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直线加速器的质量控制是临床开展精确放射治疗的重要保证,是物理师的工作职责之一。 研究探讨应用机器性能检测(MPC)模块完成 Vital Beam 加速器质量控制的高效性和精确性。 方法 通过分析天津市人民医院放疗科自2019 年 10 月至 2021 年 2 月使用美国瓦里安 VitalBeam 加速器开展精确放射治疗,借助 MPC 模块行加速器质量控制检测的 522 例机器自检数据,统计 Vital Beam 加速器机械性能及束流等各项参数的波动及变化趋势,评估 VitalBeam 加速器用于临床肿瘤患者放射治疗的精确性及稳定性。 结果 机器等中心尺寸(0.33 ± 0.01) mm,MV 探测板投影偏移(0.19 ±0.04) mm,kV 探测板投影偏移(0.22 ± 0.04) mm。 铅门(JAW):X1= (0.13 ± 0.20) mm,X2= (- 0.18 ± 0.32) mm,Y1= (0.13 ±0.20) mm,Y2= (- 0.18 ± 0.32) mm。 多叶准直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六西格玛(6σ)质量管理理论分析评价本实验室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方法性能,提供合适的质量控制方案,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能力.方法 统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检验科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9-9(CA19-9)、铁蛋白(Ferritin)、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糖类抗原72-4 (CA72-4)、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12个检验项目的 室内质量控制数据,结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检验中心(NCCL)室间质量评价结果,根据不精密度(CV)、偏倚(Bias)、允许总误差(TEa)计算σ值,对于未达到6σ水平的检验项目,计算其质量目标指数(QGI),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结果 12个肿瘤标志物检验项目的 平均σ值为3.67,其中,CA72-4、CYFRA21-1、NSE、TPSA和Ferr项目4≤σ<5;SCC、AFP、CA15-3、CA125和β-HCG项目3≤σ<4;CEA和CA19-9项目σ<3.CYFRA21-1项目的 QCI处于0.8~1.2,其余11个项目QCI<0.8.在未达6σ的12个检验项目中,91.67%的项目需要优先改进精密度,有8.33%的项目需要同时改进精密度和准确度.结论 6σ质量管理理论可以有效提高临床实验室肿瘤标志物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3.
病理诊断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疾病的治疗效果,因而病理诊断质量也体现了一个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作为临床病理质量控制中心(简称质控中心),除了提高临床病理工作者的医疗安全意识外,尚需要加强辖区内病理科室内质量建设,并兼顾室间质量控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用微量高通量、多细胞谱培养法分离未明原因脑炎患儿中病毒的方法,探讨脑炎患儿中肠道病毒的感染情况.为大量、及时分离病毒、病毒鉴定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将8株不同的细胞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中,每种细胞接种一行,细胞长成单层后孔内接种脑脊液标本,每孔5-10μl,每份标本纵向接种8孔(8种细胞系),35℃、5%CO2培养.出现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者传代培养两次.两次均出现CPE者视为细胞培养阳性,-70℃保存用于病毒鉴定.将培养物首先用肠道病毒通用引物做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并测序,进行初步筛查.结果 93份标本中有56份出现明显的CPE,病毒分离率为60.22%(56/93),其中在MA104细胞出现病变者40份,阳性率为43.01%.其中6份培养物的RNA用肠道病毒通用引物得到了扩增,序列测定确定为肠道病毒.结论 微量多细胞培养法具有简便、快速等特点,适合用于病毒的初步筛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确保小儿输液安全的有效管理方法。方法:将60例接受静脉治疗患儿作为试验组,采用输液全程环节质量控制方法;对照组采用回顾性调查输液患儿60例,比较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护理缺陷、护理投诉、护理风险的发生情况,并进行χ2检验。结果:试验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护理缺陷、护理风险及护理投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小儿输液治疗实施环节质量控制,病人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护理投诉、护理纠纷及护理缺陷明显减少。环节质量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如何应用浮动均值法对白细胞分类进行连续和实时的分析质量控制。方法在每日检测标本中抽取20例标本记录白细胞分类结果(去除异常值和极端值以减少纳入分析结果的变化),连续抽取20d结果计算每日均值(x)、标准差(s),采用2s引入系统误差来确定取值范围,在一个月的标本中每日选取前20例标本的白细胞分类结果,计算由20例样本组成的每个批次的平均值,连续抽取30d,以XB(浮动均值法)标准判断检测是否失控。结果每日白细胞分类五参数浮动稳定,所选取的质控范围在仪器自带XB质控图和手工计算质控图中均可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结论采用XB法对白细胞分类结果进行质量控制及检测中的实时监测不失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用微量高通量、多细胞谱培养法分离未明原因脑炎患儿中病毒的方法,探讨脑炎患儿中肠道病毒的感染情况.为大量、及时分离病毒、病毒鉴定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将8株不同的细胞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中,每种细胞接种一行,细胞长成单层后孔内接种脑脊液标本,每孔5-10μl,每份标本纵向接种8孔(8种细胞系),35℃、5%CO2培养.出现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者传代培养两次.两次均出现CPE者视为细胞培养阳性,-70℃保存用于病毒鉴定.将培养物首先用肠道病毒通用引物做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并测序,进行初步筛查.结果 93份标本中有56份出现明显的CPE,病毒分离率为60.22%(56/93),其中在MA104细胞出现病变者40份,阳性率为43.01%.其中6份培养物的RNA用肠道病毒通用引物得到了扩增,序列测定确定为肠道病毒.结论 微量多细胞培养法具有简便、快速等特点,适合用于病毒的初步筛查.  相似文献   

8.
