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骨髓造血衰竭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征候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重型AA的重要手段。移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管理仍是临床一巨大挑战,其预防和治疗可直接影响移植的效果、患儿长期的生存及生活质量。文章对AA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常见移植并发症的诊断、预防及治疗进展予以阐述,以期提高患儿移植成功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免疫调节特性和支持造血的功能。方法从AA患儿和成人骨髓中分离、培养、扩增MSCs,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免疫标记;用3H-TdR法检测PHA刺激后,正常淋巴细胞转化以及MSCs对转化的影响;用造血祖细胞集落培养法(CFU-c)检测MSCs对造血的支持作用。结果从AA患儿骨髓中分离得到了MSCs,与正常骨髓MSCs具有相似的细胞形态和表面标志,但其增殖能力低于正常骨髓MSCs。AA-MSCs体外可抑制脐血淋巴细胞的转化,其抑制能力随细胞数量增加而增强,但与正常骨髓MSCs相比,抑制作用较弱。AA-MSCs体外可以支持脐血造血细胞的生长,但其支持能力只有正常骨髓MSCs的一半。结论AA-MSCs与正常MSCs虽体外生长形态相似,但传代能力、免疫抑制力及对造血集落生长的支持作用均较正常骨髓MSCs减低,提示间充质干细胞参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陷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缺陷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对BM-MSCs 缺陷在AA 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对AA 治疗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越来越多的实验室证据证明了BM-MSCs 缺陷在AA 的发病中极有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其生物学特点、基因表达谱的缺陷,抑或是增殖分化能力、造血支持作用乃至免疫调节功能的耗竭,都成为在免疫失衡基础上促使AA 不断进展至难以恢复的重要节点.随着MSCs 研究的不断深化,将恢复骨髓造血微环境为主要目的的MSCs 输注可能成为AA 治疗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种儿童常见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临床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以及相关症候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TNF-α和Fas/FasL系统的表达与再生障碍性贫血(ziplastic anemia,AA)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骨髓CD3+4细胞Fas、FasL的表达率。结果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浓度和CD3+4细胞Fas、FasL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重型AA(SAA)组与慢性型AA(CAA)组之间无差别。各型AA患者TNF-α浓度与CD3+4Fas+表达率呈正相关(r=0.542P=0.011)。结论TNF-α和Fas/FasL系统介导的凋亡参与了AA患者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凋亡过程。结果导致造血干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6.
<正>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e anemia,AA)是一组以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和全血细胞减少、但无异常细胞浸润或骨髓纤维化为特征的骨髓衰竭性疾病~([1])。AA确诊后,根据骨髓病理及外周血细胞计数分为重型AA(SAA)、极重型AA(VSAA)、非重型AA(NSAA)。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是有HLA相合同胞供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的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收治的2例及文献报道的19例儿童SLE相关A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单纯SLE及普通AA进行比较.结果 21例患者SLE和AA常不能同时诊断(占90.4%),SLE与AA的诊断相隔时间为-1~9年.实验室检查中抗ds-DNA抗体(42.8%)及补体降低(38.9%)的阳性率低于单纯SLE,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升高(23.5%)及网织红细胞降低(17.6%)的发生率均低干普通AA,骨髓像、骨髓病理(100%)示骨髓造血不良,T细胞亚群中CD4+降低,CD8+升高,CD4/CD8倒置.治疗的有效率达85.7%,病死率约9.5%.结论 SLE相关AA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表现为外周血三系持续减少的患者应尽早作骨髓检查及免疫指标检测,以减少漏诊;其骨髓像、骨髓病理及T细胞亚群的特点与普通AA相似,但预后明显好于普通AA.  相似文献   

8.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具有造血支持作用,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的发病机制涉及到造血微环境的异常,将两方面联系起来,体外研究再障患儿骨髓MSC的造血支持作用与再障的造血微环境异常的关系。方法:采集24例再障患儿和19例对照儿童的骨髓标本,分离、培养和扩增MSC;观察细胞形态及骨髓MSC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计数分析;应用MTT法检测骨髓MSC粘附造血细胞的能力;应用ELISA检测骨髓MSC分泌干细胞生长因子(SCF)的浓度;对骨髓MSC进行贴壁培养,接种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扩增细胞数和红系爆式集落生成单位(BFU-E),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GM),混合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GMME)。结果:①再障患儿骨髓MSC传代时间延长,CFU-F计数15.70±5.78显著低于对照组21.73±5.74,P<0.05;②再障患儿骨髓MSC培养上清中SCF的浓度30.69±16.82 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50.74±14.83 pg/mL,P<0.01;③再障患儿骨髓MSC支持下的单个核细胞(MNC)细胞扩增总数和红系爆式集落生成单位(BFU-E),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GM),混合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GMME)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再障患儿骨髓MSC体外造血支持作用较对照儿童骨髓MSC显著降低,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再障患儿骨髓MSC增殖能力减低及分泌SCF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强烈化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维甲酸对晚期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研究Ⅳ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6例,年龄4~8岁,发病时间1个月~1年;原发部位腹部5例、胸部1例,均有骨髓转移,1例有多发性骨转移及球后病变。成立多学科参与的治疗小组,采用术前化疗、手术切除、强烈化疗、局部放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维甲酸生物治疗等。结果 经综合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前6例均达到完全缓解,骨髓中肿瘤细胞消失,骨转移及球后病变被控制。化疗中骨髓抑制明显,血象恢复较慢,达3~4周。感染明显,三分之一疗程后发热,用头孢他定(商品名复达欣)、亚胺培南(商品名泰能)等感染被控制。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顺利。术后随诊4~18个月疾病处于完全缓解状态,心、肝、肾器官功能正常,骨髓恢复正常或在恢复中。