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B病毒BHRF1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产物抑制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EB病毒BHRF1基因克隆,其表达产物抑制CHO细胞凋亡功能的研究。方法以B95-8细胞株EBVDNA为模板设计一对引物,采用PCR技术扩增BHRF1基因,用目的基因内的两个单酶切点BamHⅠ、BglⅠ进行酶切鉴定。用引物上所引入的两个酶切位点NcoⅠ、SclⅠ酶切目的基因后定向连接到pBV221载体上,转入宿主菌DH5α经质粒抽提,单、双酶切鉴定,从所获克隆中筛选重组质粒克隆。温控诱导目的基因表达,SDS-PAGE及凝胶薄层扫描分析。采用缺血清培养方法建立CHO细胞凋亡模型。结果所得扩增产物长592bp与预期大小一致;筛选出的9个重组质粒克隆经SDS-PAGE和扫描表明重组蛋白表达量占菌体蛋白总量的2.5%。将含重组蛋白的菌体蛋白加入缺血清培养体系,通过与空白菌体蛋白对照表明,重组蛋白具有明显的抑制CHO细胞凋亡的能力。结论BHRF1蛋白具有有效控制血清缺乏所诱导的CHO细胞凋亡功能,这为BHRF1蛋白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3.
EB病毒早期基因BHRF1-Bcl-2的病毒性同源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HRF1是近年来得到确认的EBV新的致癌基因,在结构上和功能上与细胞原癌基因Bcl-2相似,属Bcl-2家族成员。由于其抑制细胞凋亡和细胞转化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BHRF1的作用特点、与bcl-2的关系以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亚系细胞中EB病毒LMP-1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鼻咽癌亚系细胞中EB病毒LMP1基因的检测韩立群方芳高进曾毅我们采用PCR扩增和分子杂交技术,检测EB病毒基因LMP1片段在体外长期传代培养的低分化人鼻咽癌细胞及其亚系细胞中的存在状况,以期论证EB病毒与鼻咽癌病因之间的关系。一、材料和方法1细...  相似文献   

5.
重组EB病毒BHRF1蛋白对裸鼠脾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适当浓度的EBV-BHRF1重组蛋白(rBHRF1)抽提液有无拮抗裸鼠脾细胞程序性死亡(PCD)作用。方法:用1×106mol/L地塞米松作用18h、43℃加热10min及无血清培养48h等方法诱导脾细胞发生PCD,预先加入终浓度为2mg/L的rBHRF1蛋白起拮抗作用。结果:未加rBHRF1的对照组细胞发生典型的PCD,即细胞DNA的电泳出现PCD特征性的梯形(lader)DNA降解片段;电镜观察显示核凝缩,但细胞膜及细胞器结构基本保持正常。若与适当浓度的rBHRF1预培养8h,再用上述方法处理,则因有重组蛋白的保护而未出现DNA降解片段及PCD的形态学变化。结论:初步显示rBHRF1具有抑制脾细胞发生PCD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乙型为病毒X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分子生物学的构建HBVx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BX,用脂质体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BX转染入肝癌细胞HCC9204,G418 500mg·L^-1筛选,获得稳定表达HBx蛋白的细胞,阿霉素20μmol·L^-1诱导细胞凋亡。电镜、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结果:20μmol·L^-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用人的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同时扩增对抗EB病毒(EBV)和巨细胞病毒(CMV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利用人的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BMC),通过EBV感染转化成B成淋巴细胞细胞株(BLCL),再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将CMV蛋白基因pp65导入BLCL,用这种细胞体外刺激同一供者脐带血的CBMC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CTL),经「^51Cr」释放实验(CRA)检测产生的CTL  相似文献   

