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要分析了《黄帝内经》中的风邪理论,认为《黄帝内经》在外感病邪中突出风邪的重要地位,既归纳了风邪致病的症状特点,也揭示了风邪致病的机理,并且从防、养、治3个方面立体有序的提出了风邪所致疾病的应对方法,还列举了大量由风邪引起或以风命名的疾病,为后世风邪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中医病因学把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导致人体发病称为六淫,是外感病的主要病因,也称为病邪。而风邪,又是外感病邪的先导,寒、湿、燥、火等病邪往往都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导致各种疾病,因而称之为百病之长。《黄帝内经·风论篇第四十二》详细论述了各种风邪致病的病理变化特征,阐明了"风为百病之长"的重要意义。两千多年来,为后  相似文献   

3.
正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古籍——《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对风邪认识的理论基础~([1])。《素问》指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风者,百病之长也";"风胜则动";"风者,阳气也";"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风木受邪,肝病生焉"。强调了风为百病之长,风胜则动,风为阳邪、善行数变,风气通于肝。  相似文献   

4.
基于"六气"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的次数繁多、涵义复杂且概念较模糊等现象,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有关"六气"的内容进行剖析,并参考后世医家的注释,认为可将六气的涵义分为两大部分,即为自然之六气、人体之六气.其中,自然之六气将六气的涵义分为两部分,一是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的六种气候特征,二是在《黄帝内经》运气...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中存在经解体结构,"经"即"经文","解"即对"经"的解说、注释之文,"经"和"解"同时存在于一书之中,故又可称"经解合一".本文通过梳理《黄帝内经》中经文与解文的关系,发现其存在经解体结构的篇目有《灵枢·小针解》《素问·针解篇》《素问·阳明脉解篇》《素问·脉解篇》,以及没有明确标"解",而实际上是前经后解...  相似文献   

6.
风为百病之长,百病之始也,致病广泛,历代医家对"风"的认识有所不同,但始终不离外风与内风之说。随着现今外界环境的变化,风邪伤人较前更甚,临床上对风邪的认识亦逐渐深入。"风"邪可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之"风"单指六淫中的风邪,广义之"风"除了六淫中的风邪外,还包括了其他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等特点的一切"外风"以及因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产生的"内风"。文章从广义之"风"入手,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阐述"风邪致病"在儿科疾病发病中的重要性,以期为儿科临床辨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出土涉医简帛(下称"简帛")及《黄帝内经》为中心,辅以传世文献,比较病因思想。并重点从异梦、疟、麻风类三病比较病因建构的方法。结果发现"简帛"中有大量鬼神致病说內容,甚至对致病鬼神有干支、五方的分类思维;《黄帝内经》则以气论六淫作主要病因。再考察异梦在《黄帝内经》述为不正之邪内藏人体,简帛述为鬼魅引发;疟在《黄帝内经》述为外风及伏邪,简帛述为鬼魅;麻风类疾患在《黄帝内经》述为"大风",简帛则以"虫"及"风"作主要病因。可见《黄帝内经》透过实际病因学改变,以"气论"及"伏邪"取代"鬼神"及未能观测的"虫"致病之记述。使疾病思考系统进入"可言传""可感知""可评价""可修正"的自然哲学及理性思维模式去认识疾病。  相似文献   

8.
“外风”学说源于《黄帝内经》,在唐宋以前为中风的主要病机理论,可被概括为“内虚邪中”,即在机体营卫、脉络、气血、脏腑虚弱等内因的基础上,风邪、寒邪等外邪趁虚中人而引发中风。“外风”学说自金元时期开始衰落,并逐渐被忽视。根据《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和《千金要方》等中医经典对“外风”学说的详细阐述,以及小续命汤对于中风的确切疗效,和寒冷刺激、感染等外在因素引发、加重中风的现代研究证实,“外风”说对于中风的临床防治尤其是精准预防仍有意义。建立基于“外风”学说的中风预警模型,或可为中风的精准预防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建宇  蔡昱  宋雪艾 《中医学报》2020,35(8):1609-1615
古人对于天地结构的认识有"大气举地"和"大地载于水"等,这都源于元气学说,是对元气与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认识的两个方面。在人体,与载地之"水"相参的是"通"于天气、五行属水、又为诸水之"经"行于背部的足太阳经,这符合《黄帝内经》"三阳为经"的观点;而《黄帝内经》对"三阳为经"之载地般的功能离不开三焦"导气"功能来相辅相成的认识,正是"元气与水密不可分"观念的反映。这些观念还体现在《黄帝内经》的"太一行九宫"说以及运气学说的"司天""在泉"概念中。追本溯源,由于仰韶文化人面鱼纹盆已经蕴含有"八方"之观念,且人面鱼纹盆之鱼尾鳍有"借风使舵"一样使鱼体浮于水中的作用,而足太阳经"三阳为经"功能之寓意源于此,故仰韶文化彩陶盆人面头后上翘之鱼尾鳍寓意为《黄帝内经》对足太阳经有载地般功能认识之滥觞。  相似文献   

