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 5 8例胸腰椎骨折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的同时 ,用自制植骨推注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中后路植骨治疗 ,术后卧床 2~ 3周 ,腰背肌锻炼、腰围固定。结果 本组随访 2个月~ 2年 3个月 ,优良率达 81% ,全部患者均在术后 2~ 3周活动 ,无断钉、断杆、松动、椎体再压缩等并发症。评价有两个方面 :①影像学评价 :包括椎体高度的恢复 ,椎管侵占率的恢复 ,脊柱矢状面的Cobb角。 4 7例患者椎体骨折基本达到解剖复位 ,远期复查椎体高度无丢失情况。②神经功能和临床评价 :4 1例合并神经损伤的病人Franke评级平均提高 1 5 1级 ,脊柱无明显畸行 ,无严重腰痛和下肢疼。结论 RF、AF、SF椎弓根系统对胸腰椎骨折具有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作用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后路手术不加大创伤的同时 ,能即时增加椎体的骨容量和脊柱前柱的抗压稳定性 ,使病人能早期活动 ,减少内固定物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断杆 ,椎体再压缩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58例胸腰椎骨折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的同时,用自制植骨推注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中后路植骨治疗,术后卧床2—3周,腰背肌锻炼、腰围固定。结果 本组随访2个月—2年3个月,优良率达81%,全部患者均在术后2—3周活动,无断钉、断杆、松动、椎体再压缩等并发症。评价有两个方面:①影像学评价:包括椎体高度的恢复,椎管侵占率的恢复,脊柱矢状面的Cobb角。47例患者椎体骨折基本达到解剖复位,远期复查椎体高度无丢失情况。②神经功能和临床评价:41例合并神经损伤的病人Franke评级平均提高1.51级,脊柱无明显畸行,无严重腰痛和下肢疼。结论 RF、AF、SF椎弓根系统对胸腰椎骨折具有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作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后路手术不加大创伤的同时,能即时增加椎体的骨容量和脊柱前柱的抗压稳定性,使病人能早期活动,减少内固定物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断杆,椎体再压缩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4.
5.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胸腰椎新鲜爆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意义及其疗效。方法 :采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 ,结合椎管环形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新鲜爆裂骨折 76例。术前及不同随访时间行X线和CT检查 ,测量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值 ,比较植骨后椎体高度的恢复程度。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平均随访 13 .2个月 ,未出现植骨操作引起的神经血管并发症 ,伤椎椎体高度恢复并维持良好。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值与正常值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CT显示椎体内植骨块融合良好。结论 :胸腰椎新鲜爆裂骨折在后路椎管环形减压及内固定同时经伤椎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 ,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 ,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 ,预防术后椎体塌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并植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2月-2009年1月,对25例胸腰椎椎体骨折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伤椎一侧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并行伤椎植钉治疗。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28~63岁,平均46岁。损伤椎体:T10 1例,T11 2例,T12 8例,L1 6例,L2 6例,L3 1例,L4 1例。骨折根据Denis分类:爆裂型骨折14例,屈曲压缩型骨折11例。按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8例,D级7例,E级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 h~7 d,平均4.6 d。手术前后摄X线片测量骨折椎体相对高度及Cobb角恢复情况,通过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评价脊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1年CT及X线片示伤椎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骨折均愈合,无螺钉松动、断钉、断棒现象。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骨折椎体相对高度分别为56.8%±15.6%、91.2%±10.7%和89.6%±10.3%,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骨折椎体相对高度较术前恢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Cobb角分别为(18.2±2.6)、(7.5±1.4)、(8.7±1.1)°,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恢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16例有1~3级改善。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并植钉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满意,重建了椎体高度,增加了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具有防止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减少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同时后路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7年6月~2010年6月,采用后路伤椎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同时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7例,其中单椎体骨折17例,双椎体骨折6例,骨折脱位4例;按TLICS评分为5~9分,平均6.3分。