8.
9.
BARF1是近期发现EB病毒编码的早期癌基因。对其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BARF1的基因结构、体外对细胞的转化、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细胞株SUNE1中EB病毒LMP1全基因克隆及部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广东地区鼻咽癌(NPC)细胞株SUNE1中EB病毒LMP1基因的结构特征。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从SUNE1细胞基因组中扩增LMP1全长DNA,并克隆到pcDNA3载体中,采用Sanger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SUNE-LMP1 3个外显子及2个内含子覆盖的序列,并与病毒原型B95-8-LMP1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克隆到pcDNA3中的SUNE1-LMP1全基因长度为2.6kb,测序长度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复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细胞模型。方法 用EB病毒感染其HCV阳性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使其转化,获得HCV的外周永生化B细胞株。以后,每隔1个月应用套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1次培养细胞和上清中的HCV RNA。结果 HCV可以在传代细胞中持续存在1年,培养细胞中的HCV负链和培养上清中的HCV则呈间断阳性。结中以在该细胞株中较长时间存在、复制和分泌。  相似文献   

12.
髓细胞白血病-1(myeloid cell lekemia-1,MCL-1)基因是高度可调节的分化早期活化基因,属于抗凋亡基因家族成员,其编码产物Mcl-1蛋白与正常和异常造血细胞的生存及分化有密切关系.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通路、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JAK/STAT)通路、磷酸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通路等多个信号转导途径参与了正常和异常造血细胞内MCL-1表达的调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病毒感染与细胞凋亡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感染病毒引起细胞凋亡的过程中有许多新基因和新蛋白得到表达,并且参与作用,另外许多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该过程。本文对最近几年在HIV,HBV,HCV,EBV,HPV等病毒在细胞凋亡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14.
LMP1与细胞凋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MP1为EBV编码的病毒瘤蛋白,具有促进细胞增殖、调控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学效应。LMP1有可能成为EBV相关肿瘤治疗的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15.
探讨不同部位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对100例不同部位的TML,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肿瘤细胞EBV编码的RNA。结果(1)100例中EBER1/2检出率48%,结内TL检出率30%,结外TML检出率60%,结内,结外EBV检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6.
抗凋亡基因bcl—2在EB病毒相关性鼻咽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抗凋亡基因bcl-2与鼻咽癌发生及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技术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46例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DNA和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结果:37例EB病毒DNA阳性病例中31例出现bcl-2表达83.8%,9例EB病毒DNA阴性病例吸7例bcl-2阳性反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bcl-2基因在鼻咽癌中的异常高表达与EB病毒的感染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7.
肠道T细胞淋巴瘤中的EB病毒感染和T细胞内抗原1的表达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Ren X  Liu W  Li G  Li F  Zhang S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9,28(5):348-351
目的 探讨EB病毒感染在肠道T细胞淋巴瘤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用EBER1/2原位杂交及三步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24例肠道T淋巴瘤患者中EB病毒感染及Q细胞内抗原(TIA-1)抗原表达情况,选用的抗体有TLA-1,LMP-1,CD3,CD20,CD30和CD45RO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口蹄疫病毒VP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 转染并筛选稳定表达VP1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方法:将pMD-18-VP1克隆于pcDNA3.1(+)中, 构建重组质粒, 酶切鉴定, DNA测序证实序列正确后, 利用脂质体将重组质粒转染DC, 经含G418培养基筛选获得抗G418细胞克隆, 用Western blot鉴定FMDV VP1基因在DC中的表达.结果:构建的pcDNA3.1-VP1真核表达载体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及序列分析证实了其序列的正确性, SDS-PAGE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G418筛选获得DC稳定表达VP1.结论:成功地构建了重组质粒pcDNA3.1- VP1真核表达载体, 并在DC中得到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19.
Epstein Barr病毒是一种与人类肿瘤有密切关系的DNA病毒 ,BARF1编码蛋白被认为是除LMP1外的另一个具有致瘤作用的病毒蛋白 ,可促使上皮细胞永生化和转化 ,并参与免疫调控 ,与上皮细胞性肿瘤如鼻咽癌和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进一步探讨了EBV抗原诱导CD8细胞的特异性。结果表明,用EBV抗原不能从EBV血清学阴性者诱导出CD8细胞,而从EBV血清学阳性者诱导的CD8细胞对EBC活化自身B细胞呈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无明显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