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普通克立格法预测江宁县江滩钉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江宁县江滩钉螺孳生分布的预测方法。 方法 以变异函数分析江宁县江滩钉螺分布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以此为基础用普通克立格法 (OrdinaryKriging)预测江宁县江滩钉螺的分布。 结果  2000年江宁县江滩钉螺分布呈空间自相关性,其变异函数为球型模型,且当距离小于0.0301时,钉螺空间分布变异与距离有关。进一步以此为基础用普通克立格法建立了江宁县江滩钉螺分布预测图,交叉核验显示预测图是对江滩钉螺分布最优无偏估计,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0.973。 结论 普通克立格法能有效利用监测资料预测江宁县江滩钉螺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2.
应用ETM+遥感图像监测山区钉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ETM 遥感卫星图像中植被指数与山区钉螺分布之间的关系 ,为进一步建立钉螺分布的遥感预测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现场测量江宁县 2 0 0 0年各钉螺孳生地经纬度 ,在ERDAS 8.5软件支持下将ETM 卫星图像中的 3、4波段合成为江宁县植被指数图层 ,利用ArcView8.0软件制作钉螺分布Vector图层 ,提取各钉螺孳生地植被指数 ;用相关性分析法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图层中植被指数与钉螺分布间的关系。 结果 山区各钉螺孳生地活螺框出现率与该钉螺孳生地缓冲区内最小NDVI值及平均NDVI值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3 5 6、0 .3 44,P <0 .0 5 ) ;钉螺密度与各钉螺孳生地缓冲区内最大、最小及平均NDVI值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418、0 .43 3、0 .44 8,P <0 .0 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山区各钉螺孳生地活螺框出现率与平均NDVI(Nmean)有关 [Y1=160 .62Nmean(R2 =0 .67,P <0 .0 1) ] ;山区钉螺密度与平均NDVI值有关 [Y2 =9.65Nmean(R2 =0 .5 3 ,P <0 .0 1) ]。 结论 ETM 遥感卫星图像可以监测山区钉螺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目的 在山东省单县范围内研究间日疟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当地媒介按蚊孳生水系的关系。方法 以山东省单县为研究区域,收集2007-2012年疟疾当地感染疫情资料,对每位疟疾患者进行个案调查,采集患者居住地及其附近蚊媒孳生地的地理信息;以上疫情资料及地理信息数据批量导入或输入Google Earth软件。结果 单县5年报告疟疾当地感染病例101例,分布于全县72.73%的乡镇的70个自然村,75.71%的病例村仅1例,平均每个村发病1.44例;87.13%的患者住地附近发现蚊媒孳生地,自然村发病人数与附近水体蚊媒孳生密度正相关(r=0.997,P〈0.01)。结论 山东省单县疟疾空间分布范围广且分散的特点加大了防治难度,消除疟疾阶段应重视疫点周围蚊媒孳生地的清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1998年洪水对扬州市江滩钉螺分布的影响和钉螺孳生地分布模型的实用价值.方法采用现场人工调查和钉螺孳生地分布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按周晓农报道的模型在ERDAS软件上分别进行卫星遥感图象的叠加、校正、提取,用红色在图上标出钉螺的可疑孳生环境,并与地面调查结果进行核对验证.结果1 998年洪水后,江滩钉螺面积增加了 27.20%,25个抽样可疑钉螺孳生地洪水后钉螺面积增加了 61.48%,洪水前(1 998年)和洪水后(1 999、2000年)钉螺密度分别为0.945只/框、1.278只/框和1.289只/框,钉螺孳生地分布模型预测的钉螺可疑孳生地范围与洪水后两年春季查出钉螺分布范围总符合率为88.00%,其中30×104m2以上环境的符合率为90.00%,10×104~30×104m2环境的符合率为100%,10×104m 2以下环境的符合率为75.00%.结论 1998年洪水后,扬州市钉螺明显扩散,钉螺孳生地分布模型对快速筛选钉螺可疑孳生地范围和确定钉螺孳生高危地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湖沼地区钉螺指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自动确定钉螺孳生地。方法  利用丰水期与枯水期遥感图像,分别自动计算与提取水体指数(NDWI),两图像水体指数相减,获得“冬陆夏水”区域;在“冬陆夏水”区域计算植被指数(NDVI),并提取有植被覆盖的区域;将提取的区域与已有螺情资料进行空间叠加对比分析。结果在鄱阳湖区,两时相中NDWI>0. 05的区域之差与NDVI>0. 20的区域的交集,为适宜钉螺孳生的区域。