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指导下适合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成分输血策略.方法 选取阳江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室自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20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各30例.A组给予高比例的悬浮红细胞(RBC):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小板(PLT...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血栓弹力描记图(TEG)的监测和传统凝血功能监测了解体外循环后凝血功能的改变,比较两者与术后出血量(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的相关性,评估TEG在体外循环手术中的监测意义。 方法 124例病人分别在术前、肝素中和后10min、肝素中和后的3h抽血监测TEG和凝血三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全血凝固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记录病人回ICU后不同时间点的引流量以及病人总的输血量。比较病人在体外循环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并分别作肝素中和后10min时的监测结果与不同时间点引流量和总输血量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 ①病人的凝血功能在体外循环后都受到了明显的损害(P〈0.01);②病人的引流量、输血量和监测值有一定的相关性,而TEG的监测值比凝血三项相关性好。 结论 TEG和凝血三项都能反映出体外循环后病人凝血功能的损伤,而TEG与术后的出血量及输血量的相关性更好,能对临床治疗起到有效的监测和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4.
5.
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救护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指机体受到创伤后大量失血、失液、有效循环不足,微循环灌注不足,使组织和器官缺血、缺氧,产生多器官功能障碍、代谢紊乱等病理变化的综合征[1]。创伤后大出血导致死亡的最大危险在伤后第一个24h。原因是低血容量、体温降低、酸中毒和凝血障碍引起的恶性循环。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危急综合征,现结合近年相关文献,将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进展综述如下。院前救护早期补液的时机在院前急救中对于失血性休克早期补液是否有益目前尚有争议:若早期补液,则可造成转运时间延迟,易再出血,从而增加失血;若不进行早… 相似文献
6.
7.
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01~2005-09我院急诊科187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不同方法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效果的关系及对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结果:187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充分液体复苏组病死率和存活病例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限制液体复苏组(P〈0.05),而实验室指标Hgb、PC及Hct显著低于限制液体复苏组.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院前救治的妥善方法。方法对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2008-01-2009-12 96例急诊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伤者,通过病情评估、判断失血量、合理体位、改善微循环等。结果治愈91例,死亡5例。结论院前及时采取措施,在"白金10 min"内做好现场急救,对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存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两种输血方案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急诊收治于重症医学科的86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TEG指导的成分输血方案,对照组采用1:1:1高比例的RBC:FFP:PLT输血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苏达标用时及相关指标.结果:治疗组的血制品用量显著少于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共146例,其中急性脑出血及急性脑梗死患者各73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颅脑CT检查,评估脑出血量或脑梗死面积;抽取静脉血检测TEG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α角、最大振幅(MA)及凝血综合指数(CI)的水平,比较两组患者TEG指标的差异,分析TEG相关指标与脑出血量及脑梗死面积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TEG鉴别两种急性脑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结果】(1)脑出血组患者K时间及R时间均高于脑梗死组,但α角及CI水平小于脑梗死组(P<0.01)。(2)与脑出血≤30 mL的患者相比,脑出血>30 mL的患者K时间缩短,但MA及α角增大(P<0.01)。与小中面积脑梗死患者相比,大面积脑梗死患者R时间缩短,但MA及α角增大(P<0.01)。(3)ROC曲线发现K时间、R时间、α角及CI诊断脑出血的价值曲线下面积(AUC)(95%CI)分别为0.73(0.60〜0.81)、0.82(0.75〜0.89)、0.76(0.68〜0.84)及0.65(0.60〜0.74),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EG在急性脑出血及急性脑梗死中的水平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可作为鉴别两种疾病的指标,同时TEG与急性脑血管病病情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评价血栓弹力图(TEG)在诊断营养不良血液透析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和20例正常人,检测血红蛋白、血小板数量、凝血功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脂和TEG。以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将患者分为营养不良组和营养正常组,比较三组以上指标的差异。结果(1)MHD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高密度脂蛋白较对照组降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46.6%,营养不良患者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胆固醇低于营养正常者(P〈0.05)。(2)营养正常组患者常规凝血功能检查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营养不良组与对照组比较,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延长,纤维蛋白原升高(P〈0.05);与营养正常组比较,常规凝血功能检查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MHD患者TEG反应时间(R值)延长,凝血指数(CI)负值增大,营养不良患者最大振幅(MA值)增大(P〈0.05)。营养不良组与营养正常组比较,MA值增大,CI负值增大(P〈0.05)。结论MHD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凝血功能改变较为复杂,常规凝血功能结合TEG检查能够早期发现不同营养状况血透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14.
15.
16.
手术室护士在术中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细致观察术中出血量,敏锐分析及早期发现失血性休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如增建静脉通路,加压输血输液)。以便迅速纠正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在抢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我们2006-01~2007-06收治28例,护理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13例,女1 相似文献
17.
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与监护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低血容量是指细胞外液容量的减少,主要是指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它分为绝对和相对血容量不足,前者指细胞外液的实际丢失量,后者指体液分布不均匀所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失血性休克是低血容量休克的经典代表,是在创伤及其他意外事件中较短时间内大量血液丢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浅低温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新西兰兔2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0只。实验组以颈动脉放血并股骨骨折法建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 T/HS)模型,对照组实施假手术(仅皮肤切开),两组均依次经历麻醉、冰敷等物理降温诱导浅低温34℃并维持2 h和加热垫、照热灯等物理复温2 h,分别检测休克前( t0)、休克30 min后(t1)、低温2 h(t2)及复温2 h(t3)的血常规及血栓弹力图主要参数,记录T、HR、SI、MAP、HGB及R等相关生理指标,观察两组存活率。结果①两组动物创伤早期(4 h)存活率为100%;在t0时间点两组MAP、HGB、HR、R及S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t1、t2、t3时间点实验组MAP、HGB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在t1时间点实验组HR、R、S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t2时间点实验组SI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MAP、HR、R、SI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无变化(P>0.05)。②在t1时间点实验组r、MA低于对照组(P<0.05);K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时间点实验组r、MA低于对照组(P<0.05);K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各时间点两组Angle、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③在t0时间点两组PLT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在t1、t2、t3时间点实验组PLTs均比对照组小(P均<0.05)。在t2、t3时间点两组PLTs均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低温与复温均能导致外周血小板数目减少;应用浅低温是安全的,对凝血功能的整体状况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