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肝性脑病又称肝性昏迷,是由各种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以意识障碍和昏迷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病征。诊断肝性脑病的主要诊断依据为:1.严重肝脏疾病和/或广泛门体侧枝循环引起肝性脑病的常见严重肝脏疾病主要为各种类型的晚期肝硬化(其中以肝炎后肝硬化最常见),急性重症与亚急性重症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肝癌,重症中毒性肝炎和药物性肝病,妊娠期急性脂肪肝,门腔静脉分流术后,以及任何其他弥漫性肝病的终末期。2.肝性脑病的诱因由慢性肝病引起的肝性脑病多有明显诱因,常见者为上消化道出血、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感染、高蛋白饮食、安眠镇静药、腹泻、便秘、麻醉和手术等。急性重症病毒性肝炎所导致的急性肝性昏迷,诱因常不明显。3.精神错乱、昏睡或昏迷为了观察病情的动态变化,有利于早期诊断、治疗和分析疗效,根  相似文献   

3.
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肝性脑病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1例,对照组21例。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清氨的含量,并观察纳洛酮对肝性脑病疗效。结果肝性脑病患者血氨含量明显增加,且与肝性脑病程度相关。纳洛酮治疗后血氨含量下降程度和肝性脑病清醒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纳洛酮对肝性脑病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大剂量纳洛酮对肝性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8例肝性脑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2例,均予以去除诱因,及支链氨基酸等一般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0.8mg纳洛酮加入10%葡萄糖250ml中静滴,每天3次,观察72小时.对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氨水平及β-内啡肽水平进行比较,观察肝肾功能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3.3%,对照组53.1%,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前后两组β-内啡肽水平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疗效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综合疗法降低血氨浓度,观察治疗肝硬化引起的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9例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综合治疗组(15例)和乙酰谷酰胺组(14例).乙酰谷酰胺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仅给予乙酰谷酰胺静点;综合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乙酰谷酰胺静点,鼻饲乳果糖和食醋灌肠.治疗1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和检测血氨水平.结果:综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乙酰谷酰胺组(P<0.01);综合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氨水平明显低于乙酰谷酰胺组治疗后(P<0.05).结论:综合降低血氨浓度是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的有效方法,可明显提高疗效及促进临床症状的缓解.  相似文献   

6.
30例肝性脑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4例采用护肝,纠正氨中毒,抗昏迷等综合治疗措施,观察组16例在节竺善疗的囊础上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结果有效率及病人平均清醒时间,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可使氨的产生和吸收减少,使病人清醒时间提前。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并能积极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石晓蕾  王琦 《医学综述》2006,12(3):175-176
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含量最丰富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而肝性脑病的发生与氨过多、神经递质功能失衡有关。肝性脑病患者及动物模型中谷氨酸神经递质功能不良,其受体结合位点减少甚至缺失。患肝性脑病时,血氨影响谷氨酸受体功能与代谢,使谷氨酸受体与肝性脑病脑细胞功能紊乱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刘自东  刘忠桃 《安徽医学》2010,31(8):965-967
目的观察阿片类受体拮抗剂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将51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予去除诱因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纳洛酮。观察血清氨值的变化、神志转清醒时间及智力测验好转情况。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血氨水平(P〈0.05),缩短肝性脑病昏迷患者的神志转清醒时间,同时提高了转清醒患者相关智力水平,治疗组有效率(84.6%)明显优于对照组(64%)。结论应用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近期疗效显著,远期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周晓杰  孙丽辉  何玲 《吉林医学》2008,29(20):1798-1798
氨是体内以氨基酸为主的含氨物正常代谢的产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严重的毒性。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是肝脏清除氨的主要途径。肝脏功能损害,可致血氨浓度升高,造成对机体的毒害作用。故血氨浓度检测对于临床对肝性脑病及重症肝炎诊断以及重症肝硬化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我科于2006年3月至今用FUJI干化学FDC~100N快速检测血氨仪,共检测200例肝炎患者,年龄3~70岁,平均33.5岁。高于80μmol/L者达125例,死亡8例,治愈117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肝性脑病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幽门螺杆菌(Hp)阳性肝性脑病患者75例,随机分为抗Hp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的肝功能Child分级、病因、临床表现及性别在统计学上均无明显差异。两组均给予支链氨基酸、乳果糖、低蛋白饮食等常规抗肝昏迷及基础护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为胶体果胶铋250mg,克拉霉素0.5g,甲硝唑0.4g,均每天2次口服,不能口服者鼻饲,疗程7d。两组在治疗前、后均进行血氨和肝功能监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NH3、ALT、TBIL水平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下降的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有效率(82.9%)大于对照组有效率(60.0%),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抗Hp治疗可使血氨浓度下降,利于肝性脑病恢复。  相似文献   

11.
肝性脑病是重症肝病或门一体分流术后并发的一种严重的以神经精神紊乱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肝性脑病的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一旦怀疑为亚临床肝性脑病 ,即应给予治疗 ,现将肝性脑病的治疗综述如下 :1 消除与抑制肠道毒性物质的产生与吸收1 .1 限制蛋白质摄入〔1〕肝性脑病一经诊断立即暂停蛋白质的摄入、静点高渗葡萄糖及小剂量胰岛素 (每日供能量 1 6 0 0~ 2 0 0 0Kcal)以降低体内蛋白质分解。待智力功能状态趋于正常并保持稳定 ,增加蛋白质饮食每日 0 .5~ 1 .0 g/Kg ,以后每 1 0日增加 1 0 g ,直至每天 40~ 6 0 g而不诱发肝性…  相似文献   