载荷评分平均5.6分。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1标准分级。[结果]伤椎植骨及置钉均顺利完成,螺钉位置及稳定性良好,无切口感染,未出现脊髓神经症状加重现象。随访10~46个月,平均28.6个月,未见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脊髓神经功能除1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3级的恢复。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骨折椎体相对高度较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与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Cobb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同时后路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及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经椎弓根内固定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经椎弓根内固定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骨折部位经椎弓根后路环状或侧方减压,经椎弓根椎体前部用漏斗植骨,并用短节段螺钉内固定系统固定治疗45例,术后观察脊髓功能改善、椎体高度丢失及椎管内变化。结果平均随访19.5个月,脊髓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提高0~3级,椎体前缘高度增加47%,术后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22.6°恢复到3.1°。本组无断钉断棒、失稳,以及神经症状。结论经椎弓根内固定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及增强节段稳定性,降低高度丢失、后凸畸形及断钉断棒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中经伤椎椎纠根椎体内植骨36例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36例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中经伤椎椎纠根椎体内植骨手术经验。方法 手术中采取透视下经伤椎椎纠根钴孔直接撬拨复位并经此孔行椎体内植骨,以提高复位效果及骨愈合质量,结果 36例病人得到随访。X线及CT复查示骨折椎体复原率达到95%以上,椎管内有效矢经、横经达到正常;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0~12周,结论 该方法在于具有伤椎整复更充实与饮满;植骨后更符合骨愈合生理要求;神经通道减压列彻底,功能恢复更显著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经椎弓根植骨椎体成形结合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椎体成形结合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2003年3月-2008年6月经椎弓根自体骨混合(Osteoset)人工骨植骨椎体成形结合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获得平均3年随访的38例患者,对其影像学、神经功能和临床症状进行评价.评价标准:(1)影像学评价:包括椎体压缩率、椎管侵占率及脊柱矢状面Cobb′s角的恢复.采用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SNK-q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2)神经功能和临床评价: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S)分级标准进行分级,26例合并神经损伤,ASIS分级提高1级为改善.[结果]本组获得随访的38例患者,优良率达87%,患者均在术后2~3周早期离床活动,无断钉、断棒、椎体再压缩等并发症.术后椎体高度及生理弧度恢复满意,无1例出现神经症状加重.33例患者椎体骨折基本达到解剖复位,远期复查椎体高度无丢失情况.[结论]自体骨混合(Osteoset)人工骨植骨椎体成形结合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有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作用,可有效的消除伤椎的"蛋壳"效应,能即时增加椎体的骨容量和脊柱前柱的抗压稳定性,使病人能早期活动,减少内固定物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断棒、椎体再压缩等并发症,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132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总结分析 132例胸腰椎骨折病例的手术时机及后路椎管减压方式、椎体内植骨的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椎管环形减压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技术 ,治疗 132例胸腰椎骨折。分析不同手术时机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关系 ,以选择合理手术时机。测量伤椎椎管狭窄率 ,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值 ,确定椎管矢状径的恢复程度及伤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 ,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周左右手术的病例 ,其术中出血量与 8h以内和 1~ 7d组行t检验 ,结果P <0 .0 5 ,差异有显著意义。X片示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值术后与术前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而随访时与正常值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CT检查显示 ,术前伤椎椎管狭窄率平均 4 4 .7% ,伤椎椎管术后 1年左右出现椎管再塑形现象 ;再塑形的伤椎椎管管径与正常值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132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 33.5个月 ,其中 111例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 (ASIA)分级标准提高 1~ 3级 ;16例脊髓完全损伤患者部分神经功能有所恢复。结论 错过急诊手术时机的脊髓完全性损伤或无明显神经体征的病例 ,手术时机宜在伤后 2周左右 ;后路椎管减压应根据损伤情况采用不同方式 ,尽量保留脊柱的稳定性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 相似文献
12.
