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患者不仅存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而且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认知障碍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如职业、社交、经济等方面等受损的重要原因,是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否重新融入社会的重要因子,因此改善认知功能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目标,由此出现了多种认知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本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障碍、其与社会功能的关系及认知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比较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共情缺陷、社会功能和精神症状的差异,探讨共情能力的相关因素及药物治疗对共情能力的影响。方法 对60例(男30例,女3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予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3个月,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及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共情水平、精神症状、社会功能进行评定,比较各项测量指标前后的变化,并通过各测量指标治疗后减分率的相关分析,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情能力、临床症状以及社会功能的关系,以及药物治疗对共情能力的影响。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予新型抗精神病药治疗3个月后,共情能力、精神症状、社会功能均有所改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减分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共情能力与阴性症状呈负相关,与社会功能呈正相关。结论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改善共情能力、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随着共情能力的改善而改善。  相似文献   

3.
综合干预对非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一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良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但对于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和结局的阴性症状和社会功能疗效并不一定理想[1].因此,近年来探索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结合社会技能训练、职业康复等综合干预,是人们正在积极探索对精神分裂症治疗更为有效的一种方法.本研究比较了综合干预与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130例非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期2年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100例精神分裂症再入院诱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与精神分裂症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按纳入标准查找病史.对1.00例精神分裂症再入院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大体评定量表(GAS)结合自知力恢复程度和回归社会后的社会功能进行评测。结果100例中有73例与药物因素有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社会支持体系有利于出院后病人继续好转,其临床意义可能与药物治疗一样重要。  相似文献   

5.
早期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和社会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干预组为5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同时辅以心理和社会综合干预措施,50例与之匹配的对照患者单用药物治疗。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分别进行随访评定。结果:干预组随访时PANSS阴性量表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SDSS的职业和工作、家庭外社会活动、家庭职能、个人生活自理、责任性和计划性5项因子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促进社会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和结局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国内外有关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和结局的研究进展。认为药物治疗及心理社会干预可使精神分裂症患者整体功能获得最大改善,促使患者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不仅包括药物治疗,还包括为患者提供支持、有效的信息、心理社会干预以及康复治疗。中国的研究者在精神分裂症患者非药物治疗领域进行着各项研究,而国外研究数据一致显示心理社会干预可以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尽管缓解症状仍然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一个重要目标,但工作、学习,独:立生活及社会化方面的功能损伤往往也是患者及其家属关注的重点。因此,精神分裂症患者更有可能从着重于减轻残疾的干预中获益。本文对中外有效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心理社会干预进行综述,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社会技能训练、家庭干预、认知纠正、心理教育、职业训练、危机干预及综合心理治疗;同时就中外心理社会干预的差异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农娱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农娱治疗在精神分裂患者社会功能康复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治疗组315例,采用药物治疗结合农娱治疗;对照组300例,使用单纯药物治疗。对以上两组的治疗结果,经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评定量表测查,对测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社会功能恢复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农业治疗结合体娱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120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实验组在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结构式团队心理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效果、社会功能评分、治疗依从性和自知力恢复程度。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前2组社会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社会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治疗依从性及自知能力恢复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实施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和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社会功能评分及自知力,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家庭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家庭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将84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药物组。干预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从患者精神症状基本缓解开始实施家庭心理干预。药物组仅接受药物治疗。入组时和治疗9个月、1年后分别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结果:经9个月的家庭心理干预后,干预组BPRS总分及自知力因子分与药物组相比明显降低。1年后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复发率和病残率均以干预组显著较好。结论:家庭心理干预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改善其社会功能,防止复发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社会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分成氯丙嗪、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及奎硫平等药物治疗组,每一组又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单纯药物组)和社会心理综合干预治疗组(综合治疗组)。在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中正确数(W1)和持续错误数(W2)以及持续操作测验(CPT)中错误数(C1)和漏报数(C2)等指标评定认知功能。结果:治疗6个月及12个月时,综合治疗组W1均显著高于单纯药物组、W2均显著低于单纯药物组;综合治疗组C1、C2均显著低于单纯药物组,尤以服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治疗组更为显著。结论:社会心理干预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观认知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2例单一服用利培酮的住院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予药物治疗同时开展内观认知治疗,对照组则继续予药物治疗。治疗观察期为3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周分别以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FI)、自知力、治疗态度问卷(ITAQ)量表进行精神症状、社会功能及自知力恢复情况的疗效评定。结果实际完成88例,脱落4例,研究组治疗后PANSS、SSPF、ITAQ总分值及各因子分比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1);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较,研究组治疗后PANSS、SSPF、ITAQ评分值较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内观认知治疗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精神症状,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有助于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相似文献   

