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角膜地形图引导的透明角膜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将119例(130只眼)白内障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循规性散光组,C组为逆规性散光组;A、B两组行上方透明角膜切口,C组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比较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情况。结果A、B、C三组术后90d平均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分别为(0.64±0.65)D、(0.75±0.58)D和(0.69±0.55)D,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角膜散光度A组较术前增加0.07D,B、C两组较术前减少0.34、0.37D,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透明小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角膜散光度小,角膜地形图可准确反映角膜曲率变化,对指导术前角膜切口位置的选择及评价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白内障超声乳化不同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垂仁  江玲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2):3378-3379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不同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加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患者176例,随机分成二组,Ⅰ组采用2.8~3.5 mm直线型巩膜隧道切口,Ⅱ组用2.8~3.5 mm的透明角膜切口,分别观察1周、2周、1月、3月、6月二组病例的裸眼视力,手术源性散光等情况.结果术后不同时期两组病例的裸眼视力≥0.5的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角膜源性散光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2.8 mm~3.5 mm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在早期可较透明角膜切口取得较好的屈光稳定值,同时增加了切口的安全性,从长远来看,则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3.
4.
史林 《河北医药》2005,27(2):140-141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是由Kelman在1996年经过不断探索和改进后,第一个完成的使用超声乳化技术用于白内障的囊外吸除术。它克服了早期冷冻摘除白内障囊外摘除切口大的缺点,历经20余年眼科界同仁的努力,逐渐形成了由电子计算机控制,集超乳、灌注于一体的全新的眼用超声乳化系统在眼科界得到了日趋广泛的应用,尤其在近年来得到了更为迅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水肿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术后角膜水肿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0例(60眼),观察术后1~3 d角膜水肿的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60眼中共发生角膜水肿13眼,发生率为21.67%;单因素分析显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水肿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晶状体核硬度、糖尿病史、眼部手术史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水肿的发生与晶状体核硬度、抗青光眼手术史相关(P<0.05)。结论 :高龄、晶状体核硬度程度高、合并糖尿病、抗青光眼手术史患者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水肿发生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及修复状况。方法选取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08例,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观察手术前后不同时期的角膜内细胞密度及细胞形态,分析细胞损伤及临床修复的特点。结果手术前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形态与术后1周、1个月存在明显差异(P<0.05),与手术后3个月、6个月差异不大(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患者细胞形态及细胞功能在术后2个月左右损伤较为严重,3个月时基本恢复正常,半年后可以达到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技术要点。方法  96例 (12 0眼 )作巩膜隧道切口 ,连续环形撕囊 ,弹性法拦截和劈裂法碎核、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 成功完成连续环形撕囊 6 5眼 (5 4 2 % ) ,顺利乳化晶状体核 10 4眼 ;术后 1个月矫正视力 <0 5者 19眼 (15 8% )、0 5~ 0 8者 78眼 (6 5 % ) ,≥ 1 0者2 3眼 (19 2 % ) ;术中并发后囊破裂 14眼 (11 7% ) ,晶状体悬韧带 1/4象限断离 4眼 ,咬伤虹膜 3眼 ,晶状体核坠入玻璃体腔 1眼。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成功地连续环形撕囊和晶状体核超声乳化是白内障由囊外摘除向超声乳化吸除术转换过渡期最关键的技术障碍。  相似文献   

8.
王伟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309-31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水肿疗效。方法收集2009~2011年在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出现角膜水肿共79例(只眼),其中经中西医结合治疗41只眼,与经单纯西医治疗38只眼进行疗效对比。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中老年性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角膜水肿25只,青光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发生角膜水肿16只,分别治愈22、15例,好转2、1例,无效1、0例,有效率分别96%、100%;西医治疗组前者19只,后者19只,分别治愈10、13例,好转5、3例,无效4、3例,有效率分别78.9%、84.2%。经卡方检验得P<0.05,即两组治疗效果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切口下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患者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共80例,共96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上方(12:00w位)最3.0mm巩膜隧道切口,对照组在上方(12:00w位)最3.0mm透明角膜切口,两组均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并植入人工晶状体。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视力、散光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裸眼视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分别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d、术后30d和术后90d散光度数分别与小于对照组同期散光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巩膜隧道切口下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时对角膜损伤程度低,散光更小,手术更安全,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平行散光轴的3.2mm切口是否可以减少角膜散光。方法收集老年性白内障313眼,术中在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向上做3.2mm切口(使切口与角膜散光轴平行),记录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术前不同的散光程度,按散光低中高,深入分组探讨。结果313眼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较术前平均减少了约0.0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7,P=0.003);但其中术前角膜散光较小的102眼(角膜散光〈0.5D)平均只减少了约0.01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5,P=-0.223)。结论3.2mm平行角膜散光轴切口能够减少角膜散光,但在术前角膜散光较小的情况下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两种切口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61例,共计76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根据手术切口分为两组,38眼采用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为对照组,38眼采用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眼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裸眼视力和角膜散光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裸眼视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角膜散光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的临床疗效优于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术后视力恢复更好且角膜散光更小.  相似文献   

12.
13.
<正>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膜的散光常由循规散光向逆规散光转化[1],因此,在患有白内障的老年人中,有相当部分在术前就存在逆规散光。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  相似文献   

