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皮质激素诱发骨丢失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志永  王岩  韩纲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8):3698-3700
背景:糖皮质激素(Glucoconicoid,Gc)是目前治疗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性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治疗后部分患者常发生骨坏死,对其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对该病的预防很有必要。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诱发骨丢失的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完成,研究对象为成年新西兰白兔31只,雌雄不限,体质量3.0~4.0kg,购于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本院确诊为激素性骨坏死并行髓芯减压或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病理标本21例,年龄(48.30&;#177;6.09)岁。干预:①复制Yarnamoto氏骨坏死模型,通过病理学、骨丢失检测:印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骨保护素(OPG)/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OCIF):表达改变与破骨细胞分化、骨丢失的关系。②收集激素性骨坏死患者的病理标本21例,以无骨代谢疾病患者的股骨标本为对照,免疫组化染色了解激素性骨坏死股骨头局部0PG/0cIF蛋白的表达改变。主要观察指标:各实验组骨密度,激素性骨坏死股骨头局部OPG/OCIF蛋白的表达。结果:糖皮质激素给药后,继发于OPG表达减低(P&;lt;0.01)和破骨细胞异常增生后,局部出现渐进性骨丢失(P&;lt;0.05);与正常对照比较,激素性骨坏死患者的股骨头局部OPG表达明显减低(P&;lt;0.05)。结论:动物模型和临床资料均表明:糖皮质激素抑制骨骼局部的OPG表达,使破骨细胞异常增殖.从而出现骨丢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诱发骨坏死的机制。方法:将兔复制Yamamoto氏骨坏死模型,分为对照组(4只),2,4,6和8周组,每组各5只,按照不同时间处死取材。利用双光子骨密度仪测量股骨头部的骨质密度值。收集激素性骨坏死患者的病理标本21例,以无骨代谢疾病患者的股骨标本为对照,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激素性骨坏死股骨头局部骨保护素(OPG)/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OCIF)蛋白的表达改变。结果:糖皮质激素给药后,继发于OPG表达减低(P<0.01)和破骨细胞异常增生后,局部出现渐进性骨丢失(P<0.05);与正常对照比较,激素性骨坏死患者的股骨头局部OPG表达明显减低(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抑制骨骼局部的OPG表达,使破骨细胞异常增殖,从而出现骨丢失。  相似文献   

3.
糖皮质激素诱发骨丢失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背景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是目前治疗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性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治疗后部分患者常发生骨坏死,对其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对该病的预防很有必要.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诱发骨丢失的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完成,研究对象为成年新西兰白兔31只,雌雄不限,体质量3.0~4.0kg,购于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本院确诊为激素性骨坏死并行髓芯减压或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病理标本21例,年龄(48.30±6.09)岁.干预①复制Yamamoto氏骨坏死模型,通过病理学、骨丢失检测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骨保护素(OPG)/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OCIF)表达改变与破骨细胞分化、骨丢失的关系.②收集激素性骨坏死患者的病理标本21例,以无骨代谢疾病患者的股骨标本为对照,免疫组化染色了解激素性骨坏死股骨头局部OPG/OCIF蛋白的表达改变.主要观察指标各实验组骨密度,激素性骨坏死股骨头局部OPG/OCIF蛋白的表达.结果糖皮质激素给药后,继发于OPG表达减低(P<001)和破骨细胞异常增生后,局部出现渐进性骨丢失(P<0.05);与正常对照比较,激素性骨坏死患者的股骨头局部OPG表达明显减低(P<0.05).结论动物模型和临床资料均表明糖皮质激素抑制骨骼局部的OPG表达,使破骨细胞异常增殖,从而出现骨丢失.  相似文献   

4.
