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前房穿刺在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25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合并行前房穿刺,通过前房穿刺口放出房水,注入平衡盐水,调节眼内压,促使前房形成,人工形成滤枕。结果 31只限术中仅有1只限虹膜根部球形突出,术后浅前房发生率约10%,滤枕全部形成良好。结论 小梁切除术合并前房穿刺可以减轻手术病发症,使手术获得更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谢祥勇 《微创医学》2003,22(1):44-44
小梁切除术在治疗青光眼中已成为应用最多的手术方式,但术后常见的持续性浅前房、低眼压或滤枕粘连等都是导致手术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虽然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主要手段,但仍有3%的手术失败率,失败原因主要是滤过口处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瘢痕形成而使滤过口阻塞所致.因此,建立改良的标准小梁切除术并结合调节技术(小梁切除联合技术)减少手术失败是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发展趋势.本文对小梁切除术联合药物技术、非药物技术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一种减少滤过泡瘢痕形成,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抗青光眼的手术方式。方法 将323例(363眼)随机分组进行角膜切口小梁切除术(162例、183眼)与传统小梁切除术(161例、180眼)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3~6年随访,角膜切口小梁切除术瘢痕形成小,眼压控制满意,并发症少。结论 角膜切口小梁切除术是一种安全、远期效果好的抗青光眼手术。  相似文献   

5.
王元生  何克纯 《西部医学》2005,17(2):144-144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青光眼患者用2%利多卡因滴入结膜囊内行小梁切除术,并观察其效果。结果各型青光眼只要术前眼压、前房炎症、结膜充血情况控制在理想范围内,除初期上直肌固定,术终球结膜下注射时有不同程度的痛感外,手术全程基本上无疼痛感;术后前房形成、滤枕、视功能、眼压控制及并发症无特殊表现。结论表面麻醉在小梁切除术中具有简便、快捷、经济、安全的特点,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种减少滤过泡瘢痕形成,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治疗青光眼的手术方式。方法将323例青光眼患者(363眼)随机分组进行角膜切口小梁切除术(162例183眼)与传统小梁切除术(161例180眼)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3~6年随访,角膜切口小梁切除术瘢痕形成小,眼压控制满意,并发症少。结论角膜切口小梁切除术是一种安全、远期效果好的治疗青光眼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羊膜在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巩膜瓣下植入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为60例患者66眼行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中在巩膜瓣下放置羊膜,观察术后前房形成情况、眼压、滤枕形态、视野和视力.随访12~26个月,平均随访13个月.结果 术后与术前眼压、视野及视力对比,均有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效滤枕比例为80.3%.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60例66眼抗青光眼滤过手术远期成功率明显提高,术后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20例26眼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眼压、结膜滤枕及前房反应等情况,随访1~12个月。结果 术后各期平均眼压均低于术前平均眼压,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平均眼压26.26mmHg,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15.47mmHg、16.89mmHg、19.14mmHg、18.50mmHg。16眼结膜形成滤性手术典型滤过泡,10眼结膜疏松无滤过泡形成。26眼均无前房出血,术后前房反应轻。结论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能有效地降低开角型青光眼的眼压,术后并发症少,可作为此类青光眼病人手术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路秀婷 《黑龙江医学》2009,33(8):634-634
