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陈旧性难复性寰枢椎前脱位后路椎弓根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004年8月~2007年7月收治的16例因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导致的难复性寰枢椎前脱位患者,采用寰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行后路植骨融合.观察术后寰枢椎复位及植骨融合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1个月~3.8年,平均2.2年,寰枢椎脱位复位程度均达90%以上,所有患者椎间植骨均融合,无内固定断裂、移位.结论 后路寰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是治疗陈旧性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松解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6年7月共收治11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临床症状均有四肢麻木并进行性加重.术前神经功能JOA评分6~12分.平均8.5分,均施行经13咽前路寰枢椎松解,一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进一步提拉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并进行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观察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3h,平均出血量630ml,术中出现硬膜破裂l例,椎弓根钉切割1例,未出现椎动脉损伤和脊髓损伤加重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1年时神经功能JOA评分10-17分,平均13.5分,平均改善率58.8%.手术后颈椎旋转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旋转范围为80.~120.,平均100..所有患者均获得解剖复位、植骨融合,无内固定失败者.结论:经口咽前路寰枢椎松解复位后路椎弓根螺钉提拉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手术方法、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融合治疗32例寰枢椎失稳患者,术中在C型臂X线机辅助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取自体髂骨行椎板间植骨。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 32例128枚螺钉成功置入,复位满意,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患者全部获327个月定期随访,螺钉位置良好,钉棒无松动、断裂,术后36个月均获植骨融合。术前JOA评分(8.6±2.8)分;术后3个月JOA评分(14.9±1.8)分,恢复率76%92%,平均83%。结论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固定牢靠、植骨融合率高等特点,有利于稳定寰枢关节及脊髓功能的恢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寰枢椎失稳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患者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发生,术后枕颈部不适症状均不同程度消失,受损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明显。25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18±6)个月。末次随访时,无螺钉断裂、松动或移位,颈椎复位满意,无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发生,全部获得骨性融合;颈椎屈曲功能良好,旋转功能轻度受限。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钉棒系统在寰枢椎骨折脱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4例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采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方法,行寰枢椎固定。为保证确切的三点固定和植骨融合,同时辅以寰枢椎间植骨与钛缆固定。结果患者寰枢椎间稳定性得到恢复,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14个月(平均10个月),14例患者均获骨融合。结论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可为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提供牢固的三维固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单纯后路松解寰枢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技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评价其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28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松解寰枢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于寰枢椎板间植骨融合。随访颈椎X线、CT、MRI观察复位及脊髓减压情况,测量寰枢椎管最小矢状径及CMA改善状况,观察植骨愈合情况及JOA评分。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45±37)min(115~210 min);手术平均失血量(205±65)ml(140~290 ml)。术中无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发生,所有患者寰枢椎弓根螺钉成功置入,23位患者(82%)寰枢关节完全复位,所有患者脊髓减压满意。术后随访平均25.6(12~36)个月。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随访期间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脱位复发。在末次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6±2.2改善到14.8±1.8(P<0.0005),平均改善率为73.8%;寰枢椎管最小矢状径由术前平均(9.3±4.2)mm改善到(18.6±3.2)mm(P<0.0005)。CMA由术前平均115.2°±12.5°改善到153.6°±9.3°(P<0.05)。结论采用单纯后路松解寰枢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技术可有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应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提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21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13~68岁,平均38.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均伴有神经功能障碍,ASIA分级:B级2例,C级13例,D级6例;JOA评分4~14分,平均8.3分。根据Anderson和D′Alonzo分型,Ⅱ型骨折17例(81%),Ⅲ型骨折4例(19%)。MRI检查示1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7例脊髓受压节段髓内出现T2加权像高信号改变。均为寰椎前脱位,术前均进行颅骨牵引术,15例(71.4%)可部分复位,6例(28.6%)不可复位。术前寰齿间距(atlanto-dens interval,ADI)9~15mm,平均12.3mm。均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提拉复位固定和植骨融合术,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检查寰枢椎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共置入84枚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后X线片及三维CT检查3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偏小,螺钉部分穿破椎动脉孔内侧壁,椎动脉造影未见椎动脉损伤;1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过大,螺钉部分穿破椎管内侧壁,未出现新的神经损伤症状;其余螺钉位置满意。