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体外循环期间低温肺灌注对肺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体外循环(CPB)期间低温保护液肺动脉灌注对肺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2条杂种犬随机分为2组。主动脉阻断后,对照组右肺动脉灌注4℃乳酸林格液,实验组灌注4℃肺保护液。结果CPB结束后实验组气道压、肺血管阻力(PVR)、右房白细胞/右肺静脉白细胞及丙二醛(MDA)低于对照组;两组右肺静脉血氧分压均较左肺高;组织学观察实验组右肺组织结构基本正常。结论CPB期间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可以明显减轻CPB对肺脏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抑肽酶在体外循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肽酶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大剂量应用可显著减少术后失血量及输血量,目前抑肽酶厅体外循环中的用法,用量尚未统一,作用机制也未完全阐明,但对它的临床效果已基本肯定,且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3.
101例各种心脏直视手术病例在体外循环中应用抑肽酶,另以同期52例心脏直视手术病例作为对照,研究大剂量抑肽酶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作用,用药组转流结束后创面较对照组干燥,手术止血时间缩短,术中失血减少,术后24小时出血量减少约50%(用药组316±114ml,对照组598±197ml);库血输入量抑肽酶组亦比对照组用量少(用药组468±148ml,对照组783±122ml)。大剂量抑肽酶在体外循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它明显减少术中、术后的出血及库血用量。  相似文献   

4.
范少兰 《护理学杂志》1999,14(2):123-124
出血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术中、术后创面渗血不止,外科手术止血难以奏效。随着对体外循环所致出血机制的深入研究,一些学者试图用药物来减少心脏手术的出血,其中以抑肽酶的研究较多,且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现将有关进展综述如下。1抑...  相似文献   

5.
体外循环中抑肽酶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应用抑肽酶的临床研究(对照组8例;抑肽酶组8例),结果显示:抑肽酶能有效地保护血小板的功能,显著降低内皮细胞的活化,减少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及肺泡内粒细胞积聚,从而达到减轻肺损伤保护肺功能的目的,为一简便有效的肺组织损伤保护剂。  相似文献   

6.
抑肽酶在体外循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肽酶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大剂量应用可显著减少术后失血量及输血量,目前抑肽酶在体外循环中的用法、用量尚未统一,作用机制也未完全阐明,但对它的临床效果已基本肯定,且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7.
腺苷减轻体外循环后心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腺苷(adenosine)是机体内组织产生的一种内源性核苷,对于多种组织具有保护作用。我们对外源性腺苷能否减轻体外循环(CPB)后肺损伤及右心功能不全进行了初步探讨。材料和方法健康杂种犬12只,雌雄不拘,体重17~22kg,随机分为实验(ADO)及对...  相似文献   

8.
甲泼尼松龙对体外循环肺损伤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甲泼尼松龙用药组,每组15。用药组于体外循环前静脉推注甲泼尼松龙15mg/kg。结果表明:用药组能明显抑制肺再灌注早期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肺内氧自由基的产生,明显减轻体外循环后肺组织的损伤程度,并从形态学观察得以证实。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抑肽酶是否减轻体外循环(CPB)所致急性肺损伤。方法28例首次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抑肽酶组,各14例。于CPB前(T1)、主动脉开放后10min(T2)、CPB结束后10min(T3)、60min(T4)监测胸肺顺应性(Cs)和动态肺顺应性(Cd),同步监测吸入气氧浓度(FiO  相似文献   

