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特征。方法纳入2 834例代谢综合征患者,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CAS组(1 983例)和非CAS组(851例),收集中医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结合专家意见,确定证候要素。比较2组间危险因素和证候要素分布,以及代谢综合征证候要素与CA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AS组的男性、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比例明显高于非CAS组(P0.01),饮食、运动和肥胖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S组阴虚、血瘀、痰湿、热盛证明显高于非CAS组(P0.01,P0.05)。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代谢综合征的证候要素中痰湿、血瘀、热盛和阴虚证与CAS检出率显著相关。结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代谢综合征合并CAS中医证候的主要特点,气虚、痰湿证在CAS组出现比例最高;代谢综合征患者痰湿、血瘀、热盛和阴虚证的预防是防治CAS的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逍遥散加味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辨证属肝郁气滞证兼有血瘀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4例以西药治疗,治疗组46例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逍遥散加味方,2组均观察治疗6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动脉血管的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血流动力学、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IMT、斑块面积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各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逍遥散加味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肝郁气滞兼有血瘀证患者的作用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者,具有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小颈动脉IMT,缩小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并分析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经超声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住院患者557例。收集患者颈动脉斑块类型和合并情况、一般资料、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西医诊断、中医证候诊断,并根据西医诊断记录心脑血管疾病。分析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不同斑块类型及cTnT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关系。结果证候分布方面,硬斑和两种斑(硬斑+软斑或硬斑+混合斑或软斑+混合斑)患者痰热内蕴证为主,软斑患者血脉瘀阻证为主,混合斑和三种斑(硬斑+软斑+混合斑)患者痰瘀互结证为主。三种斑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比例最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软斑、三种斑、cTnT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正相关因素(P<0.05,P<0.01)。结论颈动脉斑块类型与中医痰、瘀关系密切,颈动脉软斑及三种斑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最高,可能有助于心脑血管疾病早期预防与诊治。  相似文献   

4.
软脉消斑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3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估软脉消斑汤减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程的作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出4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按就诊序号2:1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采用软脉消斑汤(附子、姜黄、蒲黄、泽泻、生地黄等)口服,对照组采用血府逐瘀汤口服,疗程均为24周。结果:两组病人颈动脉增厚与斑块均有消退,血液流变学状态及血脂代谢明显改善,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软脉消斑汤可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改善症状、血液流变学状态,调控血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围与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在北京市丰台区王佐卫生服务中心、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筛查的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1 228例,根据腹围是否大于等于80cm,将患者分为腹围正常组和腹围增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2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示:与腹围正常组相比,腹围增大组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与腹围的增大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140、0.1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糖尿病病史、腹围增大、吸烟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中医症状及证型分析:与腹围正常组相比,形体肥胖、口唇紫暗、头重如裹、口干等多个症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痰湿、血瘀两个证型在腹围增大组比例较大(P0.05)。结论:在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中,腹围的增大。与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呈正相关,这部分人群更应该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与其他危险因素相比,腹围增大合并糖尿病史的女性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性更大。腹围增大的人群更以易表现出痰湿、血瘀证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调查对比得出,年龄、血压、血脂和糖尿病是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的随访中,上述具有危险因素调查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率明显高于不具有危险因素的调查者,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人群是容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7.
陈月宁  区洁新  黎敏 《中医临床研究》2012,4(1):113+116-113,116
目的:探究中医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研究情况,研究各种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并探讨预防策略。方法:2009年5月~2010年6月我院选取50例采用中医进行预防性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同时选取50例采用西医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液中白细胞(WBC),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脂和空腹血糖。结果:中医组的CRP,WBC,血脂及血糖水平均低于西医治疗组,其中CRP,WBC水平比较尤其显著,两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CRP,WBC,血脂及血糖水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时,CRP,WBC分别与患者的TC、TG、LDL及空腹血糖指标成正相关(P〈0.05),而与HDL水平呈现负相关(P〈0.05)。结论:采用中医预防性治疗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发生以及体内血脂、血糖的异常代谢的临床效果良好,可以进一步进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0例2型糖尿病患者、8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及40名健康对照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进行检测,并测定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尿酸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组及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CRP、LDL水平及高血压病史呈正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可能通过影响血脂、血压而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导致脑梗死。血清CRP、LDL水平及高血压病史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及中医证型的分布特征。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2年6月德驭医疗马鞍山总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60例,按照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8例)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32例),进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同时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因子水平,比较两组血糖波动情况、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因子水平,观察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分析入组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以及中医证型分布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血糖值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最大血糖漂移幅度(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值差(MODD)和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均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1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尿8–羟基脱氧鸟苷(U8–OHdG)水平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谷胱甘肽还原酶(GR...  相似文献   

10.
