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结合两例B型预激综合征出现酷似和掩盖下壁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分析,复习了典型预激综合征QRS波群的构成,指出短路下传主要影响δ波部份,而下壁心肌梗塞则影响δ波之后正路下传的QRS部份。进而提出“校正P-R间期”的测定及其诊断意义。并就B型预激综合征中下壁心肌梗塞的诊断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部分预激综合征患者心电图中的负向δ波酷似心肌梗塞的Q波,从而易将预激综合征误诊为心肌梗塞。预激综合征的继发性ST—T改变有时与原发性心肌疾患冠状T波难以区分,或者预激QRS后继发性ST—T改变合并冠状T波,造成对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困难。我们对预激综合征患者采用次极量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可使酷似“病Q”的负向δ波消失,借以排  相似文献   

3.
预激症候群的心电图表现可与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与心肌梗塞等类似,还可能掩盖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改变。我院曾遇1例酷似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的不典型Mahaim氏纤维型预激症侯群者,在他院曾被误诊误治,介绍如下: 患者男,31岁,工人,以往体健,于1976年12  相似文献   

4.
杨造起 《心电学杂志》1995,14(3):186-187
预激综合征心电图异常比较常见,典型者诊断并不困难,但掩盖或酷似ECC的其它异常如心肌梗塞、房室和室内传导阻滞、心室肥厚以及原发性ST-T改变可造成诊断的困难.本文就其掩盖或酷似心电图其它异常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陈永文  姜萍 《山东医药》1991,31(10):19-19
心电图是诊断心肌梗塞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但由于某些心肌梗塞缺乏典型的心电图改变,故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贻误治疗。近年来我们遇到20例心电图改变不典型的心肌梗塞,现报告并分析如下。1.室性早搏的形态:若在心电图上见到以R波为主的导联上出现梗塞性室性早搏,  相似文献   

6.
心电图如何诊断中隔支阻滞(LSFB)?有何临床意义?与右室肥大、正后壁心肌梗塞、A型预激综合征、右束支阻滞之心电图如何鉴别。  相似文献   

7.
预激综合征是指房室之间存在着异常的传导组织,能使心房的激动提前列达心室的某部分,并使之提前兴奋。其心电图特点是:P-R间期短,QRS增宽且起始粗钝或有切迹;常有继发性ST-T改变。值得注意的是,预激综合征可合并心肌梗塞,也可掩盖心肌梗塞,有时还可出现酷似心肌梗塞的预激综合征图形,因此在判断其临床意义时常发生困难。现就一例酷似下壁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报告如下: 1 心电资料 患者女,36岁。因心悸,全身不适于1997年9月来院就诊,体检无异常发现,心脏超声及X线胸片正  相似文献   

8.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纤颤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分析探讨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纤颤的心电图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1例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纤颤的心电图的心室率、 f波、RR间距的变化范围以及QRS波的表现。结果 11例心室率为160-230次/分,平均180次/分;当心室率>180次/分时,全部导联见不到f波;RR间距的变化范围为0.18-0.76s;QRS波绝大多数表现为完全预激图形,少数为典型预激图形及正常QRS图形。结论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纤颤的心电图特征是:极快速的心室率,RR间距绝对不等,QRS波增宽呈delta波,QRS波表现为完全预激图形、典型预激图形及正常QRS的不同组合。  相似文献   

9.
预激综合征的诊断和旁路定位主要依据初始向量(δ波),近年来,预激综合征对终末向量的影响已引起关注[1-5],但终末向量变化在预激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尚少见报道.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显性预激综合征RFCA术前、术后心电图,观察术前QRSV1呈rSr'型在预激综合征中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预激综合征合并多种心律失常临床诊断治疗以及相关文献分析。方法选取典型的预激综合征合并多种心律失常患者1例,对其临床表现,检查诊断结果以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经过科学的治疗,患者术后心电图:窦性心律,窄QRS正常心电图,后随访未再次出现心动过速及长间歇。结论对于预激合并的窦性静止、长间歇,安装永久起搏器不是必须的,可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5例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患者的心电图(心室率、f波、RR间距的变化范围以及QRS波的形态).结果:15例心室率为160~230次/min,平均180次/min;当心室率>180次/min时,全部导联见不到f波;RR间距的变化范围为0 18~0 76 s;QRS波绝大多数表现为完全预激图形,少数为典型预激图形及正常QRS图形.结论: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征是:极快速的心室率,RR间距绝对不等,QRS波增宽呈delta波,QRS波表现为完全预激图形、典型预激图形及正常QRS的不同组合.  相似文献   

