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方法对60例一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根据临床上有无脑缺血和神经功能障碍体征,将患者分为症状性严重狭窄或闭塞组(44例)和无症状性严重狭窄或闭塞组(16例)。TCD柃测Willis环和眼动脉的侧支循环通路。结果TCD显示54例前交通动脉侧支开放,31例后交通动脉侧支开放,15例眼动脉侧支开放。3例症状性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未发现侧支循环。无症状性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高于症状性闭塞患者(P〈0.01)。结论TCD有助于了解颈内动脉系统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为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颅内动脉狭窄≥70%或闭塞的颅内血管侧支循环进行分析.方法 32例经血管数字减影(DSA)证实为颅内动静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采用TCD对颅内willis环动脉血管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及脉动指数进行观察.结果 DSA示ICA狭窄≥70%时,TCD可见患侧颈内动脉(ICA)支配的远端颅内血管血流速缓慢,侧支循环开放.表现为前交通动脉开放,后交通动脉开放及颈内外动脉之间的侧支循环开放.结论 TCD通过对颅内血管侧支循环的分析,可评价ICA重度狭窄或闭塞引起的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提供一种无创性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颅内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筛查单侧重度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用TCD对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评价。结果:(1)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同侧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均低于对侧。(2)侧支循环开放形成,前交通动脉开放占63.5%,后交通动脉开放占46%,颈内外动脉开放占44%。结论:重度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或闭塞使同侧半球血流速度下降,侧支循环建立,TCD与CTA从不同角度对颈动脉病变提供诊断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急性颈内动脉闭塞后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68例经影像学检查证实急性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患侧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和搏动指数均显著低于健侧(P<0.001).在侧支循环开放中,前交通动脉开放占48.53%(33/68),后交通动脉开放为42.65%(29/68),眼动脉参与的侧支循环占32.35%(22/68),无交通支开放14.71%(10/68).患者颅内侧支循环开放,侧支途径两支以上者、患侧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60 cm/s者,临床预后相对较好.结论 TCD检测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状况,可以快速方便地评价颅内侧支循环状态,对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治疗方法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搭桥术治疗伴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效果。方法:伴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6例,行STA-MCA搭桥术或STA-MCA搭桥术联合脑-硬脑膜-动脉贴敷(EDAS);术中采用脑血管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术后行血管超声以确定吻合血管通畅情况;术前、术后1周及出院3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随访3个月。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吻合口处血流通畅者15例(93.75%),血流缓慢者1例(6.25%);无患者再发缺血性卒中;术前1周、术后1周及3个月mRS评分良好的患者分别为6例(37.50%)、7例(43.75%)、14例(87.50%);3月时mRS评分良好的患者例数高于术前和术后1周者(P=0.0091,P=0.0233)。结论:STA-MCA搭桥术或联合EDAS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脑组织的低灌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侧枝循环形成与预后。方法选择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进行溶栓治疗。统计溶栓治疗后侧枝循环形成情况,并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溶栓治疗后有侧支循环形成者45例(56.25%),无侧支循环者35例(43.75%)。有侧支循环形成者梗死病灶直径明显低于无侧支循环者(P0.05),有侧支循环、无侧支循环者动脉狭窄程度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侧支循环者比较,有侧支循环形成者溶栓治疗前、后NIHSS、mRS评分均显著较低,简易神经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Mo CA)评分均显著较高(P0.05)。有侧支循环者近期预后BI指数好于无侧支循环者(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侧枝循环形成对改善患者神经缺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提高认知功能有重要意义,溶栓后是否有侧枝循环形成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向脑组织供应血流的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梗死血管责任区域脑组织供血不 足、严重者导致脑组织坏死的一类疾病。