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对视网膜变性动物模型(rd小鼠)和正常对照动物(C57BL小鼠)视网膜内的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NT-3)在出生后第0~4周龄5个时间点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研究视网膜早期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正常和基因型异常视网膜变性组织内NT-3的表达特点和变化规律,进而探讨NT-3在视网膜生长发育以及变性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出生后第0~4周龄的rd小鼠(病变组)和C57BL小鼠(正常对照组)在每个时间点上各取8~10只处死后,即刻摘出眼球,行冰冻切片法制备视网膜切片,厚度为4μm,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光学显微镜联合灰度值半定量分析法,分别对不同时期、不同种类视网膜组织内NT-3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出生后第2周龄时,2组小鼠视网膜的10层结构均基本形成,病变组较对照组差。出生后第3周龄时,病变组视网膜的内外核层(innerandouternuclearlayer,INLandONL)已迅速退变为1层,对照组视网膜的INL和ONL已明显分出并最终成形。NT-3在对照组视网膜的节细胞层(ganglioncelllayer,GCL)、内丛状层(innerplexiformlayer,IPL)、INL以及ONL逐渐着染;而在病变组,NT-3仅在视网膜的GCL和IPL出现着染。在出生后第0,1周龄时,病变组视网膜内的NT-3含量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NT-3含量升高,而病变组的NT-3含量降低。结论就生长发育而言,在正常小鼠视网膜组织,出生后第2周龄时初步形成视网膜10层结构,出生后第3周龄时视网膜具备典型的10层结构;在视网膜变性小鼠视网膜组织,出生后第2周龄时也初步形成视网膜10层结构,而出生后第3周龄时视网膜的内外核层迅速退变。就分布而言,正常视网膜组织内的NT-3在ONL、INL、IPL和GCL着染,而变性视网膜组织内的NT-3仅在IPL和GCL着染。就NT-3的表达而言,正常视网膜组织在出生后第1,4周龄时,其相对高表达,而变性视网膜组织仅在出生后第4周龄时相对高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快速退变性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的感光细胞在出生后早期发生的形态学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取出生后不同时间的rd小鼠及正常对照小鼠各6只的视网膜,经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感光细胞的形态发生发育和结构变化过程,比较二者的动态变化和形态学差异.结果 rd鼠生后1周开始出现感光细胞节段变短,内节段内线粒体变性改变多见;偶见感光细胞核旁胞浆内出现肿胀变形的线粒体.2周时节段层变薄,内节段结构已不完整,外节膜盘少见,变形且排列不整齐;外核层细胞层数明显减少,可见核固缩及染色质凝聚,偶见外丛状层部分神经突起内出现变性的线粒体.3周时节段层近消失,外核层只剩一层细胞,胞浆内可见髓样结构;外丛状层变薄.4周时内节段高度变形,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外核层之间出现大量不成形结构.外核层仅残存少许胞体,胞浆内出现多量不成形结构.外丛状层极薄,部分区域已消失.结论 rd鼠在出生后早期就发生感光细胞的变性改变,细胞内线粒体改变明显.其感光细胞变性发生早,进展快,呈快速退变特点.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格子样变性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视网膜神经变性(DRN)是由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血管单位破坏和血视网膜屏障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神经元凋亡是该疾病的主要特征,可造成患者与视觉相关的生活质量下降。视网膜小胶质细胞(RMC)是视网膜胶质细胞的主要种群之一,主要参与视网膜神经元的发育,并维持视网膜神经元的功能。已有研究表明RMC的功能改变与DRN密切相关,靶向RMC可减少视网膜神经元损伤并减缓DRN的发生发展。本文就RMC参与DRN及其调控靶点和治疗药物展开综述,以期提供更多有效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在出生后五个不同周龄的rd小鼠(病变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小鼠)和C57BL小鼠(正常对照组)视网膜内的表达,分析小鼠视网膜发育成熟或变性的过程中bFGF表达的异同及变化特点,进而推测bFGF在视网膜神经细胞发育分化或退变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出生后0、1、2、3、4周龄的病变组小鼠和正常对照组小鼠各8只即刻处死,摘除眼球制作视网膜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光学显微镜法及半定量分析法对视网膜内bFGF的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 两组小鼠出生后4周内的bFGF含量曲线特点基本相同:均在出生后开始下降,至出生后1周龄时达到低谷;随后开始上升,至出生后2周龄时达到高峰,此时两组小鼠视网膜的十层结构均基本形成;2周龄后开始二次下降,直至出生后4周龄,在此期间,病变组小鼠的视网膜迅速退变,而正常对照组小鼠的视网膜继续发育成熟.在出生后0~4周各周龄,bFGF在病变组小鼠视网膜内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内的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FGF可能在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形态维持中起一定的保护作用,而视网膜内bFGF处于较高表达水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其退变凋亡.  相似文献   

6.
