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和顽固性室性早搏(VPC)的射频消融(RFCA)治疗效果及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对10例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9例右室流出道室速(IRVT)及22例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2例左室流出道(LVOT)室性早搏,分别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及起搏标测法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43例患者术中,总成功率为97.7%,室速成功消融率19/19(100%),室早成功消融率23/24(95.8%),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术后随访3-40mo,室速无复发,室早消融复发率低1/23(4.3%)。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速或室早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射频消融(RFCA)治疗效果。方法:对3例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2例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及3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分别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及起搏标测法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消融室速或室早,术后随访3个月-2年,无一例复发。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速或室早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与常规电生理标测指导下对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导管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2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患者,其中常规电生理标测消融89例,CARTO指导消融33例,比较两组靶点标测时间、消融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总时间,随访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即刻成功率分别为91.0%(81/89),93.9%(31/33),术中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2±12)个月,常规标测组复发7例(7.9%),CARTO标测组无复发.与常规电生理标测比较,CARTO标测组靶点标测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总时间均明显缩短.结论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症状严重且药物治疗无效的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或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CARTO指导射频消融相对常规消融方法手术成功率有明显提高,能显著减少X线曝光时间,但花费较高.  相似文献   

4.
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根治性治疗方法,消融手术时需常规置入RV,CS,RVOT-His等标准标测电极和大头消融电极,多电极导管置入带来的并发症较多,近年来报道以单导管消融RVOT室速的病例逐渐增多.现将我们单用大头电极成功标测消融RVOT顽固性室早并室速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顽固性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8例顽固性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术,采用激动顺序标测与起搏标测相结合确定消融靶点。标测到室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ORS波提前30s以上或消融电极起搏心电图ORS波图形与室早图形完全一致时放电消融。结果 18例患者室早起源为右室流出道11例,左室游离壁5例,右室心尖部1例,左室后间隔部1例,17例消融成功,成功率94.4%,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顽固性室性早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左室流出道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室性早搏(室早)的疗效和注意事项。方法:3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速/室早接受常规电生理检查,以激动标测到最早心室激动点并与室速/室早形态一致为消融靶点,左冠状动脉窦内消融者行左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体表心电图能准确预测室速/室早起源于左室流出道;但对于左室流出道室速/室早的起源精确定位(主动脉瓣下或左冠状动脉窦内)无预测作用。3例患者(室速/室早起源于主动脉瓣下1例,左冠状动脉窦内2例)全部消融成功;术后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起源于左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速/室早RFCA治疗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但体表心电图对室速/室早在左室流出道起源精确定位(主动脉瓣下或左冠状动脉窦内)无预测作用。消融靶点的确定可直接采用激动标测。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道5 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疗效。 方法:5例患者中,右室流出道特发性室速4 例,左室特发性室速1 例,均给予射频消融术治疗。 结果:3例右室特发性室速和1例左室特发性室速消融成功,1 例右室特发性室速好转。4 例成功患者随访4~28 个月无复发,1 例好转患者消融后仍有室性早搏,但无室性心动过速发生。 结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率高,在体表心电图和影像解剖定位指导下,激动标测与起搏标测的结合是寻找消融靶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顽固性频发性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频发室性早搏的效果。方法:采用心室激动顺序与起搏标测法进行室性早搏标测定位,标测到室性早搏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30ms以上或消融电极起搏心电图QRS波图形与室早图形完全一致时放电消融。结果:16例中15例成功,成功率93.3%。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单形室性早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严重症状性室性早搏(室早)伴或不伴室早诱发的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安全性、效率和方法学。方法:18例严重症状性室早患者入选本研究,术前室早数量平均(117±37)次/h。术前根据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初步推测室性早搏产生部位,术中依据初步推测的室早产生部位采用心室激动顺序标测法与起搏标测法进行室早标测定位,大头消融电极标测到室早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25ms以上或消融电极起搏心电图QRS波图形与室早图形11/12以上一致时放电消融。结果:18例患者导管射频消融即时成功16例,术后室早数(6±2)次/h,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随访12个月,18例中16例消融成功,成功率88.9%;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严重症状性室早伴或不伴室早诱发的短阵室速安全、有效,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对室早的定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翟莉  吕豪  彭珊  王京  黄洁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8):805-807,826