骨保护素对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活性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背景: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可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抑制成熟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性并诱导其凋亡,在骨质疏松、类风湿性关节炎、癌症骨转移的领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目的:鉴定在CHO细胞中表达的人骨保护素生物学活性。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研究对象: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中国仓鼠CHO细胞株、克隆质粒pUC19及真核表达质粒pcDNA3为本室保存,12只6~8周龄BABL/c雄性小鼠由本校动物中心提供。干预:RT-PCR法获得人OPG编码区cDNA并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CHO细胞,经Western blot鉴定筛选稳定表达OPG的细胞系。获取含有OPG蛋白的条件培养基浓缩液,实验组:体外培养的鼠破骨细胞培养基中加人含有OPG蛋白的条件培养基浓缩液。对照组1只加入转染pcDNA3空载体的CHO细胞培养基的浓缩液。对照组2只加入完全培养基。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人OPG对破骨细胞的分化和骨吸收的影响。结果:转染人OPG编码区基因的CHO细胞能分泌表达OPG。小鼠骨髓细胞在la,25(OH)zD3(1&;#215;10^-8mol/L)的存在下可稳定分化出具有骨吸收功能的破骨细胞样细胞,在该培养体系中加入含有OPG的CHO细胞培养上清浓缩液,TRAP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t=5.547,p&;lt;0.01),骨吸收陷窝的数量显著减少(t=3.409,P&;lt;0.01)。结论:人骨保护素可在CHO细胞中分泌表达,并对体外培养状态下的破骨细胞的分化和骨吸收功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失重状态下共育大鼠成骨与破骨细胞中护骨素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失重状态下共育的大鼠成骨与破骨细胞中护骨素的表达及其变化特点,探讨失重状态下骨结构的生物学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7/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科研中心完成。体外分离培养1周龄15只Wistar大鼠的颅骨成骨细胞及四肢骨破骨细胞,随机分为4组: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共育组,成骨细胞组,失重下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共育组,失重下成骨细胞组。前两组为空白对照。后两组均在回转加速器中48h。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鉴定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采用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测定各组护骨紊的表达。结果:①护骨紊在各种情况下的表达:总RNA电泳条带28s。18s,5s,表明RNA完整。吸光度比A260/A280在1.8~2.0,失重共育组护骨紊较非失重共育组明显低表达,失重单纯成骨细胞组护骨素表达较失重共育组明显低表达(P&;lt;0.05)。单纯成骨细胞组明显低于失重单纯骨细胞组(P&;lt;0.05)。②5天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成骨细胞呈多角形、三角形,胞浆丰富,邻近细胞中突起与之相联,胞核大,圆形,含一两个核仁;破骨细胞细胞核核大,4~6个,胞浆伸出丝状或片状伪足。结论:失重状态下共育成骨与破骨细胞中护骨素低表达,成骨作用减弱,说明力学作用参与了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  相似文献   

6.
背景:有报道雌激素和孕激素联合应用对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协同作用,且副作用较小。目的:观察炔诺酮和炔雌醇联合应用对去卵巢大鼠骨量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验证性实验观察。单位:广东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对象:清洁级4个半月龄未交配的雌性SD大鼠24只,体质量(230&;#177;15)g。方法:实验于2002-05/11在广东医学院药理教研究空完成。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去卵巢组,复方炔诺酮组,每组8只,前2组采用体积分数为0.056的乙醇溶液5ml/(kg&;#183;d)灌胃,复方炔诺酮组采用炔诺酮60μg/(kg&;#183;d)和炔雌醇3.5μg/(kg&;#183;d)灌胃(实验用药剂量参照人的用药20~35μg雌激素+孕激素)。所有动物给药时间为90d。给药结束后取胫骨标本,采用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对胫骨近端次级骨小梁形成区进行破骨细胞和有关动静态参数的测量;另取肱骨标本用电感偶合等离子体直读光谱仪测定钙含量和测定羟脯氨酸含量。同时测定尿中的钙和羟脯氨酸的含量。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骨小梁面积、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目、骨小梁分离度、破骨细胞周长的静态参数变化。荧光周长百分数、矿化沉积率、骨形成率动态参数变化。②血清碱性磷酸酶、骨和尿中钙含量和羟脯氨酸含量变化。结果:2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去卵巢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骨小梁面积百分数下降,骨小梁数目降低和骨小梁分离度增加,伴随明显的破骨细胞周长增加(P&;lt;0.01);骨形成指标明显增加:荧光周长百分数和矿化沉积率增加(P&;lt;0.05),骨形成率(BFR/BV)明显增加(P&;lt;0.01)。②复方炔诺酮组与去卵巢组比较,骨量和骨小梁数目增加,骨小梁面积增加82%和骨小梁数目增加83%(P&;lt;0.05),骨小梁分离度降低51%(P&;lt;0.05);破骨细胞周长降低52.5%(P&;lt;0.01);同时骨有机质含量增加和尿羟脯氨酸排出量减少(P&;lt;0.05)。结论:炔诺酮和炔雌醇联合应用可防治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增加骨量和骨有机质含量,且不明显抑制骨形成。实验提供的药物剂量参照人的用量,20~35μg雌激素结合一种孕激素,其效果良好时即可提供一种最好的骨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甲状腺功能亢进儿童的骨代谢变化。方法 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了4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儿童和30例健康儿童的腰椎2~4和右侧桡骨中远1/3处的骨密度(BMD),并同时检测其血清骨生化代谢指标.结果 甲状腺功能亢进儿童的BM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3.46,2.87;P&;lt;0.001),其成骨细胞活性指标和破骨细胞功能指标的检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4.34,3.28,4.56;P&;lt;0.001),而甲状旁腺素和25-羟维生素D水平正常(t=0.16,0.21;P&;gt;0.05)。甲状腺功能亢进儿童成骨细胞活性指标之间(r=0.43;P&;lt;0.001),以及与破骨细胞功能指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34,0.41;P&;lt;0.001)。结论 甲状腺功能亢进儿童破骨细胞功能增强,成骨细胞活性增高。无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无维生素D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8.