1  L eber先天性黑目蒙 (L eber congenital amourosis,L CA)遗传病因新发现本病是一组发病最早、最严重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常因视网膜发育缺陷 ,早期严重变性或功能不良 ,患者在生后 1岁内即有盲目。本病在遗传性视网膜变性中约占 5 % ,主要是AR型遗传。自从 1995年 L CA的第 1个致病基因定位于 17号染色体短臂后 ,至今已发现并定位了 5个 L CA致病基因 ,包括最近 Stockton等 (1998)定位到 14q2 4的 L CA3的突变基因。其中 3个 L CA致病基因已被克隆出 ,并在 L CA患者中检测出突变。这是最近几年本病的分子遗传病因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眼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对侧眼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有干性裂孔的患者进行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的疗效观察。方法:对符合上述条件的患者,常规行散瞳三面镜或间接眼底镜检查,对明确有对侧眼周边视网膜变性(格子样变性、霜样变性、囊样变性等)或伴有干性裂孔的192例行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结果:接受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的192例患者对侧眼的眼底周边视网膜变性区或干性裂孔区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光凝术后随访6~18mo,所有患者均无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对眼底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有干性裂孔的患者行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能有效防止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中烟酰胺二磷酸腺苷(NADPH)氧化酶的活化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损伤及神经变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证实NADPH氧化酶在rd小鼠视锥细胞退行性改变中的作用,但关于其在rd小鼠视网膜变性早期视杆细胞病变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较少。目的研究NADPH氧化酶在rd小鼠感光细胞凋亡过程中的活化表达,探讨其在遗传性视网膜变性中的致病作用。方法取出生后8、10、12、14、16、18d的rd小鼠各18只,过量麻醉法处死后提取视网膜总RNA和总蛋白,并制备视网膜切片,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测定在rd小鼠感光细胞凋亡过程中视网膜中NADPH氧化酶亚单位gp91phox mRNA及蛋白的定量表达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gp91phox和CD11b免疫荧光双染法确定gp91phox在不同鼠龄rd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定位,并与其近交系C57BL/6N小鼠进行比较。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证实,C57BL/6N小鼠视网膜中未见gp91phox mRNA的表达,而生后8d的rd小鼠视网膜中即有少量gp91phox mRNA的表达,随着鼠龄的增加,gp91phox mRNA表达量(gp91phox mRNA/β-actin)逐渐增加,生后14d达到高峰。不同鼠龄rd小鼠视网膜中gp91phox mRNA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81,P=0.00);生后10、12、14、16、18d的Td小鼠视网膜中gp91phox 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出生后8d小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出生后14d表达量最高,为1.136±0.370。随着小鼠鼠龄的增加,视网膜中gp91phox蛋白表达量(A值)与其基因表达变化趋势一致,不同鼠龄及C57BL/6N对照小鼠间视网膜中gp91phox蛋白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4.00,P〈0.01),不同鼠龄rd小鼠出生后视网膜中gp91phox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C57BL/6N对照小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表明,rd小鼠出生后10d视网膜内层gp91phox阳性细胞开始增多,出生后14d达到高峰,外核层也可见到gp91phox阳性细胞。免疫荧光双染结果显示,gp91phox与小胶质细胞标志物CD11b共表达,呈现橙色荧光。结论NADPH氧化酶在rd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随着鼠龄的增长而增多,其表达与小胶质细胞活化及感光细胞的凋亡相平行,提示NADPH氧化酶可能在小胶质细胞活化导致的感光细胞凋亡中发挥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 视网膜移植是治疗视网膜变性性疾病的新方法,但如何避免或减少视网膜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的实验研究中常将正常C57 BL/6小鼠视网膜作为供体,视网膜变性(rd)小鼠作为受体.研究表明视网膜中Fas配体(FasL)蛋白通过FasL/Fas途径诱导Fas+炎症细胞凋亡,推测可能与视网膜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密切相关. 目的 探讨FasL蛋白在不同鼠龄C57BL/6小鼠和rd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特点,揭示小鼠视网膜的免疫特性,为视网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别将出生后(PN)-0周(出生日)、PN-1周、PN-2周、PN-3周、PN-4周的正常C57BL/6小鼠和rd小鼠处死制备眼球冰冻切片,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摄片,并经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采集图片,用图像分析软件对各鼠龄不同品系小鼠间视网膜中FasL蛋白表达的荧光强度(FI)变化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 PN-1周C57BL/6小鼠视网膜发育尚不完善,FasL蛋白在视网膜各层均呈阳性表达.PN-2、3、4周C57BL/6小鼠已发育成10层的视网膜结构,FasL蛋白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内节段(IS)、外界膜(OLM)、外丛状层(OPL)、内核层(INL)、内丛状层(IPL)及节细胞层(GCL)呈阳性表达.PN-1周rd小鼠视网膜结构与同龄C57BL/6小鼠接近,FasL蛋白在视网膜各层均呈阳性表达.PN-2周至PN-4周rd小鼠视网膜中外核层(ONL)细胞随着鼠龄增大逐渐减少,FasL蛋白在RPE、OPL、INL、IPL及GCL呈阳性表达;PN-2、3、4周rd小鼠RPE中FasL蛋白表达FI值分别为184.199±16.747、186.797±7.904和184.319±18.795,均明显高于同龄C57BL/6小鼠的160.402±22.851、160.995±22.799和105.787±17.6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60,P=0.002;t’=-4.277,P=O.000;t=-12.175,P=0.000);各周龄rd小鼠与C57BL/6小鼠间视网膜IPL中FasL蛋白表达的FI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 rd小鼠随着鼠龄增加视网膜ONL细胞逐渐减少,其RPE内免疫赦免相关抗原FasL蛋白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同龄C57BL/6小鼠.