14.
张敬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6):100-100,103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围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总结82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患者的手术期护理,主要包括术前、术后护理和出院指导。结果:通过护理,82例患者均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结论:高质量的健康教育和良好的围术期护理能消除白内障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于瑞昌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高龄白内障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白内障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眼压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内皮细胞变异系数、细胞体积、细胞密度,术后第1天和第3天眼压、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眼压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内皮细胞变异系数、细胞体积、细胞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组内皮细胞变异系数、细胞体积高于对照组,细胞密度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天两组眼压、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治疗组眼压、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的临床效果良好,能使眼压在短时间内恢复,缩短住院治疗时间,改善角膜内皮细胞相关指标,迅速控制疼痛,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2年1月在该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4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治疗后,患者术后3个月的视力得到了明显改善,且眼压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1例出现一过性高眼压,仅出现角膜水肿3例(3眼),未经过特殊治疗均自行消失。结论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确切,可有效解除瞳孔阻滞,控制眼压,提高视力,且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治疗青光眼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陶茂林  唐丽 《安徽医药》2023,27(10):2027-2033
目的比较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病人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采用不同隧道长度切口角膜生物力学的差异。方法收集 2020年 10月至 2021年 11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 2型糖尿病病人 67例 67眼,行颞侧三平面透明角膜切口,按切口隧道长度分为两组:长隧道组(长度 ≥1.75 mm,<2.40 mm)共 33例( 33眼)。短隧道组(长度 >1.20 mm,<1.75 mm)共 34例( 34眼)。应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测量两组病人术术后 1d、术后 1周和术后 1个月的角膜生物前、力学参数,透,明角膜切口隧道长度通过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病人术后 1d进行测量。结果术前及术后 1d、术后 1周、术后 1个月两组眼压、中央角膜厚度、最大形变幅度、第一压平时间、第二压平时间、峰距、矫正眼压、第一压平时角膜硬度参数(stiffness parameter at applanation 1,SP-A1)及角膜生物力学指数( corneal biomechanical index,CBI)的总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术后 1d中央角膜厚度、 CBI[(长隧道组( 647.21±96.07)μm、0.58(0.10,0.82),短隧道组( 674.34±115.59) μm、0.50(0.23,0.80)]较术前[长隧道组:(564.03±29.45)μm、0.06(0,0.24),短隧道组:(553.19±29.54)μm、0.13(0,0.43)]均显著增大(均 P<0.05)术后 1个月两组中央角膜厚度及 CBI恢复至术前水平(均 P>0.05)。 l两组术后 1d第二压平时间及峰距较术前减少(均 P<0.05)、,在术后 1周及术后 1个月均比术后 1d增大(均 P<0.05)。两组术后 1个月及术后 1周最大形变幅度较术后 1d增大( P<0.05),SP-A1在术后 1个月及术后 1周较术后 1d及术前明显减小( P<0.05)。长隧道组与短隧道组术后 1d眼压[1.83(0.08,4.17)mmHg比 0.33(?0.50,1.83)mmHg]、第一压平时间[ 0.22(0.01,0.57)ms比 0.04(?0.09,0.23)ms]、第二压平时间[?0.47(?0.68,?0.21)ms比?0.22(?0.48,0.01)ms]及矫正眼压[ 0.6(?0.99,1.72)mmHg比?1.53(?3.80,?0.36)mmHg]的变化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 1周第二压平时间、峰距及矫正眼压的变化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透明角膜三平面切口的糖尿病病人,长隧道切口组比短隧道切口组角膜生物力学在早期变化更明显、角膜生物力学改变更大,角膜修复愈合更慢。同正常白内障病人一样,对于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病人而言,两组病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 1个月角膜硬度也较术前降低。  相似文献   

18.
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24例24眼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了24例24眼白内障患者应用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资料,包括超声乳化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视力、术后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丢失率。结果术中超声乳化时间为0.35~1.43m in。术中未见并发症,3眼术后角膜轻度水肿,后发性白内障4眼,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0.5者21眼(87.5%),≥1.0者14眼(58.3%)。手术源性散光术后1周、1个月分别为0.36D和0.21D,术前、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为(2325±261)个/mm2,(2190±243)个/mm2,内皮细胞丢失率10.1%,六角形细胞比率无明显变化。结论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显著改善患者视功能,组织损伤轻,手术性散光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白内障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别采用透明角膜切口和改良角巩膜切口的白内障患者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研究共纳入80例共90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根据手术切口的类型,将其分为两组:A组为透明角膜切口,40例共42眼;B组为改良角巩膜切口,40例共48眼。对患者术后的视力、散光及并发症情况等随访3个月,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采用透明角膜切口组的术后早期并发症均较采用改良角巩膜切口组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以后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改良角巩膜切口可能是一种更为理想手术切口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扭动模式超声乳化用于白内障吸除术的效果。方法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32例(184眼),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扭动模式(A组,92眼)和常规模式(B组,92眼)施行白内障吸除术。术前对核硬度分级。记录术中所用的超声时间及超声能量。并比较术后角膜透明程度及最佳矫正视力。结果两组均采用负压400mm Hg,流量40ml/min。A组超声能量为0-10%;B组超声能量为30%-40%,爆破模式。在Ⅰ、Ⅱ级核患者,A组术中所用的超声能量及超声时间分别为(7.4876±4.1235)%和(21.2722±16.0634)s,均明显少于B组的(10.3415±3.6663)%和(33.1488±20.3963)s(P<0.01);在Ⅲ、Ⅳ级核患者,A组术中的超声能量及超声时间分别为(12.1627±5.0797)%和(34.3961±19.7183)s,均明显少于B组的(14.8157±6.1555)%和(70.0784±37.0080)s(P<0.01)。与B组比较,A组Ⅲ、Ⅳ级核患者术后1、3d的角膜水肿较轻、最佳矫正视力更好(P<0.05)。结论扭动模式超声乳化较之常规超声乳化更为高效和安全,术后早期易获得理想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