13.
残疾精神分裂症患者综合医疗干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青岛市残疾精神分裂症患者综合医疗干预的效果。方法:对500例残疾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综合医疗干预前后进行精神卫生调查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定。结果:残疾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综合医疗干预后,其疗效、药物不良反应、服药依从性、社会功能均有改善,用药种类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使用增多,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使用减少。结论:对残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综合医疗干预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4.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社会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知道药物与心理社会康复措施联合治疗能使精神分裂症患者获得最好的疗效。迄今经验性支持的治疗包括了多种心理社会干预,如家庭干预、心理教育、行为治疗、认知纠正治疗、行为治疗和社交技能培训。我们回顾了国内、国际发表的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社会康复的文献。研究证实多数方法能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但其在标准的临床实践中的疗效尚未可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社会工作者介入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评定效果的影响,探索提高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好方法.方法 将符合CCMD-3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72例住院精神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由社会工作者介入开展小组活动(每周活动1~2次,每次1h,共开展12次)和药物治疗,对照组只进行药物治疗.采用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分别对每位患者各评定一次.结果 SSPI与PANSS在社会工作者介入前两组评定比较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社会工作者介入后于12周末经t检验,两组经单盲评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治疗结束时,干预组成员在社会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精神症状改善比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社会工作者介入开展小组治疗方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提高社会功能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认知功能障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核心症状之一,与患者的预后和社会功能关系密切,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损害效果尚不理想.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一种将脉冲磁场作用于大脑皮质并产生感应电流,进而影响脑内神经电活动和基础代谢的电生理技术,目前已被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本文综述了rTMS改善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对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以及安全性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中医心理教育对精神分裂症康复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中医心理教育对精神分裂症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把120例精神分裂症痊愈出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研究组实施药物治疗和1年的中医心理教育,1年后随访,使用修改版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进行比较。结果 经1年的家庭心理干预后,研究组的BPRS总分及自知力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t=2.91~9.04,P<0.01)。1年后随访,两组患者的治疗率、复发率和病残率均有显著差异(x^2=6.00~20.49,P<0.25或P<0.01)。结论 中医心理教育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提高疗效,改善社会功能,对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其患病率约为1%,无文化、地区差异[1].精神残疾是指各类精神障碍(尤指精神分裂症)患者予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持续治疗一年无效,以致对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的状态[2].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精神残疾率高达45.0%,且近半数(48.4%)的精神残疾由精神分裂症所致[3].精神残疾不仅严重危害个人健康及社会安定,而且加重了社会医疗负担[1,4].故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残疾的影响因素(包括药物治疗、人口社会因素、疾病特征和精神症状等)和干预措施等研究现况进行总结,旨在深入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残疾的影响因素,并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以便进一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其早日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9.
氯氮平和利坦塞林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氯氮平和利坦塞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以氯氮平或利坦塞林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57例,采用韦氏记忆量表、数字划销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评估其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记忆、注意及执行功能。结果:氯氮平和利坦塞林能显著改善记忆、注意及执行功能。结论:2种药物均可改善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但各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2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治疗周期长,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严重,社会功能逐步退化[1].尽管药物治疗是治疗精神分裂症并预防复发的主要方法,但仍有25%~40%的有效服药患者饱受残留精神症状的困扰[2].精神分裂症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是指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CBT来改善患者精神症状,从而达到治疗效果[3].近十年来,随着CBT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中,其相关研究也从简单的个案研究发展到随机对照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就CBT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基本方法及效果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