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评价跗骨窦小切口辅以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13-01—2015-06采用跗骨窦小切口辅以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57例。术后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宽度及高度并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足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4(12~20)个月。术后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以及跟骨长度、宽度、高度均恢复良好,且较术前均有较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照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优良率91.3%。结论跗骨窦小切口辅以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满意,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分析合并内侧伤口开放性跟骨骨折分阶段治疗的策略及疗效. 方法 2007年2月至2010年7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GustiloⅡ型及ⅢA型合并内侧伤口的开放性跟骨骨折患者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39 ~56岁,平均43.3岁;左足9例,右足14例.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9例,Ⅲ型12例,Ⅳ型2例.开放性损伤按Gustilo分型:Ⅱ型11例,ⅢA型12例.患者行急诊一期清创,同时通过内侧伤口复位跟骨内侧柱,恢复跟骨的高度、长度及轴线,克氏针临时固定,对不稳定伤口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敷料覆盖,使用抗生素预防性治疗和反复清创.待内侧伤口稳定后,二期行外侧扩大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进行评定. 结果 伤后至初次清创时间为3 ~36 h,平均6.8h;清创次数1~4次,平均2.6次;行最终内固定手术时间为伤后5~21 d,平均10.9d.23例患者术后获19 ~32个月(平均23.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外侧手术切口无感染、坏死发生,21例患者内侧伤口均获愈合,2例患者内侧伤口发生浅表感染,经换药延迟愈合.但所有患者距下关节活动度与健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受限. 结论 合并内侧伤口开放性跟骨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开放性跟骨骨折,如果没有软组织缺损,通过分阶段的贯序治疗,其疗效可媲美闭合性骨折.急诊处理应注意彻底清创,同时通过复位及临时固定恢复跟骨的高度及长度.  相似文献   

3.
开放性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通过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探讨开放性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04年至2009年10月,共收治跟骨骨折427例,其中开放性跟骨骨折22例,有15例15足获随访,男9例,女6例;年龄18~66岁,平均34.7岁。跟骨骨折按照Sanders分型,Ⅰ型2例,Ⅱ型3例,Ⅲ型6例,Ⅳ型4例;软组织损伤Gustilo分型,Ⅰ型1例,Ⅱ型4例,ⅢA型5例,ⅢB型5例。按照OCIS分型,ⅠA型1例,ⅡA型2例,ⅡB型7例,ⅢA型2例,ⅢB型3例。所有患者急诊行伤口清创,预防性抗生素应用,根据伤口情况I期闭合或临时覆盖,患肢临时固定,根据软组织损伤情况急诊或择期行跟骨骨折复位内固定。随访是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评估和AOFAS踝与后足评分进行预后评估。结果: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31个月,平均16.4个月,AOFAS评分(74.6±10.4)分(58~94分),有4足需要筋膜瓣或皮瓣覆盖伤口。有5例发生浅表感染,其中有4例为GustiloⅢ型,2例深部感染和1例骨髓炎,无患者需要截肢治疗。结论:开放性跟骨骨折如果早期合理清创,认真评估软组织损伤情况,把握内固定的时机和手术指征,选择恰当的固定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术后深部感染和骨髓炎发生率。另外,对于GustiloⅢ型和OCISB型骨折,应避免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两种内固定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跟骨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70例80足,其中Ⅱ型30足,Ⅲ型40足,Ⅳ型10足。结果随访9~20个月,平均14个月。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钢板组的跟骨骨折完全复位率优于克氏针组,骨折愈合情况无显著差异,疗效亦无显著差异。结论若条件允许(包括患者自身情况及跟部软组织条件),应选择钢板内固定术,利于早期锻炼;条件不允许则选克氏针。  相似文献   

5.