施林枫 《新中医》2015,47(3):39-4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分级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26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动脉粥样硬化分级,并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型,明确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百分率、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26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中医证候所占比例高低依次为痰浊证、血瘀证、肝肾阴虚证,44.70%兼证2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主要以Ⅱ级、Ⅲ级为主。血瘀证、痰浊证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各分级中所占百分比最高,即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程度越高。颈动脉硬化程度分级仅与痰浊证候(X2)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痰浊证与颈动脉粥样高级硬化程度风险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其中医证候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可在临床诊治中发挥预定指导作用,以早期诊断,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危险因素。方法:对72例MCI患者(MCI组),与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认知正常老年人30例(对照组),通过颈部血管B超检测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检测血脂和同型半胱氨酸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结果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和同型半胱氨酸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血脂代谢紊乱及高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MCI的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汪铁铮  王少杰 《北京中医药》2011,30(12):894-897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候学规律,提高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硬化的临床水平.方法 对195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依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硬化组和非硬化组,比较2组之间证候分布、证候构成比和相对危险度.结果 2组阴虚证、实热证和血瘀证构成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候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分类方法及其与危险因素、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制定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观察表,采集病史及中医四诊资料,同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血压、血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等,采用因子分析、SOM神经网络、CMH-2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分类方法及其与危险因素、实验室指标的关系.结果 ①得到颈动脉粥样硬化6大基本证型.②随年龄增长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有上升趋势.③单一家族史中以高血压病最多见,合并家族史中以高血压病合并脑血管意外最多见.单一基础疾病中以高血压病最多见,合并基础疾病中以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最多见.④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与斑块面积、血脂、胰岛素敏感指数等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①颈动脉粥样硬化6大基本证型是肾精亏虚、心气(阳)虚兼精血亏虚、精亏痰浊兼脾气虚、肾精亏虚兼心气血虚、肾精亏虚兼阴血亏虚、精亏痰浊兼心脾两虚.其中,肾精亏虚是基本证型,以虚实夹杂为多见.②增龄、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③在本研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与斑块面积、血脂、胰岛素敏感指数等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病因病机,拓展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方法分析161例高血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78例,高血压非脑梗死83例)临床资料,探讨高血压致脑梗死的病因病机。结果 (1)危险因素方面存在差异: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平均年龄、吸烟、打鼾、性情急躁、嗜咸、伴有冠心病史的比例较非脑梗死组更高(P0.05)。(2)两组血压参数(病史年数、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血压分级)无显著差异(P0.05)。(3)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CAS)程度更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右)、斑块数量及斑块面积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证候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阴虚阳亢、肝阳上亢是主要证候。结论 (1)CAS是发生脑梗死的主要病理机制,高血压促进了这一过程。(2)单纯降压达标并不能减少CAS与脑梗死的发病风险,全面干预血管危险因素是有效措施。(3)危险因素方面多与火热、痰瘀相关。(4)肝肾亏虚、肝阳上亢是高血压及高血压脑梗死的基本病机,风火痰瘀是主要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急性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16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4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血液标本,测定血清Hcy,并对脑梗死患者做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脑梗死组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血清Hcy水平变化。结果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血清Hcy水平升高分别有96例和5例,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7.87±7.31)μmol/L和(12.05±3.33)μmol/L,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脑梗死组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Hcy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P<0.05)。结论高Hcy血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蒋永平 《西部中医药》2013,26(5):100-102
目的:观察自拟川丹消斑汤联合西药治疗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MS合并CAS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6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厚度积分、心脑血管重要事件的发生及再住院率。结果:血液流变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厚度积分观察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改善明显(P<0.05);而对照组除血脂外,其他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川丹消斑汤联用西药治疗代谢综合征所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卒中高危因素人群血清脂蛋白(a)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高血清脂蛋白(a)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方法:将医院体检科进行体检的人群进行卒中高危因素人群筛查,依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将卒中高危因素人群分为:颈动脉彩超正常组、内中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结果:斑块形成组脂蛋白(a)水平较内中膜增厚组、颈动脉彩超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脂蛋白(a)≥300 mg·L~(-1)组以痰湿质、气虚质为特点。结论:脂蛋白(a)是卒中高危因素人群颈动脉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气虚、痰湿体质因素是卒中高危人群出现脂蛋白(a)异常的易感体质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卒中重要危险因素,通过简便易行的检测方法或评估手段,及早的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可能,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祛瘀化痰通脉方治疗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对94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祛瘀化痰通脉方。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长度、斑块面积、中医证候积分、血压、血脂等指标变化,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BP、DBP及心悸、胸闷、痰多口黏、纳差、胸痛频繁、头胀头痛、失眠、舌下脉络青紫积分及证候总积分显著降低,HDL-C、NO显著升高,TC、TG、LDL-C、ET-1、Hcy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5%vs 76.6%,P<0.05)。结论:祛瘀化痰通脉方治疗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可有效降低血压,调节血脂,改善中医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川芎嗪注射液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目前 ,我国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日益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 ,脂类代谢导致及高血粘度仍然是其中心发病学说。本文重点研究了活血化瘀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并试图从中找出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和途径。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病例均为本院神经内科 1999年 3月~ 2 0 0 2年 12月的住院病例。从中选择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且伴有高脂血症和高粘血症的患者 12 0例 ,治疗组 6 0例 ,男性36例 ,女性 2 4例 ,年龄 40…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发现的粥样斑块情况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2007年我院77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梗死组)、83例非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及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量、性质、颈动脉内径及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间的差异。结果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间差并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78.0%),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5.8%),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6.2%)。斑块部位与缺血性脑卒中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两组年龄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有密切关系,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对早期预测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