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及三者关系。方法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卷(MHT)、应对方式问卷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SES)对225名留守儿童和68名非留守儿童进行测查。结果①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差异上有统计学差异(t=2.770,P<0.05);②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r=-0.322,P<0.01),与自责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389,P<0.01),幻想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321,P<0.01),退避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305,P<0.01),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292,P<0.01);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幻想的应对方式呈负相关(r=-0.159,P<0.05),退避的应对方式呈负相关(r=-0.153,P<0.05);③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自责的应对方式可以预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的回归方程为:MHT=57.345+16.326×自责-0.788×GSES。结论进行应对能力、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训练与提高可以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2.
服刑犯自我接纳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服刑犯的自我接纳与应对付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我接纳问卷、应付方式问卷及SCL-90问卷对410名服刑犯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自我接纳与解决问题、求助应对方式呈显著的正相关(r分别是0.20、0.17),与自责、幻想、回避和合理化应对方式、SCL-90各因子及心理健康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自我接纳感水平不同的服刑犯在除幻想和合理化应对方式外的其余4种应对方式及各心理健康指标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②以心身健康总分为因变量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依次进入方程的变量是自我接纳、自责、解决问题和合理化,它们总共对方程的预测力是20%,其中自我接纳对方程的预测力是11%。结论:服刑犯的自我接纳和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水平均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层官兵应对方式、自我和谐和状态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行设计一般项目调查表、状态焦虑分量表(SAI)、应对方式问卷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162名基层官兵进行调查。结果:解决问题、求助与状态焦虑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99,-0.242;P均0.01);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自我和谐总分与状态焦虑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78,0.343,0.306,0.329,0.503;P均0.01);解决问题与自责、自我和谐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416,-0.355;P均0.01);与求助呈显著正相关(r=0.430,P0.01);自责与求助呈显著负相关(r=-0.297,P0.01),与幻想、退避、合理化、自我和谐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572,0.479,0.531,0.285;P均0.01);幻想与退避、合理化、自我和谐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616,0.587,0.236;P均0.01);退避与合理化、自我和谐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492,0.326;P均0.01);合理化与自我和谐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257,P0.01);自我和谐在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与状态焦虑之间均具有部分中介效应。结论:基层官兵的状态焦虑可以通过自我和谐策略来采用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交行为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为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德克萨斯社交行为问卷(TSBI)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某医学院253名本科学生进行测量。结果男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积极应对和社交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农村生源医学生社交行为得分显著低于城镇来源学生(P<0.05)。医学院校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行为和积极应对得分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或P<0.05)。以GSES总分为因变量多元逐步回归,积极应对、社交行为都进入回归方程,其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3.213和1.303。这些影响因素总共可解释因变量的35.6%。结论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积极应对和社交行为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探讨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情况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其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某校43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贫困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整体水平较高,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高于女生,但在年级和专业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不同性别、专业的被试在积极应对方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消极应对方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的贫困大学生在积极和消极应对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关系密切,与积极应对方式之间呈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之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研究生心理弹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采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对700名研究生进行测量。结果显示:①研究生心理弹性与一般自我效能,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呈正相关,与应对方式的其他因子呈负相关;②一般自我效能,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因子对心理弹性有预测作用。一般自我效能感、不同的应对方式共同作用影响研究生的心理弹性。  相似文献   

7.
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情况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其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某校43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贫困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整体水平较高,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高于女生,但在年级和专业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不同性别、专业的被试在移凇应对方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消极应对方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的贫困大学生在积极和消极应对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关系密切,与积极应对方式之间呈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之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焦虑自评问卷、抑郁自评问卷对1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年级,专业,独生与否,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氛围等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②相关分析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抑郁(r=-0.399,P<0.01)、焦虑(r=-0.231,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维度与抑郁(r=-0.399,-0.354;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③回归分析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分别进入焦虑、抑郁的回归方程,分别可以解释焦虑、抑郁5.3%和15.9%的变异量。结论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负性情绪越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学业自我效能感不能有效预测负性情绪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社交效能感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效能感和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关系。方法:使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对341名大学生施测。结果:①成瘾倾向高分组和低分组在性别、上网年限和每天上网时间等维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②利他效能感、情绪控制效能感、沟通效能感、自我价值效能感、自我印象效能感和社交效能感总分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自我价值效能感和自我印象效能感能较显著的负向预测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结论:社交效能感是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倾向较为有效的预测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焦虑自评问卷、抑郁自评问卷对1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年级,专业,独生与否,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氛围等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②相关分析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抑郁(r=-0.399,P<0.01)、焦虑(r=0.231,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维度与抑郁(r=-0.399,-0.354;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③回归分析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分别进入焦虑、抑郁的回归方程,分别可以解释焦虑、抑郁5.3%和15.9%的变异量.