跟骨关节内骨折钢板内固定与克氏针内固定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采用克氏针内固定和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06年3月收治的71例86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39例48足使用克氏针内固定,男34例,女5例;年龄15~64岁,平均36岁;病程4 h~10 d.双侧骨折9例,单侧骨折30例;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40足,Ⅲ型7足,Ⅳ型1足.32例38足使用标准AO跟骨钢板内固定,男30例,女2例;年龄18~55岁,平均33岁;病程4 h~10 d.双侧骨折6例,单侧骨折26例:Sanders Ⅱ型31足,Ⅲ型5足,Ⅳ型2足.对术后随访超过12个月的患者进行评估,评估项目包括:术前和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对单侧跟骨骨折评估跟骨高度和宽度(与健侧对比):通过手术前后的CT扫描和Borden位判断复位情况;功能评估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 Ankle Society,AOFAS)的评分系统.结果 克氏针内固定组获随访12~48个月,AOFAS评分75~100分,平均90.6分;优良率为87.8%.Bohler角术前0~10°,平均7.8°;随访时30~40°,平均33.2°;Gissane角术前75~95°,平均84°;术后115~135°,平均125°;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切口皮缘表浅坏死1足,针道感染1足.钢板内固定组获随访12~48个月,AOFAS评分49~100分,平均87.5分;优良率81.6%,与克氏针内固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ohler角术前0~15°,平均6.5°;随访时25~40°,平均30.2°;Gissane角术前72~92°,平均80°;术后115~130°,平均120°;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切口皮缘坏死5足,腓肠神经损伤1足,腓骨肌腱鞘炎1足.结论 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与克氏针内固定可获得相似的治疗效果,但克氏针内固定操作更加简便、经济、创伤小,软组织风险更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切口有限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外侧小切口显露复位距下关节面,4孔弧形重建钛板固定;加经皮撬拨复位跟骨体部骨折,并空心螺钉或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27例31足。根据SanderCT分型:Ⅱ型17足、Ⅲ型10足、Ⅳ型4足。结果按Maryland足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优11足、良15足、差3足,优良率89.6%。结论对SanderⅡ型、Ⅲ型和部分Ⅳ型骨折采用小切口有限固定微创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可获良好的复位和可靠的固定,并可避免切口感染坏死、创口不愈合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克氏针结合跟骨重建钢板内固定植骨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8例(38足)SandersⅢ型、Ⅳ型跟骨骨折均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结合跟骨重建钢板内固定+植骨术治疗,术中克氏针维持塌陷的关节面复位,跟骨外侧缘放置重建钢板和植骨,术后测量Bhler角和Gissane角,评价跟骨骨折的复位情况。结果患者均无感染和皮肤坏死,复查X线片提示Bhler角和Gissane角分别为24°~42°和98°~137°,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0~16(13±3)周,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优26足,良10足,差2足,优良率94.7%。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结合跟骨重建钢板内固定+植骨术治疗SandersⅢ型、Ⅳ型跟骨骨折手术方法简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距下关节移位跟骨骨折患者应用手法配合外侧小切口复位植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进行治疗的距下关节移位跟骨骨折患者83例,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42例)给予手法配合外侧小切口复位植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41例)给予传统L型切口AO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跟骨高度以及跟骨宽度。结果观察组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以及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跟骨高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跟骨宽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距下关节移位跟骨骨折患者来说,应用手法配合外侧小切口复位植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可显著改善Gissane角、跟骨长度等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6):1508-1513
[目的]评估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及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2月~2015年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23例(23足),其中男20例(20足),女3例(3足);年龄18~70岁,平均38.4岁。左侧14足,右侧9足;开放性骨折2例(2足),闭合性骨折21例(21足)。根据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13例,Ⅲ型10例。手术均采用经皮斯氏针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定期拍摄X线片明确骨折愈合情况,测量Bhler角和Gissane角。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患足功能。[结果]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7个月,平均22.8个月。术后无针道感染和骨髓炎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4周,平均10.4周。末次随访时患者Bhler角和Gissane角分别为(29.35±1.67)°和(121.83±4.45)°,与术前的(15.17±4.39)°和(100.57±6.9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810,P0.001;t=12.396,P0.001)。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58~100分,平均86.4分,其中优12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6.96%(20/23)。1例SandersⅢ型骨折术后6周复位丢失,6个月后并发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结论]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最适宜闭合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固定,SandersⅢ型骨折若移位的骨折块比较大,且术者能充分领悟骨折的移位机制和三维空间位置,通过撬拨也能够较好的实现复位,方法微创,固定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外侧双小切口入路,结合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对切口并发症及足踝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08年2月至2013年5月,采用外侧双小切口入路,有限切开暴露并复位跟骨,插入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30例(32足)。