侧支循环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充 分认识侧支循环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侧支循环的 定义、作用、临床意义、评估方法、分级、开放的影响因素及促进侧支循环开放的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对颅内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分析严重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对颅内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筛查单侧严重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①严重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同侧的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和搏动指数均显著低于对侧(P<0.01).②在各侧支循环开放组中,中风和TIA发病率分别为:无交通支开放(A组)77.4%;单支开放(B组)69.6%;双支开放(C组)65.4%;三支开放(D组)46.4%.③前交通支的开放与中风发生呈负相关(P=0.009).结论严重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或闭塞使同侧半球血流量下降,侧支循环建立.侧支循环的开放数量与中风及TIA的发生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颅内或颈部动脉闭塞是短暂性恼缺血发作及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发病原因,而患者动脉闭塞后的恼缺血症状和神经功能障碍程度与其能否迅速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密切相关。大多研究使用经颅多普勒(TCD)判断硕内血流情况。TCD可检测颅内脑底动脉环上各主要动脉血流,但无法观察血管二维情况及检测血流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多模式血管影像在急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侧支循环评估中的价值以及患者脑侧支循环状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治疗的MCA闭塞性AIS患者72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1周内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检查、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收集并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分析TCCS与CTA评估侧支循环的一致性以及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侧支循环评分(CCS)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对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TCCS与CTA检测患者侧支循环结果一致的患者66例,TCCS与CTA检测患者侧支循环结果的一致性高(Kappa值=0.825,P <0.05);将66例患者根据脑侧支循环状态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41例和侧支循环不良组25例,侧支循环良好组ASPECTS、CCS评分[(7.18±1.24)分,(3.97±0.83)分]均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5.21±1.07)分,(1.74±0.72)分,P <0.05];侧支循环良好组治疗后7 d NIHSS评分、90 d mRS评分[(4.61±2.94)分,(1.39±0.95)分]均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11.04±6.28)分,(3.17±1.24)分,P <0.05];ASPECTS评分与NIHSS、mRS评分均呈负相关(r=-0.724、-0.637,P <0.05),CCS评分均与NIHSS、mRS评分均呈负相关(r=-0.653、-0.619,P <0.05);ASPECTS、CCS评分联合评估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0.831,83.2%,70.5%)均高于ASPECTS、CCS评分单独评估(0.659,70.6%,68.7%;0.676,72.8%,68.4%,P <0.05)。结论多模式血管影像可从血管形态学、血流动力学等多个方面对MCA闭塞性AIS患者脑侧支循环状态进行综合评估,有效提高MCA闭塞性AIS患者侧支循环评估准确率。脑侧支循环的建立对预后的改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代偿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DSA)分析113例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代偿情况,根据有无侧支代偿及代偿的类型将其分为:无侧支代偿组(A 组)、有侧支代偿组(B 组);将 B组分为仅有初级代偿组(C 组)、仅有次级代偿组(D 组)、同时具有初级和次级代偿组(E 组);将 E组中有软脑膜向前循环代偿供血的患者纳入组(F组)、有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代偿供血的患者纳入组(G组)。均于发病后第7天、3个月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发病后第7天、1年后行改良Rankin(mRs)评分,分别计算3个月与第7天NIHSS评分差及1年与第7天的mRs评分差,并分析侧支循环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结果113例患者中,狭窄78例(69.02%),闭塞35例(30.98%)。其中A组51例(45.13%),B组62例(54.87%)。B组中的C组12例(19.37%),D组13例(20.96%), E组37例(59.67%)。F组34例(91.89%),G组20例(54.05%)。A组与B组相比较:3个月内B组NIHSS评分较A组显著降低(P<0.05),1年后B组mRs评分较A组也明显降低(P<0.05)。F组与G组相比较:3个月内F组NIHSS评分较G组无明显差异(P>0.05),1年后F组mRs评分较G组无明显差异(P>0.05)。E、C、D组相比较:3个月内3组NIHS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D组评分降低最不明显。1年后3组mR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D组评分降低最不明显。结论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有侧支循环预后明显优于无侧支循环患者。存在初级侧支代偿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软脑膜动脉代偿及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代偿是次级侧支代偿的主要途径,而次级代偿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无差异。仅有初级代偿及同时具有初级、次级代偿预示预后良好,但仅有次级代偿预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连续收治的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50例,采用术后90天改良Rankin(mRS)评分分为远期预后良好(mRS≤2)组29例和远期预后不良(mRS≥3)组21例。