术后颈椎CT及MRI显示寰枢椎序列重建满意,齿状突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无压迫,ADI为2~4mm,平均2.8mm。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3例患者的ASIA分级无改变,其余患者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ASIA分级:C级3例,D级10例,E级8例;JOA评分为10~17分,平均14.6分,平均改善率为81.2%。1例患者植骨块有部分吸收,其余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5.2%;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和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结论: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提拉复位技术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C1-2不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寰枢椎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C1-2不稳患者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17-71岁,平均43.5岁.其中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16例(陈旧性骨折7例,新鲜骨折9例),Ⅲ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1例,横韧带断裂4例,上颈椎肿瘤1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并寰枢椎不稳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影像学均有寰枢椎半脱位或不稳,JOA评分5~12分,平均8.6分.其中3例难复性脱位患者先行前路松解术;22例同时行植骨融合,5例单纯行内固定.随访治疗效果.结果:27例患者共置入螺钉108枚,其中有3例在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时后弓破裂,直接将螺钉固定在寰椎侧块上.手术时间1~3h.出血量100-400ml,术中有2例在剥离寰椎后弓下缘时损伤静脉丛,成功止血.术后X线片及CT显示2例一侧枢椎椎弓根螺钉部分进入椎动脉孔,1例螺钉偏内致椎弓根内侧皮质破裂,均无神经症状,其余螺钉位置良好,寰枢关节复位满意.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JOA评分13~17分,平均14-8分.未发生与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并发症,无内同定松动或断钉现象,22例植骨者术后随访时均已达到骨性融合,5例未行植骨患者1年后拆除内固定,寰枢关节旋转功能良好.结论: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在2~5岁学龄前儿童寰枢椎脱位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8年9月—2015年8月采用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治疗寰枢椎脱位学龄前患儿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24~60个月,平均39.8个月。患儿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活动受限,5例患儿有颈髓压迫症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2例,D级3例。术前常规行张口位和伸屈动力侧位X线、CT三维重建及MRI检查。麻醉后行颅骨牵引手法复位,对于可完全复位及部分复位的13例患儿,行俯卧位后路手术;对不能复位的2例患儿,先前路松解再翻身行后路手术。直视下置入寰枢椎螺钉,并完成复位及固定植骨融合。早期5例患儿行自体髂骨块植骨,后期8例患儿行异体骨植骨,另2例患儿未植骨。结果 15例患儿手术过程顺利,共置入54枚螺钉,其中寰枢椎椎弓根螺钉49枚,寰椎侧块螺钉3枚,枢椎棘突椎板螺钉2枚,未发生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术中出血量30~150 m L,平均80 m L;手术时间80~200 min,平均110 min。所有患儿随访6~60个月,平均32.6个月。患儿术后3个月随访时均无明显颈部疼痛症状,无明显活动受限。5例术前神经功能异常患儿在术后6个月随访时均恢复至E级。自体髂骨植骨患儿寰枢椎融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2个月;异体骨植骨患儿寰枢椎融合时间为6~9个月,平均7.3个月。结论对寰枢椎明显脱位的学龄前儿童可以考虑施行后路寰枢椎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常规直径3.5 mm的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可以用于大多数2~5岁学龄前患儿寰枢椎固定。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18):1891-1893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后路手术治疗中石膏床配合术前体位复位的效果。[方法]分析本院自2007年2月2009年3月收治的24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42.6岁。其中外伤性脱位12例,发育性畸形脱位8例,自发性脱位2例,病理性脱位2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不稳。患者均在术前定制特殊体位石膏床,并在术前调试石膏床放置头颈的水平角度并配合手法复位,以石膏床头颈固定支架行俯卧位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取髂骨寰枢椎间植骨术。[结果]平均随访25个月。JOA评分由术前(7.8±1.9)分改善至术后的(12.9±2.2)分(P<0.05)。复查颈椎X线及三维CT见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石膏床具有即时三维稳定的优点,术前体位复位配合寰椎及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具有良好的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骨牵引结合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枕颈部畸形所致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28例枕颈部畸形所致寰枢椎脱位患者,男18例,女10例;年龄13~56岁,平均31.1±14.2岁。颅底凹陷(扁平)畸形16例,其中8例伴寰椎枕骨化畸形,6例伴寰枢椎椎弓发育畸形,2例伴上述两种畸形;单纯寰椎枕骨化畸形6例;齿状突发育不良4例;单纯寰枢椎椎弓发育畸形2例。MRI示所有病例脊髓均有不同程度受压,术前JOA评分5~9分,平均7.2±1.4分。术前均行颅骨牵引,牵引重量4~7kg,平均5.2±0.7kg;牵引时间7~14d,平均10.1±2.1d;复查X线片,22例患者脱位部分复位,6例患者脱位完全复位。均行枕颈融合术,术中枢椎尽量置椎弓根螺钉(根据枢椎畸形程度,20例患者枢椎双侧置入椎弓根螺钉,6例单侧置钉,2例未能置钉),余固定节段(固定至畸形椎体下2~3个节段)置侧块螺钉。结果:全部病例手术均安全完成,手术时间3~5h,平均3.5h;术中出血量180~400ml,平均250ml;无脊髓、血管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第1天JOA评分8~13分,平均10.6±1.5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复查X线片和MRI,21例患者脱位完全复位,7例患者脱位较术前明显改善,脊髓受压完全解除。随访6~48个月,平均20.3±9.7个月,所有病例术后3~6个月(平均4.3±0.9个月)获得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11~16分,平均14.6±1.7分,较术前及术后第1天均有改善(P<0.05)。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颅骨牵引结合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部分枕颈部畸形所致寰枢椎脱位近期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寰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技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寰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 1月至 2010年 1月, 对 60例寰枢椎失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椎弓根螺钉组(32例)均采用寰椎椎弓根螺钉固 定技术, 侧块螺钉组(28例)均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技术。