10.
抑肽酶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抑肽酶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姜胜利综述朱朗标李佳春李功宋审校医用抑肽酶是从牛肺里提取的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属于多肽类,分子量6000,由16种氨基酸组成,以丝氨酸残基为激活点抑制蛋白酶[1]。其生物半衰期小于2小时。抑肽酶几乎完全在肾溶酶体内代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cardiopulmanarybypass, CPB)期间低温改良低钾右旋糖酐(low patassiumdextran, LPD)溶液肺动脉灌注对心脏瓣膜置换病人的肺保护作用。 方法 30例行二尖瓣置换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肺灌注组(15例),CPB术中一次性肺动脉灌注低温改良LPD液;对照组(15例)常规行二尖瓣置换术,未行灌注。分别于术前、CPB结束、手术结束、术后6h测算氧合指数(PaO2 /FiO2 )、肺静态顺应性变化。CPB停机后30min,取病人右上肺组织,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 结果 肺灌注组病人CPB结束、手术结束、术后6h的氧合指数分别为(421±31)、(382±41)、(370±39)mmHg,肺静态顺应性分别为(30. 8±3. 6)、(29. 2±3. 3)、(29. 2±3. 1)ml/cmH2O,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340±33), (321+38), (315±41)mmHg和(24. 2±3. 0)、( 21. 3±2. 8 )、( 19. 0±3. 0 )ml/cmH2O (P<0. 05 )。肺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对照组肺间质水肿明显,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灌注组无明显病理改变。 结论 CPB术后存在肺损伤,CPB中采用低温改良LPD液肺动脉灌注具有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肺转流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导致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抑肽酶对肺损伤保护的作用。方法 将24例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2例,实验组给予抑肽酶处理。检测CPB前后左、右心房血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围手术期各时段桡动脉血浆中内皮素、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和呼吸指数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CPB后左、右心房血中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CPB前后则差异无显著性;内皮素、血栓素B2、呼吸指数在CPB中、CPB后两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CPB致肺损伤,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在肺内聚集,内皮素、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在其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抑肽酶能通过干预这些因素而达到保护肺功能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期间含氧血持续肺动脉灌注对CPB术后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30例行二尖瓣置换术病人随机分成肺灌注组(15例)与对照组(15例)。肺灌注组病人CPB术中采用含氧血肺动脉持续灌注,对照组常规行二尖瓣置换术,未行肺动脉灌注。分别于术前、术后0h、6h抽取病人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TNF-α、IL-8血浆浓度。结果同组术后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肺灌注组术后0h、术后6hTNF-α与IL-8血浆浓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CPB心脏手术可引起术后细胞因子TNF-α、IL-8水平的升高,CPB术中含氧血持续肺动脉灌注可降低术后TNF-α、IL-8水平。  相似文献   

14.
15.
16.
间断肺通气对体外循环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间断肺通气对体外循环(CPB)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24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处理组(n=13)CPB期间每5min间断肺通气一次;对照组(n=11)CPB期间不通气。所有患者均在术前留取血液标本,术后2h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分别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中性粒细胞、总蛋白(T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血清总蛋白以及术前、CPB后1h、4h肺氧合指数(OI)。结果处理组BALF中的中性粒细胞、TP、TNF-α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P=0.02,0.02),CPB后OI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CPB后1h、4h其OI均较同组CPB前显著增高(P<0.05)。结论间断肺通气可通过减少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减轻肺部炎症反应、内皮细胞损伤等,对CPB所致的肺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对单侧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single pulmonary artery branch,AOSPA)施行矫治手术的疗效.方法 2004年1月~ 2009年10月对4例AOSPA在非体外循环下施行矫治手术,3例经正中开胸,1例经左侧切口.充分游离异常起源的肺动脉,将其从主动脉侧切下.主肺动脉上侧壁钳,做横切口,将切下的异常起源的肺动脉端侧吻合于主肺动脉.结果 3例应用人工血管,1例用自体心包.手术时间分别为120、130、165、195 min,术后机械通气分别为10、8、10、25 h,无围术期死亡.4例分别随访16、39、92、56个月,无吻合口狭窄,肺动脉压正常2例,1例轻度肺动脉高压,1例中度肺动脉高压.结论 对简单的一侧肺动脉起源异常患者,可以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矫治手术,操作简单,避免体外循环相关及肺部并发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心肺转流术致未成熟肺损伤及其保护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心肺转流术(CPB)所致未成熟肺损伤,是婴幼儿心脏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直接影响心脏手术的成功率,但其损伤机制及如何有效地施保护,一直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结果发现,心肺转流时外源性物质激活补体介导全身炎症是肺损伤的关键,中性粒细胞肺内聚集活化是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心五一节。白细胞浸润,释放大量弹性蛋白酶,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破坏肺泡上皮及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肺水肿。婴幼儿未成熟肺因其肺组织表面活性物质少,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高的特点,更易出现肺水肿、肺不张、引起术后肺功能不全。目前,研究的保护措施有药物、表面活性物质和肺动脉灌注等。  相似文献   

19.
Minimally invasiv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aims to avoid cardiopulmonary bypass and take maximum advantage of a smaller incision. 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MIDCAB) surgery is performed on selected arteries of the beating heart under direct vision through a choice of small incisions. Short-term results show good patency rates and a dramatic impact in terms of shorter hospital stays and cost effectiveness. The procedure is also being used increasingly in Japan. However, valid concerns have been raised about the quality of the anastomosis fashioned on a beating heart with pharmacologic bradycardia, and the long-term result of this technique is still questionable. The combined use of circulatory assist devices and mechanical stabilizing devices will be expected to expand access to coronary arteries by allowing for decompression of the left ventricle, permitting retraction and rotation of the heart, and hopefully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results. Less invasive coronary surgery should be proven to be as effective and safe as conventional CABG before widespread adop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