Fas和bcl-2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对其发生和预后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Fas和bcl-2在骨肉瘤中的表达,探讨其在骨肉瘤发生及其预后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as和bcl-2在38例骨肉瘤及20例骨软骨瘤中的表达。结果:Fas在骨肉瘤中表达阳性率为73.7%,明显低于对照组骨软骨瘤中95.0%的阳性表达率(r=3.874,P&;lt;0.05);bcl-2在骨肉瘤中表达阳性率为63.2%,明显高于对照组骨软骨瘤中20.O%的阳性表达率(χ^2=9.774,P&;lt;0.01)。骨肉瘤中Fas和bcl-2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333.P&;lt;0.05)结论:Fas表达减低和bcl-2表达升高与骨肉瘤的发生机制有关,且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脑膜瘤生物学行为与预后评估中PCNA及nm23-H1蛋白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林  刘楚伟  张晓东  鲍刚  韩水平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9):6405-6407,i006
目的:研究人脑膜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nm23-H1蛋白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49例人脑膜瘤石蜡切片标本中PCNA和nm23-H1蛋白进行检测。结果:恶性脑膜瘤中PCNA标记指数(PCNA LI)显著高于良性脑膜瘤(t=5.55,P&;lt;0.05)和非典型性脑膜瘤(t=2.96,P&;lt;0.05),恶性脑膜瘤nm23-H1表达明显低于非典型性脑膜瘤(P&;lt;0.05)和良性脑膜瘤(P&;lt;0.05)。复发组脑膜瘤PCNALI显著高于未复发组脑膜瘤(t=5.40,P&;lt;0.05);而复发组脑膜瘤nm23-H1蛋白显著低于未复发组脑膜瘤(r=4.71,P&;lt;0.05)。结论:PCNA高表达与nm23-H1蛋白低表达同脑膜瘤的病理学分级相关。标计指数PCNA LI和nm23-H1蛋白对预测脑膜瘤的复发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P27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意义与预后的关系及其相关性。方法:56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及10例正常肺组织均取自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1997-01/1999—03手术切除标本的存档蜡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正常肺组织和非小细胞肺癌中PTEN和P27的表达情况:结果:PTEN和P27在肺癌组织与正常肺组织的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au_b=0.341,0.311,P&;lt;0.01)。PTEN的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tau_b=0.274,P&;lt;0.05);与肺癌的分化程度有关(tau_b:0.245,P&;lt;0.05),与临床分期有关(tau_b:0.359,P&;lt;0.01),与预后有关(χ^2=5.22,P&;lt;0.05)。P27的表达与肺癌的分化程度有关(tau_b=0.246,P&;lt;0.05),与预后有关χ^2=6.30,P&;lt;0.05)。PTEN与P27之间的表达无明显的关系(χ^2=2.851,P&;gt;0.05)。结论:从蛋白水平揭示PTEN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以及与肺癌预后有关;P27与肺癌的分化程度及预后有关:PTEN蛋白与P27蛋白之间未发现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性骨营养不良患者血生化指标与骨组织形态学有关参数的相关性,以寻找敏感性、特异性较高的无创性检查指标,评价透析患者的骨代谢情况。方法:实验于1997—07/1998—05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和肾内科完成。对1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作骨活检前测定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骨钙素、骨特异碱性磷酸酶(BAP)、1,25(OH)2D3,作骨活检并进行骨组织形态学变化的检测,观察血生化指标与骨组织形态学有关参数的相关性。结果:iPTH与骨组织学动态指标:骨形成率、骨矿化率呈正相关(r=0.436,P&;lt;0.05;r=0.585,P&;lt;0.05);BAP与类骨质表面、类骨质面积有相关性。BAP与骨组织学静态参数的相关性较好(r=0.827,P&;lt;0.001)。1,25(OH)2D3与类骨质表面、类骨质面积呈正相关(r=0.637,P&;lt;0.05;r=0.426,P&;lt;0.05)。结论:iPTH,BAP与某些骨组织形态学参数相关性较好,iPTH值在低转化骨病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初步估计骨代谢状态。但以上血生化指标在不同类型的骨病中并无严格的界限.所以,骨活检仍是诊断肾性骨营养不良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2.
