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香竺葵油治疗子宫颈癌时发现有清洁组织表面感染的作用.根据此现象,本室应用三种不同方法(纸片、倾注平板和蒸熏法)检测多种细菌对该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香竺葵油对革兰氏阳性常见化脓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白喉杆菌及枯草杆菌等有较强杀菌作用,而对革兰氏阴性无作用.通过光镜观察香竺葵油可改变枯草杆菌形态呈现多形性,电镜下可见细菌细胞壁有明显缺损脱落.因此认为该药作用机制在于对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糖肽有作用,从而导致细菌裂解死亡.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因及流行病学,为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控及基础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是由一群致病性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引起的人、畜和野生动物共患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本病发现于1886年,曾命名为外耳氏病。近二十多年来,钩体病已在许多国家中被发现。其分布遍及世界五大洲,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终年冻土地带均有这种病的踪迹。我国第一个确诊病例报告于1934年(广州)。解放后,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  相似文献   

4.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于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致的一组疾病,它开始是以发热,出血现象,黄疸及肾功能损伤等“典型”症候而被认识的,但是经过医学界的多年来的研究,已对本病加深了了解,本病实际上包括许多不同临床表现的类型。过去我国对于本病一向认为是少见的疾病,但是经过我院热带病研究组两年多在广东、云南二省调查研究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来看,本病远非一种少见的疾病,使我们感觉到它是我国比较严重的流行性传染病之一,在某些地区每年都有严重的流行,造成人民健康上与经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香竺葵油急性毒性、抗炎、镇痛解热和局麻等方面作用作了初步探讨.给小鼠一次口服香竺葵油乳剂,三天内LD50=3.66±0.24克/公斤,证明该制剂的毒性较低.本制剂局部应用和口服给药对醋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巴豆油引起的耳部炎症及炎性渗出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肉芽组织增生无显著影响.由于本剂能明显提高小鼠血浆皮质醇含量,提示其抗炎作用可能与促进皮质激素分泌有关.小剂量香葵乳剂口服又证明有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原因待查.用热板法和扭体反应法证明香竺葵油具有中等强度的镇痛作用,虽不能明显提高镇痛百分率但却能显著减少单位时间扭体次数,说明口服给药有延长痛反应时间的效应.但对三联菌苗致热家兔无解热作用.本制剂局部应用能使家兔角膜反射和蟾蜍离体坐骨神经动作电位明显减弱,提示有一定的表面麻醉和阻滞麻醉效能.但两者与地卡因和普鲁卡因相比,有显效慢、作用弱和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是我国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本文拟根据国内外对该病的研究资料,综述如下: (一)病原学研究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根据1965年国际会议将其分为二类,第一类称“双曲钩体“,代表过去所称的腐生性钩体;第二类称“存疑钩体”,代表寄生性钩体,此类可引起动物及人的感染。  相似文献   

7.
香葵属(牛龙)牛儿苗科植物,全名香叶天竺葵(Pelargonium geraveolens L Herit).植物中萜类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近年来引起国内外的重视.1976年上海在进行萜类植物成分的抗肿瘤活性筛选工作中,发现香叶天竺葵的精油部分(简称香竺葵油)在体外对HeJa,EC癌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体内对实验动物肿瘤S-37,S-180,W-256等有一定的抑制.1978年开始试用于临床治疗宫颈癌.我科自1979年10月开始参加此项工作,共收治宫颈癌24例,分二组进行.一组为香竺葵油与放疗同时治疗,另一组,先用香竺葵油治疗待评价疗效后再加用放疗,本文仅对后者17例作了观察报告:  相似文献   

8.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病,给人和家畜带来严重危害,在我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相继证实了有钩体病的存在。本文对国内钩体病的发现,地理分布,流行特征,宿主动物及国内外诊断技术与疫苗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目的为我国钩体病的防控提供指导性依据。  相似文献   

9.
1954年Russell首先报导钩端螺旋体能产生溶血素。Cox(1955)也发现在特異的钩端螺旋体抗血清出现前,钩端螺旋体或其提取物能引起綿羊紅細胞溶血。1956年Alexander从病人中分离出一株鈎端螺旋体,发现它产生溶血素,乃命名为溶血型鈎端螺旋体(L.hemolyticus)。此后在临床上也看到一些钩端螺旋体患者产生溶血性貧血,因此对于溶血素的性质和致病作用引起了各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现就有关鈎端螺旋体溶血素的几个問題作一簡介。  相似文献   

10.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流行颇广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流行几乎波及全球,在我国各省市亦有不同程度流行。但本病除以急性钩端螺旋体病形式发病外,另有少部分病人由于平素身体健康,而感染钩端螺旋体后则不急性起病,病原体在体内经半个月~数个月的潜伏期,在此潜伏期中钩端螺旋体则侵袭脑动脉的起始部,产生动脉狭窄以及闭塞等炎症性改变导  相似文献   

