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P波最大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3例,治疗组用氯沙坦50mg/d,对照组用氨氯地平10mg/d,在治疗前及治疗6、12个月后分别测量Pmax和Pmin,计算出Pd(Pd=Pmax-Pmin)。结果治疗前两组Pmax和P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12个月后治疗组的Pmax、Pd显著降低,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12个月后比较Pmaxx,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RB治疗高血压病伴阵发性房颤患者可明显减少房颤发作次数,降低Pmax、Pd。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慢性心力衰竭伴阵发房颤患者P波最大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慢性心力衰竭伴阵发性房颤患者64例被随机分为美托洛尔治疗组(A组32例)和对照组(B组32例),慢性心力衰竭基本治疗两组相同,A组加用美托洛尔12.5~75mg/d,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分别测量Pmax和Pmin,计算出Pd(Pd=Pmax-Pmin).结果治疗前两组Pmax和P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A组的Pmax、Pd显著降低,与B组相同时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A组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比较Pmax、Pd相差有显著意义(P<0.01);而B组间相差不显著(P>0.05).A组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与B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阵发性房颤患者可明显降低Pmax、Pd,减少房颤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慢性心力衰竭伴阵发房颤患者P波最大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慢性心力衰竭伴阵发性房颤患者64例被随机分为美托洛尔治疗组(A组32例)和对照组(B组32例),慢性心力衰竭基本治疗两组相同,A组加用美托洛尔12.5~75mg/d,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分别测量Pmax和Pmin,计算出Pd(Pd=Pmax-Pmin)。结果治疗前两组Pmax和P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A组的Pmax、Pd显著降低,与B组相同时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A组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比较Pmax、Pd相差有显著意义(P<0.01);而B组间相差不显著(P>0.05)。A组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与B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阵发性房颤患者可明显降低Pmax、Pd,减少房颤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本院5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和56例无房颤的对照组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测量两组的最大P波时限和最小P波时限,计算P波离散度。统计房颤组和对照组的单个房性早搏的总数、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阵数,观察房颤组房颤发作前的触发因素,并测量触发性房早的联律间期及对照组的联律间期。结果两组患者的P波最大时限[(121.11±7.50)msvs(114.55±8.16)ms]、P波离散度[(43.80±8.06)ms vs(39.55±6.89)In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阵发性房颤组的触发因素以房性早搏最多见,占83.97%,房颤的起源部位以左房上部最为多见,占79.63%。房颤组的触发性房早联律间期[(0.418±0.069)s]明显短于对照组[(0.624±0.168)s](P〈0.01)。结论12导联动态心电图是确定阵发性房颤发生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Pmax及Pd是预测发生阵发性房颤的可靠指标。阵发性房颤绝大多数由房早诱发,且触发性房早的联律间期越短越容易诱发房颤。  相似文献   

5.
李新玲 《现代保健》2014,(9):117-119
目的:探讨步长稳心颗粒联合小剂量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收治的8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给予步长稳心颗粒联合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对照组常规给予胺碘酮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同时治疗期间对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记录,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max和Pd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观察组治疗后Pmax和P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症状较为轻微。结论:步长稳心颗粒联合小剂量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临床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且较轻微,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林锐  罗书裕 《现代保健》2009,(15):75-76
目的评价氯沙坦联合小剂量胺碘酮预防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复发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2例,在常规降压药物基础上加用氯沙坦50mg/d+胺碘酮0.2g/d,对照组32例在常规降压药物基础上只服用胺碘酮0.2g/d,随访1年,观察房颤复发率、第一次复发间隔、发作频率和房颤持续时间。结果房颤复发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一次复发间隔:治疗组长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房颤发作频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房颤持续时间: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沙坦联用小剂量胺碘酮预防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复发优于单用小剂量胺碘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与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联合应用是否可以减少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复发。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或阵发性房颤经电转复或药物恢复窦性心律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ARB组)与氨氯地平组(CCB组)。两组恢复窦律后均选用胺碘酮维持窦律,ARB组以缬沙坦80~160mg/d作为基础用药,CCB组以氨氯地平5~10mg/d作为基础用药,疗程为1年。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的房颤复发率。比较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前后径(LADd)、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及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ARB组房颤复发率较CCB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ARB组IVST、LVPWT、LVEDd、LADd、LVMI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CCB组只有IVST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两组治疗后IVST、LVPWT、LVEDd、LADd、LVM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治疗期间ARB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CB组(P〈0.01)。结论缬沙坦能够逆转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肥厚,可以延缓左心房扩大,进而改善心房的电重塑与结构重塑,从而减少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房颤的复发,降低房颤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柳荫 《现代保健》2013,(10):32-33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25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65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美托洛尔以及硝酸酯类药物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胺碘酮与缬沙坦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左心房内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时,两组左心房内径均比治疗前有明显缩小(P〈0.05),同时,治疗组的缩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时,治疗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可有效地改善左心房内径,维持窦性心律,减少房颤的复发,疗效显著,值得引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联合拜新同治疗对照组(n=57,男29例,女28例),胺碘酮联合替米沙坦治疗组(n=59,男29例,女30例),治疗随访时间为18月,研究终点为房颤发作及心房内径。分析2组治疗后3、6、12和18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后3、6、12、18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2.1%,对照组为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左心房内径治疗,6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胺碘酮联合拜新同治疗,并能延缓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法舒地尔对缓解稳定性心绞痛发作以及对血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影响。方法将76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法舒地尔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6例),两组均治疗一个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法舒地尔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测定hs—CRP及FIB并进行比较,对心绞痛发作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hs—CRP/FIB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心绞痛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法舒地尔可以有效减少心肌炎性反应过程,改善凝血活陛,减少心绞痛发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癫痫合并抑郁症患者应用拉莫三嗪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癫痫合并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应用丙戊酸钠治疗的对照组和应用拉莫三嗪治疗的观察组,每组28例,对两组癫痫抑郁症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月癫痫发作次数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月癫痫发作次数及HAMD评分均明显好转(P〈0.05),而以上指标治疗前后差值比较,观察组改善由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药物副作用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莫三嗪治疗癫痫合并抑郁症的疗效显著,临床可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Pd)与阵发性心房纤颤(AF)的关系。方法观察测量52例AF患者P渡离散度,P波最大时限(Pmax),并与48例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两组Pmax和Pd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P波离散度是预测阵发性AF的一种简单的无创性的心电标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诊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间收治的阵发性房颤患者24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胺碘酮和普罗帕酮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统计,两组患者的转复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转复率与用普罗帕酮无明显差异,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胺碘酮,可以广泛用于急诊转复阵发性房颤治疗。  相似文献   

