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寻找男性不育的遗传学依据并对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AZF基因进行诊断,为开展针对男性不育的辅助生殖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83例原发性无精子症及少精子症患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同时采用多重PCR的方法进行Y染色体AZF区15个STS位点微缺失检测,并以30例正常生育男性为对照。结果:13例患者存在染色体异常,其中7例为无精子症,占53.8%(7/13),6例为少精子症,占46.2%(6/13),且1例存在AZFb+AZFc的微缺失。在70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无精子症和少精子症患者中8例存在AZF基因的微缺失,2例存在AZFa的微缺失,缺失构成比为25.0%(2/8);1例存在AZFb的微缺失,缺失构成比为12.5%(1/8);2例存在AZFc的微缺失,缺失构成比为25.0%(2/8);1例存在AZFb+AZFc的微缺失,缺失构成比为12.5%(1/8);1例存在AZFb+AZFc+AZFd的微缺失,缺失构成比为12.5%(1/8);1例存在AZFa+AZFb+AZFc的微缺失,缺失构成比为12.5%(1/8)。正常男性对照组染色体核型均正常并且不存在AZF基因的微缺失。实验组与正常男性对照组比较Y染色体AZF区域的微缺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染色体异常及Y染色体AZF区域的微缺失与男性原发性无精子症和少精子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无精症和少精子症患者进行外周血染色体及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探讨生精功能障碍的遗传学机制,为临床治疗和遗传咨询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技术和多重PCR技术对133例生精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Y染色体AZF因子扩增,并以40例已生育男性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中61例无精子症患者中,细胞遗传学核型数量异常13例,异常发生率21.31%,同时发现AZF微缺失6例,异常发生率9.84%;72例少精患者细胞遗传学核型异常11例,异常发生率15.28%,同时发现AZF微缺失7例,异常发生率9.72%。40例对照组Y染色体核型和AZF位点无缺失。结论:染色体异常和AZF的缺失是引起男性无精子和少精子并造成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男性不育人群进行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和AZF检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遗传缺陷与精子生成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G显带技术分析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对其中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的患者进行Y染色体上基因微缺失检测,已正常生育的男子设为对照组。结果:205例无精子症和39例严重少精子症患者中发现染色体核型异常74例,异常核型发生率为30.33%,正常对照组只发现1例异常核型,占3.33%;其中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发现Y染色体上基因微缺失3例,缺失率为8.33%,正常对照组无1例Y染色体基因微缺失。结论:染色体核型异常和Y染色体微缺失均为引起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的重要原因。同时采用这两种遗传学筛查方法可以更全面地评价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遗传缺陷状况,更好地为患者提供病因诊断、遗传咨询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基因外显子A突变与无精症、少精症的关系,为辅助生殖技术的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选择60例正常男性(对照组)和65例无精症、少精症患者(病例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PCR-SSCP)检测雄激素受体基因外显子A点突变,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检测插入和缺失突变。结果:对照组中未发现基因突变,突变率为0;病例组中有5例发生基因突变,均为点突变,未发现基因插入和缺失突变,突变率为7.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雄激素受体基因外显子A突变是引起无精症、少精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男性原发无精子症和少精子症与Y染色体无精子症因子(AZF)微缺失的关系。方法:应用多重PCR技术对原发无精子症(24例)和少精子症(19例)患者基因组DNA进行Y染色体连锁的6个序列标签位点缺失分析。结果:43例患者中检出有Y染色体微缺失4例,缺失率为9.3%,其中无精子症3例,少精子症1例。结论:Y染色体微缺失是原发无精子症和少精子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原发无精子症和少精子症患者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的常规筛查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无精子因子区微缺失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Y染色体长臂对生育力是必需的,4个不同区域的缺失能造成严重生精缺陷,如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少精子症等,胞浆内精子注射(ICSI)的出现给Y染色体缺陷由父代传给子代造成机会,因此,大量报道提出给选择ICSI的不育男性进行基因学检测的必要性,此篇将围绕人们研究无精子因子(AZF)区微缺失的目的及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筛选不同阻滞阶段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A)相关的调控因子及其调控途径,为后续的功能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从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中获得GSE45885的基因表达谱矩阵,筛选其中的正常样本以及不同阻滞阶段NOA样本,包括4例正常生精样本和20例NOA患者样本,20例NOA患者中有2例患者处于减数分裂前期阻滞阶段(PRE),7例处于减数分裂期阻滞阶段(MEI),11例处于减数分裂后期阻滞阶段(POST)。将正常生精样本设置为对照组(CON),使用GEO2R在线工具鉴定正常生精样本与不同阻滞阶段NOA样本之间的差异基因,对GEO芯片中不同阻滞阶段的NOA数据整合归一化并进行矫正后取交集。对差异表达的基因以及其靶基因进行GO(Gene Ontolog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获取关键通路;基于在线工具(STRING)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然后利用Cytoscape中的CytoHubba插件对枢纽基因进行筛选。结果:在PRE中筛选出463个上调基因,12个下调基因;在MEI和POST中分别发现2个和3个下调基因,无上调基因。PRE中上调基因通过一些重要途径,如精子发生、精子细胞发育、精子的运动、纤毛运动和微管形成等功能来调控生精过程。在上述的3个阻滞阶段NOA中筛选出2个共同差异基因,均为微小RNA(miRNA),2个miRNA有58个共同靶基因。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工具STRING成功构建PRE中上调基因的PPI网络图,并使用Cytoscape筛选出网络中前10个枢纽基因,包括DNAI1、DNAI2、PGK2、ROPN1LARMC4、DRC1、DNAAF3、CABYRZMYND10和CCDC65。结论:识别枢纽基因和共同差异基因及其通路为后续研究NOA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DRC1、ARMC4、MIR15A和MIR509-3可作为后续NOA发病机制研究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8.
