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经》刺络泻血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刺络泻血法,又称泻血法、刺血法,古代称之为“刺络”。《内经》162篇中就有46篇(《灵枢》26篇,《素问》20篇)对刺络泻血法作了论述。继《内经》之后,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也证明了刺络泻血法具有适应证广、操作简便、疗效可靠的特点,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因此,探讨《内经》刺络泻血规律,对促进针灸医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刺络法,又称刺络放血疗法、刺血疗法、放血疗法。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1-2](以下简称《内经》)中,有关针刺治疗的论述,几乎有半数以上是采用针刺放血的。《内经》全书162篇,《素问》有20篇,《灵枢》有26篇对刺络法进行了阐述。其刺络法内容十分丰富,具体而周详,对当下针灸临床仍有指导意义。在此概括整理《内经》论述刺络法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了"络"的概念,初步奠定了络脉、络病及刺血疗法的理论基础。试就《黄帝内经》中络病的病因病机以及刺血疗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指导络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4.
刺络放血疗法探源--析《内经》刺血络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就《黄帝内经》关于刺血络疗法的论述,据中医基本^[1]理论和临床法则进行分类整理,从刺血疗法的治疗机理、主治范围、处方原则、刺络部位、刺络方法以及刺络出血量等方面进行探讨,说明刺血络法在《黄帝内经》时代、已初步形成了以脏腑经络气血学说为指导的理论体系,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针灸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刺络泻血疗法理论在《黄帝内经》有完整记载。通过学习《黄帝内经》有关刺络泻血疗法的经文,了解到构成刺络泻血疗法的完整理论体系。刺络泻血法,又称泻血法、刺血法,古代称之为“刺络”。《黄帝内经》162篇中共有46篇(《灵枢》26篇、《素问》20篇)对刺络泻血法作了论述。继《黄帝内经》之后,历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证明了刺络泻血法具有适应证广、操作简便、疗效可靠的特点。因此,探讨《黄帝内经》刺络泻血理论基础,对促进针灸医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  相似文献   

6.
诊察血络及刺络放血法在痛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诊察血络是指用眼睛观察与痛症有关的皮部是否有血脉。《灵枢·血络论》篇曰 :“血脉者 ,盛坚横以赤 ,上下无常处 ,小者如针 ,大者如箸 ,则泻之万全。”刺络放血法又称“放血疗法”、“三棱针刺法” ,它是用三棱针、缝衣针、注射器针头或毫针刺破病人身体一些浅表血络 ,放出少量血液 ,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近年来 ,其在痛症应用方面独具特色 ,简便易行 ,疗效迅速。”[1] 。在针灸临床中遇到痛症病人欲要采用刺络放血法来治疗 ,首先要检查与痛症有关的皮部是否有血络 ,只有病人具有属实证、热证、寒证或瘀血症的血络 ,才可以采用刺络放血…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同时也奠定了刺络疗法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刺络疗法是以经络、气血学说为理论基础的,一般以络脉为主要操作部位,根据季节变化、病人体质和疾病性质确定出血量的多少,以"见血即止"、"血变乃止"、"血尽乃止"作为出血量的分级标准。文章通过研究和分析《黄帝内经》刺络文献,总结其思路和特色,以期能对针灸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为针灸术语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刺络放血疗法的源流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刺络放血疗法古称"刺血络",亦称"刺血疗法"或"放血疗法"、"刺络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刺络法 ,是针灸的一种独特治法。即用三棱针点刺人体某一特定部位或穴位的浅表血络 ,放出适量血液以通其经脉 ,调和气血 ,达到治疗目的。《素问·调经论》曰“视其血络 ,刺出其血 ,无令恶血得入于经 ,以成其疾。”《素问·离合真邪论》曰“刺出其血 ,其病立已。”笔者在临床中对刺络法进行随证辨证运用 ,受益颇多 ,举个案如下。案 1 刺络法配“四关”穴开窍醒神治疗气厥症患者 ,女 ,37岁 ,既往有癔症病史 ,因失眠经常来针灸治疗。一日与邻居吵架 ,因恼怒而晕厥 ,家属急送医院治疗。经内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患者目闭 ,面赤 ,呼吸急 ,气粗…  相似文献   

10.
对《内经》中病理性络脉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建斌  王玲玲 《江苏中医》2001,22(10):43-45
《内经》对病理性络脉的记载相当丰富,在《素问》和《灵枢》的不同篇章中有数十条从不同角度对病理性络脉认识的记载,提出了“血络”、“结络”、“盛络”、“横络”、“虚络”等专门的术语,不但为认识和判断某些疾病提供客观依据,更能直接指导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包括直接提示刺络放血的适应证、操作部位和临床预后的判断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同时采集100例参加体检人员的静脉血和末梢血,用英国库尔特公司T~540型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检测血常规,进行重复性实验和对比实验,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的差异。结果: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测定两组血常规结果显示,两组WBC、RBC、HGB、MCH、MCHC、PLT均有明显差异;末梢血各参数的CV值大于静脉血。结论:进行血常规检测要取静脉血。  相似文献   

