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牵张方向对下颌骨体部牵张成骨应力分布与位移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研究牵张方向对下颌骨体部牵张成骨的影响。方法:建立下颌骨牵张成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在下颌骨体部模拟牵张成骨,测量不同加载条件下,下颌骨的VonMises应力、颏顶点和右侧下颌角点的位移。结果:应力、位移量与加载力值成线性关系。应力集中在加载部位,双侧加载、与牙合平面平行方向加载时,VonMises应力更大,颏顶点、下颌角点表现为X、Z轴向的正位移和Y轴向的负位移;与下颌骨下缘平行方向的加载应力小,颏顶点、下颌角点表现为X、Y轴向的正位移和Z轴向的负位移。结论:单侧加载时下颌骨向对侧偏斜多,双侧加载时矢状向位移趋势大。与上颌牙合平面平行的加载较与下颌骨体下缘平行的加载应力大,但不会造成前牙开牙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下颌骨牵张成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下颌骨体部模拟牵张成骨时牵张方向对下颌骨体部牵张成骨的影响。方法建立下颌骨牵张成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测量不同牵张位移加载条件下,下颌骨的Von Mises应力、骨结合点位移。结果当牵张器平行于下颌骨体放置时,模型中的最大应力是牵张器平行于矢状轴模型中最大应力的2倍。Von Mises应力集中主要发生在加载部位(牵张器与骨的结合点)和髁突的颈部前下方区域,由于这2处有应力集中,可能导致局部骨质吸收,从而造成螺钉松动,影响牵张器的稳固性。当模型的加载位移增加时,最大应力与加载位移值成线性关系。结论平行于下颌骨体组模型存在明显的侧方力,牵引装置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使它的后臂产生向外侧位移。牵引装置平行于矢状轴放置时,这种反作用力可降至最低程度,此项研究为牵张器在临床应用中的放置位置和牵引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2种不同牵张方向对下颌骨体部牵张成骨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0只.随机分2组,每组5只,在动物颏孔前0.5 cm处截骨安牵张器.A组牵张器沿延伸轴放置;B组牵张器沿矢状轴放置,在牵张后4、8周时分别进行放射学检查及组织学检查,探索出牵张器哪一种牵张方向更有利于牵张器的稳固,加快成骨速度,提高成骨质量.结果:牵张器平行于下颌骨矢状轴放置优于平行于延伸轴放置.结论:牵张器平行于矢状轴放置成骨速度快,成骨质量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优化的下颌骨牵张成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以研究下颌骨体部模拟牵张成骨时牵张方向对下颌骨体部牵张成骨的影响.方法 测量不同加载条件下,下颌骨的VonMises应力、位移.结果 可以看出当牵张器平行于下颌骨体放置时,模型中的最大应力是牵张器平行于矢状轴模型中最大应力的2倍.Von Mises应力集中主要发生在加载部位(牵张器与骨的结合点)和髁状突的颈部前下方区域,可能导致局部骨质吸收,从而造成螺钉松动,影响牵张器的稳固性.当模型的加载位移增加时,最大应力与加载位移值成线性关系.平行于下颌骨体组模型存在明显的侧方力,牵引装置牢固固定在下颌骨体部表面,牵引装置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使它的后臂产生向外侧位移,这种装置-骨界面效应,可导致近中骨段颊侧移位,从而使牵张后的下颌骨形态发生变化,导致咬合关系错乱,面形改变,颞颌关节滑动轨迹的变化可能导致关节功能的紊乱.牵引装置平行于矢状轴放置时,这种反作用力可降至最低程度.结论 牵张器平行于矢状轴优于平行于下颌骨体,此项研究为牵张器在临床应用中的放置位置和牵引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下颌骨体部牵张成骨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用三维有限元法研究下颌骨体部不同牵张方向对下颌骨应力分布与位移的影响。方法:采用螺旋CT技术与计算机软件相结合,建立人下颌骨牵张成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测量不同加载条件下,下颌骨的Mises应力、颏顶点和右侧下颌角点的位移。结果:建立了人下颌骨牵张成骨三维有限元模型。Mises应力集中在加载部位。双侧、与聒平面平行方向加载应力大,位移趋势为对侧前上方;单侧、与下颌骨下缘平行方向加载应力小,位移趋势为对侧后下方。单侧加载下颌骨向对侧偏斜多,双侧加载矢状向位移趋势大。结论:临床上应根据矫治需要,确定理想的牵张方向。  相似文献   

6.
