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瘀血”病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对于瘀血的认识来源于《金匮要略》《素问》等。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血瘀证方剂配伍特色山东中医学院(250014)王均宁蒙阴县中医院(276200)秦元祥关键词金匮要略,活血化瘀,组方配伍瘀血证系指血液运行不畅,甚至停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所产生的各种临床病证。《内经》曾论及其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张仲...  相似文献   

3.
艾华  梁世鹏 《河北中医》2010,32(4):606-607
瘀血证是血运不畅,阻滞于经络脏腑之间,或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蓄积于体内所引起的临床病证。张仲景开辨证论治之先河,《金匮要略》中根据瘀血形成的原因、部位、程度及病程长短之不同,创制治瘀方近加首,  相似文献   

4.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继承《内经》的学术思想,对瘀血证的脉证辨治都有许多创新。笔者就此撰成拙文,所望同道指教。1 提出瘀血概念,记录瘀血脉证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依据临床实践,提出瘀血概念。《黄帝内经》对瘀血证侯虽有较丰富的记载,但名称尚不统一。《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血脉凝泣”,《素问·调经论》云“血凝泣”,“留血”,《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衄血”,《素问·举痛论》云“脉不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恶血”等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干血胸满病篇》中明确提出瘀血的概念,并叙述了瘀血的主要脉证和治则,“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为有瘀血”,“病人为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  相似文献   

5.
泻心汤出自《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文中的“心气不足”,非心气亏虚,“不足”实乃心烦不安之意,指心之阴气不足,阳热独盛,热扰心胃而烦热不安,热盛则火升,火升则血迫妄行,发为吐血、衄血病证。  相似文献   

6.
观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其中有关血滞、血瘀为病因所致病证,及其临床辨证论治方面曾不乏记载,特别是作为内妇科杂病的论著《金匮要略》,在其“血痹虚劳病”,“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妇人妊娠病”、“妇人产后病”、妇人杂病”等篇中都提到血滞、血瘀病,并对此都作了许多简要的论述。而《伤寒论》虽作为外感病专书,但其中亦有涉及外邪引致的血滞、血瘀病,如蓄血、热入血室以及寒凝血滞之症等,不但在证因上作了阐述,而且也提出了有效的方治。这对于后世在发展血滞、血瘀证的学术理论,及其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都起了很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兹不揣翦陋、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化瘀法初探江苏省东台市中医院封泰来(224200)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汪萌华瘀血,又称蓄血。《内经》称“恶血”、“留血”,病机为“血泣”、“血涩”,并提出“血实宜决之”的治疗大法。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瘀血、蓄血证名及其...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辨治血证六法管窥江苏省宝应县中医院(225800)张长顺【关键词】《金匮要略》,血证,辨证施治一、苦寒清泄法《惊悸吐觑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曰:“心气不足,吐血、觑血、泻心沥主之”.方用污心汤者,取其苦寒清泄,直折其热,降泻其火,血证自...  相似文献   

9.
史宏 《广西中医药》1995,18(5):42-44
析《金匮》治瘀十二法广西中医学院南宁市明秀东路21号530001史宏《金匮要略》(下称《金匮》)是祖国医学一部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最早的临床专著。其运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对有关瘀血病证进行辩证论治,为后世瘀血证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笔者对《金匮》中与瘀有关...  相似文献   

10.
<正> 《金匾》所论“干血”,凡见三处。一是《血痹虚劳病》篇的大黄(庶虫)虫九证,“内有干血”;二是《妇人产后病》篇的下瘀血汤证,“此为腹中有干血著脐下”;三是《妇人杂病》篇的矾石丸证,“中有干血”。后人多释“干血”为“瘀血”,笔者认为不妥:①下瘀血汤证有瘀血无疑,但仲景未说“有瘀血著脐下”,显然“干血”和“瘀血”有别;②瘀血病仲景设有专篇专门讨论,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中,只字未提“干血”,独在虚劳病、产后病和妇人杂病中提及,也说明“干血”有别于“瘀血”;③“干血”可伴发带下病,古人有干血化生白带的认  相似文献   

