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胸段硬膜外阻滞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围术期心肌酶及心电图ST段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行OPCAB患者按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为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对照组为单纯全麻组,在麻醉诱导前(T0)、术后1 h(T1)、24 h(T2)、48 h(T3)4个时间点抽取血样测定血浆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值并记录患者1~7d心电图ST段的动态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经过及术后恢复顺利,无一例转为体外循环.术前两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CK、CK-MB、cTnI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明显降低(P<0.05).心电图监测显示观察组术后ST段抬高导联数3 d内较术前均有所增多,在术后第4天开始下降,术后第7天已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对照组各时间点增多均较观察组更明显,在第5天开始下降,但一直较术前高(P<0.05).术后两组各时间点ST段下移的导联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为OPCAB围术期心肌提供良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食管癌合并高血压患者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58例限期手术的食管癌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A组)和全麻组(B组),每组29例。分别测定麻醉前、气管插管时、胸腔探查时、术毕拔管时血浆皮质醇、胰岛素、血糖水平及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A组与麻醉前比较血浆皮质醇、胰岛素、血糖、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麻醉前及同时段A组比较,血浆皮质醇、血糖及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与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8例(27.59%)心肌缺血患者在术中有5例ST段及T波有所改善;B组6例(20.69%)术中均无改善,且有2例术前无心肌缺血术中出现ST段、T波改变。A组术中芬太尼、丙泊酚用量比B组少(P〈0.05),且苏醒快。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能减轻食管癌合并高血压患者手术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酶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老年开胸手术病人38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全麻组(G组)与硬膜外复合全麻组(C组)。于麻醉前、术毕、术后6h、24h、48h采血检查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cTnT的浓度。结果 两组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组CK、AST、LDH在术毕及术后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cTnT在术后显著高于麻醉前(P〈0.01)。C组除CK在术毕24h高于麻醉前外(P〈0.01),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CK、AST在术毕及术后6h显著低于G组(P〈0.05),LDH在术后6h显著低于G组(P〈0.05).而cTnT在术后6h、24h及48h均显著低于G组(P〈0.05)。结论 硬膜外复合全麻比单纯全麻更能减少患者围手术期心肌的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冠心病患者开胸手术心肌氧耗和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合并冠心病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ASAⅡ-Ⅲ级,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CA组)和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加全身麻醉组(GEA组),每组各25例。术中以HP多功能监测系统连续监测无创血压、SaO2和HR变化,于麻醉前、硬膜外注药后20min、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完毕即刻、术毕、拔管完毕即刻、拔管后30min,记录收缩压(SBP)、HR及两者乘积(RPP),应用ST—T自动分析监测系统监测ST段及T波变化。结果 GA组在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完毕即刻、拔管完毕即刻、拔管后30min,SBP、HR、RPP均有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A组在硬膜外注药后20min及其以后各时间点ST段及T波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 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开胸手术能降低心肌氧耗,改善心肌缺血,有助于降低围手术期冠心病患者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全麻复合不同浓度胸段硬膜外阻滞(TEA)应用于上腹部大手术患者的优缺点,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60例ASAI-Ⅱ级拟行上腹部大手术患者,分为A、B、C组,每组20位患者,术中A组每60分钟硬膜外给予0.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10ml,B组每60分钟硬膜外给予0.25%的罗哌卡因+0.5μg/m1舒芬太尼10ml,C组每60分钟硬膜外给予10ml生理盐水。分别监测人手术室基础值、全麻诱导前、麻醉诱导插管后、切皮后、手术结束后、气管拔管后各时刻患者的MAP、HR血流动力学参数,观察各组全麻药用量情况,记录3组手术结束后到气管拔管的时间。结果A、B组病例麻醉效果满意,在气管插管后、切皮后、腹腔探查、气管拔管时段较C组循环波动小(P〈0.05),血流动力学较稳定,而A、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维持期间,A、B组BP和HR较C组相比在低位运行,但均在正常范围。A、B组较C组全麻用药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苏醒质量高,无烦躁、切口疼痛等不适。结论全麻复合0.5%、0.25%浓度罗哌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较单纯全麻能有效减轻围麻醉期的应激反应,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麻醉过程平稳,术毕苏醒快,并发症发生率少,术中全麻药用量少,在上腹部大手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较理想麻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单纯全麻与联合硬膜外阻滞对胃癌手术应激反应的情况。方法 选择40例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全麻(G)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GE)两组,均为20例,分别于T0(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插管后)、T2(切皮后)、T3(手术探查后)和T4(术毕拔管后)的测定SBP、DBP、MAP、HR及血糖BG。记录麻醉前用药、术毕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结果 手术过程中GE组BP基本稳定,G组有波动,手术结束时两组趋近,但SBP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GE组T1、T2和T3时HR明显比G组低(P〈0.05或P〈0.01),T4时相近。随手术进展两组BG均缓慢升高,T3、T4时G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GE组(P〈0.01)。结论 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能减轻胃癌手术患者围术期的不良应激,并能保持围术期生理功能的平衡,是胃癌手术较适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胆囊切除术病人6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成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M组)和单纯全麻组(N组),每组30例。持续监测MAP、HR、SpO2和PETCO2,分别于麻醉前(T1)、气腹前5min(T2)、二氧化碳气腹(压力达12mmHg)后10min(T3)、放气后5min(T4)抽静脉血测定糖(Clu)和血浆皮质醇(Cor)。结果单纯全麻组在T3时MIP、HR、Clu和Cor均明显高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P〈0.05),两组T3时PETCO2均高于T1和T2时(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麻相比可有效抑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8.