阿仑膦酸钠对大鼠松质骨和密质骨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阿仑膦酸钠(固邦,ALN)对去卵巢大鼠胫骨上段和腰椎质松骨及胫骨中段密质骨的影响。方法:3月龄雌性SD大鼠,ALN1mg/(kg&;#183;d),灌胃给药90d。骨标本行不脱钙骨制片,骨组织形态计量法钡5量。结果:松质骨:OVX组胫骨上段(PTM)和腰椎(LV)质松骨的骨量减少(P&;lt;0.001),骨结构变差;ALN组PTM,LV骨量增加(P&;lt;0.001),完全对抗OVX大鼠的骨高转换。密质骨:OVX组胫骨中段(TX)骨量减少(P&;lt;0.05),骨内膜骨形成和骨吸收增加。ALN组骨量增加(P&;lt;0.05),骨内膜骨形成减少而骨吸收有减少的趋势。结论:ALN能有效预防OVX后大鼠的骨质疏松,但不同部位有不同的骨转换速度。  相似文献   

13.
强骨抗萎方对骨细胞代谢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强骨抗萎方对尾吊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用大鼠尾吊-30&;#176;21d模拟失重,观察强骨抗萎方对大鼠血沉、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血液黏度及红细胞变形性、聚集性等指标的作用。结果:悬吊大鼠纤维蛋白原明显升高(P&;lt;0.01),全血还原黏度及全血黏度明显增加(P&;lt;0.01或P&;lt;0.05),红细胞刚性指数升高(P&;lt;0.01),最大变形指数降低(P&;lt;0.01),最大聚集指数增加(P&;lt;0.01)。该方不同剂量显示了不同的作用。低剂量组(10g/Kg)可降低各个切变率下的全血还原黏度和全血黏度(P&;lt;0.01或P&;lt;0.05),以及异常的红细胞刚性指数和最大聚集指数(P&;lt;0.01);中剂量组(20g/kg)可使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P&;lt;0.01);高剂量组(30g/Kg)可降低高切变率下的全血还原黏度和全血黏度(P&;lt;0.01或P&;lt;0.05),降低红细胞刚性指数(P&;lt;0.01),并可升高红细胞最大变形指数(P&;lt;0.01)。结论:该方具有改善尾吊大鼠血液流变学的作用,但无明显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4.