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视网膜移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性致盲性眼病,发病率较高,危害性较大。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但尚无一种理想有效的方法。传统中医治疗,药物治疗,近几年兴起的基因治疗及视网膜移植治疗各有特点。其中视网膜移植治疗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并且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治疗措施。现就视网膜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CD81在正常大鼠神经视网膜上的表达.方法 用抗CD81抗体对正常大鼠视网膜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神经视网膜进行Western blot分析,同时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体外培养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的CD81表达.结果 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和外丛状层呈阳性网状致密染色;Western blot分析神经视网膜层出现CD81阳性条带;体外培养的大鼠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也呈CD81阳性表达.结论 正常大鼠的神经视网膜表达CD81,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是表达CD81的一种细胞类型.  相似文献   

12.
CD44是细胞粘附分子的重要成员之一,介导细胞与细胞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膜表面糖蛋白分子,广泛分布于细胞表面,参与组织发育、炎症反应、创伤修复等许多病理生理过程。本文对CD44在视网膜上的表达、功能、及与视网膜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组织中CD34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50例手术切除的翼状胬肉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过碘酸希夫染色,并进行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和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CD34、波形蛋白(VIM)、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结果在翼状胬肉标本中,CD34在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周细胞以及一些散在的星形、梭形细胞中表达阳性,而在血管壁上及成熟的胶原细胞上呈阴性表达;VIM阳性表达于大部分翼状胬肉组织中;组织中部分疏松排列的网状及裂隙样、管样区结构过碘酸希夫染色呈阳性的紫红色反应;网状区的梭形细胞VEGF阳性表达。结论翼状胬肉组织中CD34阳性细胞来源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翼状胬肉除以血管发生和血管新生的方式生成血管外,血管拟态可能是另外一种供血途径。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CD44, the transmembrane adhesion molecule, is expressed in the fetal brain and supposed to mediate neuroglial interactions. We evaluated the expression and distribution of CD44 in the developing human retina. Methods: Four developing human eyes were evaluated at 6, 10, 16, and 21 weeks of gestation, as well as the eyes of one infant and four adults. Frozen sections were immunohistochemically stained with 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three human CD44 clones (BU52, F10-44-2, and DF1485) and to vimentin, and antiserum to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 Specimens were evaluated by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Results: Positive immunostaining for CD44 was first detected at 21 weeks of gestation in the longitudinal fibers that extended from the inner to the outer limiting membrane and around capillary vessels with the simultaneous expression of vimentin and GFAP. Immunoelectron microscopy demonstrated the presence of CD44 on the surface of Müller cells and astrocytes. CD44 was faintly seen in the Müller cells in the periphery and definitely present in the astrocytes in the infant and adult retinas. Conclusion: CD44 was expressed in Müller cells at a late stage of fetal development and in the fetal, infant, and adult astrocytes, which suggests that it is important in the morphogenesis and homeostasis of the neural retina.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27(HSP27)、CD34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b)中的表达及其与Rb血管化、分化程度和视神经浸润的关系.