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25~65岁,平均39.8岁。骨折依据Sanders分型,其中Ⅱ型14足,Ⅲ型16足,Ⅳ型2足。测量术前、术后Bhler角和Gissane角并进行比较。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足术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30例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5个月。切口没有发生感染和坏死。术后Bhler角和Gissane角比术前明显改善。所有跟骨骨折均一期骨性愈合。取钢板时间10~18个月,平均12.3个月。根据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分,优15足,良13足,可4足,优良率87.5%。结论外侧双小切口,切口并发症少,结合跟骨钢板牢固固定,使患者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治疗累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间隙入路克氏针加全螺纹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微创克氏针加全螺纹松质骨螺钉内固定及人工骨植骨治疗跟骨骨折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1~65岁,平均39岁;左足8例,右足12例。骨折按照Sanders分型:Ⅱ型8例,Ⅲ型10例,Ⅳ型2例。结果:20例患者术后获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12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Btihler角由术前的(17.75±4.22)°增大到术后的(26.85±7.37)°(t=4.308,辟0.000)°Gissane角由术前的(137.05±24.91)°减小到术后的(113.75±13.17)°(t=7.083,P=0.000)°术后3个月AOFAS功能评分85.50±7.99,优5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结论:微创克氏针加全螺纹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操作简单,术后固定可靠,易于取出,费用低,并发症少,是治疗跟骨骨折的良好选择,但要把握适当应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的多枚螺纹克氏针竹排式成角固定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4例(15足)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微创撬拨复位、多枚螺纹克氏针竹排式成角固定;术后评定患足功能,测量手术前后X线片跟骨的长度、宽度、高度、Bhler角、Gissane角。结果 14例均获随访,时间3~14个月。功能评价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优6足,良7足,可2足。术后跟骨高度、长度、宽度、Bhler角、Gissane角均接近正常,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创复位、多枚螺纹克氏针竹排式成角固定法治疗跟骨骨折,创伤小,固定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空心钉和解剖型跟骨钛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0-01—2012-10诊治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60例(64足),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A组)和解剖型跟骨钛板内固定(B组)治疗各30例(32足)。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Kofoed评分、Maryland评分。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12~16个月,平均13.2个月。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明显优于B组;2组Maryland评分、Kofoed评分、Bohler角、Gissane角、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闭合复位空心钉和解剖型钛板内固定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前者相较后者更有优势,可作为优先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及相关问题。方法自2001至2004年共手术治疗各型跟骨骨折32例(34足),男28例,女4例。伤因:坠落伤21例,车祸伤8例,其他伤3例。年龄19~50岁,平均27.2岁。合并全身其他骨折13例。按E ssex-Lopresti分型,Ⅰ型:舌形骨折4足;Ⅱ型:压缩骨折24足;Ⅲ型:严重粉碎骨折6足。均采用切开复位支持钢板(AO跟骨钢板,国产仿AO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术入路均为外侧“L”形扩大入路,术后不用石膏固定,2~3 d后即行不负重功能锻炼,6~8周后逐渐负重锻炼。随访12~34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按M ary 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并以每足为基数,全组优良率91%,其中Ⅰ型骨折优良率为100%,Ⅱ型骨折优良率为96%,Ⅲ型骨折优良率为67%。有各种并发症包括:跟部增宽、距下关节炎2例,跟骨骨刺影响行走1例,手术切口皮缘坏死愈合不良1例(后经换药而愈),螺钉后退刺激皮肤不适1例等。结论恢复距下关节面及跟骰关节面平整,维持正常足弓形态和跟骨宽度是治疗的重点,恰当地选择手术指征、手术入路,正确地骨折复位和术后处理是治疗的关键,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的受伤机制、临床分型、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09年5月共收治70例(83足)闭合性新鲜跟骨骨折患者,男45例,女25例;年龄18~62岁,平均38.3岁.骨折根据Essex-Lopresti分类:关节外骨折20足(前突骨折5足,体部骨折9足,结节部骨折3足,内外侧突骨折3足),关节内骨折63足(舌状骨折25足,关节压缩型骨折38足).63足关节内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30足,Ⅲ型21足,Ⅳ型12足.采用常规足外侧"L"形切开复位普通钢板或锁定钢板内固定50足,微创切开复位螺钉固定20足,撬拨复位克氏针(或加螺钉)固定13足.20足骨缺损>2 cm3,行骨移植治疗.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患者足部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70例患者术后获12~30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70例患者83足AOFAS踝与后足评分平均为(90.3±11.0)分(48~100分).20足关节外骨折患者AOFAS踝与后足评分平均为(98.1±2.6)分(90~100分),无并发症发生.63足关节内骨折患者AOFAS踝与后足评分平均为(87.8±11.4)分(48~100分).并发症包括:切口皮缘坏死2足,经换药后创面闭合;腓肠神经损伤4足;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10足. 结论 对于不同类型的跟骨骨折,术前慎重评估软组织损伤和骨折类型、程度,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疗效.关节外骨折的疗效明显优于关节内骨折.  相似文献   

16.
