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与疗效关系。方法:本研究包括23例患者,28侧跟骨,按照Sanders系统分类,其中Ⅱ型骨折8侧,Ⅲ型骨折11侧,Ⅳ型骨折9侧,其中5侧Ⅳ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AO跟骨解剖板固定,自体髂骨移植术,余均采用经跟骨结节穿针撬拨复位,“U”型石膏托外固定,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8~47月)。采用Greighton—Nebraska健康基金会跟骨骨折评分标准评分。结果:II型骨折平均88.3分,Ⅲ型骨折86.2分,Ⅳ型骨折钢针撬拨组平均62.1分,解剖钢板固定组平均75.2分,Ⅱ、Ⅲ型骨折手术治疗与撬拨复位术无显著差异(P〉0.05),1V型骨折手术治疗与撬拨复位术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Ⅱ、Ⅲ型采用上述两种治疗方法疗效均可,而Ⅳ型骨折宜采用切复解剖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累及距下关节的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足外侧"L"形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距下关节的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50例。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6例,Ⅲ例25例,Ⅳ型19例。均为新鲜骨折。结果:50例患者术后获12~35个月,平均20个月随访。无切口和深部骨性感染发生。所有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术后出现切口皮缘坏死2例,经换药后愈合。术前Bo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宽度分别为(13.9±5.1)°、(104.6±8.4)°、(39.8±3.3)mm,术后分别为(32.5±3.3)°、(124.1±6.2)°、(31.8±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25例,良19例,可6例,优良率为88%。结论:足外侧"L"形入路解剖型钢板内固定具有显露充分、关节面复位满意、固定牢靠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对于累及距下关节的粉碎性跟骨骨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开放复位内固定对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运用螺丝钉、重建钢板、Y形钢板和T形钢板对45例52侧跟骨骨折进行治疗。骨折分型采用Sanders分型法,52侧骨折中44侧获随访,随访时间5-36个月,平均20.3个月。结果: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本组44侧骨折中,优17侧,良23侧,可3侧,差1侧,优良率90.9%。结论:对于后关节面有移位的跟骨骨折,应充分考虑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4.
我们自1992年5月以来应用“撬拨结合手法复位和用跟骨固定靴作外固定”治疗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25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共25例,29足。男23例,女2例。年龄22~52岁,平均33.5岁。其中左侧7例,右侧1...  相似文献   

5.
跟骨是最易受伤的跗骨,临床常可见到,通常我们将其分为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和关节外骨折,尤其是前者的治疗争议较多。我院自2001年2月~2006年12月治疗有完整病例资料的跟骨骨折84例(98足),其中波及距下关节的骨折有78例(86足),均通过手术治疗,总体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跟骨骨折是足部的常见损伤,以青壮年伤者最多。多为高处坠落伤所致,大多数的跟骨骨折累及距下关节,属于关节内骨折。治疗不当常遗留明显的后遗症。有较高的致残率。1999年2月-2004年10月,我科手术治疗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17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多由高处坠落引起。由于距跟关节是全身最大的负重关节,如跟骨骨折术后关节面得不到有效复位,术后往往发生距下关节疼痛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笔者应用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内固定失败后跟骨骨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切开复位、距下关节、跟骰关节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1999年3月—2009年7月对21例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距下关节、跟骰关节融合,钢板内固定。复位跟骨时注意恢复跟骨的长度、高度和宽度,骨凿凿除距下关节面、骰骨关节面和跟骨关节面,如果跟骨有大块骨缺损,取自体髂骨植于缺损处,以跟骨钢板将骨折的跟骨与距骨、骰骨呈整体固定。结果:本组21例随访时间平均18.2个月(6个月~43个月),无行走疼痛,内固定无松动和断裂,切口愈合良好,距下关节、跟骰关节完全融合。结论: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Ⅳ跟骨骨折时,同时融合距下关节、跟骰关节,是一种良好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通过对19例21个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施行手术治疗,随访观察,评判其疗效;结果:平均随访17个月(8个月-26个月)总优良率76.19%;结论: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的手术解剖复位、大量植骨是足部功能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跟骨骨折是足部的常见损伤,以青壮年伤者最多,多为高处坠落伤所致,大多数的跟骨骨折累及距下关节,属于关节内骨折,治疗不当常遗留明显的后遗症,有较高的致残率。1999年2月~2004年10月,我科手术治疗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17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跟骨内固定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内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80例(80足),对所有患者行切开复位可塑形钛质钢板固定加植骨术治疗,术中以L型大切口跟骨钢板固定治疗,对患者术后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80例患者中优32例、良32例、差13例、失败3例,治疗优良率为80.0%。结论跟骨内骨折固定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跟骨是人体中最大的跗骨,其骨折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2%,足部骨折的80%,而其中的85%~90%为关节内骨折.