非梗阻性无精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约占男性不育的10%~15%。然而,非染色体性NOA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精子生成过程受到转录因子、基因或信号通路的调控。其中长链非编码RNAs(lncRNAs)为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的调控性非编码RNA,通过转录、转录后修饰和表观遗传水平等多种机制调节基本的生化和细胞过程。微小RNAs(miRNAs)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形式与mRNA结合,促使mRNA降解或阻碍其翻译,进而抑制目的蛋白的表达,在多种生物过程中发挥作用,包括发育、分化、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LncRNAs与miRNAs的异常表达可导致精子正常发育过程的紊乱。深入研究NOA相关的lncRNAs与miRNAs及其作用机制,有助于探讨NO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人类Y染色体长臂对生育力是必需的,4个不同区域的缺失能造成严重生精缺陷,如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少精子症等。胞浆内精子注射(ICSI)的出现给Y染色体缺陷由父代传给子代造成机会。因此,大量报道提出给选择ICSI的不育男性进行基因学检测的必要性。此篇将围绕人们研究无精子因子(AZF)区微缺失的目的及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人类Y染色体长臂对生育力是必需的,4个不同区域的缺失能造成严重生精缺陷,如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少精子症等。胞浆内精子注射(ICSI)的出现给Y染色体缺陷由父代传给子代造成机会。因此,大量报道提出给选择ICSI的不育男性进行基因学检测的必要性。此篇将围绕人们研究无精子因子(AZF)区微缺失的目的及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CYP21A2基因突变可引起21-羟化酶缺乏症,导致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和性腺发育异常。根据CYP21A2基因突变位点不同,21-羟化酶缺乏症的临床表型存在异质性,成年患者常以生育障碍为首诊原因。CYP21A2基因突变同时合并多基因突变的复杂病例,国内外尚少见报道。报道1例CYP21A2基因c.518T>A/c.293-13A>G复合杂合突变的男性无精症病例,该患者合并DNAJB13/DNAI1/QRICH2J/FSIP2/HYDIN多基因突变,临床表型为男性不育症,经3个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获得生精功能。该病例丰富了有关男性不育症的基因型,也为此类复合杂合基因突变疾病的诊治提供了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2.