骨代谢生化指标对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评估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中老年人骨代谢生化指标随年龄变化的特点,分析骨代谢生化指标在骨质疏松症诊断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2-10/2004-0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综合科门诊和住院的中老年体检患者410例为研究对象。测定410例中老年人腰椎正位骨密度,同时检测所有患者空腹血清骨钙素、血清碱性磷酸酶及晨尿吡啶啉,尿吡啶啉用肌酐校正。按年龄段(40-49,50-59,60-69,70-79,&;gt;80岁)和不同骨密度组(骨质疏松.骨量减低、骨密度正常)对男性和女性的骨代谢生化指标值分别进行分析。结果:中老年男性骨钙素随年龄增长下降,尿吡啶啉/肌酐随年龄增长上升,均低于女性(P&;lt;0.05),中老年女性骨钙素和尿吡啶啉/肌酐在50~69岁时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lt;0.05)。70岁以后又趋于下降,尿吡啶啉/肌酐值与同年龄的老年男性相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各年龄段男性或女性血清碱性磷酸酶基本在正常范围。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低组的骨钙素低于骨密度正常组,而尿吡啶啉/肌酐明显高于骨密度正常组(t=7.051,7.898,P&;lt;0.05);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低组的骨钙素和尿吡啶啉/肌酐均明显高于骨密度正常组(t=3.633,17.923,P&;lt;0.05);同性别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低组的骨钙素和尿吡啶啉/肌酐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不同骨密度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血清骨钙素、尿吡啶啉/肌酐分别是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的指标,有助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特征及其对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和预防下肢坏疽的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以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将临床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糖尿病组患者下肢血管发生明显病变,以足背动脉明显(P&;lt;0.01),腘动脉次之(P&;lt;0.05);血流量亦较对照组减低,以足背动脉明显(P&;lt;0.05);血流速度的增加以足背动脉明显(P&;lt;0.01),腘动脉次之(P&;lt;0.05)。血流频谱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宽,以足背动脉明显,腘动脉次之。动脉损害都是双侧及多节段性的。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对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预防下肢坏疽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甘草酸对小鼠肝纤维化性骨丢失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慢性肝病患者常常伴有骨质的丢失,因此探讨预防此种骨丢失对防治此类患者的骨质疏松极有意义。目的:研究甘草酸对肝纤维化小鼠骨丢失的防治作用及机制。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的实验动物中心、中心实验室和药理研究室材料:本实验于2001—01/2001—09进行,选择普通级PcR小鼠40只,由本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质量20~22g,雌雄各半,按质量对等原则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组和甘草酸组,每组10只。方法:除对照组外,模型组、秋水仙组和甘草酸组均予.400g/L四氯化碳花生油皮下注射5周致小鼠肝纤维化,然后分别应用四氯化碳花生油溶液10mL/kg、秋水仙溶液0.1g/kg和甘草酸溶液0.1mg/kg进行防治.实验结束时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检测与肝损伤相关的各种生化指标,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变化以及测定股骨的骨钙(Ca^2+)量和其他骨微量元素以及骨羟脯胺酸的含量。主要观察指标:①甘草酸对各组小鼠肝损伤后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②甘草酸对各组小鼠肝脏病理改变的的影响;③甘草酸对各组小鼠骨质的影响;④甘草酸对各组小鼠骨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秋水仙组和甘草酸组小鼠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比模型组低(P&;lt;0.01);模型组的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值比秋水仙组和甘草酸组低(P&;lt;0.01,P&;lt;0.05);秋水仙组和甘草酸组的骨钙含量低于对照组(P&;lt;0.05),但比模型组高(P&;lt;0.05);模型组右股骨单位骨重铜、镁和锌的含量均比对照组高(P&;lt;0.01),而甘草酸组的含量与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甘草酸组小鼠肝脏病理改变明显比模型组轻(P&;lt;0.01),VG染色可见胶原纤维增生程度明显比模型组轻(P&;lt;0.01)。结论:甘草酸提取液能诱导肝药酶,增强肝脏解毒作用;保护肝脏,维持蛋白代谢水平;维持骨的正常的代谢,促进骨Ca^2+和骨羟脯氨酸以及骨微量元素的平衡,防治骨丢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社会生活技能训练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行为干预、心理疏导、物质奖励等强化措施,对5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社会、生活功能的强化训练,疗程2个月;采用阳性症状量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康复状态量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和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进行训练前后的自身对照比较。