结论根据适宜钉螺孳生的生态条件,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可以快速获得钉螺的孳生地及其面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最大熵模型在提取钉螺孳生地方面的应用。方法根据鄱阳湖地区采集的钉螺孳生地数据和相关环境因素构建最大熵生态位模型并生成鄱阳湖地区钉螺孳生地分布图;利用鄱阳湖地区丰水期和枯水期的Landsat7 ETM+遥感图像,根据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及归一化植被指数的相关阈值提取钉螺孳生地;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灵敏度和特异度指标对两种方法的提取结果进行评价和比较,并应用刀切法对影响钉螺孳生因素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结果遥感方法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值仅为0.56,灵敏度为0.23,特异度为0.89,而最大信息熵生态位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值为0.88,所提取钉螺孳生地分布图的灵敏度为0.89,特异度为0.74。鄱阳湖地区钉螺孳生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永修县东北部、余干县西北部,鄱阳县西南部以及新建县中部,而影响钉螺孳生的最主要环境因子是高程,其次是陆地表面温度。结论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钉螺孳生地提取方法较基于遥感技术的提取方法更为准确可靠,对于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选择钉螺孳生重点区域开展防治措施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近年来受长期低枯水位影响下的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钉螺孳生地时空分布。方法基于2015年10月-12月查获的螺情数据,结合2015年10月11日Landsat8OLI遥感影像反演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鄱阳湖湖区湖底地形(DEM),应用相关性分析法研究鄱阳湖湖区螺情与NDVI和DEM之间的关系;根据活螺平均密度在NDVI和DEM的分布规律,获得出钉螺孳生地分布的NDVI和DEM阈值范围,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法对研究区内8个时相的Sentinel-2A光学遥感影像进行钉螺孳生地提取并分析其特征。结果鄱阳湖湖区2015年秋季活螺平均密度与NDVI呈正相关性(r=0.665,P0.01),与DEM呈负相关性为(r=-0.620,P0.01);有螺框出现率与NDVI呈正相关性(r=0.742,P0.01),与DEM呈负相关性(r=-0.632,P0.01)。钉螺密度随着植被指数(NDVI)的增大而上升,8.5~11m高程为钉螺孳生的扩张区域。结论鄱阳湖湖区洲滩植被与钉螺孳生区呈现向洲滩低高程区域缓慢扩张的趋势,8.5~11m高程为钉螺孳生的扩张区域。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钉螺孳生地时空变化与同时期星子站水位显著相关,星子站水位越低洲滩出露越多,钉螺孳生区范围月大。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区洲滩植被与钉螺空间分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鄱阳湖区洲滩植被分布与钉螺孳生地的空间分布规律,以更好地利用遥感技术对洲滩钉螺孳生地进行监测。方法选择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村附近的洲滩为调查点,用传统方法进行植被和钉螺调查,卫星定位仪(GPS)记录调查点的经纬度,并利用ArcGIS软件把地面调查数据矢量化。运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PCI9.0,对鄱阳湖区春季枯水期的卫星TM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和非监督分类。然后,把矢量化的地面数据与卫星图片叠加,进行钉螺孳生地与植被关系的空间分布分析。结果鄱阳湖区洲滩植被可以被划分成3类地表类别,其中单一优势植被区为钉螺主要孳生类别,湿生植被区和混合杂草区为少螺或无螺类别。结论洲滩植被分布规律与钉螺孳生地关系密切,呈片状和带状分布,应用遥感技术能快速确定鄱阳湖区洲滩的钉螺孳生地。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区应用卫星遥感资料预测1998年洪水后钉螺分布状况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了解1998年洪水后对鄱阳湖区洲滩钉螺分布的影响及其现状。方法 收集陆地卫星TM遥感资料和1999-2000年间鄱阳湖区洲滩钉螺孳生分布情况,遥感资料在ERDAS imaging 8.3软件上分析,建模分析并分别提取出植被指数和水域分布区域,并进行校正叠加,提取出钉螺的可疑孳生地。随机抽取卫星遥感资料分析所示的钉螺可疑孳生环境,分别与地面调查结果进行核对验证。