我科自2003年5月至2007年12月采用开放复位Y型跟骨钢板同定加植骨治疗跟骨距下关节骨折共58例,取得了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跗骨窦入路联合内侧撑开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对骨折复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4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102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各51例。对照组行外侧延长入路术,观察组行跗骨窦入路联合内侧撑开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影像学结果、踝功能与疼痛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骨骼恢复时间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6个月Bohler角、Gissane角均升高,跟骨内翻角降低,且观察组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6个月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均升高,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降低,且观察组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实施跗骨窦入路联合内侧撑开术治疗可缩短手术用时,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骨折处复位及愈合,提高患者足踝功能,减轻其疼痛感,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陈星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6):167-168
目的:探讨跟骨内固定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2月~2008年12月行切开复位可塑形钛质钢板固定加植骨术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41例52足.所有跟骨骨折患者均采用L型大切口跟骨钢板固定,保护腓肠神经,钢板外侧固定,术后评价骨折复位效果。结果:采用Marglang足部评分标准,优24足,良16足,中7足,差5足,优良率为76.9%。切口一期愈合47足,切口延迟愈合3足,钢板外露伴浅感染2足。结论:跟骨内固定法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使用内侧撑开器与斯氏针牵开纠正跟骨骨折内翻畸形的优缺点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湖州市中医院收治跟骨骨折病例60例,男53例,女7例;年龄19~63(39.8±5.9)岁。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病例分为2组,撑开器组30例,斯氏针组30例。术前术后拍摄患足X线平片,测量跟骨的Bǒhler’s角、Gissane’s角、内翻角、长度、宽度及高度,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和影像学指标,术后随访观察患足功能,评估方式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结果: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跟骨长度、宽度、高度、Bǒhler’s角、Gissane’s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撑开器组术后跟骨内翻角纠正情况优于斯氏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撑开器组的AOFAS评分为(85.29±6.67),与斯氏针组评分(63.11±9.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手术中使用内侧撑开器相较于使用斯氏针牵开,能更好地纠正跟骨内翻角,且没有对跟骨其他因素的改善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距下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36例(39足)跟骨距下关节骨折患者采用Sanders分型,Ⅱ型14例16足,Ⅲ型20例21足,Ⅳ型2例2足。均采用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36个月。2足术后1周内有明显渗血及渗液,3足创缘皮肤部分坏死,经反复换药等处理后于3周内完全愈合。按美国足外科协会Marrylang足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优11足,良23足,可5足,优良率87%。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的关键在于关节的解剖复位和坚强的固定,对于移位明显的者,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对累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皮肤感染及坏死情况。方法 选取山东省淄博市化建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累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内固定患者68例,根据其术后皮肤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n=34),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机、操作方法、引流以及跟骨是否为开放性骨折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非感染组伤后(8.6±2.3)d手术明显短于感染组(15.6±1.2)d,非感染组手术时间(53.5±4.6)min明显短于感染组(78.6±5.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感染组患者开放性骨折5例多于非感染组2例,术后引流不充分患者6例多于非感染组2例。结论 对于累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内固定患者,充分引流、把握手术时机且规范操作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皮肤感染情况,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跟骨骨折所致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应用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后足踝关节改善效果.方法:将93例跟骨骨折所致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分组,开放组(46例)患者给予开放跟距关节融合术治疗,微创组(47例)患者给予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指标、足踝关节功能评分、骨代谢指标、影像学参数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跟骨骨折是足部最常见的骨折,采用保守治疗很难获得良好的复位和有效的固定,常发生畸形愈合,出现疼痛、扁平足、足跟变宽等后遗症而严重影响患肢功能。常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虽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但术后仍然存在一定比例的表皮坏死、血肿形成、切口不愈合、感染等软组织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