罗小玲  房先杰  黄琴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2):1724-1725
目的 探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的麻醉效果,并与静吸复合全麻比较.方法 60例ASA 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组(Ⅰ组,n=30),单纯全麻组(Ⅱ组,n=30).记录麻醉前(T0)、CO2气腹前5 min(T1)、CO2气腹(压力达15 mmHg)后15 min(T2)、30 min(T3)、术毕10 min(T4)5个时点的MAP、HR、PETCO2的变化,两组麻醉维持用药量,术后恢复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Ⅰ组T1~T3时MAP、HR明显低于Ⅱ组(P<0.01),麻醉维持期Ⅰ组异氟醚、丙泊酚、维库溴铵用药量均显著少于Ⅱ组(P<0.01),Ⅰ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显著短于Ⅱ组(P<0.01).结论 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效果确切、术中循环功能稳定、术后恢复质量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直接PCI治疗的AMI患者106例,将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或者无糖尿病病史但入院时第1次随机血糖≥7.8mmol/L者列为高血糖组(49例),其余患者列为正常血糖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梗死相关动脉(IRA)的TIMI血流分级、术前及术后各导联ST段抬高的平均值、术后ST段回落程度及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高血糖组发病到就诊的时间长(P〈0.05),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正常血糖组高(P〈0.05);两组PCI术后60min各导联ST段抬高平均值及术后ST段回落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多支血管病变、弥漫性病变比例较正常血糖组高(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 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或入院后随机血糖升高的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后的心肌灌注较差,进而影响心功能,增加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开胸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50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A组为全凭静脉麻醉组,B组为全麻联合胸段硬膜外阻滞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切皮前(T2)、手术30min(T3),手术1h(T4)、手术2h(1.5)抽取血样,所采血样分别送检生长激素(GH)。结果两组患者血清GH含量从T1时间点开始随着麻醉和手术进行逐渐升高并于T4时间点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GH血清含量A组T3〉B组亿,A组T4〉B组T4,A组T5〉B组T5(P〈0.05)。结论全麻联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可明显减轻术中应激反应,是一种在临床上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孙红 《职业与健康》2008,24(19):2095-2097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与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的关系,以及预测慢性心衰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108例慢性心衰患者和38例健康人分别测定血清cTnI浓度、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水平,彩色多普勒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EF)。结果CHF组血清cTnI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TnI阳性组血清CK、CK—MB均高于cTnl阴性组,但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nI阳性组EF值显著低于cTnI阴性组(P〈0.05)。结论血清cTnI浓度与CHF患者心功能具有显著相关性。CTnI作为评价心力衰竭的一项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好的指标,cTnI水平可反映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能较好反映出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对临床预后具有一定的的预测价值,可作为评估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变性白蛋白(IMA)测定在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9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及106名健康人血清IMA测定。同时在uA患者入院后12h内不同时间段测定cTnI、CK、CK—MB。结果uA组IMA(89.9±10)U/ml显著高于对照组(60.2±8)u/ml,P〈0.05。距发病〈2hIMA阳性率(33.3%)显著高于cTnI(4.0%)P〈0.005;4h阳性率(40.6%)显著高于cTnI、CK—MB、CK(13.5%,8.3%,5.2%,P〈O.01);8~12hIMA阳性率(47.9%)高于cTnI、CK—MB、CK(29.2%,19.8%,17.7%,P〈0.05)。结论血清IMA诊断心肌缺血优于cTnI及心肌酶学.是较敏感和特异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简易智能状态检查法(MMSE)行神经心理学的测试和采用Newman的方法,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无明显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排除有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史或服用相应药物老年患者150例,随机分硬膜外组和全麻组,硬膜外组又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腰-硬膜外麻醉两亚组;全麻组随机分为全身麻醉、全身-硬膜外复合麻醉、全身-腰硬膜外复合麻醉三亚组,每组30例。记录患者麻醉前、术后6h、6d的MMSE评分、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结果所有组MMSE评分在术后6h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和硬膜外麻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硬膜外组中各亚组比较无统计学无差异(P〉0.05),全麻纽中各亚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h全麻组和硬膜外组POCD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组中各亚组比较无统计学无差异(P〉0.05).全麻组中各亚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麻和硬膜外组及其各亚组术后6d的MMSE评分和术前无差别.POCD发生率无差别(P〉0.05)。结论老年患者硬外麻和全麻术后早期都可发生POCD,全麻患者较硬外麻患者术后6h的POCD发生率高和MMSE评分低,木后6d不同的麻醉方法对POCD发生的影响和MMSE评分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吗啡和曲马多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卵巢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方法卵巢癌患者40例,均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下行卵巢癌根治术,术毕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I组为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II组为吗啡复合罗哌卡因,分别于麻醉前、手术2h、术后24、48h、术后72h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NK细胞。