11.
12.
问号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在全球分布广泛,危害极大,已发现25个血清群,273个血清型。钩体病是世界上流行最广的人兽共患病之一,人体感染后,轻者似感冒,重者可有明显的肝、肾、肺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甚至死亡。至少已发现200多种动物为问号钩端螺旋体携带者,动物大多呈隐性感染,钩体在感染动物中可长期存在,持续随尿排出,污染水源和土壤。目前的疫苗通常采用灭活的全菌,而血清学诊断通常采用活菌,主要抗原成分是菌体表面的脂多糖(LPS),不幸的是不同血清型钩体LPS的抗原性不一样。象沙门菌一样,LPS的不同反映出钩体对宿主的不同适应性,每一动物宿主都与特定的钩体血清型相联系。如大鼠与Ietemhemorchagiae,小鼠与Ballum,牛与Hardio,猪与Pomona、Bratislava,而狗倾向于Canicola。LPS的宿主特异性可能是钩体免疫逃避的机制,允许钩体长期呆在动物的肾脏中而不引起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为使一般医务工作者尤其在农村工作的医务人员,进一步熟悉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方法,本文仅将近年来国内发表的文献及有关资料,作一概括性的介绍,以供参考。一简史钩端螺旋体病是由各种有致病力的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疾病。过去,本病曾叫做外耳氏病,或出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病。苏联称为华西列夫-外耳氏病。1913年,日本稻田氏等在病人的血液中找到了病原体,当时  相似文献   

14.
第三届全国钩端螺旋体学术会议于10月15~20日在厦门市召开。各省、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医疗单位及卫生防疫部门均有代表参加。会议学术论文总计约260篇,宣读100篇。澳大利亚钩端螺旋体专家费思教授在会上先后作了题为“钩端螺  相似文献   

15.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流行颇广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本省亦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健康危害很大,为了搞好防治工作,简单介绍一些有关本病的常识。一、钧体病的病原及流行特点是什么? 本病由不同血清型别的钩端螺旋体所引起,我国目前标准菌种已发现有十三群四十型,病原体呈细密整齐的螺旋状,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形,用显微镜暗视野映光法可以看到,运动非常活泼。加热、干燥及用一般清毒剂均可将其杀灭,在池塘、河水或湿土中均可生活一月以上。本病多分布于沼泽、山区、溪流两岸及水田地区。病原体存在于鼠(黄胸鼠、黑线姬鼠、  相似文献   

16.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可以引起严重的人兽共患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之一.课题组率先开展了对中国主要致病流行株56601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测序结果显示钩体有两条染色体,共编码4 727个基因,后经重新注释为3 718个基因.基于56601株的参考序列,对其减毒株IPAV的测序结果表明,除了有101个基因出现突变之外,IPAV株基因组的大小及基因结构组成与56601株相同.基于基因组序列,课题组设计并合成了钩体的基因组芯片,开展了比较基因组学及转录组学的研究.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结果显示,钩体的核心基因有2 917个,变异基因有275个,并首次发现钩体基因组中存在2个基因岛.模拟体内外钩体生长的温度条件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共发现106个基因差异表达,分属9类不同的功能;对有毒株56601及减毒株IPAV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发现了差异上调表达的22 kb的类噬菌体片段.对体外培养的56601株进行蛋白组学分析,鉴定出2 540个蛋白,进一步对这些蛋白进行磷酸化、乙酰化及甲基化的修饰进行分析,发现了32个磷酸化位点、46个乙酰化位点和155个甲基化位点.通过分析发现,钩体蛋白的很多修饰方式类似于真核生物,提示钩体在进化上比较特殊.比较毒力株56601与减毒株IPAV的蛋白组异同,一致表达的蛋白1 627个,差异表达的蛋白402个.基于以上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研究,课题组进一步开展了对钩体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这些研究均为揭示钩体的致病机制、开发钩体的疫苗及诊断试剂、最终防控钩体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英  李著华 《医学综述》2006,12(22):1388-1390
钩端螺旋体病是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的动物传播性疾病,由致病钩端螺旋体引起。其发生机制至今不明,但是已发现许多毒力因子如鞭毛蛋白、溶血素、外膜蛋白、脂多糖等在其致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艺 《黑龙江医学》2012,36(1):12-15
<正>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一种全球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我国是受钩体病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目前已发现有18个血清群75个血清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南平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状况、疫源地类型、宿主动物、钩体菌群、临床表现、疫苗接种情况等调查,基本掌握我市钩体病流行规律,为当今农业生产结构下提出针对防治对策。方法:收集并分析南平市钩体历年疫情、临床资料,开展疫区类型、宿主动物、钩体菌群等调查。结果:南平市地理环境、气侯、植被等适宜钩端螺旋体菌生长。44年来流行曲线呈波浪型,5-11月为流行期,九十年代后以浦城县流行为主,总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疫源地有三种生境类型。流行形式以稻田型为主。农村男性青壮年受感染发病最多。宿主动物以黄毛鼠、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分离出14群钩体菌株,而且带菌率高。近年猪宿主作用下降。病人血清检出13群钩体感染,健康人群检出14群钩体抗体,隐性感染率15.15%。“福建新丙五价”钩体菌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是肯定的,完全可以预防相应菌群疫区钩体病流行。结论:南平市存在钩体自然疫源地.是福建省较严重的钩体流行疫区,有明显季节高峰,宿主动物种类多,流行菌群有14群,稻田型流行为主,病例临床表现复杂,疫情虽然呈下降趋势,凶险型病例增多,“福建新丙五价”钩体菌苗可以预防相应菌群疫区钩体病流行,但是防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0.
报告本省钩体病在各地理区划中发病率差别较大,同海拔高度无关,而与降雨量密切相关。每年6─11月为发病高峰;患者多系青壮年,皆因接触疫水而罹患。有哨齿类1科2属9种,黄毛鼠为优质种,带菌率26.6%,是主要传染源。病人分离菌株与鼠类携带菌群相符。发现90年代健康人感染菌群与70年代有所不同,且感染率甚高。对流行形式、疫源地类型、水体污染等流行病学意义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