经椎弓根植骨在伴有骨质疏松的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评价经椎弓根植骨在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病例回顾分析,根据影像学及神经功能结果,比较单纯后外侧植骨与复合经椎弓根植骨的术后即时及随访1年半以后的临床效果。[结果]2种术式的术后即时效果无差异(P>0.05),椎体前缘高度均恢复达92%左右,Cobb′s角下降约12.5°。但晚期效果复合经椎弓根植骨远较单纯后外侧植骨好(P<0.01),单纯后外侧植骨随访1年半以后椎体高度及Cobb′s角的矫正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8.1%/6°),并有39.3%的内固定并发症率,而复合经椎弓根植骨未发现明显的矫正丢失及内固定并发症。但最终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经椎弓根植骨不但能复位骨折,重建椎体高度,更能提供脊柱即时及晚期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并发症,特别适合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节段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屈曲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5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Denis B型)患者行后路单节段经伤椎复位固定、经椎弓根伤椎打压植骨手术。测量术前术后Cobb角,计算伤椎高度恢复率,进行ODI评分,分析疗效。结果 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伤椎高度矫正率约95%,Cobb角由术前的14°~25°改善为术后的3°~8°。未出现内固定断裂、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单节段椎弓根固定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创伤小,仅固定1个运动节段;椎体内打压植骨有效解决椎体复位后产生的椎体内骨缺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将37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患者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前路组(11例)和后路组(26例)。比较两组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神经功能ASIA分级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15.0±3.7)个月。3例(均前路组)术中发现胸膜破裂;2例(均前路组)术后第2天复查X线及CT发现有胸腔积液;5例(前路组1例、后路组4例)脑脊液漏;2例(前、后路组各1例)植骨未融合,前路组1例人工椎体松动未融合,后路组1例术后12个月复查发现断钉,横突间植骨未融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两组术后1、12个月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ASIA分级:两组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恢复(P<0.05)。结论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应注重分析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进行必要的减压,采用合适的植骨方法,能够取得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用计算骨丧失量的方法经椎弓根打压植骨(transpedicular impacted grafting,TPIG)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将6具成人新鲜尸体胸腰椎标本,模拟正常组、压缩性骨折损伤组、单纯计算骨丧失量TPIG和单纯经椎弓根植骨组(transpedicular grafting,TPG)、计算骨丧失量TPIG+椎弓根固定和TPG+椎弓根固定组,行生物力学实验应力分析,比较各组的椎体和椎间盘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以及扭转生物力学性能。[结果](1)计算骨丧失量TPIG+椎弓根固定组的椎体和椎间盘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高于TPG+椎弓根固定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单纯计算骨丧失量TPIG组的强度和刚度高于单纯TPG组,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从扭转生物力学试验中也同样得到了相似的结论。[结论]计算骨丧失量TPIG+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优越的生物力学性能,适合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RF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后路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 后路RF内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 6 6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 ,按Denis分型 :压缩型骨折 19例 ,爆裂型骨折 4 2例 ,安全带型骨折 2例 ,骨折脱位型 3例。 2 8例行后路椎板减压。术后随访 6个月~ 4年 5个月 ,平均 3年。全部病例均于术前、术后、内固定取出前、末次随访时拍摄伤椎的X线片 ,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 2w行CT检查 ,记录伤椎的前后缘高、cobb氏角、椎管横截面积 (% ) ,并对全部病例按Frankle分级行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定及按Denis法评估腰痛程度。结果 ①术前、后相比伤椎前、后缘高度平均纠正 37.8%、14 .7% ,cobb氏角平均矫正 12 .7° ,椎管面积平均恢复 2 8.4 %。随访时椎体畸形变病例占 16 .7% (11/ 6 6 ) ,其中以原发为爆裂性骨折的椎体中央部丢失居多 ,占 72 .7% (8/ 11) ,且与上终板及上位椎间盘的损伤程度存在相关性。②术前神经不全损伤者术后 81.3%恢复 (13/ 16 ) ,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改善 1级或以上 ,但 3例完全损伤者无恢复 ,4 7名患者 (71.2 % )日常生活恢复伤前状态。③术后存在腰部疼痛 ,P16 6 .7% (4 4 / 6 6 ) ,P2 19.7% (13/ 6 6 ) ,P3 13.6 % (9/ 6 6 )。疼痛级别与cobb氏角大小存在相关性。④术 相似文献
17.
