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三尖瓣置换术(TVR)的手术指征、瓣膜选择及术后抗凝治疗方法.方法 1998年5月至2008年1月,共有70例患者接受TVR,其中风湿性心脏病患者59例.手术包括:二尖瓣置换术(MVR)+TVR 37例,MVR+主动脉瓣置换术(AVR)+TVR 18例,TVR 13例,TVR+AVR 2例.全部患者自术后2 d开始采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结果 术后3例患者因低心排血量死亡,死亡率4.3%.1例发生Ⅲ度房窒传导阻滞,1例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发症率7.1%.随访59例,随访率88.1%,平均随访(3.6±5.2)年,共243.5人年.1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死亡;远期死亡率0.4%人年.5例患者出现一般性出血,出血率2.1%人年.1例发生脑梗死,1例因三尖瓣血栓形成再手术,栓塞率0.8%人年.门诊随访INR均值1.87±0.68.患者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Ⅰ~Ⅱ级52例,Ⅲ级7例.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三尖瓣病变严重者应行TVR;双叶机械瓣膜应用于TVR效果满意;TVR术后抗凝治疗强度尚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2.
三尖瓣再次手术1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三尖瓣再次手术的治疗效果及经验.方法 2002年至2006年,收治14例三尖瓣再次手术病人,其中三尖瓣成形术后再次出现关闭不全12例,三尖瓣置换术后人工瓣膜功能障碍2例.结果 再次实施三尖瓣成形术5例,三尖瓣置换术9例.死亡2例,余者治愈出院.10例随访2~40个月,1例心功能Ⅲ级,余者均为Ⅰ~Ⅱ级.结论 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效果确切,手术死亡与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围术期心、肾功能衰竭有关.  相似文献   

3.
继发性三尖瓣反流危险因素分析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左心瓣膜置换术后继发性三尖瓣反流(TR)的危险因素,探讨手术方法,降低TR发生率。方法1987年1月至2005年12月,资料完整并获得随访的左心瓣膜置换术病例290例,其中单纯左心瓣膜置换217例,左心瓣膜置换并三尖瓣成形73例,73例中31例行DeVega成形术(A组),32例行Dacron补片条三尖瓣成形术(B组),10例行自体心包片加宽三尖瓣前瓣成形术(C组)。使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Fischers精确概率法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评估单纯左心瓣膜置换术后继发性TR的危险因素,随访观察三尖瓣成形术(TVP)后病人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肺动脉压(PAP)及三尖瓣反流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心房纤颤、巨大左房、左心瓣膜病病程长、左心功能低下(LVEF〈0.50)、右房增大(≥50mm)、三尖瓣风湿性病变及单纯二尖瓣病变是继发性TR进行性加重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心房纤颤、巨大左房、左心瓣膜病病程长及三尖瓣风湿性病变是继发性TR进行性加重的危险因素;远期随访显示,B组心功能改善明显优于A组,TR程度明显低于A组,C组术后无1例发生TR。结论对术前伴有心房纤颤、左房增大、左心瓣膜病病程长、三尖瓣风湿性病变者,术中应仔细检查三尖瓣的功能状态和瓣环大小,以决定是否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对于三尖瓣瓣环扩张者,Dacron补片条三尖瓣成形术亦是治疗继发性TR的经济而有效方法;对于三尖瓣瓣环不扩张、前瓣较小的TR者,适宜采用自体心包片加宽前瓣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TR)发生的可能机制以及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结果.方法 56例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发生TR行再次瓣膜手术的病人,10例人工瓣膜功能正常(A组)者中行二尖瓣置换(MVR)4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DVR)6例;46例人工瓣膜功能障碍(B组)者中MVR 36例,主动脉瓣置换(AVR)4例, DVR 6例.在A、B两组中,46例第1次手时三尖瓣未见明显异常,10例第1次手术时已行DeVega三尖瓣成形(TVP),第2次手术时发现缝线断裂3例,缝线撕脱7例.56例TR病人再次手术时9例行三尖瓣替换(TVR),其中6例三尖瓣呈风湿性改变;47例行TVP.结果 TVP和TVR各死亡1例,病死率3.6%.5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132个月,平均(79.4±34.8)个月.8例TVR病人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46例TVP者40例为轻度TR,5例出现中度TR,仍需强心、利尿药维持,1例再次出现重度TR.结论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TR可能与持续肺动脉高压、右心室不可逆损害、三尖瓣风湿性病变、左心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持续心房纤颤有关.重度功能性TR和三尖瓣风湿性病变者行TVR的疗效可靠.