The multiplex STS-PCR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microdeletions in the long arm of the Y chromosome (Yq) of cytogenetically normal men. One hundred infertile men with azoospermia or oligozoospermia were screened with the multiplex PCR method using 58 STSs, which are specific to Yq for detecting microdeletions on this chromosom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microdeletions on Yq and phenotypes of spermatogenetic disturbance were also examined. Ten patients (10%) had microdeletions on Yq. Seven of the 60 azoospermic patients (11.7%), and 3 of the 40 oligozoospermic patients (7.5%) had microdeletions on Yq. None of the patients showed microdeletions in the AZFa region, but 2 had deletions in the AZFb region, another 2 in the AZFc region, including DAZ, and 1 had deletions in both the AZFb and in the AZFc, including RBM and DAZ. Single microdeletions were found in 4 patients, all of them in the AZFc around DAZ, and 1 patient had 2 microdeletions in the AZFb. The improved multiplex STS-PCR method efficiently detected microdeletions in 10% of azoospermic or severe oligozoospermic men who were cytogenetically normal. All of these microdeletions were presented in the AZFb and/or AZFc regions. This suggests that these regions contain candidate genes for spermatogenesi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ZFc/DAZ基因缺失与不育患者精子生成障碍的关系。方法:应用多重PCR技术对无精子症217例和严重少精子症89例患者的外周血细胞进行DAZ基因缺失检测。结果:共发现32例有DAZ基因缺失,其中无精子症21例,缺失率为9.68%;严重少精子症11例,缺失率为12.36%。sY84,sY86及ZFX/Y扩增均为阳性。60例正常生育男性均无DAZ缺失。结论:DAZ基因是AZF重要的候选基因,DAZ微缺失可能是引起无精子和严重少精子并造成男性不育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卢青  刘革修  韩建英 《中国医师杂志》2002,4(10):1094-1095,1098
目的 瘤基因(WT1)突变与白血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32例白血病人标本基本小于16岁的患者9例,成人23例(平均年龄33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5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8例;18例正常人血标本。结果 有3例白血病标本的PCR产物即WT1基因电泳迁移异常;1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2例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分别位于外显子7、6和10。临床追踪观察发现该3例白血病患者经化疗未能达到完全缓解。全部于发病后3个月内死亡。而WT1基因正常的白血病患者经化疗后大多数能达到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生存期明显延长。正常血标本PCR产物和SSCP结果无明显异常。结论 WT1基因突变与白血病发病有关,有助于白血病辅助诊断和预后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砷致癌的基因多态性,为进一步研究砷对人体健康作用的远期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1年采集新疆奎屯123团4例经病理诊断为皮肤癌的砷中毒患者的6份皮肤癌石蜡包埋组织及其4份血液组织;采集奎屯128团2例经病理诊断为皮肤癌的砷中毒患者和2例癌前砷中毒患者的血液组织;采集对照区新疆奎屯125团2例健康居民的血液组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银染术测定p53基因外显子(exon,E)5~9突变情况.结果 p53基因中,仅E6、E7发生突变.凝胶电泳成像显示,p53基因E6、E7有异常条带、条带缺失及条带上移现象.结论 砷对p53基因有致突变作用,突变位于E6、E7.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福建省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rpoB基因的突变特征。[方法]PCR扩增了55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包括81个碱基利福平耐药决定区(RRDR)在内的rpoB基因片段进行序列测定。[结果]10株敏感菌株rpoB基因未检测到突变。45株耐多药分离株中有40株rpoB基因存在21种不同类型突变,其中17个点突变,2个插入突变,2个缺失。[结论]88.9%的耐多药菌株检测到rpoB基因的突变,最常见的突变部位分别是531、526和516位密码子,突变率分别是47.1%、19.6%和7.8%。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激光捕获显微分离技术在检测肺癌病人K-ras和p53基因突变的应用。[方法]以3种不同的基因突变分析法对20例患者的痰细胞进行基因突变分析:①以PCR+DGGE方法分析K—ras基因突变,以PCR+SSCP方法分析p53基因突变;②以PCR十MAE+DGGE方法分析K—ras基因突变;以PCR+MAE+SSCP方法分析p53基因突变;③以激光捕获显微分离技术和突变分析法检测肺癌病人痰细胞的K—ras和p53基因突变。[结果]在20例患者中,以现有的方法仅发现有15%(3/20)的基因突变,而激光捕获显微分离技术则发现有60%(12/20)的基因突变。[结论]激光捕获显微分离技术和突变分析法能高效灵敏检测肺癌病人痰细胞的K—ras和p53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男性原发性无精及严重少精症患者Y染色体AZF微缺失区域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对100例特发性无精症及严重少精症患者的AZF区域微缺失进行筛查,对缺失分布区域与临床遗传学症状与体征、性腺内分泌、睾丸活检病理进行对比评估,并对其父进行微缺失筛查及染色体检查。结果:100例患者中,共发生AZF区域微缺失13例,检出率为13%。其中无精症组68例中,缺失检出率8.82%(6/68);严重少精症组32例中,检出率21.87%(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缺失部位分布与内分泌各指标间未发现明显特征。AZF微缺失位点分布区域与临床遗传学症状、体征无特殊性密切关系。无生育问题的父辈遗传表型正常,且未发现Y染色体微缺失的发生。结论:Y染色体AZF区的基因位点的缺失导致男性原发无精或极少精,缺失范围越大,睾丸发育越差。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尿道下裂患者SRY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2例先天性尿道下裂患者外周血白细胞,采取PCR方法,进行SRY基因的检测。结果发现2例先天性尿道下裂患者SRY基因缺失。我们认为先天性尿道下裂是一种性别发育异常综合症。尿道的缺失只是其性腺发育不全的表现之一;SRY砂是决定性别的基因,SRY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可能导致性发育一系列异常改变,SRY基因是性别的主导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