结果 遥感资料分析结果预测钉螺可疑孳生地范围与近两年春季查出的有螺面积和分布范围基本相符,总符合率为76.92%(30/39),其中大型环境的符合率92.31%(12/13),中型环境符合率85.71%(12/14),小型环境符合率50.00%(6/12);但遥感资料分析结果也显示堤内有钉螺可疑孳生地。结论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预测钉螺孳生地对及时掌握血吸虫病流行范围和易感地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应用卫星遥感信息预测1998年洪水后南京市江滩钉螺分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了解1998年洪水后对南京市江滩和通江河道钉螺分布的影响及其现状。方法 收集陆地卫星TM遥感资料和1998~2000年间南京江滩钉螺孳生分布情况,遥感资料在ERDASimaging8.3软件上分析,按周晓农等法,建模分析并分别提取出植被指数和水域分布区域。并进行校正叠加,提取出钉螺的可疑孳生地。随机抽取卫星遥感资料分析所示的钉螺可疑孳生环境,分别与地面调查结果进行核对验证。结果 遥感资料分析结果预测钉螺可疑孳生地范围与近两年春季查出的有螺面积和分布范围基本相符,总符合率为91.67%(22/24),其中大环境符合率100%(9/9);中环境符合率100%(6/6);小环境符合率77.78%(7/9)。结论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预测钉螺孳生地对掌握血吸虫病流行范围和高危地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京杭大运河江苏丹阳段及丹金溧漕河沿线钉螺时空分布特征,为动态评估该区域钉螺扩散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17年研究区域内水网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螺情数据,采用缓冲区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及标准差椭圆分析法,探索京杭大运河丹阳段及丹金溧漕河沿线钉螺时空变化趋势。结果 2012-2017年,研究区域内有螺环境数呈上升趋势;有螺环境主要分布于丹金溧漕河1 000 m缓冲区内,特别是京杭大运河与丹金溧漕河交汇处的老九曲河沿线。2014、2016、2017年,研究区域内钉螺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热点区域主要为丹金溧漕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钉螺分布整体呈东北-西南方向,随着时间变化逐渐向南北方向转变。结论 京杭大运河丹阳段及丹金溧漕河沿线钉螺空间分布复杂,存在从上游向下游扩散的风险,需加强该区域的灭螺工作。  相似文献   

12.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地区钉螺监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地区钉螺分布及其对调水安全的影响。方法每年春季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对东线工程源头地区进行钉螺分布调查,同时选择江都水利枢纽泵站消力池滩地定点监测钉螺扩散。结果2006-2009年东线工程源头地区查出钉螺面积分别为256.11、184.55、164.92hm2和121.16hm^2;感染性钉螺面积分别为8.3、1.0、1.0hm^2和0hm^2;活螺密度也呈逐年下降趋势。GoogleEarth地图显示东线工程源头地区钉螺主要分布在夹江和芒稻河。对江都泵站消力池滩地定点监测发现局限性低密度扩散钉螺,分析原因为引河疏浚工程建筑垃圾携带所致。结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地区存在钉螺扩散的风险,因此有必要长期开展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及感染性钉螺时空分布特征。方法根据2016年安徽省钉螺调查建立的数据库,描述全省钉螺及感染性钉螺分布和变化趋势,分析有螺环境中钉螺空间分布和感染性钉螺在1950-2016年聚集分布情况。结果1950-2016年,安徽省共发现钉螺孳生环境22757个,其中曾为感染性钉螺环境5004个,分别呈单峰和双峰状变化,1970年是变化拐点;历史累计有螺面积共14.10万hm^2,其中88.08%于1950-1979年首次发现;共消灭11.45万hm^2有螺面积,77.17%的历史有螺环境在1970-1999年消灭。截至2016年,全省现有螺环境4830个,其中曾为感染性钉螺环境1051个;78.12%的现有螺环境已存在40年以上,65.75%的感染性钉螺环境在10年内消除了感染性钉螺。安徽省现有螺环境活螺密度存在空间自相关(Moran’s I=0.196,Z=139.63,P<0.001);局部热点分析显示有螺环境活螺密度在空间上呈聚集性,长江以南呈高值聚集,长江以北呈低值聚集;21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活螺密度高值聚集区分布于长江沿线及支流水系。时空扫描分析发现现有螺环境中感染性钉螺在4处区域存在时空聚集性。结论安徽省现有螺环境存在时间长久,仅靠药物难以消灭,必须结合环改灭螺。现有螺环境的活螺密度存在空间聚集性,部分聚集区也是近年的高风险区域。时空扫描分析发现的历史上感染性钉螺聚集分布的区域中,部分环境流行因素和人畜感染的风险仍然存在,还需将其作为重点防控区域。  相似文献   

14.