闭角型青光眼是我国最常见的青光眼类型,临床治疗首选手术。传统的手术方式有周边虹膜切除术和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术后前房延缓形成,且浅前房的处理复杂,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手术失败及视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不可逆转的致盲性眼病,小梁切除术是为控制青光眼患者眼压而最常采用的手术方法之一.作为经典的滤过性手术,小梁切除术虽然能够保证良好的滤过,但术后早期低眼压浅或无前房、远期滤过泡纤维化是其主要并发症,影响了手术效果.为了提高小梁切除术的成功率,形成功能良好的滤过泡及降低术后并发症.我院对67例青光眼施行小梁切除术并联合应用丝裂霉素及巩膜瓣可拆除缝线缝合即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近远期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选取常规小梁切除术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各40例作为分析对象。常规小梁切除术组对患者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对患者采用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和常规小梁切除术组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术后Ⅰ级和Ⅱ级浅前房明显较低,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治疗后滤过泡形成情况和眼压控制情况效果较优(P<0.05)。结论原发性青光眼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不仅仅可以改善患者浅前房和术后滤过泡的形成情况,同时也能有效控制眼压,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陈红  田爱军 《海南医学》2014,(17):2534-2536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早期选择性一次或多次结膜下注射低浓度丝裂霉素C(Mitomycin C, MMC)对滤过泡形态及眼压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60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且需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术后根据滤过泡形态、结膜充血状态一次或多次结膜下注射低浓度MMC (0.2 mg/ml),B组术中一次性使用MMC (0.33 mg/ml),随访1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滤过泡形态及眼压的差异。结果术后1年A组扁平弥散型滤过泡占总数的66.7%,B组扁平弥散型滤过泡占总数的3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术后1年时A组眼压控制良好者占76%,B组眼压控制良好者占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A组出现2眼角膜上皮缺损,1例局部注射部位结膜苍白;B组出现1例角膜上皮缺损,5眼滤过泡渗漏,2眼低眼压黄斑病变。结论小梁切除术后选择性结膜下注射较低浓度的MMC使得扁平弥散型滤过泡的比率增加,与术中一次性使用MMC相比两组均能较好控制眼压,手术成功率相似,此种治疗方式安全有效,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可调整缝线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机理及疗效评价。方法 :5 2例 6 3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 2 8例 36眼和对照组 2 4例 2 7眼 ,治疗组行可调整缝线联合羊膜移植小梁切除术 ,对照组行单纯小梁切除术 ,对术后前房、眼压、滤过泡、手术成功率及视力进行对照分析 ,随访 6月。结果 :浅前房发生率 :治疗组为 13.9% ,对照组为 4 8.5 %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眼压 :两组术前与术后不同时期眼压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术后 3月、6月两组眼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滤过泡 :术后 2周功能性滤过泡治疗组占 97.2 % ,对照组占 74 .1% ;术后 6月分别为 91.7%和 6 2 .9%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手术成功率 :术后 2周治疗组为 97.2 % ,对照组为 81.5 % ;术后 6月分别为 91.7%和 6 2 .9%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 )。术后视力 :术后 6月对照组视力下降有 10眼 (37.1% )而治疗组只有 4眼 (11.1% )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2 5 )。结论 :可调整缝线的应用减少了小梁切除术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羊膜可有效抗滤过道瘢痕 ,长期维持功能性滤过泡 ,两者联合应用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李建全  王晓莉  曾健  乔岗  余敏 《四川医学》2012,33(8):1387-1388
目的利用粘弹剂在小梁切除术毕充填于巩膜瓣下及结膜下,在其生物降解和吸收前减少巩膜瓣间及结膜巩膜间粘连形成,以期到达减少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瘢痕包裹并满意控制眼内压的目的,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78例92眼拟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眼,对照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组在术毕将粘弹剂充填于巩膜瓣下及结膜下,手术后常规处理。观察治疗后滤过泡状态、眼压、炎性反应等其他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早期眼压控制满意,术后浅前房、角膜水肿、房水渗漏、感染等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1年对照组出现11眼不同程度滤过泡瘢痕包裹及眼内压升高,治疗组出现5眼不同程度滤过泡瘢痕包裹及眼内压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粘弹剂在小梁切除术毕充填于巩膜瓣下及结膜下,能减少巩膜瓣间及结膜巩膜间粘连形成,对抑制滤过泡机化包裹,维持满意的眼内压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80例小梁切除术,及其中23例,一眼小梁切除术,另一眼深层巩膜咬切术的青光眼病人,随访观察眼压控制情况、房角、滤泡形成及组织学检查切下的组织条,探讨其降低眼压机制。