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明代名医薛己所撰《外科枢要》采用中医药治疗外科疾病用药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方法:将明代名医薛己撰《外科枢要》治疗疾病的中医内服方药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中药内服方137首,涉及中药172种,总用药次数1077次。结论:1核心单味药为甘草、当归、人参、茯苓、白术、川芎、陈皮、黄芪、白芍药等;2药类以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为主;3明代薛己治疗外科病以经典方四君子汤和四物汤加减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数据分析明《大河外科》中医药治疗外科疮疡疾病用药思路。方法:将明代名医王拳所撰《大河外科》中医药治疗外科疮疡疾病的方剂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其用药思路。结果:整理治疗外科疮疡疾病中药方剂72首,涉及中药161种,总用药次数为574次。结论: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防风、川芎、当归、乳香、轻粉、桔梗、白芷、雄黄、赤芍药等;药类以解表药、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拔毒生肌药等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清代名医黄元御采用中医药治疗内科疾病临床用药配伍规律的分析研究。方法:将清代名医黄元御撰《四圣心源》治疗内科疾病的中医内服方药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治疗内科疾病中药内服方130首,涉及中药87味,总用药次数为831次。结论:临床治疗内科疾病核心单味药主要为甘草、茯苓、桂枝、白芍药、牡丹皮、干姜、半夏、生姜等;主要药类为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温里药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清代名医陈德求所撰《医学传灯》中医药治疗内科杂病用药配伍规律进行文献研究。方法:将清代名医陈德求撰《医学传灯》治疗疾病的中医内服方药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中药复方135首,涉及中药131种,总用药次数1 306次。结论:临床治疗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黄芩、陈皮、半夏、柴胡、茯苓、白芍药、枳壳、桔梗、当归、人参等。药类以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等为主。  相似文献   

5.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0,(3):254-258
目的:通过探讨古今名医治疗黄疸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中历代名医治疗黄疸有效的经验方,共选取中药复方118首,将118首复方中涉及到的单味中药输入至EXCEL 2013建立用药数据库,将数据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从单味药物频次分析、关联分析、药对分析、聚类分析等多角度研究分析治疗黄疸用药规律与特征。结果:共纳入35位名医治疗黄疸胁痛臌胀的处方共118首,涉及中药176味,用药频次高达20次以上的中药为茵陈、茯苓、甘草、白术、栀子、泽泻、陈皮、白芍、当归、柴胡、大黄。药物归经主要归属于脾经,药物功效主要为利水渗湿、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等。药物关联分析主要为健脾药与祛湿药组合,符合黄疸治疗大法。聚类分析的聚类方在临床治疗黄疸较为常用,疗效有临床依据。结论:本研究通过药物频次分析、关联分析、药对分析、聚类分析等多角度研究分析《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历代名医治疗黄疸用药规律与特征,为黄疸病的临床用药提供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龙江医派名医白郡符治疗皮肤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白郡符先生治疗皮肤外科疾病的中药方剂56首,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6首中药方剂中涉及中药104种,用药总频数为826次。结论: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赤芍、当归、金银花、天花粉、知母、生地黄、穿山甲、茯苓、没药等;治疗皮肤病以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等为主要功效的药物为主;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肺、胃、心、脾、肾为主。  相似文献   