Tomoaki Toyone Tomoyuki Ozawa Yuichi Wada Koya Kamikawa Atsuya Watanabe Takeshi Yamashita Keisuke Matsuki Ryutaro Shiboi Nobuhiro Matsumoto Shunsuke Ochiai Tadashi Tanaka 《Indian Journal of Orthopaedics》2007,41(4):368-373
Background:
The major problem after posterior correction and instrume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 is failure to support the anterior spinal column leading to loss of correction of kyphosis and hardware breakage. We conducted a prospective consecutive series to evaluate the outcome of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 by transpedicular hydroxyapatite (HA) grafting following indirect reduction and pedicle screw fixation.Materials and Methods:
Eighteen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had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 and associated incomplete neurological deficit were operatively treated within four days of admission. Following indirect reduction and pedicle screw fixation, transpedicular intracorporeal HA grafting to the fractured vertebrae was performed. Mean operative time was 125 min and mean blood loss was 150 ml. Their implants were removed within one year and were prospectively followed for at least two years.Results: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all 18 patients improved by at least one ASIA grade, with nine (50%) patients demonstrating complete neurological recovery. Sagittal alignment was improved from a mean preoperative kyphosis of 17°to −2°(lordosis) by operation, but was found to have slightly deteriorated to 1° at final followup observation. The CT images demonstrated a mean spinal canal narrowing preoperatively,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and at final followup of 60%, 22% and 11%,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no instances of hardware failure. No patient reported severe pain or needed daily dosages of analgesics at the final followup. The two-year postoperative MRI demonstrated an increase of one grade in disc degeneration (n = 17) at the disc above and in 11 patients below the fractured vertebra. At the final followup, flexion-extension radiographs revealed that a median range of motion was 4, 6 and 34 degrees at the cranial segment of the fractured vertebra, caudal segment and L1-S1, respectively. Bone formation by osteoconduction in HA granules was unclear, but final radiographs showed healed fractures.Conclusions:
Posterior indirect reduction, transpedicular HA grafting and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uld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kyphosis and should lead to reliable neurological improvement in patients with incomplete neurological deficit. This technique does not require fusion to a segment, thereby preserves thoracolumbar motion. 相似文献18.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后外侧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自体骨粒经椎弓根植入伤椎及后外侧内固定治疗2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A组),并与仅行后外侧植骨内固定治疗的2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B组)作对照研究。比较两组影像学指标、疼痛VAS评分及脊髓神经功能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18(15±2.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Cobb角: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神经功能评估:两组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经伤椎椎弓根椎体植骨结合后外侧植骨内固定,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及稳定性,防止术后椎体高度和Cobb角的再丢失以及内固定的失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植骨术后伤椎愈合的方式及影响因素。方法本次研究纳入自2011-01-2013-01诊治的74例具有完整随访结果的患者,采用经椎弓根植骨36例,同期未经椎弓根植骨38例。依据脊柱骨折负荷分享分级、笔者设计的椎体轴位9分区法明确骨折损伤程度、骨折复位及伤椎植骨情况、骨折愈合及伤椎植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6~24个月,平均20个月。未植骨组:术后1年随访时椎体内各区形成空洞总计21.1%。植骨组:术后1年随访时椎体内各区形成空洞总计24.1%。结论胸腰椎骨折后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术中可撬拨复位塌陷及碎裂的上终板,减少髓核组织的突入发生,形成椎体内有效的可填充空腔,便于椎体内充分植骨,形成利于骨细胞爬行替代的框架结构,减少晚期上终板的塌陷及椎体内空洞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取出后严重脊柱后凸的再次手术矫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取出后发生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再次行脊椎截骨和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经验。方法 对 4例患者脊椎后凸发生的原因、脊椎截骨和再次椎弓根内固定的方法、手术适应证等进行分析。结果 Cobb角由术前 72°矫正到术后 8° ,无并发症发生。经 12个月以上随访 ,后凸无复发。结论 椎弓根钉内固定取出时间过早和脊柱后路融合术失败是胸腰椎骨折术后发生严重脊柱后凸的主要原因 ;再次行脊椎截骨、椎弓根钉内固定矫治手术设计合理 ,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