结果2组cD4+、CD4+/CD8+、NK细胞在手术2h降低(P〈0.05),CD3+在术后24h降低(P〈0.05),术后48hII组上述指标仍较低,而I组已恢复至麻醉前水平,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72h2组上述指标均恢复至麻醉前水平,2组CD8+术后各时点与麻醉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卵巢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较吗啡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局麻、硬膜外麻下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8月-2014年3月诊治的87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和病情等选择不同术式,其中23例行局麻下疝修补的患者作为局麻组,36例硬膜外麻下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患者作为硬膜外麻组,28例行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的患者作为腹腔镜组。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率等指标。结果:三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以硬膜外麻组时间最短,腹腔镜组时间最长(P〈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局麻组最短,硬膜外麻组最长(P〈0.05);总住院时间以腹腔镜组最短,局麻组最长(P〈0.05);术后疼痛时间以腹腔镜组最短,局麻组最长(P〈0.05);住院费用以腹腔镜组最高,局麻组最低(P〈0.05);三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无近期复发病例。结论:三种术式各有最佳适应证和优缺点,应个体化选择疝修补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非同期队列研究方法,将临床路径实施后设为路径组(71例),临床路径实施前设为对照组(67例),观察两组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和住院各分项费用变化情况。结果路径组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分项费用中,路径组药费、床位费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分项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路径的实施可降低住院时间及部分住院费用,对规范医疗行为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丘  刘英  许方荣 《现代保健》2014,(25):10-12
目的:探究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来本院接受非心脏手术治疗的240例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全身麻醉静脉镇痛组和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镇痛组各120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6 h内的疼痛程度、神经精神功能以及术前、术后7 d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中的ECG、BP、HR、SpO2均在正常范围,无显著差异;术后36 h内,每隔12 h进行1次的VAS评分结果显示,全身麻醉静脉镇痛组的镇痛效果均明显优于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镇痛组(P〈0.05);通过两组手术期MMSE评分比较,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镇痛组术后12、24、36 h的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全身麻醉静脉镇痛组(P〈0.05);两组术前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数量均为0,而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镇痛组术后7 d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全身麻醉静脉镇痛组(P〈0.05)。结论:老年人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还需更深入的研究不同麻药、不同麻醉方法和镇痛方法对老年人术后精神和神经方面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6例,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治疗组在常规标准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替罗非班治疗,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 μg/kg,继之以0.15μg/(kg·min)静脉泵入24 ~ 48 h,对照组采用常规标准治疗.比较两组术后60 min心电图ST段回落率,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术后4周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死亡)及出血发生情况.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 治疗组术后60 min ST段完全回落45例(93.8%,45/48),对照组为35例(72.9%,35/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血管TIMI血流≥3级的发生率治疗组为95.8%(46/48),对照组为75.0%(36/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分级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急性STEMI患者225例,根据入院时心电图QRS波群形态进行心肌缺血分级并分组:Ⅱ级缺血组135例,Ⅲ级缺血组90例.两组患者在发病12 h内均行溶栓治疗,观察心电图ST段变化及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Ⅲ级缺血组人院时ST段抬高幅度(ΣST)大于Ⅱ级缺血组[(0.84±0.57) mV比(0.44±0.35) mV],溶栓后2hΣST仍大于Ⅱ级缺血组[(0.50±0.23) mV比(0.11±0.06) m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级缺血组溶栓后2hST段回降≥50%的比例低于Ⅱ级缺血组[56.7%(51/90)比83.7%(113/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级缺血组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MB)峰值高于Ⅱ级缺血组[(363±105) U/L比(212±97)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级缺血组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8.9%(17/90),高于Ⅱ级缺血组的11.1%(15/13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入院时ΣST、Ⅲ级缺血是急性STEMI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因素,而Ⅲ级缺血的预测意义最强(OR=0.185,P=0.000).结论 急性STEMI患者入院时心电图呈Ⅲ级缺血,溶栓后易出现ST段回降不良,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