7.
《山东中医杂志》2017,(8):638-641
目的 :探讨当代名医治疗消渴病的临床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病证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当代名医临证精华·消渴专辑》中33位当代名医治疗消渴病的经验方,将复方中涉及到的单味药建立EXCEL 2003用药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对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筛选出93首复方,共涉及药物150味,用药频次达1 059次,其中用药频次大于30次的分别为山药、黄芪、生地黄、茯苓、天花粉、麦冬、党参。按照中药类别分析,用药总频次最多的类别为补虚药,其次为清热药和利水渗湿药。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清热生津药、补益脾气药、滋补肝肾药是临床治疗消渴病的常用配伍。结论:近代名医治疗消渴病主要以补虚、清热、利水渗湿为主,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治疗消渴病的药物进行统计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清代名医孔毓礼中医药治疗痢疾用药规律。方法:将清代名医孔毓礼所撰《痢疾论》治疗痢疾病的中医方剂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治疗痢疾病中药复方106首,涉及中药126种,总用药次数为706次。结论:临床以补虚药、温里药、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等为主要药类;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人参、白术、茯苓、黄连、当归、干姜、白芍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二续名医类案》痛经治疗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痛经提供理论依据及思路。方法:从《二续名医类案》中将治疗痛经的有效首方进行录入并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手段探究治疗痛经的配伍规律。总共录入212首相关方剂,275味中药。结果:治疗痛经的中药主要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当归、白芍、香附占使用频数前3位;以温性药物为主,以味苦、辛、甘为主,主要归肝、脾二经;通过拓扑学筛选得到当归、白芍、香附、甘草、茯苓、丹参等核心药物;聚类分析得到7个药组。结论:通过对《二续名医类案》痛经方的挖掘,总结治疗痛经的中药组方规律,挖掘核心药对,为临床用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当代名医徐福松中医治疗男性病的用药特色。方法:检索整理当代名医徐福松中医药治疗男性病医案的中药方剂,将中药复方录入计算机,使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中医药治疗男性病中药复方547首,中药301味,总用药次数为5 476次。结论:核心药物为茯苓、生地黄、泽泻、车前子、牡丹皮、甘草、当归、白芍药、牛膝、枸杞子;核心药类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要求医者在针刺时"守神",要有极高的专注力,做好针刺前的解释安抚工作,诊察患者精神状态以及详细问诊病史对于疾病性质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针对经络气血虚实的情况,通过不同针刺的手法调理,从而达到"神气乃平"的状态。《黄帝内经》中针刺用神的理论贯穿于针灸医生诊治患者的整个过程,这就要求针灸科医生做到安患者之神以求患者配合,察患者之神以便明晰病情,守医者之神以至神情专注,并通过调患者之气以达调神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查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方面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近年中医药在小儿脾胃虚寒证的病因病机上的认识及在辨证论治、中医方剂、中成药、外治方法、中西医结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总结、归纳,了解目前国内小儿脾胃虚寒证的中医中药治疗现状,从而为中医中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提供更多理论依据,为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方法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医方剂、中成药、外治方法、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分别从病因病机认识上及在辨证论治、中医方剂、中成药、外治方法、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论述了小儿脾胃虚寒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从而肯定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的疗效。结论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具有多途径、多环节的特点,应用的方法和药物丰富,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孙冰  邓家刚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2):1615-1616
对于平性药药性的认识历代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尚缺乏关于平性药配伍的专题研究.作者就平性药药性特点在方剂配伍中的体现做了探讨,认为:平性药与他药配伍后在"整体取性"、"相关奏效"、"中介调节"3点的体现尤为突出;通过配伍可以体现平性药"体平用偏"、"双向适用,条件显性"的药性特点;气味配伍是体现平性药"调整阴阳"、"以偏纠偏"作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猪苓菌核与蜜环菌共生过程中不同部位糖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明确蜜环菌对猪苓菌化学成分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二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和指导猪苓菌核的合理采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分析法(HPLC)。结果 蜜环菌侵染的猪苓菌核部位和4年生菌核糖类成分含量高于其它部分。结论 蜜环菌的侵染不但促进了猪苓菌核的繁殖和生长,而且对猪苓菌核糖类成分含量的提高也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多糖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多糖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新前沿。多糖的抗肿瘤作用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临床获得了有效应用。文章综述了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多糖及多糖的抗肿瘤机制,并介绍了本实验室对抗肿瘤活性的多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国内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制定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已发布的35部《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团体标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发现存在制定方法和制定过程欠清晰、证据评价体系还不能充分体现针灸特色的问题。因此,《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制定及其评估规范》应要求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在充分考虑针灸学科特色、综合评价现代文献证据、整合古籍文献与医家经验基础上,形成临床指导作用较好的推荐意见;同时应在指南制定过程提出针对性要求以促使制定过程更加清晰,研究方法更加严谨。  相似文献   

17.
车前子及其炮制品中多糖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车前子炮制方法对其多糖含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糖含量和凝胶色谱法分析。结果:不同种车前子炮制品同其生品相比较;多糖含量均降低。多糖结构均改变。结论:清炒及盐炙能使车前子中多糖发生降解,从而影响其多糖含量。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逐步摸索和不断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教学理念即教无常法引导为先,避重就轻框架为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式框架教学法,认为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须跳出传统及现代教学模式的约束,从重视教向主动引导学生学转变,并创建了前中后三阶交互氏引导法;在教学内容上从强调重点、知识点向形成理论框架转变。经统计,学生对这一教学法的效果评价依次为:提高自学能力(92.4%),提高学习兴趣(85.2%),自我感觉掌握知识程度(74.0%),增进师生沟通(63.5%),提高表达能力(52.9%),91.8%的学生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应用这一教学法。  相似文献   

19.
杨金萍 《中医教育》2008,27(2):26-28
《金匮方论衍义》对《金匮要略》的注释发微有许多独到之处:“以经释经”,藉《内经》《伤寒论》发阐《金匮要略》;注重对仲景脉象的阐释发挥;注重病证辨证,强调病因与体质因素;方论阐发,精见独到。由于此书为注释《金匮要略》第一家,故对后世《金匮要略》的注释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黄仰模  田黎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1):2329-2330
论述了《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的源流;强调疾病可知又可预防;治未病重视未病先防;治未病重视有病早治;治未病强调既病防变;治未病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