明显纵向分布的特点,设计带筋膜蒂跟骨瓣,转位修复内踝骨折、骨不连。  相似文献   

16.
为探求较理想的肌桥,对犬的肌条内肌纤维走向及相对长度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缝匠肌的肌条内肌纤维与肌长轴平行且多与肌条等长;指浅屈肌肌条内的肌纤维走向与肌条长轴夹角较大且不与肌条等长;桡侧伸腕肌肌条内的肌纤维走向与肌条长轴夹角较小但只有少量肌纤维与肌条等长。为此,笔者认为仅将外观为长条形的肌肉沿其长轴纵向切取肌桥是不够的。必须考虑到肌桥内肌纤维的走向和相对长度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由此提出缝匠肌可能是一较理想的肌桥。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各髂骨钉通道的影像学测量,了解髂骨钉三种不同置入通道的参数并为其安全置入提供帮助。方法选择40例髂骨外伤患者,男21例(16~75岁,27个髂骨翼),女19例(16~78岁,28个髂骨翼),均采用三维螺旋CT重建骨盆,并对髂结节到髂前下棘、髂后上棘到髂前下棘、髂后下棘到髂前下棘髂三种不同的髂骨钉通路进行测量,评价参数分别是长度、内径以及皮质厚度。结果髂后上棘到髂前下棘通道有着最长的骨性通道,男性长为141mm,女性长为129mm,两髂骨板间可容纳在男性直径最大8mm、女性6~7mm的内植物,最佳髋关节上通道皮质骨厚度男性为5.2mm、女性为4.7mm术中髂骨钉的置入。结论本研究提示为安全置入髂骨钉,男性长度140mm直径8mm、女性长度130mm直径6mm左右的髂骨钉是较为妥当的。  相似文献   

18.
解剖了110例人心(成人70,儿童40)的Koch三角区。对房室结的形态、大小、毗邻和标志进行了观察和测量。从房间隔及冠状窦口上、下方皆有肌束连于房室结。Todaro 腱在儿童全程多为腱性,成人则后部常变为肌性。三角区的深面为左、右心房壁和室间隔顶所构成的锥形间隙,内容进入房室结区的血管和神经。由于三尖瓣隔瓣附着缘的前部下移附于室间隔右侧面上,按构成的不同将三角区分为五个区,即前上角的纤维支架区和房室结区,其余部分由上向下分别为房间隔区、右房壁区和室间隔区。讨论了这些形态结构的功能和外科意义。  相似文献   

19.
皮血管的血供类型可分为:(1)直接皮血管,起自深部动脉干,不发肌支;(2)肌皮血管,起自供应肌肉的动脉,发出穿支和缘支;(3)动脉干网状血管,由动脉干发出许多细小皮支;(4)间接皮血管,发皮支经肌间隔或肌间隙至皮肤。本文描述了以此四种血供类型为基础的各类皮瓣的解剖学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