方法 应用鼠抗人HSP27、CD34的单克隆抗体,采用北京中杉PV9000通用型二步法免疫组化法,对36例Rb常规石蜡标本行HSP27、CD34表达的测定,并计算CD34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值.HSP27光密度值(OD值)、MVD在未分化组、分化组的差异及在有视神经浸润组、无视神经浸润组的差异采用t检验,HSP27 OD值与MVD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HSP27在正常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有弱表达,在Rb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9%,阳性物质主要位于细胞浆内.HSP27和CD34在Rb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和100%,CD34标记的MVD及HSP27均与Rb的分化程度、视神经浸润有关(P均<0.01).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与HSP27的表达呈正相关(r=0.4659,P<0.01).结论 HSP27、CD34标记的MVD的测定对于确定Rb的组织特性和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HSP27可能会促进新生血管的发生,与肿瘤的浸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深低温保存的角膜缘组织CD40的表达情况以及培养后增生活性的变化。方法取角膜移植术后角膜缘组织20例(20眼),其中10例新鲜组织直接进行体外培养,另10例经深低温冷冻保存后再进行体外培养,对比观察两组细胞生长情况,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40在二者的表达。结果新鲜角膜缘组织块接种后3d可见细胞贴壁生长,培养至6d时细胞基本形成单层;深低温保存角膜缘组织块接种后在7d可见细胞贴壁生长,培养至10d时细胞基本形成单层。CD40在两组角膜缘上皮基底细胞层均有着色,为棕褐色,在深低温保存角膜缘组织表达明显减弱。结论深低温保存的角膜缘组织具有良好的增生活性,利用深低温保存的角膜缘组织进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可以降低移植排斥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缝线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中CD 105的表达,为临床治疗因外伤、感染、排斥反应等原因所致的角膜新生血管及其他新生血管形成性疾病寻求新的治疗靶点。方法选取Wistar纯系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7、14、21、28d组,分别于各时间点将其处死,用新生血管灌注方法及CD 105免疫组化观察其新生血管情况及新生血管中CD105的表达。结果随着新生血管生长旺盛,内皮细胞增生活跃,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中CD 105的表达逐渐增强。至角膜缝线后4周左右,新生血管生长趋于静止,内皮细胞增生减弱,CD105表达也明显减弱。结论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CD 105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成为新生血管形成性疾病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表达以及视网膜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的影响。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模型。2个月后,取18只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B组)、糖尿病+HIF-1α反义寡核苷酸组(ASODN)(C组)、糖尿病+HIF-1α正义寡核苷酸组(SODN)(D组),每组各为6只大鼠。年龄匹配的正常大鼠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A组)。A、B组注射等量5%葡萄糖溶液,C、D组分别通过鼠尾静脉注射ASODN和SODN(025 mg/kg)。分别以流式细胞仪和丫啶橙白细胞造影观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8水平及视网膜白细胞黏附量。结果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8的阳性细胞比例,B组为(44.93±3.60)%, A组为(18.66±1.52)%,C组为(31.66±4.72)%,D组为(51.00±5.66)%;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46, P<0.001)。丫啶橙视网膜白细胞染色阳性细胞数,A组为(46.16±10.68)个,B组为(133.83±20.43)个,C组为(99.83±9.28)个,D组为(121.33±10.23)个。B组阳性染色细胞数较A组提高约2.89倍;C、D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95%可信区间为-3.69~28.69)。结论在体内实验条件下,HIF-1α蛋白能够下调糖尿病动物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达CD18及视网膜白细胞聚集。HIF-1α有可能成为早期DR药物治疗的靶点。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8,24:268-271)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CD105在新生血管化角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角膜碱烧伤法对60只Wistar大鼠制作角膜新生血管模型。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碱烧伤后不同时间角膜组织中CD105的表达。结果:大鼠角膜碱烧伤后2d角膜新生血管开始形成,3~7d生长旺盛,新生血管面积达到最大,10~14d角膜新生血管生长停滞。在新生血管化角膜组织中,CD105于3~7d表达最明显,14d后表达微弱。结论:大鼠角膜碱烧伤后CD105在新生血管化角膜组织中有明显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联合硫酸软骨素酶( chondroitinaseABC, ChABC)行视网膜下腔注射对碘酸钠诱导的视网膜变性大鼠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选取40只SD大鼠行腹腔注射碘酸钠( NaIO3,30g/L,100mg/kg)造视网膜变性模型,分为A组不干预组,B组BMSCs注射组,C组BMSCs+ChABC注射组,D组PBS注射组。造模后28d将ChABC处理或未处理的BMSCs注射入大鼠视网膜下腔,对照组注射PBS液,21 d后处死大鼠并取出眼球,行视网膜HE染色、视网膜细胞凋亡及免疫组化检测。
  结果:B组凋亡率、外核层细胞数与A组、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C组凋亡率、外核层细胞数与A组、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凋亡率、外核层细胞数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显示BMSCs在眼内表达GFAP抗原。结论:BMSCs联合ChABC行视网膜下腔注射可缓解视网膜变性大鼠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延缓细胞数目的减少,从而保护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