结果:训练后患者在情感反应(t=5.30,P&;lt;0.01)、言语表达(t=4.32,P&;lt;0.01)和社交兴趣(t=4.36,P&;lt;0.01)等阴性症状方面较训练前有明显改善;其社会能力(t=2.62,P&;lt;0.05)、社会兴趣(t=4.12,P&;lt;0.05)及退缩行为(t=4.30,P&;lt;0.05)有较大提高,日常生活能力(t=6.21,P&;lt;0.01)得到明显改善,与训练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lt;0.01);总体康复效果明显(t=3.20,P&;lt;0.01)。结论:多方位的社会、生活功能训练配合正性强化措施,对提高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及精神病残留症状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b,HLA-D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共刺激分子(hB7—1)在人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卵巢上皮性肿瘤发生、发展、预后及肿瘤免疫逃逸的关系,为卵巢癌的生物、基因治疗以及预后的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1999—01/2003—12本院手术切除的人卵巢上皮癌存档标本52块。选择交界性卵巢上皮肿瘤10块,良性卵巢肿瘤10块,正常卵巢组织10块作为对照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MHC Ib,HLA—DR,hB7-1,VEGF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结果:MHC Ib,HLA—DR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分别为14%,59%,与正常卵巢组织及良性肿瘤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lt;0.01或P&;lt;0.05),其中HLA—DR表达与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有关,低分化腺癌和宫内膜样癌以及Ⅰ—Ⅱ期和Ⅲ—Ⅳ期的表达强度相比差异均有明显意义(P&;lt;0.01或P&;lt;0.05);VEGF抗原在52例卵巢上皮癌的表达阳性率为75%,与正常卵巢组织及良性肿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且与临床分期有关,Ⅰ—Ⅱ期和Ⅲ—Ⅳ期的表达强度相比差异有明显意义(P&;lt;0.01);hB7—1抗原在52例卵巢上皮癌的表达阳性率为20%,较正常卵巢组织及良性肿瘤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lt;0.01或P&;lt;0.05)。结论:卵巢上皮癌组织中MHC Ib,HLA—DR,hB7—1,VEGF表达的变化在机体自身抗卵巢肿瘤免疫中起重要作用,与病理分型及分期有关,其联合检测对卵巢上皮性肿瘤发生、发展、预后的判定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三宝胶囊对老年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三宝胶囊对老年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探讨三宝胶囊的抗衰老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4/07在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动物实验室、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山西省地方病研究所实验室完成。青年雄性SD大鼠(青年对照组)8只,老年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老年对照组8只,老年中药组8只;老年中药组灌服三宝胶囊,按4粒/kg剂量给药,溶于2.0~3.0mL自来水中。青年对照组、老年对照组灌服同体积的自来水。第9周末取样测定血清、心肌、肾脏中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mxidase,GSH-Px)活性以及谷胱甘肽含量。结果:老年对照组与青年对照组相比,血清、心肌组织SOD酶活性减低(P&;lt;0.01),心肌组织、肾组织GSH-Px酶活性减低(P&;lt;0.05)。老年中药组与老年对照组比较,血清SOD酶活性升高(P&;lt;0.01),心肌组织SOD酶活性有升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老年对照组与青年对照组相比,血清、心肌组织、肾组织丙二醛含量升高(P&;lt;0.05),心肌组织、肾组织谷胱甘肽含量减低(P&;lt;0.01)。老年中药组与老年对照组比较,心肌组织、肾组织谷胱甘肽含量升高(P&;lt;0.01),血清、心肌组织丙二醛含量有减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老年中药组与老年对照组比较,心肌组织、肾组织GSH-Px酶活性升高(P&;lt;0.05),肾组织丙二醛含量减低(P&;lt;0.01)。结论:三宝胶囊具有提高老龄大鼠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 of bone,GCT)组织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系统mRNA的表达与GCT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42例GCT组织u-PA,u-PA受体(u-PAR)及其抑制因子2(PAI-2)mRNA的表达。结果:①u-PA,u-PAR,PAl.2mRNA在GCT组织多核巨细胞(MGC)的阳性率分别为64.3%,71.4%和40.5%;单核基质细胞(MC)的阳性率分别为54.8%,45.2%和9.5%。②Ⅱ、Ⅲ级和复发组GCT的MGC u-PA mRNA与MC u-PA,u-PAR mRNA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Ⅰ级(x^2分别为8.00,7.82,6.81,P&;lt;0.05)和无复发组(x^2分别为5.49,5.54,9.84,P&;lt;0.05);③GCT组织两种细胞间的u-PA mRNA表达(P&;lt;0.05)、MGC u-PAR与PAI-2 mRNA的表达间、MC u-PA与u-PAR mRNA的表达问均呈正相关(x^2分别为7.20,8.19,P&;lt;0.05):MGC PAI-2 mRN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MC的阳性率(x^2=10.73,P&;lt;0.05)。结论:GCT组织u-PA,u-PAR mRNA的表达,尤其是在MC中的表达,与骨巨细胞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