结果表明:眼压控制率为72.09%,手术处房角是否开放,术中是否切下小梁网及Schl-emm氏管,都不影响术后眼压控制率。与深层巩膜咬切术对比,无有意义的差别(P>0.05)。而滤泡形成则对眼压控制有密切关系(P<0.01)。说明小梁切除术事实上为一种滤过性手术,眼压降低不是因房水通过Schlemm氏管断端流出而获得,而是从巩膜瓣下滤口的扩散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21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眼底改变。结果:术后6月视力达0.3及以上者18眼(85.71%),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20.55mmHg)者19眼(90.48%),功能性滤过泡19眼(90.48%),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抗代谢药物促滤泡形成的作用。方法 :对 45 0例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实施小梁切除术 ,手术分为 3组 ,A组采用无暴露线结的巩膜瓣缝线可拆除技术 ,并在术中使用沾有 0 5mg/ml的丝裂霉素C(MMC)液棉片处理巩膜切口 ,B组和C组实施常规小梁切除术 ,术后B组结膜下注射 5 Fu ,C组不用抗代谢药物 ,仅做常规处理。结果 :术后 3 88只眼随访 6~ 3 0个月 ,A组的成功率从 86%降至 65 % ,B组从 83 %降至60 % ,C组 6~ 2 4个月的成功率从 5 8%降至 2 6% ,明显低于使用抗代谢药物组 (P <0 .0 5 ) ,A组的术后并发症较B组少。结论 :抗代谢药物 5 Fu和MMC均能明显抑制滤过区瘢痕形成 ,提高难治性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MMC的效果较 5 Fu更好 ,并发症也较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兔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瘢痕形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2,TGF-β2)的表达变化及相关性,探讨VEGF和TGF-β2和在滤过泡瘢痕形成中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4只青紫蓝兔双眼中的一眼作为实验组,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另一眼不行手术作为正常对照组,另取2只兔不手术作为空白组。术前及术后第1、3、5、7、14、21天,观察滤过泡炎症反应和血管增生情况,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量兔眼滤过泡组织中VEGF及TGF-β2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手术后滤过泡组织中VEGF和TGF-β2表达上调,分别于手术后第5、7天达高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织的VEGF和TGF F-β2含量有相关性(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组织内VEGF和TGF F-β2的含量明显增加,与瘢痕化进程一致,两者含量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童峰峰  刘云芳  潘雪峰  杨卫华 《浙江医学》2009,31(7):916-917,921
目的评价术前应用曲安奈德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50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术前Tenon囊下注射曲安奈德,待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后,采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3~20个月。观察术中出血情况及术后眼压、虹膜新生血管、前房、滤过泡、视力情况。结果所有患眼术中均无明显大量出血;术后38例(38眼)眼压在21mmHg以下,8例(10眼)仍需药物控制,2例(2眼)术后眼压控制不良;25眼视力明显改善,19眼维持术前视力,6眼略微下降;术后7~14d残余的虹膜、房角新生血管基本消失,术后14d患眼NVI分级:0级29眼,1级19眼,2级2眼;随访中Ⅰ、Ⅱ型滤过泡41眼,Ⅲ型5眼,Ⅳ型4眼。结论曲安奈德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早期滤过泡形态与24h眼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38例,均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1个月对滤过泡形态进行评价,检测24h眼压。结果不同滤过泡高度、范围、血管分布、渗漏试验等级的24h眼压波动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囊组与对照组24h眼压波动值的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术前眼压、滤过泡高度、滤过泡范围、滤过泡血管分布及滤过泡微囊结构与术后24h眼压波动值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滤过泡高度、滤过泡范围分级及滤过泡微囊结构是术后24h眼压波动值的主要相关因素(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早期滤过泡形态与术后24h眼压有关,滤过泡高度、滤过泡范围及滤过泡微囊结构对24h眼压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