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肝泡球蚴病(泡型包虫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体肝包虫病(棘球蚴病)有囊型和泡型,囊型包虫病(CE)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致病,通称包虫囊肿。泡型包虫病(AE)简称泡球蚴病,由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这二型包虫病无论是生物学、流行病学、病理学、临床学、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均有差异。目前对 AE 的认识仍然不足,误诊者屡见不鲜。为此,特作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蚴感染后机体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变化。 方法 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第1次手术组80例(汉族60,维族20例),第2次手术组37例(汉族24,维族13例),分别于术前采集外周血进行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及胞浆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选取179名健康成人为对照组。 结果 汉族患者第1次手术组的总T细胞(CD3+)低于对照组(P<0.05),第2次手术组的CD3+水平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性T细胞(CD3+/CD4+)、 NK细胞(CD3+/CD16,56+)和B细胞(CD3-/CD19+)水平,第1次手术组和第2次手术组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细胞毒性T细胞(CD3+/CD8+)高于对照组(P<0.05)。维族患者第1次手术组的B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NK细胞水平第1次手术组和第2次手术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和P<0.05);3组间Th0和Th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1次手术组Th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感染细粒棘球蚴的患者机体免疫呈抑制状态;Th1、Th2水平在1次手术组合2次手术组间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泡球蚴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青藏高原是泡球蚴病重要流行区。1991年起对西藏、四川、青海三省(区)11个县的调查结果,其中5县查到该病自然宿主,流行区均系海拔近4000m的纯牧区。终末宿主赤狐寄生多房棘球绦虫的感染率为57.1%,藏狐为59.1%,犬11.5%-26.4%,成虫寄生数量从12条至20000余条不等,同时在两只藏狐肠内查见近10000条形态变异的虫体。中间宿主黑唇鼠兔寄生泡球蚴的感染率为3.5%,灰尾兔为6.7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细粒棘球蚴感染对小鼠脾脏NKT细胞(natural killer T cells)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经肝门静脉注射细粒棘球蚴建立C57BL/6小鼠感染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感染组分为低剂量组(50个原头蚴,LD)、中剂量组(500个原头蚴,MD)和高剂量组(2 000个原头蚴,HD)。于造模后12周采集小鼠肝脏和脾脏标本,采用HE及Masson染色检查肝脏病灶和纤维化程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NKT细胞表型、不同NKT亚群比例,以及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IL-10及IL-17A)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剂量细粒棘球蚴感染组小鼠肝脏均可见囊泡结构样病灶,病灶周围出现胶原沉积,对照组肝脏仅汇管区可见少量胶原沉积。中、高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NKT细胞比例分别为(1.34±0.27)%和(1.33±0.21)%,与对照组(2.54±0.43)%和低剂量组(2.41±0.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51,P<0.05)。中、高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CD69^(+)CD4^(+) NKT细胞比例分别为(15.6±2.00)%和(17.5±3.98)%,与对照组(11.1±2.82)%和低剂量组(11.1±1.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30,P<0.05)。高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CD69^(+)CD8^(+) NKT细胞比例为(70.1±7.52)%,与对照组(85.3±2.68)%和低剂量组(83.1±3.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2,P<0.05)。中、高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CD69^(+)DN NKT细胞比例分别为(29.3±2.02)%和(27.2±5.20)%,与对照组(35.6±4.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77,P<0.05)。中、高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NKT1型细胞分泌IFN-γ比例低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F=40.00,P<0.01)。高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NKT2型细胞分泌IL-4比例高于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F=10.54,P<0.001)。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NKT17型细胞分泌IL-17A比例低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F=13.00,P<0.01)。低、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NKT10型细胞分泌IL-10比例高于对照组(F=45.59,P<0.01)。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CD4^(+)NKT1型细胞分泌IFN-γ比例分别为(14.55±2.12)%和(10.43±0.85)%,与对照组(25.88±6.82)%和低剂量组(22.13±4.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73,P<0.01)。低、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CD4^(+)NKT2型细胞分泌IL-4比例分别为(10.14±1.00)%、(10.64±0.73)%和(12.97±1.66)%,与对照组(7.07±0.7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99,P<0.01)。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CD4^(+)NKT17型细胞分泌IL-17A比例分别为(2.46±0.72)%和(2.26±0.57)%,与对照组(4.11±1.07)%和低剂量组(4.56±0.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4,P<0.01)。低、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CD4^(+)NKT10型细胞分泌IL-10比例分别为(8.42±1.38)%、(12.65±4.19)%和(15.7±3.72)%,与对照组(4.66±0.8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78,P<0.01)。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CD8^(+)NKT型细胞分泌IFN-γ比例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08,P<0.01)。低、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CD8^(+)NKT型细胞分泌IL-10与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41,P<0.01或P<0.001)。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DN NKT型细胞分泌IFN-γ比例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82,P<0.01)。低、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DN NKT型细胞分泌IL-10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96,P<0.05)。结论细粒棘球蚴感染中期,不同剂量感染诱导小鼠机体产生的细胞免疫反应由NKT1型和NKT17型模式转向NKT2型和NKT10型亚群优势,导致NKT细胞亚群之间的偏移失衡,造成细粒棘球蚴在宿主体内慢性寄生。  相似文献   

