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含聚乙二醇脂质体多柔比星(PLD)的R-CHOP方案治疗老年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64例老年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34例应用含PLD的R-CHOP方案化疗,30例应用传统R-CHOP方案化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生存率、一般不良反应及心脏毒性。 结果:34例应用含PLD的R-CHOP方案化疗患者,CR 18例(52.9%),总有效率(OR)为82.4%。1、2、3年的总生存率(OS)分别为91.2%、79.4%及67.6%。30例应用传统R-CHOP方案化疗患者,CR 14例(46.7%),OR为73.3%。1、2、3年的OS分别为86.7%、66.7%及43.3%。两组CR率及OR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含PLD的R-CHOP方案化疗组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传统R-CHOP方案化疗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现的一般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为胃肠道反应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含PLD的R-CHOP方案化疗组患者心脏毒性反应,如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及新发心电图异常与传统R-CHOP方案化疗组患者相比明显降低。结论:与多柔比星相比,含PLD的R-CHOP方案能明显减轻老年DLBCL患者化疗所致的心脏毒性,安全性较好,并可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脂质体多柔比星治疗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40例淋巴瘤患者均行脂质体多柔比星联合化疗,并观察其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 40例淋巴瘤患者总有效率为80.0%,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心脏毒性.结论 脂质体多柔比星治疗淋巴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含聚乙二醇脂质体多柔比星(PLD )的CHOP 样方案治疗初治老年晚期弥漫大B 淋巴瘤(DLBC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11月至2014年3 月共入组30例患者,中位年龄70(63~80)岁,24例(80.0%)国际预后指数≥3 分;21例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进行前瞻性II 期临床研究,以含PLD 的CHOP 样方案治疗初治老年晚期DLBCL。PLD 剂量为30mg/m2,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和强的松采用标准CHOP 方案中的剂量。CD20阳性的患者可联合利妥昔单抗,计划完成6 个周期。结果:客观缓解率为86.7% ,其中完全缓解率为66.7% 。中位随访20.1(0.7~38.5)个月,18个月总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 82.4% 及70.1% 。主要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24例(80.0%)发生3~4 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研究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清肌钙蛋白T 无显著变化。4 例(13.3%)在PLD 输注后新发无症状性心电图异常。结论:含PLD 的CHOP 样方案是治疗初治老年晚期DLB-CL患者毒性可接受的备选方案,缓解率较高,心脏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脂质体多柔比星用于临床治疗淋巴瘤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90例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脂质体多柔比星治疗,对患者临床资料、治疗结果、随访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0例淋巴瘤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4.44%,初治者总有效率(79.25%)与复治者(67.57%)相近,组间无明显差异(P >0.05)。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心电图异常、心功能异常等;患者随访3年生存率为62.22%,初治者(71.70%)略高于复治者(48.6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采用脂质体多柔比星临床治疗淋巴癌,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小,安全性高,建议在临床可作为治疗淋巴瘤的首选药物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经含脂质体多柔比星CHOP样方案治疗后间质性肺炎(IP)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45例初诊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含脂质体多柔比星的RCDOP方案治疗73例,RCHOP方案治疗72例。比...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蒽环类药物在淋巴瘤化疗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但相关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尤其是心脏毒性。本文旨在分析脂质体多柔比星联合治疗淋巴瘤患者的有效率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0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肿瘤科住院并接受脂质体多柔比星联合化疗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初治患者47例,复治患者21例。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治疗有效率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评价脂质体多柔比星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68例患者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42例。总有效率(ORR)为73.5%,其中完全缓解(CR)率57.4%,部分缓解(PR)率19.1%。初治DLBCL的ORR率为74.3%,CR率为60%,其中应用R-CCOP方案治疗患者的ORR率为81.5%,CR率为66.7%。骨髓抑制是最常见不良反应,3~4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55.9%;心电图异常发生率54.4%,3例患者出现心功能异常。仅1例伴有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并死亡。结论:使用脂质体多柔比星治疗淋巴瘤的有效率和安全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7.