结论 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负性情绪越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学业自我效能感不能有效预测负性情绪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家庭环境、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家庭环境、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223名大学生为被试施测家庭环境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结果 ①家庭环境和应对方式均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是男生的自我效能感高于女生(t=2.186,P=0.3);②高自我效能感、良好家庭环境的大学生更容易选择适应性应对方式(F=13...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5.12汶川地震后地震灾区大学新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现状及其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对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598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地震灾区的大学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专业上差异显著(t=4.324,P<0.01;F=3.200,P<0.05);来自地震灾区的大学新生应对方式在性别和专业上差异显著,其中男生比女生较多采用自责的应对方式(t=2.461,P<0.05);地震灾区的大学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各因子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能分别解释解决问题的0.3%方差变异,退避0.4%的方差变异和幻想0.3%的方差变异。结论地震灾区的大学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应对方式的预测作用极为有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华侨大学生在内地大学就读的社交焦虑情况,探讨部分人口学和心理学指标对其社交焦虑的影响。方法以93名从小在国外生活目前在内地就读的华侨大学生为对象,运用交往焦虑量表(IA S)、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作测试。结果①在方差分析中,侨生与内地生在社交焦虑存在显著差异(F=16.182,P=0.000),而华侨女生是社交焦虑程度最为严重的群体(t=2.243,P<0.05);②除了求助(t=1.078,P>0.05)维度,侨生的应对方式水平与社会支持情况均低于与内地学生(解决问题t=3.811,P<0.01;自责t=4.493,P<0.01;幻想t=4.464,P<0.01;退避t=3.346,P<0.01;合理化t=5.089,P<0.01;客观支持t=4.044,P<0.01;主观支持t=3.181,P<0.01;支持利用t=3.123,P<0.01;支持总分t=4.612,P<0.01);③侨生应对方式中的自责和幻想与社交焦虑显著相关(r=0.390,P<0.01;r=0.254,P<0.05);④在分层回归分析中低社交焦虑侨生的支持利用对其社交焦虑有预测作用,而成熟型和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对高社交焦虑侨生的社交焦虑有预测作用,其中不成熟型影响最大。结论文化生活背景、性别、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对侨生的社交焦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军校研究生应付方式和抑郁状况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军校研究生应付方式和抑郁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86名军校医科类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军校研究生的抑郁和解决问题、求助应付因子显著负相关,与自责、幻想和合理化显著正相关;高抑郁组被试和低抑郁组被试在各应付因子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责、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对抑郁的预测作用较为明显。结论:军校研究生的应付方式和抑郁状况密切相关,加强军校研究生应付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缓解其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医科大学生考试焦虑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为考试焦虑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考试焦虑量表(TA S)和应对方式问卷对1983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考试焦虑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医学生考试焦虑的检出率为37.7%。高水平焦虑的学生占10.4%。考试焦虑存在性别、年级、专业差异(t=9.181,15.983,9.074;P〈0.01);不同年级、性别、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应对方式。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求助存在负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医学生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密切相关,有考试焦虑者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而无考试焦虑者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结论积极应对能缓解考试焦虑,消极应对则反之。在干预应对方式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减少自责,从而降低学生考试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16.
大学新生应付方式和抑郁情绪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大学新生应付方式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应付方式问卷和抑郁自评问卷(SDS)对河南大学385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 男生的解决问题因子得分极显著高于女生。而抑郁得分显著低于女生;抑郁与解决问题、求助因子极显著负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极显著正相关;不同水平抑郁情绪的被试在各应付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自责和解决问题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对抑郁的预测作用较为明显。结论 大学新生应付方式和抑郁情绪的关系密切,提高大学新生积极应付的意识和能力。有助于缓解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7.
农村中学生社交焦虑、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农村中学生社交焦虑、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用社交焦虑量表、应对方式量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315名农村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农村中学生社交焦虑存在年级差异,初三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水平社交焦虑者的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心理健康上存在显著差异.自责、社交焦虑、幻想、求助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结论 社交焦虑对心理健康不仅有直接预测效应,还通过应对方式对其有间接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18.
农村高三学生的自尊水平、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究农村高三学生自尊、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自尊评定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从陕西省三原县3所中学抽取的140名农村高三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农村高三学生的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②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无显著性别和学科差异(P>0.05),应对方式的求助和合理化因子有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其余各因子无显著性别和学科差异(P>0.05);③层级回归分析,解决问题和自责的应对方式对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有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显著。结论农村高三学生的自尊通过解决问题和自责的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部分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比较及其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情况及两者的关系.方法 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应对方式问卷对大学四个年级学生共400例作调查分析.结果 一、四年级学生相对于其他年级学生获得更多的客观支持,一年级学生的支持利用度最高;二、三年级学生采用自责、退避、合理化应对较其它年级多,一年级学生采用幻想应对较多;各年级学生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支持利用度与求助的相关程度最高;除大一学生的幻想应对与社会支持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外,各年级消极应对方式(自责、合理化、退避、幻想)均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结论 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在不同年级大学生中各有特点,且各年级中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不同的,说明应激相关因素的作用是多途径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对方式在老年人内外向与总体幸福感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量表对598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老年人总体幸福感得分为(75.848±13.275);2内外向人格与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3个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257,0.306,0.164;P0.01);内外向人格与应对方式的自责、幻想、退避3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174,-0.231,-0.148;P0.01);总体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3个维度,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433,0.254,0.043;P0.01);总体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3个维度,自责、幻想、退避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238,-0.741,-0.700;P0.01);3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应对方式的6个维度均在人格内外向与总体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应对方式通过直接和间接两条路径影响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内外向人格与总体幸福感的关系中,应对方式具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