牵张成骨因能减小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并增加术后稳定性而得到学者们的青睐.随着在一些综合征患者或先天畸形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牵张成骨对下颌骨发育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就下颌骨牵张成骨对下颌骨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中不同牵张速率对术后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12只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只,在对动物右下颌骨行骨皮质切开术后进行牵张,第1组动物以0.8mm/d的牵张速率进行牵张,第2组动物以1.6mm/d的牵张速率进行牵张,第3组动物以2.0mm/d的牵张速率进行牵张,随机选取实验组4只动物未手术侧正常下颌骨作为对照组。将各组新骨组织和对照组下颌骨组织分别进行骨密度检测和三点弯曲测试,对采用不同速率进行骨牵张后动物下颌骨新骨的生物力学强度和骨密度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0.8mm/d牵张组新骨骨密度值显著高于其余各牵张组,0.8mm/d牵张组新生骨三点弯曲实验指标均大于另2牵张组。结论:采用0.8mm/d的牵张速率进行牵张能最快促进新骨形成,提高成骨质量。  相似文献   

8.
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兔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方法随机选取新西兰大白兔28只,施行双侧下颌骨切开术,安放牵张器,间歇1周后以0.4 mm/12 h的速度牵张,牵张7 d后固定,在不同时间随机处死动物2只,取下颌骨标本分别行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动物均耐受手术,并基本获得预期牵张距离,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发现,裂隙内随时间延长渐有骨形成。结论以兔下颌骨建立牵张成骨模型经济、可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9.
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了解自行设计开发的三维骨牵张器的成骨效果。方法:成年山羊6只,建立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术后第8天开始用自行设计的牵张器,以0.6mm/次、2次/d的速度牵张,牵张期为17~18d,牵张高度20mm左右。牵张完毕后1、2及3个月各处死2只动物,进行大体标本、组织形态学和骨密度观察。结果:成功建立山羊下颌骨较大速率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大体标本观察表明,在牵张间隙形成了很好的骨痂组织,牵张间隙达到了预期的长度。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牵引后1个月,牵张区充满平行排列的骨小梁;牵张后2个月,牵张区可见排列成网状粗大的骨小梁及成熟的哈佛氏系统。结论:我们自行设计的三维牵张器,制作简便,易于控制,可以稳定成骨,具有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颌骨牵张成骨中牵张器的最佳拆除时机。方法:12只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只,在对动物右下颌骨行骨皮质切开术后进行牵张,第1组动物在牵张后固定期第6周处死,第2组动物在固定期第8周处死,第3组动物在固定期第10周处死,随机选取实验组4只动物的未手术侧下颌骨作为对照组,将各组新骨组织和对照组下颌骨组织分别进行压缩实验和三点弯曲实验,观察新骨生物力学强度随固定期时间延长的变化规律。结果:随着固定期时间的延长,新生骨抗压缩和抗弯曲实验各项力学指标值逐渐增大;固定期6周组和固定期8周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10周组与对照组之间各个指标对应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牵张后固定期10周时新生骨的机械强度已接近于正常下颌骨骨组织,固定期10周可能是较为适宜的牵张器拆除时机。  相似文献   

11.
不同下颌角成形术后下颌骨受力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不同下颌角成形术前后下颌骨的应力应变变化.方法:通过螺旋CT扫描及相关软件进行正常下颌骨、下颌角截除术及下颌角区骨外板截除术3 种下颌骨有限元建模,并利用abaqous软件对3 组模型进行应力应变分析.结果:下颌角截除术后:下颌角区的应力明显增加,而应变减少;髁突颈部的应力增加,应变则无明显变化.在下颌角区骨外板截除术后:下颌骨在下颌角及髁突颈部的应力应变均明显增加,且增幅也明显高于下颌角截除术.结论:下颌角成形术可以对下颌骨的应力应变分布产生影响, 其中下颌角区骨外板截除术会更明显的影响髁突颈部及下颌角区域的应力应变分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不同种植体植入部位的全下颌种植覆盖义齿及支持组织进行力学分析,为优化种植覆盖义齿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三维有限元法,对分别采用颏孔前和尖牙、磨牙区植入种植体的全下颌种植覆盖义齿进行应力分析,对比义齿本身和支持组织应力分布的差异。结果:①颏孔前植入的覆盖义齿对斜向载荷的抵抗性差,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峰值为垂直载荷的2.4~9.2倍;垂直及斜向载荷,种植体和基托均有较高的应力集中。