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致死原因中,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所有脑血管疾病的1/4[1].动脉瘤破裂导致高致残率和致死率,因而早期诊断和治疗动脉瘤至关重要.颅内动脉瘤常发生于血管分叉处,特别是弯曲血管的凸侧,与血流的冲击有关,多见于Wills环的动脉分叉部,以囊状动脉瘤最多.  相似文献   

2.
王毅  刘若平 《广西医学》2007,29(8):1210-121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10%~15%,仅次于脑梗死及脑出血.30%~50%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1].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局限性异常扩大,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变[1].其破裂出血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患者剧烈头痛,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和神经功能障碍.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叉或分支的远侧角处,颅内动脉瘤的瘤体虽然较小,但瘤壁不健全,常发生破裂,引起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脑内血肿、脑血管痉挛、脑缺血、脑水肿和脑积水等一系列病理改变[2].颅内动脉瘤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开颅手术,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恢复快等优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对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治疗,通过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成年人群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为2%~5%,其中每年发生破裂而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是1%~2%[1].脑血管造影通常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但是,脑血管造影中有0.33%~0.5%有导致永久性神经并发症的危险[2].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是一种非创伤、不用对比剂血管成像技术,已经用于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本文报告23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动脉瘤MRA诊断,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分析,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诊断并发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的价值与限度.  相似文献   

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临床急危重病症,常见的病因有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烟雾病、海绵状血管瘤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占脑血管疾病的12%~22%,多数情况下通过脑血管造影即可获得明确的病因诊断,但在自发的SAH中有15%~20%首次脑血管造影未能发现病变,这些患者一般比动脉瘤性的SAH预后好,但这部分患者中仍有20%可出现再出血、脑缺血、急性脑积水等并发症,10%~30%的患者生活质量较出血前差[1].因此,应该重视全脑血管造影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学检查,以提高其临床诊疗水平.本研究通过对49例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进行分析,探讨临床诊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排便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颅内脑外非外伤性动脉破裂出血的一种疾病 ,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很多 ,其中以先天性颅内动脉瘤最为常见 ,其次为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本病病情重 ,变化快 ,病死率高约 2 3%~ 4 0 %。出血复发时病死率就更高 ,可达 4 1%~ 4 6 %。诱发再出血因素较多 ,而用力排便是诱发再出血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就患者排便的护理加以介绍。1 临床资料我科于 2 0 0 0年 1月 1日~ 2 0 0 1年 4月 30日 ,共收住蛛网膜下腔出血 6 3例 ,男 2 5例 ,女 38例 ,年龄 13~ 82岁 ,平均年龄 5 4 .6岁。 6 3例病例中发生再出血 19例 ,而因用力…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多见动脉瘤破裂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其患病率高达70%,其中17%~40%将并发神经功能障碍[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血管痉挛和SAH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脑血管痉挛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大为降低.但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准确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因此明确SAH后脑血管痉挛的机制,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现将SAH后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可能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病,发生率占人群的1.0%-1.4%,单发动脉瘤首次破裂出血病死率为10.0%~15.0%,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1-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被认为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3].但近年来,由于64排CT问世并广泛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表面遮盖显示技术(3D-CTA-SSD)已被证明也是显示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快速、简单、无创和便捷的方法[4].作者对3D-CTA-SSD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做一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统指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先天性动脉瘤为最常见,动脉瘤好发于脑动脉环的分又处.约80%位于其前部。颅内动脉瘤出血急性期病死率为40%。存活者约1/3复发。以发病2周内复发率最高。内科传统的保守疗法不能去除出血原因和防止复发。该院2001年7月~2005年11月开展了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0例。疗效肯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DSA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通过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全脑血管造影及其治疗,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的表现、造影时间的选择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1998~2003年收治的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全脑血管造影及其治疗方法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全脑血管造影共发现19个动脉瘤;造影时间选择在3d内及2周后的患者共23例,在3 d~2周内进行造影的有5例,动脉瘤的GDC栓塞治疗3例,手术动脉瘤颈夹闭治疗5例,动脉瘤包裹治疗6例。结论全脑血管造影可以清晰显示瘤体、瘤颈的形态及与载瘤血管的关系;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在3d内及2周后的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可以提高动脉瘤的检出率;动脉瘤的GDC栓塞治疗相对于外科手术并发症少、恢复快,是动脉瘤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盘丽华 《医学文选》2013,(5):653-654
颅内动脉瘤是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原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而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死亡率约20%~30%[1].其传统手术方法是开颅直接行动脉夹闭,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恢复慢.血管内栓塞是近年来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具有微创、损伤小等优点.我院自2009年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30例,围手术期给予精心细致的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李秀习  潘瑜 《右江医学》2002,30(4):362-362
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常见的严重出血性脑血管病 ,约5 0 %为脑动脉瘤破裂所致 ,其它原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等。本病病死率高。以动脉瘤破裂为例 ,首次出血死亡率为 10 %~ 15 % ,再次出血病死率为 4 1%~ 4 6 %。因此 ,预防再次出血成为护理本病的关键。 1998年~ 2 0 0 1年 ,我科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 82例 ,发生再出血 4 4例 ,占 5 4 .7% ,其中死亡 19例 ,占再出血的 4 3% ,现就 4 4例再出血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预防措施 ,以降低本病的再出血率和死亡率。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 4 4例 ,男性 18例 ,女性 2 6例 ,…  相似文献   