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基础疾病、性别、年龄、术前ASPECT评分、术前NIHSS评分)、诊疗情况(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责任闭塞动脉、侧支循环、取栓次数、复合再通方式)、诊疗结果(血管再通率、术后24小时NIHSS评分、颅内出血转化、死亡)等进行单因素对比,单因素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两组在合并糖尿病、术前NIHSS评分、侧支循环、术后24小时NIHSS评分、责任闭塞动脉、血管再通率、术后1周颅内出血转化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侧支循环、血管再通率、术后1周颅内出血转化、术后24小时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糖尿病、术前NIHSS评分、侧支循环、责任闭塞动脉、术后24小时 NIHSS评分、血管再通率、术后1周颅内出血转化是影响支架取栓治疗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因素,侧支循环代偿良好、血管再通率高、术后1周出血转化高、术后24小时 NIHSS评分恶化等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侧支循环水平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0年6月120例行机械取栓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病例的影像及临床资料,首先依据侧支循环水平不同分为侧支循环较好组(n=63)和侧支循环较差组(n=57),比较两组机械取栓治疗前、术后24 h、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将mRS评分为0~2分视为预后良好组(n=74),3~6分视为预后较差组(n=46),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24 h、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侧支循环较好组均低于侧支循环较差组(P<0.05,P<0.01)。侧支循环较差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90 d良好预后率低于侧支循环较好组,病死率和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侧支循环较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 h NIHSS评分较高与侧支循环水平较差是影响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行机械取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颅内侧支循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治疗的预后,较好的侧支循环是取得良好预后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不同梗死部位分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发病后6h内完成核磁弥散成像(DWI)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87例,根据DWI异常表现分为6型,核磁检查前及发病24h后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月后随访改良的Ranking量表(mRS)评分。结果不同梗死部位分型组间,基线NIHSS评分、梗死体积、病变侧颈内或大脑中动脉的闭塞情况及临床结局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不同梗死部位分型同临床症状、血管状况及临床结局都存在密切关系,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15例经TCD诊断为一侧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病例,均经MRI、颈动脉双功B超或DSA证实,结合文献探讨一侧颈动脉病变的TCD诊断标准、分型以及推荐一种评价侧枝循环开放的盗血指数SI(StealIndex)。诊断标准为:①颈内动脉病变侧MCA平均血流速度减低,尤其是收缩期峰流速减低、波形减弱;②病变侧MCA的PI值及PTI值减低,尤其是PTI减低为著;③侧枝循环开放:分为PCOA、ACOA、ROAF及COMP等四型;④开放的侧枝循环血流与相邻血流的SI明显升高;⑤压颈总动脉试验,用以判断闭塞或不完全闭塞以及侧支血流来源。以上①、②是诊断的必要条件(敏感性指标);③是诊断的重要条件(特异性指标);①、②加上③中的其中之一型,即可诊断为一侧颈动脉狭窄或闭塞。④、⑤为诊断的辅助条件,用来评价开放的侧枝循环血流所致的盗血程度和闭塞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醒后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收集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CT血管成像(CTA)证实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Alberta脑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6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分为主要入组标准,以术后24 h及术后7 d 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以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按发病时间分为醒后卒中组和非醒后卒中组,比较2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特征、术后脑出血率、术后90 d病死率、术后24 h及术后7 d NIHSS评分、术后90 d预后良好患者比例。结果 共纳入53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醒后卒中组18例、非醒后卒中组35例。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的年龄、性别构成、脑卒中危险因素、入院NIHSS评分、脑卒中病因学分型、ASPECT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醒后卒中组术前静脉溶栓患者的比例低于非醒后卒中组(11% vs. 57%,P < 0.05),2组的入院至穿刺时间、责任血管、血管内治疗方式、血管再通率、术后脑出血率、术后90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醒后卒中组和非醒后卒中组术后24 h及术后7 d NIHSS评分均比入院时下降(P均< 0.025),2组间入院时、术后24 h及术后7 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术后90 d时醒后卒中组预后良好患者占56%(10/18),非醒后卒中组预后良好患者占63%(22/3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部分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醒后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