14.
张新昕  陈嫣  王笑娜 《中国校医》2014,(3):187+190-187,190
目的观察鸟鸡白凤丸治疗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的一临床疗效。方法将72名女大学生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鸟鸡白风丸,对照组给予芬必得。结果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病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鸡白凤丸治疗原发性痛经远期疗效优于芬必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10年9月门诊过敏性鼻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予复方白芥子散敷贴于大椎、膏盲、肺俞、脾俞、肾俞穴,对照组予氯雷他定和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结果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组总有效率73.3%,对照组总有效率9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年,治疗组总有效率68.9%,对照组总有效率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炎发作次数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悻鼻炎疗效显著.日.经济、方佰.  相似文献   

16.
冼飞  潘俊泰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12):1894-1895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阵发性房颤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给予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左房内径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左房内径明显低于治疗前,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观察组转复窦性心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维持窦性心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药物治疗副反应。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效果好,副作用少,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7.
胺碘酮联用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律的疗效。方法:将145例阵发性房颤分为胺碘酮组(I组,n=72),胺碘酮加缬沙坦组(Ⅱ组,n=73),疗效观察24个月。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左心房内径无显著差异,但12个月后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窦性心律维持12个月后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与缬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总结小儿癫痫患儿联合应用丙戊酸及托吡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20例癫痫患儿随机分单纯接受丙戊酸治疗的A组、单纯接受托吡酯治疗的B组及联合应用丙戊酸及托吡酯治疗的C组,每组40例。对比三组临床疗效。结果:A、B及C组治疗前月发作次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三组月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C组改善较A及B组明显(P〈0.05),而A及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A组及B组(P〈0.05),而A、B两组比较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三组在治疗期间发生的药物副作用比较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丙戊酸及托吡酯可显著提高小儿癫痫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林国栋 《现代保健》2014,(25):141-143
目的:分析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在心房纤颤患者复律前、后中的变化,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确诊为心房纤颤且成功复律的5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依据发作时间分为两亚组:阵发性房颤(发作时间〈2 d)31例,持续性房颤(持续发作2 d-12个月)26例;选取同期在本院行健康检查正常者33例作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复律前后的血浆BNP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复律前的血浆BNP比对照组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两亚组的3项指标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BNP水平与LEVF呈负相关性,与LVEDD呈正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律后、房颤复发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律维持患者的血浆BN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纤颤患者复律前血浆脑钠肽水平明显升高,复律后其显著下降,可用于评价房颤患者的发作时间和治疗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步长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步长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稳心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稳心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步长稳心颗粒9g,每日3次,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对照组房颤发作次数(10.2±3.2)次/周与治疗前(11.3±2.6)次/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心组房颤发作次数(7.3±3.4)次/周与治疗前(12.2±2.7)次/周及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长稳心颗粒对阵发性房颤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