随访发现部分TVP病人功能性TR仍有逐渐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左心瓣膜置换术后晚期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TR)的发生机制、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风心病左心瓣膜置换术后5~16年出现重度TR病人3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右心衰竭表现,左室射血分数(LVE)0.52±0.05,肺动脉收缩压(37.6±7.8)mm Hg.经右胸前外侧切口或正中切口再次手术行三尖瓣置换(TVR)25例,改良DeVega环缩术4例,带环成形术8例.结果 术后住院死亡4例,其中死于呼吸衰竭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和肾功能衰竭各1例.随访2个月~10年,死于右心衰竭3例,严重心律失常1例;生存的25例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晚期重度TR与肺动脉高压持续存在、风湿性三尖瓣病变、初次未作三尖瓣环缩术或方法不确实等有密切关系.左心功能良好、右室收缩功能无严重损害,无严重肺动脉高压是再次手术的指征,并主张尽早行TR纠正术.保留全瓣结构行三尖瓣置换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影响术后长期疗效仍是右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6.
选择性三尖瓣成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报告6例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患者在行二尖瓣或双瓣膜置换的同时行选择性三尖瓣成形的经验。5例患者经8~32个月随访,效果较满意。选择性三尖瓣成形术是一种新的成形方法,其优点为,(1)操作简便;(2)可有效地缩小扩大最显著部分的瓣环;(3)不缩小瓣叶面积;(4)心房内不遗留异物环等。文中详细介绍了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349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的死亡原因,以期进一步提高治疗水平.方法 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2349例心脏瓣膜病病人接受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MVR)133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7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同期置换术(DVR)736例,三尖瓣置换术(TVR)9例.结果 早期病死率1995年至1999年6.81%,2000年至2004年3.22%,2005年至2007年2.82%.全组总早期病死率3.40%.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早期死亡的原因主要是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心律失常、肺部感染、脑血管意外、左室破裂和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20例单纯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47.60±12.28)岁.患者采用双腔气管插管,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胸骨旁第3肋间切口,腋前线第4肋间置入阻断钳阻断升主动脉,完成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 全组无死亡,1例因主动脉吻合口出血转为前正中开胸行升主动脉置换术,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19例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平均体外循环(124.00±39.83)min,主动脉阻断(97.21±33.17) min,气管插管(13.55±3.87)h,术后ICU停留(16.34±3.82)h,术后平均住院(6.63±1.45)天.未输血患者13例.平均切口长度(4.73±0.54)cm.术后复查无瓣周漏,无瓣膜功能障碍.电话或门诊随访,l例因脑梗塞死亡,余19例均恢复良好,没有瓣周漏,心功能Ⅰ级.结论 采用股动、静脉插管技术建立体外循环,右胸第3肋间微小切口完成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出血、输血少,美容效果好,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三尖瓣替换术后易因血栓形成等引起急性人工瓣失灵。此情况需紧急手术,否则可危及患者生命。作者报告阜外医院外科经再次行瓣膜替换术抢救四例成功的经验,并就本病的诊断,手术技术和瓣膜的选择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2261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临床结果与随访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1  
目的 总结 2 2 6 1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结果与随访。方法  1977年至 2 0 0 0年间 ,2 2 6 1例病人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手术。男 12 0 6例 ,女 10 5 5例。年龄14~ 6 9岁 ,平均 (43 73± 9 2 9)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 2 0 6 2例 ;术前心功能 (NYHA)III~IV级者 136 4例。4 6例为二次瓣膜置换 ,39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胸部正中纵劈胸骨 2 173例 ,胸部正中部分纵劈胸骨或右侧腋下小切口 88例。全部切除二尖瓣者 1978例 ,保留后瓣者 16 4例 ,保留前瓣者 6例 ,保留全瓣者 91例。 4 99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 ,5例同期行三尖瓣置换。