结论 强烈化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维甲酸是治疗Ⅳ期神经母细胞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血液系统中较少见的,以造血细胞干细胞损伤,外周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一般骨髓中不会出现病态造血现象,但在我们最近的观察中发现,有些AA病人也会出现。AA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在临床表现上尤为相似,给医生诊断及治疗带来阻碍。那么这种有病态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息儿的骨髓巨核细胞、骨髓小粒的特点,对其诊断进行探讨。方法对16例不典型AA初诊、15例慢性AA(CAA)和30例同龄正常骨髓标本进行骨髓有核细胞分类,每例随机选择10个骨髓小粒作有核细胞面积(%)评估及小粒中巨核细胞和组织嗜碱细胞计数,并将两组AA骨髓活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骨髓巨核细胞不典型AA组(21.18±12.02)与CAA组(1.93±1.48)、淋巴细胞不典型AA组(27.82±9.89)与CAA组(43.78±12.4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骨髓小粒有核细胞面积和组织嗜碱细胞计数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典型AA骨髓小粒巨核细胞检出率(6.88%)与正常骨髓小粒检出率(9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9.88,P〈0.001);不典型AA组骨髓小粒组织嗜碱细胞(1~12个/粒)检出率为91.88%,正常骨髓检出率为0%;不典型AA和CAA组骨髓活检均示脂肪组织增多,造血组织减少,巨核细胞缺如。结论骨髓小粒有核细胞面积减少、巨核细胞缺如或罕见、检出组织嗜碱细胞为不典型AA的特征,活检示造血组织被脂肪组织代替。  相似文献   

12.
骨髓衰竭性疾病是一组以造血功能不良为主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二大类。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畸形体征见于部分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IBMFS),其诊断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及特异的基因突变测定。先天性和获得性骨髓衰竭的治疗方法差异较大,免疫抑制治疗是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而对IBMFS无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IBMFS和获得性AA的有效方法。IBMFS对药物耐受较差,移植前预处理方案应减弱。现对先天性和获得性二大类骨髓衰竭性疾病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的免疫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98年Ehrlichl首次报道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以来,人们对该病的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随着对AA免疫机制研究的深入,有人认为AA的定义应修改为免疫因素导致的全血细胞减少及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4.
造血干细胞如何在移植后归巢至骨髓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令人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最新的研究表明骨髓造血微环境对造血干祖细胞特异性归巢至骨髓及其增殖、分化起精细的调节作用。不同来源的造血干细胞表达不同的粘附分子,可能与其归巢后不同的造血重建特性有关。已证实几种黏附分子和细胞因子与造血干细胞的归巢和动员密切相关,现已尝试探讨其分子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对造血干细胞进行巨量的体外扩增可能会损害其归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造成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疾病.以往认为,再障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缺陷、造血微环境损伤和免疫功能紊乱等三个方面.现有的证据表明,再障的发病机制呈明显的异质性,免疫介导致病机制在再障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再障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细胞黏附与造血干祖细胞的归巢及动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血干细胞如何在移植后归巢至骨髓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令人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最新的研究表明骨髓造血微环境对造血干祖细胞特异性归巢至骨髓及其增殖、分化起精细的调节作用。不同来源的造血干细胞表达不同的黏附分子,可能与其归巢后不同的造血重建特性有关。已证实几种黏附分子和细胞因子与造血干细胞的归巢和动员密切相关,现已深度探讨其分子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对造血干细胞进行巨量的体外扩增可能会损害其归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除外骨髓浸润和骨髓纤维化的骨髓造血细胞减少,造血组织被脂肪细胞替代,临床上表现为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而引起相应表现如贫血、出血以及感染的骨髓衰竭综合征(BMFS)\[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4例SAA患儿,均接受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预处理;其中3例患儿行HLA全相合同胞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BMT),1例患儿行HLA全相合同胞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同胞供者采集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μg.kg-1.d-1,动员骨髓及外周血干细胞。采用环孢素+短疗程小剂量甲氨蝶呤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前列腺素E预防肝静脉闭塞综合征,更昔洛韦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美司那及水化碱化预防出血性膀胱炎。通过DNA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检测植入情况。结果 2例BMT患儿及1例PBSCT患儿完全植入;1例BMT患儿嵌合植入。中性粒细胞>0.5×109L-1中位时间12 d(9~15 d),血小板>20×109L-1中位时间19 d(12~30 d)。结论 allo-HSCT是治疗儿童SAA的有效方法,维持造血功能以及移植后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仍是目前重点讨论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再生阻碍性贫血(AA)是由于不同病因损害了骨髓造血功能,导致骨髓衰竭的一组综合征。近年来,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提高了本病的治愈率及好转率,使本病的预后有了改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造血前体细胞对白细胞介素 15 (IL 15 )的反应 ,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吸附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磁珠分离系统分离纯化 18例MDS患儿骨髓CD3 4 细胞 ,采用碘化丙锭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和细胞核形态检测两种方法同时检测体外培养MDS造血前体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的凋亡状况 ;观察IL 15对其影响 ,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在培养d8,IL 15浓度在 0~ 10 0ng/ml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体外培养MDS骨髓造血前体细胞的凋亡。结论 IL 15可部分抑制体外培养的MDS造血前体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