12.
宋景龄 《河南中医》2012,32(8):956-960
瘀病可因部位差别、量的多少、时间新久而产生诸如疼痛、肿、积聚、出血、发热、口渴、咳喘、心悸怔忡等不同的症状和体征。瘀血致病具有阻滞气机、瘀阻心脉、影响新血形成、生风、生热等特点。单纯瘀血所致病证,治以活血化瘀即可;除血瘀外,兼有其他致病因素或病理变化,以及虚实夹杂,兼见气血阴阳亏虚者,则需适当配伍其他药物,如活血养血、补气益气之品。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比较加味犀角地黄汤与桃红四物汤对细菌脂多糖诱导的兔内毒素血症中ET-1、vWF、TNF-α、CD62P表达及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评价凉血化瘀法在内毒素血症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2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活血组、凉血组,每组各8只。活血组及凉血组采用脂多糖诱导内毒素血症并分别给以桃红四物汤及加味犀角地黄汤灌胃。治疗中注射脂多糖后分别于3 h、24 h、7 d时ELISA检测兔血清ET-1、vWF、TNF-α水平,细胞流式法检测CD62P变化,记录球结膜微循环图像。结果:凉血组、活血组及模型对照组在注射脂多糖后3 h兔血清ET-1、vWF、TNF-α、CD62P水平及球结膜微循环积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注射后3 h及24 h时,凉血组所有观察指标及活血组除TNF-α外的其他指标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各时间点凉血组各指标下降较活血组更为明显。结论:活血化瘀在脂多糖诱导的内毒素血症中具有抗炎、抑制血小板活化、防治内皮损伤及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加味犀角地黄汤具有更强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将过敏性紫癜分为风热伤络、血热妄行、阴虚火旺、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型辨证,治宜凉血活血、养血活瘀为主,酌加紫草、薏苡仁以防其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选取无心、肺、肝、肾及其它脏器系统严重病变的脑血管硬化性痴呆症(VD)患者65例,根据长谷川痴呆量表评分分为轻度痴呆(VD1)组和重度痴呆(VD2)组,与正常对照组进行血瘀评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比较。结果:(1)VD患者血瘀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VD2组血瘀评分高于VD1组(P<0.01);(2)VD组E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CGRP、NO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VD2组ET高于VD1组,CGRP、NO低于VD1组(P<0.01);(3)VD患者的ET与CGRP、NO呈负相关性,CGRP与NO呈正相关性(P<0.01);血瘀评分与ET呈正相关,与CGRP、NO呈负相关(P<0.01)。表明VD患者存在血瘀标实的病理改变,ET、CGRP、NO之间平衡制约机制的破坏在VD的发病、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痰瘀证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就痰证、瘀证及痰瘀相兼证探讨痰饮、瘀血致病的临床基本特点。结果显示 ,痰证、瘀证及痰瘀相兼证在临床上十分常见 ;痰证及痰瘀相兼证多见于男性 ,而瘀证则以女性多见 ;痰证、瘀证及痰瘀相兼证均与增龄有关 ,且多有眼底动脉硬化的改变、血液循环障碍及微循环障碍 ,尤以痰瘀相兼证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再生障碍性贫血以脾肾不足为主,故治疗以补益脾肾为主并结合西医治疗成为了当今治疗再障的主要方法。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中医治以活血化瘀与补益脾肾并重,并结合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治疗过程中重视活血化瘀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活血化瘀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病理组织学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病理组织学基础。方法 :对 1995年 1~ 12月资料完整的41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手术切除标本分别进行溃疡病变部位及非溃疡区域的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的病理组织学研究 ,并与祖国医学理论的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发现溃疡处的动脉狭窄明显高于非溃疡区域 ,并具有显著动脉血管管腔的瘀血、毛细血管增生和毛细血管瘀血 ,与非溃疡区比较均有明显意义。结论 :揭示了中医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血瘀证认识的病理组织学基础。中医对胃及十二指肠的溃疡采用活血化瘀治疗的意义在于逆转其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异常 ,使血流通畅 ,聚积减少 ,血管再通 ,供血增加 ,血瘀的病理改变得以改善 ,从治本上完成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康复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大鼠血脂、血粘度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饲料组、高脂饲料葛根素组三组进行喂养与给药,30天后测定大鼠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全血粘度(低切)和血浆粘度。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脂饲料组大鼠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全血粘度(低切)和血浆粘度含量明显增加(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降低;与高脂饲料组相比,高脂饲料葛根素组大鼠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全血粘度(低切)和血浆粘度明显降低(P〈0.01)。结论:葛根素具有明显的降低血脂、降低血粘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将116例恶性肿瘤患者按中医临床辨证标准分为偏虚组、偏实组、虚实并重组,并设对照组100例,测定其血清载脂蛋白A_1(ApoA_1)、载脂蛋白B_(100)(ApoB_(100))水平及比值,结果:(1)恶性肿瘤患者出现血清载脂蛋白异常的比例大于对照组;恶性肿瘤患者ApoA_1、ApoB_(100)水平及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均<0.001),说明恶性肿瘤患者存在着载脂蛋白代谢紊乱。(2)恶性肿瘤偏虚组的ApoA_1下降,偏实组ApoB_(100)上升,虚实并重组的A/B比值显著下降(P均<0.001),说明ApoA_1、ApoB_(100)的水平及比值的改变可作为中医临床虚实辨证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