<正>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pegylated liposomal doxorubicin,PLD)是一种蒽环类细胞毒性抗生素,其活性成分为盐酸多柔比星。与传统剂型相比,其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包括增加药物在血液循环中的时间,增加药物的靶向性,增加对深层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减少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1])。近年来被应用在实体瘤或血液系统肿瘤,包括淋巴瘤、乳腺癌、卵巢癌和骨髓瘤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2])。该药发生率较高的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缓解手足综合征的方法为延长给药间隔,减少剂量,严重者需停药。手足综合征虽没有生命危险,但严重时会影响患者肢体功能,导致痛性残疾,降低生活质量,一旦发生会使有效的抗肿瘤治疗被迫中断或更改方案,间接影响治疗效果~([3])。因此,在PLD应用中,手足综合征的管理非常重要,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及对症处理药物,在临床干预中缺乏统一的认识,本文就PLD所致的手足综合征的临床干预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正确评估和早期识别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表柔比星(epirubicin)是临床上治疗乳腺癌的一线化疗药物,脂质体多柔比星(liposome doxorubicin)是一种新型脂质体类药物,相比传统蒽环类药物可以降低心脏毒性和骨髓抑制.树突状细胞(dentric cell,DC)在肿瘤免疫中起到重要作用.本实验旨在探讨这2种药物对人乳腺癌细胞株Bcap37和MDA-MB-231,以及人树突状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以评估2种制剂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用不同浓度(0、0.25、0.5、1.0、2.0、4.0 μg/ml)表柔比星和脂质体多柔比星分别作用于Bcap37、MDA-MB-231和树突状细胞,MTT法检测24、48和72 h时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结果:2种药物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与对Bcap37、MDA-MB-231的作用相比,脂质体多柔比星对树突状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小(F=22.208,P<0.01;F=20.534,P<0.01).脂质体药物对Bcap37的抑制作用强于MDA-MB-231(F=12.873,P<0.01).结论:恶性程度低的乳腺癌细胞对脂质体多柔比星的敏感性高,恶性程度高的细胞则化疗敏感性低.脂质体制剂较普通制剂对于正常树突状细胞的毒性小.  相似文献   

9.
董文静  宫满成  萧剑军  江小梅  殷兆锋  李慧芬 《癌症进展》2019,17(9):1044-1046,1060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脂质体多柔比星治疗晚期铂类敏感型复发性卵巢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晚期铂类敏感型复发性卵巢癌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采用聚乙二醇脂质体多柔比星+卡铂治疗)和对照组50例(采用吉西他滨+卡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脂质体多柔比星可用于二线治疗晚期铂敏感型复发性卵巢癌,具有不良反应轻、患者依从性好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异环磷酰胺联合顺铂、聚乙二醇脂质体多柔比星方案治疗骨肉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骨肉瘤患者36例,接受聚乙二醇脂质体多柔比星剂量2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异环磷酰胺剂量2.0 g/m2,静脉滴注,第1~5天;顺铂剂量80 mg/m2,静脉滴注,第8天;每21天一个周期。化疗期间行手术治疗。结果:32例患者完成8个周期化疗。25例患者存活,22例患者无瘤生存,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40.2个月(22.5~57.3个月)。化疗后3/4级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下降6例(16.7%)、粒细胞下降8例(22.2%)、贫血1例(2.8%)和呕吐2例(5.6%)。25例长期生存患者的MSTS 93评分为16~30分,平均22.2分,优良率为80.0%;SF-36量表显示患者活力得分较低。结论:临床应用异环磷酰胺、顺铂、聚乙二醇脂质体多柔比星方案联合手术治疗骨肉瘤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较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吡柔比星+博来霉素+长春新碱+氮烯咪胺(ABVD)方案挽救化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无法接受强烈化疗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接受ABVD方案挽救化疗的复发/难治DLBCL患者35例。ABVD方案如下:吡柔比星25 mg/m^2静滴d_1、d15,博来霉素10 mg/m^2静滴d_1、d15,长春新碱1.4 mg/m^2静滴d_1、d15,氮烯咪胺375 mg/m^2静滴d_1、d15。28天为1个周期,化疗6个周期。观察近期疗效、1年生存率、总生存时间(OS)和不良反应。结果随访截止于2019年3月,中位随访14.4个月。全组患者经ABVD方案挽救化疗后,获CR 8例、PR 17例、SD 6例、PD 4例;有效率(RR)为71.5%,疾病控制率(DCR)为88.6%。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3.5个月(95%CI:3.13~3.87个月),1年生存率为45.7%,中位OS为13.0个月(95%CI:11.90~14.10个月)。25例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低中危组患者(0~2分)的RR、DCR、1年生存率、中位OS分别为84.0%、100.0%、60.0%和14.0个月(95%CI:12.71~15.30个月),均高于10例中高危组患者(3~4分)的40.0%、60.0%、10.0%和6.0个月(95%CI:3.65~8.35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CD5表达情况以及ABVD方案不同治疗线程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1.8%(24/35)和14.3%(5/35),以1~2级为主。结论 ABVD方案对多次化疗、无法接受强烈化疗或ASCT的低中危型复发/难治DLBCL疗效可靠、耐受性好,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2.