共置换人工心脏瓣膜 4 5 2 7枚。结果 手术死亡率为 2 6 5 % ,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 10 30 %。术后总随访率为 88 80 % ,实际生存率在术后第 5、10、15年时分别为 (95 .76± 0 .70 ) %、(92 .90± 1.6 4 ) %、(74 .32± 16 .6 7) %。结论 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联合瓣膜疾病的可靠、有效手段 ,尤其近年手术结果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1003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例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手术在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进行,其中单纯二尖瓣置换术(MVR)555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置换术(BVR)27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39例,三尖瓣置换术(TVR)26例,三瓣置换术10例。全组病人按≤40岁、41—59岁、≥60岁分为3组,分别为152、572、279例。结果975例(97.2%)恢复出院,死亡28例(2.8%)。3组死亡率分别为3.3%,1.7%,4.7%。死因分别为呼吸循环衰竭1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0例、室性心律失常5例、肾功能衰竭2例。发生各种并发症74例次。结论瓣膜置换术是治疗瓣膜病变的有效手段,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改进和完善体外循环技术,加强术中心肌保护,不断改进和提高手术技巧,尽量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能减少瓣膜置换术的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疗效。主动脉瓣置换时应尽量去除钙化的瓣叶,置入大一号的瓣膜,减少跨瓣压差,有利于左室重构。术中应常规探查三尖瓣,对瓣环明显扩大的病人予以三尖瓣成形术。心脏大的病人尤应注意围术期电解质的变化,防止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生物瓣的术后抗凝较机械瓣方便,并发症也少,应提高生物瓣的应用比例。围手术期处理得当,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老年病人术前合并症多、病情重,应加强围手术期监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生物瓣二尖瓣单瓣置换后的远期疗效。方法  16 6例使用广东I型猪瓣(GD I)行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单瓣置换病人中男 79例 ,女 87例 ;平均年龄 (2 9 4± 9 9)岁。按年龄分为第1组 (<30岁 ) 84例 ,第 2组 (≥ 30岁 ) 82例。 76 3 %的病人为房颤心律 ,6例术前有脑梗塞病史 ,98%的病人术前心功能为NYHAIII~IV级。结果  14年累计生存率 (5 2 5± 7 0 ) %。术后 90 %心功能恢复至I~II级。晚期 89例出现瓣衰坏 ,5 9例再手术 ,13年累计瓣膜未衰坏率为 (15 5± 4 3) % ,其中第 2组衰坏率较低。衰坏瓣膜病理改变为严重瓣膜钙化并瓣叶撕裂 ,右冠瓣病变较重。 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 ,1例脑梗塞。结论 GD I猪瓣能有效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 ,改善病人心功能。病例选择应为老年病人。生物瓣膜衰坏率较高 ,制作工艺有待改进。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中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1978年至 2 0 0 1年 12月 ,行瓣膜置换手术 2 14 1例 ,同期随访 16 81例 ,计 80 2 1 1人·年 ,平均 4 77人·年。通过回顾病因、手术方式、瓣膜类型等因素 ,观察术后病人心功能改善情况 ,病死率及并发症等 ,采用t检验 ,多因素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  92例死亡。总体生存率 5年为 (92 3± 2 2 ) % ,10年生存率为 (90 1± 2 7) %。并发症有血栓栓塞、机械瓣膜功能障碍、瓣周漏、溶血、机械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后心功能 (NYHA)与术前比较有明显的提高。结论  1.机械瓣置换术后中远期疗效满意 ,病死率及并发症均较低 ;与术前心功能和手术种类直接相关 ;2 .使用保留瓣下结构及三尖瓣成形术对术后心功能恢复有明显效果 ;3.术中良好心肌保护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双瓣膜置换术中细小主动脉根部的扩大成形(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一种双瓣膜置换术中扩大细小主动脉根部的手术方法和结果。方法7例双瓣膜置换术中细小主动脉根部(瓣环直径17~20mm)者,将斜行的主动脉切口经左、无冠窦交界呈倒“Y”形向二尖瓣前叶切开,切除二尖瓣叶时保留3~5mm宽的前瓣叶组织,补片扩大主动脉瓣瓣环后植入人工瓣膜。结果7例扩大主动脉瓣环直径4~7mm,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分别植入21~23mm和25~27mm人工机械瓣。无手术死亡,1例二次开胸止血。随访1~26个月,病人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双瓣膜置换术中的细小主动脉根部,Manouguian法不能有效扩大主动脉瓣环时,该术式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5.