12.
中药灌肠治疗肝性脑病27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治疗肝性脑病多采用脱氨,纠正支/芳氨基酸比例,稀醋酸溶液或乳果糖溶液灌肠等措施。我科采用脱氨、补充支链氨基酸同时应用中药灌肠治疗肝性脑病,取得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国产瑞甘)对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病人进行治疗,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观察。方法:对照组29例给予精氨酸、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肝、支链氨基酸抗肝昏迷治疗;观察组31例病人在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瑞甘10g/d,连续7d。观察治疗前后病人肝性脑病血氨值、肝功及分级计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显效、好转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8.6%和46%,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瑞甘治疗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刘华  韩涛  朱争艳  李莹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20(4):253-256,265
【目的】探讨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306例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诱因、复发、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306例肝性脑病患者中C型占97.4%,消化道出血、感染、高蛋白饮食、电解质紊乱、氮质血症、便秘、镇静剂等诱因组及无诱因组分别占C型肝性脑病患者的23.5%、19.1%、15.4%、5.4%、4.0%、2.4%、0.3%、29.9%;以感染为诱因的肝性脑病患者死亡率最高(42.1%),该组的血氨值亦明显高于其他有诱因各组(P<0.05)。另外,死亡组ALT、TBILI、NR水平和Child-Pugh分级均较生存组升高(P<0.01),但胆碱酯酶、前白蛋白、血钠均较生存组下降(P<0.05);氨基酸分析显示,死亡组的芳香族氨基酸高于生存组(P<0.01),蛋氨酸、谷氨酸也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对反复发作的肝性脑病危险因素分析,血氨仍是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结论】肝性脑病患者的预后与诱因和多项代谢指标相关,其中感染、血氨是肝性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治疗上应尽可能消除不良影响因素,降低肝性脑病的死亡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纳洛酮治疗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疗效及机制,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62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20例。2组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纳洛酮治疗,连用72h观察。对2组病例治疗前后血氨水平、意识变化、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氨水平、意识障碍程度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90.45%,对照组总有效率6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氨检测在急性肝性脑病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5例急性肝性脑病患者(观察组)与70例非肝性脑病患者(对照组),全部进行血氨、肝功能指标(AST、ALT、TP)的检查。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血氨水平(65.24±10.21)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25.04±8.54)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肝功能指标AST、ALT、TP水平[(52.36±10.21)U/L、(42.65±11.28)U/L、(68.77±11.31)g/L VS (31.24±10.37)U/L、(30.17±10.67)U/L、(72.54±6.41)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氨诊断急性肝性脑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4,当血氨为50μmol/L,灵敏度为0.68,特异度为97.6,阴性预测值为0.83,阳性预测值为0.93。结论血氨是急性肝性脑病诊断的较好指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药联合食醋保留灌肠降低肝性脑病血氨的效果.方法 将96例肝性脑病(H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采用护肝、抗昏迷等综合治疗,观察组(5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联合食醋保留灌肠.结果 有效率及病人平均清醒时间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 P<0.05,P<0.01).结论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用中药联合食醋保留灌肠能明显降低血氨,使病人平均清醒时间提前,促进HE的好转.  相似文献   

18.
中药联合食醋保留灌肠降低肝性脑病血氨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食醋保留灌肠降低肝性脑病血氨的效果。方法将96例肝性脑病(H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采用护肝、抗昏迷等综合治疗,观察组(5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联合食醋保留灌肠。结果有效率及病人平均清醒时间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用中药联合食醋保留灌肠能明显降低血氨,使病人平均清醒时间提前,促进HE的好转。  相似文献   

19.
李芳 《实用医技》2007,14(34):4775-4776
目的:探讨肝性脑病的生化机制及其相关治疗方法。方法:对肝性脑病的生化机制进行阐述分析,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结果:总结出肝性脑病的生化机制,提出治疗方法。结论:只有很好地了解肝性脑病的生化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并治疗肝性脑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龙胆泻肝汤对硫代乙酰胺(TAA)所致大鼠急性肝性脑病的防治作用。[方法] 选择SPF级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乳果糖)和龙胆泻肝汤组,每组8只。正常组和模型组每日灌胃给予10mL/kg生理盐水,阳性药组灌胃给予6g/kg乳果糖,龙胆泻肝汤组灌胃给予7g/kg龙胆泻肝汤,连续给药7d,每日1次。于第5天给药结束后开始造模,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腹腔注射TAA300mg/kg,连续两天。通过脑功能评分和Morris水迷宫评价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检测血氨和结肠内容物pH值变化;采用肝、脑脏器系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的浓度和肝脏病理切片反映组织损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脑中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龙胆泻肝汤组大鼠的脑功能评分显著增加,逃避潜伏期显著降低,穿环指数显著增加;血氨和结肠内容物pH值显著降低(P<0.001);其对脑脏器系数降低显著(P<0.001),对肝脏器系数改善不明显;生化指标ALT、AST、ALP和TBiL显著降低(P<0.001);血清中炎症因子IL-6和TNF-α显著低于模型组;改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损伤及纤维化;大鼠脑中GBAB和MDA显著降低,Glu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龙胆泻肝汤可通过改善模型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降低体内氨的含量,改善肝脏损伤;减少模型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含量,调节脑内GABA、Glu神经递质及MDA水平,发挥治疗肝性脑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