Zhang J  Wang MY  Xu LC  Gu SY  Cao JN  Hu XC  Hong XN 《中华肿瘤杂志》2010,32(8):614-618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探讨PC-DLBCL的分期系统和治疗模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PG-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无事件生存期(EFS)和总生存期(OS)为主要研究终点.结果 全组患者的1、3和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3.8%、71.1%和69.0%,平均EFS为91.3个月;1、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3%、80.3%和72.4%,平均OS为98.8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改良Ann Arbor分期为ⅠE或ⅡE1期、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正常、血红蛋白水平正常、血清白蛋白水平正常、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0~1分、肿瘤长径<5 cm、浸润深度浅的患者EFS和OS显著延长(均P<0.05),而患者的性别、年龄、有无B症状、ECOG体力评分结果以及治疗方法与患者的预后无关(均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改良Ann Arbor分期、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影响PG-DLBCL患者EFS和OS的独立因素.结论 PG-DLBCL的分期系统和各种治疗措施所处的地位仍存有争议,需进一步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以优化PG-DLBCL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There have been two major developments over the last decade that has led to improvements in outcome and longer survival for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These developments have been firstly to increase the dose of active cytotoxic drugs and shorten the time between cycles, resulting in dose-dense and/or dose-intense regimens and secondly the addition of the anti-CD20 monoclonal antibody rituximab to chemotherapy. Both strategie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higher response rates, lower relapse rates, longer event-free survival (EFS) and improved overall survival (OS), particularly in better prognostic groups. A combination of dose-dense and dose-intense chemotherapy regimens plus rituximab is currently being tested to confirm that the use of both approaches confers survival advantage. High-risk, poorer-prognosis DLBCL remains a challenge, and new treatment strategies are required for these patients. Improvements in outcome may potentially be achieved through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tic abnormalities specifically associated with poorer-prognosis disease, and factors that lead to unresponsiveness to chemotherapy. The role of radiotherapy is currently less clearly defined than at anytime in the management of DLBCL and the current evidence for using radiotherapy in this disease is therefore rigorously reviewed.  相似文献   

14.
We studied the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and treatment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As to the cellular immunophenotype, CD5 was detected in two patients, CD10 in 4, BCL2 in 20, BCL6 in 11, and MUM-1 in 17. The 5-year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was 77% and the 5-year overall survival was 87%. Patients with the germinal center B-cell (GCB) type had a significantly better prognosis than those with the non-GCB type. The combination of anthracycline-containing chemotherapy and/or involved-field radiotherapy produced a relatively good prognosis. However, it is a heterogeneous disease with regard to histological type and pathological state.  相似文献   

15.
Xiang XJ  He YJ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4):298-301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survivin、caspase-3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997年至2000年间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94例,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survivin、caspase-3表达情况。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生存分析,并对各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9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survivin和caspase-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1%和76.6%,其表达与国际预后指数(IPI)显著相关(P〈0.05)。survivin和caspase-3表达阳性患者的复发率高,survivin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31.3%)明显低于survivin表达阴性患者(64.0%,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survivin表达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独立预后指标。结论survivin和caspase-3可作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预后指标,与IPI结合可在早期筛选出常规治疗预后不良的病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EphA2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72例DLBCL及10例正常淋巴结组织中EphA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DLBCL组织中EphA2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分期、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国际预后指数(IPI)及病理分型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随访DLBCL患者的生存情况并分析中位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同时采用Cox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DLBCL组织中EphA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58.3%(42/72),高于正常淋巴结组织的20.0%(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hA2蛋白表达与分期、病理分型有关,而与性别、年龄、B症状、LDH和IPI均无关(P>0.05)。全组的中位PFS和OS分别为15.5和22.0个月, LDH是影响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IPI仅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分期、EphA2蛋白表达均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EphA2蛋白在DLBCL中高表达,其表达与分期、病理分型有关,EphA2阳性表达提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联合R-CHOP方案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39例接受rhGM-CSF联合R-CHOP方案及39例接受R-CHOP方案治疗的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总反应率(ORR)、完全缓解(CR)率、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rhGM-CSF联合R-CHOP方案组及R-CHOP方案组的ORR分别为87.2%(34/39)、82.1%(32/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94, P=0.53),CR率分别为71.8%(28/39)、56.4%(22/39),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χ2=2.006, P=0.157)。随访截至2020年9月19日,rhGM-CSF联合R-CHOP方案组生存32例,死亡7例,其中1例死于肠癌,原发病仍处于CR状态;R-CHOP方案组生存32例,死亡7例。rhGM-CSF联合R-CHOP方案组及R-CHOP方案组2年OS率分别为82.5%、73.9%( χ2=0.038, P=0.845),2年PFS率分别为67.1%、55.2%( χ2=0.457, P=0.49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rhGM-CSF联合R-CHOP方案组及R-CHOP方案组的生发中心B细胞型亚组间、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亚组间、Lugano分期Ⅰ~Ⅱ期亚组间、Lugano分期Ⅲ~Ⅳ期亚组间、年龄<60岁亚组间、年龄≥60岁亚组间CR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其所致感染,两组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及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予支持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骨髓抑制期,无治疗相关死亡。 结论:rhGM-CSF联合R-CHOP方案用于初治DLBCL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淋巴瘤是最常见的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其中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发病占淋巴瘤的90%以上,而NHL中最常见的亚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 lymphoma,DLBCL)。探讨钙网蛋白(calreticulin)在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5-2018年收治的143例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calreticulin等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calreticulin表达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43例DLBCL患者中,calreticulin阳性表达者92例,阳性表达率为64.3%。Calreticulin阳性组死亡患者的比例(26.1%)明显高于calreticulin阴性组(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1,P=0.020)。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calreticulin阳性表达组较阴性表达组生存期短(χ2=5.285,P=0.022)。结论:DLBCL患者中,calreticulin表达与DLBCL预后密切相关,检测calreticulin的表达可以作为判断DLBCL预后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