通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颈枕区疼痛缓 解[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估]、颈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 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和术后植骨融合情况评定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 间 12~60个月, 平均 466个月。术后 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 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 螺钉断裂, 寰枢椎 再移位及失稳现象。椎弓根螺钉组术前 JOA评分为(7.1±2.8)分, VAS评分(3.0±1.2)分, 末次随访时分 别改善至(13.3±2.1)分和(1.8±0.9)分;侧块螺钉组术前 JOA评分为(7.3±2.4)分, VAS评分(3.2±1.0)分, 末次随访时分别改善至(13.0±2.6)分和(1.9±1.0)分;两组患者在 JOA评分、颈枕区疼痛缓解方面的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椎弓根螺钉组术中失血量和手术时间明显低于侧块螺钉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弓根 螺钉组中 2例出现寰椎后弓骨折。侧块螺钉组中有 3例术后出现颈枕区疼痛加重, 且伴有麻木。 结论 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显露范围小, 简化了操作程序, 减少了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 在设计手术方案时, 应优先考虑椎弓根螺钉技术, 而侧块螺钉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口前路松解齿状突部分切除与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畸形愈合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共收治7例齿状突骨折畸形愈合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男5例,女2例,年龄21~51岁,平均36.4岁。术前神经功能JOA评分为5~9分,平均7.3±2.1分;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SAC)为4~12mm,平均8.34±3.68mm。均行经口前路松解、齿状突部分切除,一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进一步提拉复位、固定、融合术,术后观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行X线、CT、MRI检查观察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80~360min,平均310min。术中出血510~930ml,平均670ml。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1例术中置入枢椎椎弓根螺钉时损伤椎动脉,经原钉道拧入螺钉后完成止血,术后随访无椎动脉损伤的临床表现;1例术中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时寰椎后弓下壁破裂,未改变钉道,继续沿椎弓根方向置入螺钉,术后随访无寰枢椎的再失稳和移位。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复位。随访9~36个月,平均19.6个月。均在术后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无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1~15分,平均13.1±2.1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改善率为78.8%~93.5%,平均87.4%;末次随访时的SAC为11~18mm,平均14.78±2.15mm,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大(P<0.05)。结论:对于齿状突骨折畸形愈合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经口咽前路松解齿状突部分切除与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可获得好的复位效果,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枚Cage结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对3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采用减压后单枚Cage单侧椎弓根固定术。根据JOA评分法评估术后优良率,VAS评估术后疼痛缓解情况。结果 32例均获随访,时间3~24(13±3.7)个月。JOA评分:术前为2~6(4±2.1)分,术后3个月时为8~14(11±1.8)分。术后平均改善率为(81.23±8.71)%,其中优27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3.75%。VAS分值:术前为(6.94±0.91)分,术后1个月时为(2.31±0.82)分,末次随访时为(2.16±0.68)分,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椎间植骨融合率94%。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拔出、断钉及Cage移位。结论单枚cage结合单侧椎弓根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数字骨科与导航模板在寰枢椎椎弓根钉个性化置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行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12例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38~67岁,平均49.7岁,本组所有患者均有枕颈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或伴有四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术前VAS评分3~7分,平均4.3分,术前JOA评分5~14分,平均8.4分。所有患者均行颈椎薄层CT(层厚1 mm)检查,颈椎MR检查,颈椎开口位,颈椎正侧位及颈椎动力位检查。获得的CT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软件,进行三维图像重建,获得寰枢椎原始模型,生成STL格式文件,在Med CAD模块中制作导航模板,3D打印机打印模型及导航模板。术中按照导航模板置入椎弓根钉,记录术前、术后3天、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JOA评分。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行上颈椎CT扫描,按照Kawaguchi等提出的方法对置钉准确度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约120~180 min,平均(148±35)min,术中失血约100~300 mL,平均(208±45)mL,术后拔管时引流总量120~260 mL,平均(160±60)ml。术中未见椎动脉损伤、脊髓及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24.5±9.8)个月。VAS评分同术前对比,术后3天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明显减轻;JOA评分同术前比较,术后3天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改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2例患者在VAS评分及JOA评分在不同时间点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术前数字骨科导航模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是一种置钉准确性高,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骨支撑植骨、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价值.