目的探讨单极标测法在特发性左后分支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80例特发性左后分支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另一组在激动顺序标测法的同时加用单极标测法进行标测,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及消融功率、消融温度、放电有效时间、手术时间和平均阻抗。结果加用单极标测法治疗组与激动顺序标测法治疗组相比手术成功率分别是(36/37)97.3%,(41/43)95.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加用单极起搏标测法治疗组的实际消融功率、实际消融温度、放电有效时间及手术时间均低于激动顺序标测法治疗组,且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导管消融治疗左后分支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中,加用单极标测法可用较低的消融功率、温度进行治疗,缩短了靶点标测及放电有效时间,从而提高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11.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6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效果。方法62例患者起源于左室间隔部IVT以激动标测到最早P电位并且起搏标测形态与VT形态一致为消融靶点;起源于其他部位IVT以激动标测到最早心室激动点并且起搏标测形态与VT形态一致为消融靶点。结果体表心电图能准确预测IVT的起源;起源于右室流出道36例(58.1%),左室间隔部21例(33.9%),右室流入道4例(6.5%),左室流出道1例(1.5%);消融成功率93.5%(58/62),复发率5.2%(3/58);消融未成功的主要因素为手术中未诱发出IVT;术后出现心包填塞1例。结论RFCA治疗IVT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Wu XY  Gu HY  Liang ZG  Zhang S  Jiang XR  Wu GM  Qu XF  Li WM  Liu SW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8):2685-2688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和室性早搏(PVC)的临床效果、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方法采用起搏标测、激动标测和非接触标测的方法对105例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男42例,女63例,年龄47±16(12—73)岁。VT27例,PVC78例。结果(1)105例患者中97例成功,8例失败,成功率93.3%。15例复发,复发者再次消融后成功。(2)起源于右室流出道84例,左室流出道21例。其中起源于主动脉瓣上Valsalva左冠窦16例,主动脉瓣下左室流出道心内膜2例,主动脉瓣与二尖瓣环纤维连接处3例。(3)术中出现1例急性心包压塞,2例少量心包积液。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41例特发室性心动过速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男80例,女61例)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或)起搏标测方法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消融成功128例,成功率为90.8%,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室性期前收缩消融成功率为92.0%.20例患者行消融前后的Hoher检查,术前平均(21 824±12 769)次/24 h,术后平均(1 548±2 926)次/24 h,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3~36个月,10例复发并全部再次消融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症状严重且药物治疗无效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或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零射线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主动脉窦内室性早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在CARTO3指导下零射线与常规在X线指导下对特发性主动脉窦内室性早搏(ASC-PVCs)导管射频消融 来评价其治疗安全性、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分析2013年4月~2015年10月于南方医院因特发性主动脉窦内室早行射频消融 (RFCA)治疗的患者52例,其中零射线组23例,即运用Carto3系统重建主动脉窦三维模型后在零射线下行导管消融。另29例 在X线下常规标测和消融,为常规消融组。比较两组的靶点标测时间、总放电次数、手术即时成功率、手术总时间、X线曝光时 间、随访观察疗效(复发率)及并发症。结果零射线组手术即时成功率看似高于常规组,但两组患者即时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22/23(96%)vs 24/29(83%),P=0.21];两组患者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与常规组相比,零射线组靶点标测时间明显缩短 (4.3±1.7 vs 7.8±2.6 min,P<0.01),零射线组与常规组手术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6±8.8 vs 77.4±7.2 min,P=0.332)。与零 射线组比较,常规组放电次数明显较多(7.9±3.2 vs 4.8±1.1,P<0.01),零射线组整个手术过程完全零射线,而常规组X线曝光时 间为23.1±6 min,随访5~20个月,常规组复发4例,零射线组1例复发。结论CARTO3指导下零射线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 主动脉窦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CARTO3指导零射线射频消融相对常规消融方法;其靶点标测时 间缩短、总放电次数减少且不延长手术总时间,而且全手术过程为零射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我院于2010年6月-2011年6月间诊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导管射频消融术,单导管消融组只采用单导管射频消融术。结果单导管消融组治疗后消融靶点部位、并发症发生率、消融成功比例、随访心律失常复发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每日早搏次数显著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导管消融有利于减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痛苦,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窦性心律下射频导管消融(RFCA)起源于希蒲系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临床结果.方法:23例起源于希蒲系统IVT,按消融方法分为两组:(1)心动过速消融组,为9例患者,以心动过速下最早提前P电位为靶点,在心动过速下进行消融;(2)窦性心律消融组,为14例患者,以心动过速下记录最早P电位且窦律下试放电过程中出现同形或近似室性早搏及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为靶点,在窦律下进行消融.术后反复程序刺激不能诱发心动过速为消融终点.观察两种不同消融方法的临床结果.结果:两组在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方面无明显差别.结论:窦性心律下射频消融起源于希蒲系统IV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李树岩  李淑梅  艾永顺  王杰 《吉林医学》2005,26(12):1306-1307
目的:报道起源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方法:采用起搏标测与激动顺序标测结合的方法对23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频发室性早搏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19例室早起源右室流出道,其中间隔部为13例,游离壁6例;4例室早起源于左室流出道,2例为左冠状动脉窦口内,2例为流出道主动脉瓣下。21例患者消融一次成功,平均放电(4.6±3.3)次。2例患者为二次消融成功。24h动态心电记录术前、术后室早总数为(20846±3288)次/24h和(102±62)次/24h(n=16,P<0.001),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并发症,平均随访(12±4.5)个月。结论:起源心室流出道频发药物治疗无效的室性早搏可选择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心内非接触与接触式标测对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导管消融安全性。方法 25例导管消融即刻成功的室早患者,根据标测方法分为EnSite标测组(10例),常规电生理标测组(15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48小时D-二聚体(d-dimer ,DD)、B型利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I ,cTnI)、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zymes ,CK-MB)和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 的差异;研究两组术后各指标与标测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常规标测组比较,EnSite标测组术后48小时血管内皮损伤指标DD和心肌损伤指标cTnI、CK-MB升高幅度均小(p<0.05);心脏自主神经HRV各指标降低幅度均小(p<0.05);心功能指标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测时间明显缩短(p<0.01),并与术后48小时各指标无明显线性相关。结论 EnSite标测能减少标测时间,并减轻血管内皮、心肌和心脏自主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