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妇人产后郁冒影响身心健康,临床虽少,但危害极大,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小柴胡汤为临床常用经典方剂,疗效显著,应用广泛;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在妇人产后病篇中记录了用小柴胡汤治疗妇人产后郁冒病.本文旨从《金匮要略》产妇郁冒条文出发,研究该病的中医机理以及小柴胡汤治疗的妙处. 相似文献
3.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等临床表现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专篇讨论,主方有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为后世消渴病的治疗及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一、学习“金匮”的重要性《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张机)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后世医家为了尊称和欣赏仲景书,将杂病部分给予荣誉称号叫做《金匮》。晋书葛洪传说:“洪著金匮药方百卷”。有的称《伤寒论》为“玉函”。《金匮》在理论上继承了《内经》和《难经》,同时张仲景更独创了理论体系,那就是以脏腑经络为中心进行辨证论治,这样就奠定了中医治疗内伤杂病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上张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并总结了本身的宝贵临床经验,由此可知《金匮》这部古典医著在内容上是很 相似文献
5.
一、通读原文,初得概貌《金匮》论治杂病,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指出疾病证候的产生,乃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原著共计二十五篇。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可谓全书的总论,条文虽不多,却应用举例的方法对杂病的预防、治疗,从原则到具体作了必要的阐述,体现了天人相应、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第二篇至第二十二篇,重点论述内、妇科各种杂病,兼论外科、皮肤科的某些病证,对其中病机相同,证候相似,病位相近的分别归类,以便比较,对范围较广或不便合篇的疾病则单独成篇。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原与《伤寒论》合编,名为《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全书共分二十五篇,论述四十多种内科病,亦有外科病和妇产科病,另外是杂疗方等。每一种病都以脉因证治为纲领。但条文既不专言脉,又不单论证,有的脉证并举、脉因同谈、证治齐叙、证因共详,同时条文上下倒置,杂乱无章,因而要看清它的轮廓面貌,也不是毫无困难的。特别是少接触古典医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是汉代张仲景所著,他继承内经和难经的理论基础,并首创辨证施治。每个病证都有理、法、方、药,而且兼备内、外科和妇科,实为指导临床不可缺少之典籍,故列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本书特点:认为人是统一整体,内有五脏六腑,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的古典医籍之一,是古代治疗杂病的典范,同时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由于《金匮要略》成书年代久远,文辞古奥,含义幽深,给后学者带来一定困难。因此,笔者不揣冒昧,就《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中有关“湿病”略陈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张山泰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9,(5):377-378
《金匮要略》第九篇的篇名为“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历代注本及各种教材,均认为本篇所讨论的是胸痹与心痛两病,短气是这两种病的常见症状或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证型。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梁运通编《金匮释按》解释为“短气是因胸痹、心痛而发生,凡病已发,或初起病势较急者,短气为伴发症状。”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对此解释引《金匮要略论注》等著作认为短气属痰食中阻,气机壅滞之实证。尤在泾也在其《心典》中对此解释说“而乃短气不足以息,当是里急暴实,或痰或食或饮,碍其升降之气而然。” 相似文献
11.
由于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基本不涉及脏腑,且对于"短气"一症的解释较少,所以笔者从《脉经》对于"短气"的论述入手,对于《金匮要略》中"短气"一症做出了全面的考证,认为"短气"一症和五脏相关,且分虚实,原因分别有1心气不足,外邪侵袭。2肺气痿弱,水饮内停。3脾脏"虚寒"。4脾脏有"实",有"热"。5肝肾之气不足,阴寒乘袭。且王叔和对于短气症状本身的特点做出了重要的补充,王叔和认为:呼出障碍和吸入障碍都属于"短气"症状。总之,全面学习仲景对"短气"的病因病机的理解对于临床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2.
13.
“虚虚实实”见于《金匮要略》上工治未病条文,古今注家皆释为无虚其虚,无实其实。本文认为其真正的涵义应是指一切虚证,一切实证。 相似文献
14.
15.
何成刚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9):2588-2589
笔者认为将《金匮要略》运用于临床务必掌握2条:一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既要辨证,亦要辨病,二者不可偏废;二是师古而不泥古,只能师其法,而不能泥其方,应灵活变通。如能掌握以上2点,在临床上就能得心应用,时有奇效。研读和运用其他古代医典方书,理应同此。现将“虚热肺痿证”、“阴虚肝着证”2则病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和"于《金匮要略》凡59见,论及病机、证候、治则、预后者13见,主要取其和谐、和善、调和、协和之义,继承《内经》"和"理论并用之阐释病机,明晰证候、确立治则、判断预后,闪烁着中国古代"和"思想的智慧火花,必能带给当今中医诊治疾病以极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18.
“三十六病”在《金匮要略》中凡见二,即《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及《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久则赢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仲景为何命名为“三十六病”?其命名渊源及具体所指又是什么?历代医家对此或避而不释,或一笔带过,或释而欠详。如高校二、五版教材《金匮要略释义》及《金匮要略讲义》,对“三十六病”即均未作注释。清·徐忠可虽指出“妇人十二浪、九痛、七害、五伤、三因,为三十六病”,然未详释其具体内容,且“三因”为“三病”之… 相似文献
19.
20.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其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将水气病分为四水与黄汗."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肤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该篇第5条、第25条提出里水病名."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而里水并未出现在开篇第一条的总论分类里,关于里水,古往今来众医家持有不同看法,现笔者将历代医家对"里水"的论述整理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