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33例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均有脊髓压迫症状.术前寰齿间隙(ADI)3.8~12.1mm (7.9±3.9mm),齿状突顶部与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DCL) 3.0~15.6mm (9.3±6.2mm),寰枢椎垂直脱位指数(VAAI)0.35~0.51 (0.46±0.07),颈髓延髓角(CMA)112°~145°(127°±13°),JOA评分7~10分.均采用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髂骨支撑植骨、TARP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等,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8~23个月,平均11.5个月,复查影像学评价寰枢椎脱位复位和脊髓压迫改善情况,采用JOA评分改善率对脊髓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在CT扫描图像上观察螺钉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10~185min (145±35min),出血量35~85ml(58±18ml).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66枚,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41枚,枢椎椎体螺钉25枚.术后钉道扫描显示,寰椎螺钉均位于侧块内,2枚逆向枢椎椎弓根螺钉偏外进入椎动脉孔,导致椎动脉孔闭塞,小脑缺血梗死,其余枢椎螺钉均无偏差.术后发生咽后壁感染1例,将钢板取出后改行后路手术获得愈合.术后CT重建图像显示陷入枕骨大孔的齿状突获得较理想复位,脊髓受压解除,ADI改善为0.2~4.5mm( 2.3±2.1 mm),VAAI改善为0.6~0.84(0.74±0.08),CMA改善为140°~178°(157°±15°),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植骨块镶嵌在寰枢侧块关节间隙,术后6~11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术后患者肢体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复查JOA评分恢复至13~16分(15.2±0.9分),末次随访时为13~17分(15.3±0.8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髂骨支撑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颅颈交界区病变的有效方法,但有一定风险和难度,应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严格围手术期处理的条件下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32例(A组),行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技术28例(B组)。通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颈枕区疼痛缓解(VAS评分)、JOA评分和术后植骨融合情况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JOA评分,颈枕区疼痛缓解,和植骨融合率方面无明显差异。A组术中失血量和手术时间明显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2例出现寰椎后弓骨折。B组中有3例术后出现颈枕区疼痛加重,且伴有麻木。结论: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显露范围小,简化了操作程序,减少了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在设计手术方案时,应优先考虑椎弓根螺钉技术,而侧块螺钉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的可操作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005年9月~2011年3月对16例儿童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男9例,女7例;年龄5~13岁,平均9.1岁。均有枕颈部疼痛、颈部僵硬;3例有高位颈脊髓病表现,ASIA分级:D级2例,C级1例。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CT和MRI检查,均诊断为寰枢椎脱位,其中寰椎横韧带断裂1例,寰枢椎骨折脱位1例,先天性齿状突畸形12例,寰枢椎固定旋转半脱位2例;颈脊髓受压5例。寰椎后弓(椎弓根)高度2.5~3.8mm,平均3.0mm;寰齿前间隙6~14mm,平均9mm。术前常规行牵引1~2周复位,完全复位7例,部分复位5例,不能复位4例。术中采用"寰椎椎弓根显露置钉法",在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随访患者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定期行颈椎X线片及CT复查,了解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6例均行双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过程顺利,64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无术中、术后神经和血管并发症。术中出血150~650ml,平均300ml;手术时间100~190min,平均130min。12例随访12~72个月,平均28.5个月,术后3~6个月寰枢椎均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颈枕症状明显改善,3例术前有脊髓功能损害者均好转,2例术前ASIA分级D级者恢复到E级,1例术前ASIA分级C级者恢复到D级;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现象,未发现曲轴现象。结论:采用"寰椎椎弓根显露置钉法"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操作性强,置钉安全性高;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的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枢椎失稳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寰枢椎椎弓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3年6月至2010年3月对收治的32例寰枢椎失稳患者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治疗,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28~66岁,平均42.5岁;齿状突骨折18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7例,Jefferson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致寰枢椎不稳3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或失稳。术前JOA评分4~14分,平均(9.1±0.3)分。术前完善颈椎X线(包括动力位片)、螺旋CT三维重建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在CT轴位片上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点、置入角度及钉道长度等数据进行测量,并行颅骨牵引术。手术在全麻下进行,直视下完成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复位和植骨融合,植骨块被向后预弯的横联紧紧卡压于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棘突之间。比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32例患者共置入寰枢椎螺钉128枚,无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发生。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JOA评分11~17分,平均(15.9±0.2)分,平均改善率为86.1%。骨折的齿状突均完全愈合,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和松动。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有效方法,具有固定牢靠,操作相对安全方便、融合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