11.
论“瘀血生风”的兼证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瘀血生风”就是因瘀血导致的内风。“瘀血生风”病证除了表现出瘀血和动风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外,常常伴有气虚、阴虚、血寒、血热等较多的兼证。正确认识这类兼证,揭示其规律,对“瘀血生风”病证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瘀血生风”过程中出现的兼证及其病机进行分析,试图探索出其兼证规律。  相似文献   

12.
张茂江 《四川中医》2000,18(11):5-6
在门诊常遇到主诉以晨起面目浮肿,午后下肢肿胀,小便、肾功及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患者,按一般水肿治疗无效而陷入困惑。经反复思索,乃从《血证论》瘀血致肿的论述中开启思路。后遇此证,即从瘀字着眼,并针对致病因素,将活血化瘀法与其它疗法结合应用,取得较好效果,现简介如下。1从瘀论治机理 瘀血导致水肿的病机,在《金匮要略》中即有“血分、水分”的论述。《金匮要略心典》江云:“血分者,因血而病为水也。水分者,因水而病及血也。”阐明血能病水,水能病血的病理基础。《血证论·肿胀》指出:“又有瘀血流注,亦发肿胀者…  相似文献   

13.
以下瘀血汤为主治疗肝硬化的体会浙江省新昌县城关镇卫生院(312500)俞娴秋下瘀血汤原出《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三十一》。主治“产妇腹痛,为腹中有干血著于脐下”之证。方由大黄三两,桃仁二十枚,虫二十枚(熬、去头足)组成。因下瘀血汤有活血逐瘀,...  相似文献   

14.
<正> 瘀血的名称和活血化瘀的方法虽首见于《内经》,但对病证和治法具体而较完整的论述,当首推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下面从证候、诊断、治疗三个方面来窥探仲景对瘀血学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套兰 《新疆中医药》2013,(5):121-122
黄芪桂枝五物汤由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五药组成。其证载于《金匮要略方论·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的第二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原专为“血痹”所设,是指主治以营卫气血不足,感受外邪,症见肢体局部麻木的各种病证。但儿科临床使用诚如《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所言: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化瘀法初探封泰来江苏省东台市中医院(东台224200)汪荫华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东台224200)瘀血,又称蓄血。《内经》称“恶血”、“留血”。其病机为“血泣”、“血涩”,并提出“血实宜决之”的治疗大法。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  相似文献   

17.
周围神经损伤从血痹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第六》中指出:“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说明血痹是营卫气血俱不足,邪伤血分致肌肤麻木不仁之病证。并创立益气温经、和营通痹的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治方。临诊中常遇到周围神经损伤,致肌肤麻木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经济特区,《金匮要略》则有病证“特区”或日“特区”式病证。所谓“特区”式病证,是指《金匮要略》中的部分病证在病位或病性或证状方面与其所在篇章的篇名所标示的病证名截然相反,或在某种疾病所涵盖的证型之外,或其临床表现与众不同,或基本上已演变成其他病证。本文拟对其作一初探,并揭示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从瘀论治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糖尿病瘀血证是近年来糖尿病研究较活跃的新课题。本文就糖尿病瘀血证的病因,宏观微观变化指标及使用活血化瘀法的类型、作用机理等方面研究作一简要综述。1 糖尿病瘀血病机探讨 中医文献中早有消渴证与瘀血证关系的描述。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病者为热伏,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而不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唐容川认为“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气不得通,不能载津上升,是以为渴,名曰血渴,瘀去则不渴矣”。祝氏认为气虚无力鼓动血行而成瘀。周氏认为糖尿病瘀血,是在阴亏基础上产  相似文献   

20.
血瘀学说发源于《内经》,《内经》中有关于“恶血”、“留血”、“衄血”、“脉不通”、“血泣”等记载,然而首创“瘀血”病名并将其列为专病讨论的著作,应当首推《金匮要略》。1瘀血的形成原因瘀血不仅是某些致病因素引起的病变结果,又是引起许多疾病的原因。凡寒凝、热邪、气滞、气虚、外伤、出血、病后、阴虚、痰浊等皆能致瘀。《血痹虚劳病》篇说:“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劳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这里尤其指出五劳虚极的慢性内伤疾病是瘀血形成的重要原因。“干血”既是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