5066例瓣膜手术的围术期临床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安贞医院1993~2004年5066例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资料,探讨我国瓣膜外科围术期临床特点。方法利用自行研发的心外科专业数据库,将所有病例资料依据手术种类、心脏大小、心功能及EF值变化、手术相关数据(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带管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并发症)、病死率、并发症分布等进行分组,应用t检验和X^2检验来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全组手术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8.2%,总病死率4.6%。统计显示,病人平均年龄逐年升高;风湿性心脏病仍是病因的构成主体,但近5年来退行性病变、黏液性病变比例明显增加;围术期病死率近年来已稳定在3%~4%。结论瓣膜外科年龄构成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围术期应针对老年病人特点进行管理;EF值在不同病理改变的瓣膜病中,对围术期病死率的影响意义并不相同;应重视瓣膜成形技术的开展;应加强对专业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三尖瓣置换治疗Ebstein心脏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确定Ebstein畸形病人瓣膜转换术的手术适应证。方法 31例5~46岁病人,其中10例曾接受过修复术,全部手术均在全麻体体外循环下完成,4例心脏不停跳。分别转换生物瓣2枚,国产人工机械瓣膜13枚和进口人工机械瓣6枚;同时对其他合并畸形进行修复。结果 体外循环转流时间56~136min,27例主动脉阻断时间29~83min。12例病人手术结束时直视下测压,右心房压15.8/7.5minHg(  相似文献   

17.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针对我国瓣膜病人的特点,对比研究换瓣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方法1998年2月至6月对115例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病人进行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的对比研究。结果换瓣手术后病人体力活动能力较手术前明显改善,尤其户外活动能力较手术前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增强。手术后84%病人恢复患病前的心情,其术后的孤独、压抑、焦虑和紧张评分较术前明显减低,性生活和脾气急躁较术前也明显改善。术后病人的家庭生活、社会关系及工作生活等方面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0)。64%有瓣膜相关损害的病人认为在当地购买抗凝药物不方便,而无并发症病人仅为39%,两组有明显差异(P=0.034);担心服用抗凝药物导致出血方面,有并发症病人肯定回答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病人(86%对55%,P=0.006)。结论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可显著改善心脏瓣膜病病人生活质量。应降低人工瓣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Ebstein心脏畸形139例手术治疗经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总结Ebstein心脏畸形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6月至2000年1月手术治疗139例Ebstein心脏畸形病人。其中行三尖瓣成形、房化右心室折叠和三尖瓣环DeVega成形111例,三尖瓣置换术27例,右心室发育不全行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ETCPC)1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12例(8.6%);近10年手术死亡率降至3.3%。成形组中10例再次行瓣膜置换术,均生存。结论:对Ebstein心脏畸形应根据其美丽解剖特征选择手术方案,轻型可选用三尖瓣成形术;中间A型可选用成形术,中间B型应慎重选择成形或瓣膜置换术;重型选用瓣膜置换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