13.
脑动脉瘤(CA)患者在临床上大多数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而收入院,病情急重,死亡率高,急性期病死率为30%,存活者约1/3复发,第二次出血者病死率为30% ~ 60%,第三次出血几乎是100%死亡[1].近年来,随着介入手术在神经外科领域中的应用,特别是随着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颅内动脉瘤栓塞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使该技术的治疗范围逐渐扩大,治疗效果也更加肯定,栓塞治疗已成为脑血管病的重要治疗方法[2].经临床证明,护士术中的配合及护理是手术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现将术中配合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动脉瘤体破裂后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致使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5%-30%,动脉瘤初次出血病人死亡率为15%左右,再次出血后病人死亡率高达40%-65%[1].因此,尽早明确病因后即进行有效的手术治疗是动脉瘤治疗的关键.我科自2009年1月份至2011年12月成功应用微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共6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检出率逐年升高,脑血管病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技术也取得长足进步,以下就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进展作一介绍.一、出血性脑血管病1.颅内动脉瘤:(1)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时机: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死率为30%~40%,出血病人有幸从初次出血的打击下存活以后,立即面临再出血的威胁,患者随时有再次破裂的可能,而再出血的病死率更高(40%~75%).  相似文献   

16.
张天一  刘峰  龙俊  龙舟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0):1736-1737
目的:观察盐酸法舒地尔治疗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脑血管痉挛的再出血的危险性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09年的80例动脉瘤患者,根据在手术或栓塞治疗前是否使用盐酸法舒地尔治疗动脉癌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分成2组,比较2组患者再次出血的危险性。结果:第Ⅰ组中共发生动脉瘤再破裂出血4例,第Ⅱ组中共发生动脉瘤再破裂出血5例。结论:盐酸法舒地尔治疗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时没有增加患者再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脑血管疾病中发病快而且比较严重的疾病,约占脑血管疾病的10%,主要是由于颅内动脉瘤或颅内动、静脉血管畸形破裂出血造成的.由颅内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2/3,颅内动、静脉血管畸形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1/3.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有1/3在第一次出血后死亡;再出血之死亡率又为1/3。作者此較两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第一组40例脑血管造影或尸体解剖皆証实有顱內动脉病形成,其死亡率为55%。第二組61例两侧脑血管造影正常,无动脉瘤发現,其死亡率为5%。第一組病例中以頸內动脉瘤預后最恶,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之动脉瘤預后較佳。随訪病例中以第二組病例校第一組病例工作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上异常膨出部分,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最常见原因,是潜在的致死性疾病[1].目前介入栓塞治疗以其低风险、创伤小、操作简便、预后良好逐渐取代传统外科手术,成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我院神经外科采用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AN)取得较好的效果,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宣绍成 《中外医疗》2008,27(12):10-10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诊断价值.方法 4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股动脉穿刺插管脑血管DSA.结果 27例动脉瘤,5例动脉畸形(AVM),15例脑血管未见异常.结论 掌握蛛同膜下腔出血的DSA表现,对进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