10.
浅释"木郁达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郁"之说始于《黄帝内经》,是根据五行学说而立,历代医家皆有发挥.木郁已由《黄帝内经》时期的风淫所胜之风木之郁发展为外感和内伤均可以导致肝郁.木郁病机以气机阻郁于肝为要,因此治疗上应以疏肝理气为主,同时运用疏肝理气、清肝泄火、活血化瘀等多种方法,均能够起到"达之"的目的,故凡使用疏泄畅达的方法恢复肝的生理功能,均可以称为"达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整理《黄帝内经》中"络"及其词组含义,以发现《内经》中络及络病的内涵。[方法]利用电子文本,在《黄帝内经》中摘取含有"络"字的内容,将"络"及其相关词组结合注家的注释进行分类,从词性、词义、医理等方面分析归纳《黄帝内经》中"络"及其词组的含义。[结果]《素问》中共有40篇含有"络"字,共现170次。在《灵枢》共有39篇含有"络"字,共现161次,合计331次。"络"以单音节词出现共计80次。根据词组的含义将含"络"词组分为四类:解剖类、生理类、病理类、其他。[结论]"络"以单音节词形式出现的频次相对较少,词性为名词或动词,词义常表络脉或联络的含义。络以词组形式出现的频次较多,词性为名词。"络"在《内经》中指细小的血府,它虽只一次提到"络病"之词,但对其病因、病机与诊治均较详细地论述,确为络病认识之源。  相似文献   

12.
有关"逆顺"之语在《黄帝内经》中多次出现,并有两篇直接以"逆顺"用作篇名:《灵枢·逆顺肥瘦》和《灵枢·逆顺》。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与新近出土的天回医简《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可以看出,"逆顺"这一医学术语早在先秦两汉已被广泛使用。本文对"逆顺"在《黄帝内经》中的医学内涵进行了详细探析,发现其包括自然界气候与人体的关系、生理与形体、与疾病的联系、临床治疗、禁忌等多方面。同时参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充分挖掘其医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风门》汇集历代医家治疗中风的思想。金元之前,《黄帝内经》等记载以风邪外中为主,认为中风为外感所致;金元时期,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三人主张内伤生风,认为中风为内伤所致;金元之后,对《黄帝内经》中风理论与“三子”中风理论之辩论展开,以王安道、张介宾为代表者,认为当分论“真中”“类中”,而以虞抟、喻昌为代表者,则主张合论“外感中风”与“内伤中风”。治疗规律则是以治外分浅深虚实,治内别火盛寒盛、气虚血虚,预防主张“节饮食、戒七情、远房事”。  相似文献   

14.
荨麻疹中医称瘾疹,又称风疹块。《圣济总录·风瘙瘾疹篇》说:“盖身体风瘙而痒,搔之隐隐而起是也。”顾澄《疡医大全》说:“俱令瘙痒无度,一日三现三隐,俗名风咎疹。”《医宗金鉴》说“:此症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  相似文献   

15.
祛风法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并取得了较好效果。眼科用之尤广。一、风与眼病的关系《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风邪为六淫的主要致病因素,许多疾病都可因感受风邪而引起。盖风属木,木为肝,肝之窍在目,本乎一气,同类相召,故风邪最易侵犯目窍而致病。《素问·太阴阳明论》又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目位手人之头部,在上,风邪侵袭,眼首当其冲,所以对眼病来说,风的症状殊为多见,尤其是外眼病。风邪易兼夹他邪致病,眼科  相似文献   

16.
引言:"面瘫"又称为"口眼口呙斜"、"吊线风"、"歪嘴风"等,临床表现为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乳突疼痛等。其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叙述:《灵枢·经筋》"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后世对面瘫的发病有进一步的认识,如张仲景《金匮要略》谓:正气引邪,僻不遂;《诸病源候论》认为本病是由络脉空虚,风邪入中而得,指出:"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故令口僻也。";《中藏经》又谓:"口眼口呙斜是风寒暑湿之邪中人的见证之一,…,非独为风所致。"李东垣则认为,此病为"邪中血脉"所致。历代医家对面瘫的阐述认为正气不足而感受风邪为发病的主要病机,可夹杂寒热暑湿淤血等病理因素,治疗上以祛风通络为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7.
"正气"在现代中医学中多与"邪气"相对称,是表达邪正病机理论的重要概念。然而《黄帝内经》中"正气"表达"正风"之义,本质内涵是与时节所应方位相正的风,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属于现代外邪的范畴。"正气"在魏晋南北朝最早出现生理性内涵,后逐渐成为"人体生理之气"的明确代指。再至宋代《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言彻底确立了"正气"生理之气的认识以及与邪气相抗争的对立关系,成为现代"正气"概念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称“面瘫”,“口僻”,“口眼喎斜”、“吊线风”。早在《灵枢·经筋篇》中就有记载。本病的发生多与风湿、病毒感染及多发性神经炎有关,受风着凉是导致本病的诱因。此外,慢性中耳炎、乳突炎、腮腺炎等也可继发本病。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的理法源于《黄帝内经》,经方的组方思想亦杂糅在《黄帝内经》诸多理论学说之中。为深入解析经方的组方思想,研究分析《黄帝内经》里中医"奇偶"概念的流传与应用及奇偶方制的意义。认为"奇之不去则偶之"一句所示临证组方变化的内涵对经方的组方思路有重要指导作用,实为《伤寒论》经方辨证论治核心思维的先驱。经方组方思路之灵活变通性,受《黄帝内经》"奇之不去则偶之"一句影响,主要体现在治疗方向、方效偏全、药力大小以及反佐法的应用四个方面,并可基于六经辨证在临床中变通使用。  相似文献   

20.
论风病(症)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病 (症 )是指外感风邪所致 ,或是具有风邪致病特点的一类病症。由于风为六淫之首 ,具有广泛的致病性 ;风邪伤人 ,具有由皮肤→腠理→络脉→经脉→六腑→五脏的渐次传变的规律 ;加之风邪易与它邪相兼为患 ,因此 ,风邪所致之病 (症 )表现多样。遗憾的是 ,风病 (症 )虽然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病症 ,但却尚未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为此 ,笔者初步统计了《内经》中所有论及风邪为主要病因的病 (症 ) ,约有90个 ,并对这些病 (症 )进行了分析总结 ,发现风病(症 )无论是从病患部位还是症状表现上都具有明显的特征。1 病患部位《内经》认为风为阳邪 ,易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