PCR技术临床检验中的质量控制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4年美国PE公司遗传部卡里.B.穆里斯博士发明PCR技术,并于1993年获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化学奖以来,PCR技术已在世界各地得以广泛应用,这一成就为精确诊断各种疾病带来了方便,正是如此,又导致了PCR技术不可忽视的弱点:如①建立一个正规的...  相似文献   

9.
CT应用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脑胶质瘤细胞系(U87)为例,探讨对在细胞培养实验中所使用的细胞系进行鉴定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方法 对三株不同来源的U87细胞系进行STR分型检测,并结合显微镜下形态学特征,判断所测细胞系是否为真正的U87细胞系及是否发生交叉污染.结果 通过细胞STR分型结果与ATCC、DSMZ中STR数据库对比,得出U87-1细胞分型与ATCC中U-87 MG Glioblastoma-Astrocytoma Humanl00%匹配;U87-2细胞分型与DSMZ数据库中U-87MG100%匹配;U87-3未得到扩增产物,不能进行分型,原因是该细胞株为非人源细胞.结论 细胞培养实验中所使用细胞系的鉴定对于后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使用STR分型检测技术在细胞系培养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对其进行准确鉴定,并排查是否存在细胞交叉污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用Excel电子表格制作标记免疫室内质控图的方法。方法利用Excel的表格制作与函数计算功能,在单元格中输入室内质控数据,自动计算平均值(x)、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CV%),利用图表制作功能,设计制作出包括失控点在内的单值多点的定量质控图。结果将质控数据输入数据表中,计算机可将所有的测定点绘制在一张质控图上,图中的失控点与在控点区分明显。结论对于没有实验室信息系统的基层实验室,及一些需要手工操作的放射免疫项目的实验室,室内质控图对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胡玉兰 《医学信息》2019,(16):184-186
目的 探讨实时质控及图片质控在重症医学科(ICU)轮转护士护理质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在ICU 轮转的71名护士设为对照组,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在ICU轮转的87名护士设为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质控,观察组在常规护理质控的基础上,增加实时质控和图片质控。比较两组轮转护士护理缺陷、差错的发生率,临床护理质量评分,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病情观察、管道护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核心技能、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轮转护士出现药物外渗、非计划拔管、仪器操作失误、给药错误、交接班遗漏等发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实时质控加图片质控能有效的提高ICU轮转护士的护理质量意识和临床护理能力,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3.
从SPECT质量控制各测试项目的意义出发,分析讨论了SPECT主要测试项目的必要性及其频率,有些指标相对稳定或无法校正,可不做日常测试,有些指标比较灵敏加固有均匀性和旋转中心漂移,它们对SPECT成像质量有重要影响,且这些指标测试简单且可以进行校正,所以应进行经常性测试,本文通过讨论提出了简化SPECT质量控制测试项目的建议,这样便于更好的进行SPECT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使用户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少量的测试及校正来保证SPECT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4.
单层细胞培养由于细胞在体外改变的环境下增生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性状,往往和体内情况不相符;动物实验虽在体内进行,但体内多种因素制约以及体内和外界环境相互影响而不能观察到研究者最为关心的中间过程。三维细胞培养技术模拟体内的微环境,填补了单层细胞培养和动物实验的鸿沟。文章重点阐述了该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运用,介绍了新近建立的三维培养系统。用人工脉管取代细胞外基质生长支架,在完全可控制的生长条件下,肾干细胞能分化产生结构完整的肾小管,在肾的发育生物学研究和组织工程领域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5.
余娜 《医学信息》2018,(3):156-158
目的 分析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加强质量控制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检验科2014年1月~2017年12月210例尿液样本,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尿液检验法,分析不合格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重点加强质量控制工作。对比两组标本的不合格率和出现不合格标本的原因。结果 对照组不合格率为14.29%,高于观察组的0.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共出现16例不合格的情况,导致出现不合格标本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标本污染5例(31.25%)、标本量不足5例(31.25%)、标本标记不清3例(18.75%)、容器不合格2例(12.50%)、超时送检1例(6.25%)。结论 临床尿液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可减少不合格样本的发生,为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有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6.
范华英 《医学信息》2018,(21):181-183
目的 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在手术安全的核查管理工作中,分析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7月~12月在本医院就职的8名医护人员,开展品管圈活动,并在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分别抽查手术例数250例和364例,统计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手术安全核查不合格率、目标达成率和进步率。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的手术安全核查不合格率为11.00%,低于开展品管圈活动之前4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品管圈活动的目标达成率及进步率分别是126.71%和77.08%。结论 在手术安全的核查管理工作中应用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安全核查不合格率,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安全核查意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降低免疫标本的复检率.方法 通过主题选定、现状调查、目标设定,原因分析,要因确定等,圈员共同拟定相应对策并按计划实施,比较活动前后免疫标本复检率,从而确认活动效果,制定标准规范程序.结果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的降低了免疫标本的复检率,由活动前的平均50例/天降低到28.5例/天.结论 品管圈的推行,降低了免疫标本的复检率,使工作流程更加优化,提高了科室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对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ACL-9000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分析前的质量保证措施;ACL-9000机内质控体系L-J质控法;病人数据浮动均值法;分析后的措施。结果1530份凝血试验标本中108份有质量问题,其中采血量不符合标准者86例;血液与抗凝剂未充分混匀者19例;血液中混有肝素者3例。ACL-9000L-J质控法能对仪器状况、试剂质量起到较好的监控作用。病人数据浮动均值法可控制来源于标本本身的影响因素。重视检验报告单的填写、发送、解释环节的质量问题。结论通过分析前、中、后的全面监控,能有效地发现日常工作中的失控现象,提高凝血试验的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