宋长志  纪标  郑闽前  董启榕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11):983-984,987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塌陷性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2006年5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收治72例77足距下关节塌陷性跟骨骨折患者,按照Sanders分型,Ⅱ型44例49足,Ⅲ型24例24足,Ⅳ型4例4足。骨折均行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内固定材料选用Y形跟骨钛板,植骨材料均为自体骨。结果术后随访4~4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问为8-20周;74足切口获I期愈合,切口皮肤部分坏死2例2足,换药后自行愈合。1足切口感染,形成溃疡,皮肤软组织缺损,钢板外露,于术后5个月取除内固定,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移植,治愈。按美国足踝创伤协会的足部评分标准评定,优52足,良12足,中10足,差3足,优良率为83.12%。结论距下关节塌陷性跟骨骨折应采取手术治疗,植骨使关节面解剖复位,可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40例(46足).按照Sanders分型:Ⅱ型16足,Ⅲ型19足,Ⅳ型11足,总结评定其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 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13~28个月).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效:优21足,良16足,可6足,差3足,优良率82.6%.优良率在不同骨折类型中分别为:Ⅱ型93.8%(15/16),Ⅲ型84.2%(16/19),1V型54.5%(6/11);伤后至手术时间≤14 d组和>14d组分别为87.2%(34/38)和42.9%(3/8);在术后B0hler角<15°组和≥15°组分别为37.5%(2/9)和89.5%(35/37);关节面复位质量≤2 mm组和>2 mm组分别为91.2%(32/33)和45.5%(5/13).对各因素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效果好.骨折类型、伤后至手术时间、术后Bohler角的恢复程度、关节内骨折的复位质量为影响其术后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跟腱旁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71例跟骨骨折患者(82足),其中治疗组38例(39足)给予跟腱旁小切口、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对照组33例(43足)给予跟骨外侧L形切口、跟骨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的切口愈合时间、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末次随访AOFOS评分、Bhler角改变、Gissane角改变。结果 71例均获随访,时间8~28(14.6±1.2)个月。并发症:治疗组切口延迟愈合2足;对照组切口延迟愈合3足,创缘坏死2足,浅表感染1足。治疗组的手术切口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切口愈合时间、Bhler角及Gissane角、末次随访AOFO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腱旁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肯定,切口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解剖接骨板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9月至2010年10月行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并获得随访的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29例(33足),男19例,女10例;年龄18—58岁,平均37岁。双侧跟骨骨折4例,合并骨盆骨折3例,合并胸腰段压缩性骨折3例;闭合性跟骨骨折27例,开放性跟骨骨折2例;术前根据影像学检查分为SandersⅡ型16例(16足),SandersⅢ型9例(11足),SandersⅣ型4例(6足)。按照Maryland Foot Score标准进行患足功能评价。结果29例(33足)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9—21个月,平均11.3个月。跟骨骨折达骨性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2.9个月;患足完全负重时间为2.5—4个月,平均3.2个月;无一例发生延迟愈合及不愈合。闭合性跟骨骨折术前准备时间为5~12天,平均8天。术后2例(2足)出现切口边缘皮肤坏死。2例开放性跟骨骨折患者中1例(1足)因软组织损伤严重,最终行局部旋转皮瓣植皮术治疗。术后患足Bohler角及Gissane角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SandersⅡ型优良率为87.5%,SandersⅢ型优良率为81.8%,SandersⅣ型优良率为50%。结论切开复位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术是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24例(27足)跟骨骨折患者,按Sanders分型,Ⅱ型8足,Ⅲ型19足。均行手术切开复位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术。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20个月,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全组优良率为95%,其中SandersⅡ型优良率为97%,SandersⅢ型优良率为93%。结论手术切开复位固定加植骨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