12.
报道2例预激合并房室正道和旁道同时存在传导阻滞以及2例预激合并束支传导阻滞。例1,男性,54岁,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动过速原因待查。心电图诊断有:房室正道一度传导阻滞;间歇性完全性B型预激综合征,系房室旁道存在长P-R间期二度Ⅱ型传导阻滞所致。例2,女性,33岁,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预激综合征、晕厥原因待查。心电图诊断有:间歇性完全性预激综合征;房室正道高度传导阻滞伴3相超常期传导、房室旁道二度Ⅱ型传导阻滞,呈2∶1~3∶2传导。例3,例4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1,16岁,均诊断为Ebstein畸形。心电图诊断为B型预激综合征,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49岁。因反复感阵发性心悸乏力、出汗20余年。入院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心电图诊断为预激综合征(A型)。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见频发房性早搏和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终止以后,表现为典型的不完全性预激综合征波形,房性早搏伴完全性预激综合征。同步记录的CM_1、CM_3、CM_5导联。可见P  相似文献   

14.
预激综合征的诊断和旁路定位主要依据初始向量 (δ波 ) ,近年来 ,预激综合征对终末向量的影响已引起关注[1- 5] ,但终末向量变化在预激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尚少见报道。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显性预激综合征RFCA术前、术后心电图 ,观察术前QRSV1呈rSr′型在预激综合征中的诊断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择 1997年 1月— 2 0 0 4年 1月经RFCA成功根治、临床排除器质性心脏病、电生理资料完整的显性单旁路预激综合征患者 12 9例。年龄 6~ 74岁 ,平均 (38.4 7± 15 .30 )岁 ,其中男 81例 ,女 4 8例。旁路部位 :左前壁 (LA ,距冠状…  相似文献   

15.
对64例无其它心血管合并症的预激综合征患者进行心电图运动试验检测,结果发现:假阳性率高达76.6%,从而提示心电图运动试验不能作为诊断预激综合征合并缺血性心脏病的一项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52岁,1983年8月14日上班途中出现心前区不适及疼痛,向上腹部放射,伴心悸、气短和出汗,约2小时后自行缓解。心电图诊断为间歇性A型预激综合征,当预激消失时,V_3T波高尖对称(附周A)。8月16日入院,BP110/80,心率56次/分,心律齐,心电图为间歇性A型预激综合征,V_3无预激波时,ST段抬高0.15mY,T波由高尖对称变为双向(附图B)。 2天后复查心电图,v_2、v_3无预激波时呈QS,ST段降回基线,T波倒置加深(附图C)。阿托品静注1mg后,出现典型前间壁心肌梗塞图形(附图D)。同时作心电向量  相似文献   

17.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是严重的心律失常,可酷似或掩盖心肌梗塞、预激综合征及左室肥大的ECG改变,当与它们并存时,增加诊断困难,常导致误诊误治,引起严重后果。为减少误诊误治,本文拟就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对64例无其它心血管合并症的预激综合征患者进行心电图运动试验检测.结果发现:假阳性率高达76.6%,从而提示心电图运动试验不能作为诊断预激综合征合并缺血性心脏病的一项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心电图特点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在预激图形与正常图形出现的频率对比、两种图形互为转变的方式以及图形转变时伴有心率和心律的变化等方面 ,有多种表现。本文分析 4 1例间歇性预激的心电图特点 ,旨在探讨其形成机制。资料方法1985年~ 2 0 0 0年常规 12导联心电图记录典型预激综合征 15 8例  相似文献   

20.
心肌梗塞后出现预激综合征常有报道,但心肌梗塞发作时恢复短暂正常传导而致交替性预激综合征少见,我们近遇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45岁。5年来发作性心慌、胸闷,曾多次诊断为预激综合征(B型),ECG记录无心律失常。近1月来心慌、胸闷较前频繁、加重且伴胸骨后疼痛而入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