②尖牙、磨牙区植入的覆盖义齿,垂直及斜向载荷时均表现了较佳的力学特性,支持组织应力峰值位于骨维持的生理范围内。结论:磨牙区种植体的植入可增强覆盖义齿对侧向力的抵抗能力,降低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峰值,减少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而单纯颏孔前植入设计时,应考虑采用缓冲设计,提高覆盖义齿的远期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下颌骨骨折载荷和骨折移位方式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单侧下颌骨移位骨折的临床分析,探讨下颌骨骨折的模式和生物力学原理。方法:回顾下颌骨单线骨折病例131例,其中男75例,女56例。就其移位方向和骨折部位进行分析。定义骨折线前部为前段骨折,胃折线后端为后段骨折:移位方向定义为舌侧移位、颊侧移位、向上移位、向下移位、轴向挤压、轴向托伸。所有的骨折移位评价以骨折前段和下颌牙槽嵴为参照。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131例下颌骨骨折病例中.下颌角骨折35例,下颌体骨折32例,颏孔区骨折23例,颏部骨折41例。其中颊、舌向移位90处,上、下向移位75处,挤压、拉伸42处。经确切概率法统计分析,KW=39.606,P=0.001<0.05。下颌骨骨折中,下颌骨承力的方式主要有3种.即弯曲载荷、剪切载荷和扭转载荷,分别作用于3个不同方向:弯曲载荷造成骨折断端的挤压和拉伸,剪切载倚造成下颌骨骨折断端的上、下方向移位,扭转载倚造成骨折断端的颊、舌向移位。结论:在下颌角和下颌体,剪切载荷的骨折效应明显,而在颏部和颏孔区,扭转载荷骨折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上部结构的种植体支持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下颌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时的应力和位移。方法:使用软件GeoStar(COSMOSM 2.85,SRAC,USA)建立4个种植体-天然牙联合可摘义齿修复下颌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不同上部结构时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基牙牙周膜、基托下黏膜的最大等效应力及基托下黏膜组织的位移变化。结果:有种植体支持时,单冠形式的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最大等效应力最大;缓冲型套筒冠的基牙牙周膜最大等效应力、基托下黏膜最大等效应力和位移值最大;微型太极扣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最大等效应力、基牙牙周膜最大等效应力和黏膜的最大等效应力及位移值均最小。缓冲型套筒冠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最大等效应力小于非缓冲型套筒冠,但基牙牙周膜最大等效应力、基托下黏膜最大等效应力和位移则大于非缓冲型。结论:选用种植体-天然牙联合支持修复远中游离端牙列缺损时,种植体上部结构采用微型太极扣作为附着体联接形式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不同应力对成骨细胞和细胞骨架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应力对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及其细胞骨架形态的影响。方法:分别给第3代的大鼠成骨细胞施加剪切力和静压力,用相差显微镜和考马斯亮蓝染色方法观察加力后不同时间细胞及其细胞骨架形态的变化特征。结果:剪切力作用后6h,部分细胞出现形态学、细胞骨架排列等方面的变化;12h后,部分组织死亡、脱落。较大的静压力(>20kPa)作用12h后,可引起细胞间隙增大等变化,细胞骨架无明显改变。结论:一定的外力可引起成骨细胞骨架的重排及细胞形态的变化。静压力作为一种类拟于生理状态的外力与剪切力相比,对成骨细胞的形态及细胞骨架影响较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在修复大面积牙冠缺损时,不同长度螺纹根管固位钉和不同咬合接触方式的牙体应力变化情况,为临床使用合适长度根管固位钉及利用复合树脂修复咬合面呈合理的咬合接触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维螺旋CT扫描牙体标本,Mimics软件、Pro/Engineer软件根据扫描数据建立复合树脂螺纹根管固位钉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大面积牙冠缺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Pro/Mechanica模块分析不同长度固位钉和不同的咬合接触方式(尖顶接触、尖嵴接触、尖窝接触、尖卵圆窝接触)下的牙体修复体应力变化情况。结果仅尖窝接触、尖卵圆窝接触方式的牙体修复体应力最大值小于各自抗压强度,树脂与牙体粘接面应力最大值小于粘接强度。固位钉螺杆长度以8 mm为界:小于等于8 mm时,随着螺杆长度增加,牙体应力分散程度增加;大于8 mm时,这种现象不明显。结论利用复合树脂螺纹根管固位钉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大面积牙冠缺损,若牙冠长度在正常范围内,推荐植入螺杆长度为8 mm左右的固位钉。当上颌牙是天然牙时,应将其颊尖缺损恢复为与对牙呈尖窝接触的形式;当上颌牙是修复体时,应恢复为尖卵圆窝接触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