基于MapX和GPS血防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基于MapX控件和GPS的适用于基层血吸虫病防治部门的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方法以全区血防工作为平台,每年春季查螺时,使用卫生部统一配发的GPSMAP76型手持式全球定位系统(GPS)采集钉螺环境地理资料;使用江宁区行政区划地图制作电子地图;以Visual Basic为开发平台,基于MapX、MSComm控件和ACCESS数据库软件,集成GPS开发基层血吸虫病防治GIS软件;将电子地图和螺情等资料导入到该系统中。结果利用GPS和GIS开发钉螺分布GIS软件,将现场测量的GPS数据转换到本系统后,能准确地计算出每个有螺环境的面积,方便简捷地打印出各个有螺环境的分布图。设讨一了日常基层血防资料的录入、管理、统计、分析功能,能形成多种报表:结论此软件适用于基层血吸虫病防治单位,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各种信息的采集、储存、查询、分析变得简捷准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 (GIS)分析江苏、安徽、江西 3省血吸虫病疫情空间分布规律。 方法 收集 3省近 2 0年的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数据 ,建立 GIS空间数据库。在 Arc View3.x,S- PL U S及 Spatial Statistics软件 (模块 )支持下对建立的血吸虫病 GIS数据库进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结果 安徽及江西省血吸虫病患者总数及钉螺总面积不同代表年份中 ,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总体上钉螺分布的相关系数 (Moran′I )大于患者的相关系数 ,并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江苏省钉螺总面积具有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 ,其空间聚集性显著高于血吸虫病患者数 ,两者间缺乏空间聚集性。 结论 空间自相关分析可用于血吸虫病患者、钉螺分布的地域聚集性的研究 ,以揭示该病的分布规律和流行态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钉螺监测数据,了解血吸虫病流行区螺情变化情况,为钉螺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和三峡库区潜在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按照不同流行类型开展螺情监测.其中流行区监测点采用系统抽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安徽省钉螺分布时空特征,为全省钉螺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新发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等钉螺分布指标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实有和新发钉螺面积进行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及时空扫描等分析,探索安徽省钉螺聚集与扩散高风险区。结果 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逐渐降低。2020年全省实有钉螺面积26 238.85 hm2,主要分布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各年份间新发钉螺面积波动较大,2016年最高(1 287.65 hm2);2020年在池州市贵池区新发现1.96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分布具有空间聚集性(Z = 3.00 ~ 3.43,P均 < 0.01),热点主要集中在湖沼型流行区并沿长江南岸分布;冷点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2011—2020年安徽省新发钉螺面积分布在整体上不存在空间聚集性(Z = -2.20 ~ 1.71,P均> 0.05),局部呈散点分布。标准差椭圆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分布相对稳定,与长江流向一致;新发钉螺面积分布重心逐渐从长江安徽段下游向上游移动。时空扫描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两个高值聚集区以从长江安徽段下游到中游的顺序出现;新发钉螺面积两个高值聚集区聚集时间和范围类似,均分布在山区。结论 2011—2020年安徽省钉螺分布呈空间聚集性,存在向长江南岸、上游聚集的趋势,但山区钉螺扩散问题亦不容忽视,需加强对山区和长江沿岸新发钉螺孳生地的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