5.
肝泡状棘球蚴病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肝泡状棘球蚴病 (Alveolarechinococcosis ,A e .)是一种对人体危害极大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由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肝脏并不断增殖芽生 ,似癌样浸润扩散 ,造成肝组织不可逆的进行性损害。临床上具有慢性隐袭进行性的特点 ,常伴有肺及脑等重要器官转移。由于A e .具有一定的地区分布性 ,易于引起误诊 ,因此复习有关文献 ,提高A e .的全面认识 ,对临床诊治工作必将有所裨益。1 流行病学[1- 5]泡球蚴病主要流行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带。我国主要在西北地区流行。  多房棘球绦虫的主要终宿主是狐及狼等野生…  相似文献   

6.
70例肝泡球蚴病临床病理分析及其预后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次鹏  刘约翰 《中华内科杂志》1994,33(7):452-454,T013
本组70例,地区分布以甘肃省为最多(82.8%)、尤以漳县多见(65.6%)。女稍多于男,年龄以青壮年为多(92.8%)。症状以肝肿块为主(56.4%),腹痛次之(28.2%)。影像检查和免疫试验均有助于诊断。镜下观察肝泡球蚴囊泡壁生发膜的增殖芽由数个细胞核构成,可显示为外殖性或内殖性芽生,按泡球蚴增殖与否而分为衰退性Ⅰ级和增殖性Ⅱ级病理,34例手术探查无1例切除,有8例和1例分别作泡球蚴坏死性假  相似文献   

7.
肝泡型棘球蚴病—我们的认识:附1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泡型棘球蚴病(简称泡肝)是泡状棘球绦虫的蚴虫寄生于人体肝脏,在肝内不断增殖芽生,引起炎症、变性、坏死、液化导致肝功能损害,而引起一系列症状甚至死亡的寄生虫病,其主要呈外殖性芽生,似癌样浸润扩散造成肝组织不可逆的进行性损害,所以被称为恶性寄生虫病。我院自1965年至今经病理证实为泡肝者共113例,现将本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并对流行病学、病理变化、治疗和诊断进行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8.
利用生化、组化方法测定肝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50、bs含量及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研究细粒棘球蚴感染对宿主(羊)肝药酶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并对肝组织进行光镜、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细粒棘球蚴感染可引起肝组织损伤并降低肝药酶活性,对肝药酶的抑制作用与距棘球蚴的远近呈梯度变化即距棘球蚴越近酶活性降低越明显,肝组织损伤并降低肝药酶活性,对肝药酶的抑制作用与距棘球蚴的远近呈梯度变化唧 距棘球蚴越近酶活性降低越明显。肝组织受损程度与肝药酶的活性降低程度一致,电镜下可见细凿棘球蚴周边肝细胞粗面内质网明显脱颗粒。  相似文献   

9.
比较测定了91例泡球蚴病患者和83例棘球蚴病患者血清中IgG、IgA和IgM水平。泡球蚴病患者IgG、IgA和IgM水平及棘球蚴病患者IgG、IgM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健康人。泡球蚴病患者IgG和IgM水平的几何均数各为棘球蚴病患者的1.67和1.25倍。IgG浓度在200IU/ml以上者,泡球蚴病患者非常显著地高于棘球蚴病患者,而IgM浓度在100IU/ml以上者,前者也显著地高于后者。用PPA-ELISA和ABC-ELISA检测的抗体效价中,只有IgG浓度和ELISA抗体效价间有显著相关(0.05>P>0.02)。  相似文献   

10.
11.
肝棘球蚴病是一种由棘球属绦虫幼虫所致的人畜共患性疾病。我国主要致病绦虫类型为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分别引起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目前,棘球蚴病治疗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对于部分就诊时已出现一种或多种并发症以及病灶侵及肝门、重要血管及胆管的复杂性棘球蚴病病例的治疗仍存在一定困难。本文根据近年来文献报道,结合临床经验,对复杂性肝棘球蚴病的外科治疗策略进行综述。[关键词]  相似文献   

12.
泡型棘球蚴组织的体外培养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泡型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牧区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寄生虫病。虽然科学工作者已成功建立了泡球蚴感染的动物模型,但为了能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泡球蚴的致病机制,体外培养渐渐受到大多数学者的青睐。该文就泡球蚴组织的体外培养作一综述,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我们用人棘球蚴液抗原研究了5种免疫诊断试验诊断泡球蚴病的价值。结果:CIEP、E-CIEP、ELISA、ABC-ELISA和IFA的敏感性各为28.3%、95.7%、97.8%、95.7%和100%;假阳性率各为0.7%、0、2.1%、3.5%和0.7%。5种免疫诊断方法中,4种敏感性在95%以上,说明用人棘球蚴液抗原诊断泡球蚴病有实用价值。根据“三S”原则,E-CIEP结合ELISA是诊断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泡球蚴病的可靠免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的晚期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医院2006-2009年收治的25例无法根治性切除的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了解其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 25例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为41岁。其中单纯药物治疗[持续服用阿苯达唑15~20 mg/(kg.d)]12例,药物结合穿刺治疗11例,药物结合介入治疗2例。阿苯达唑治疗2周为一疗程,一般持续3个疗程。治疗后1~4年共有18人获随访。其中单纯药物治疗组有效2例,改善7例;药物结合穿刺治疗组有效2例,改善5例;药物结合介入治疗组2例均无效。结论持续服用阿苯达唑可作为非手术治疗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79例肝棘球蚴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为该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4-2017年在青海省人民医院行影像学检查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79例肝棘球蚴病患者病历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9例肝棘球蚴病患者中,细粒棘球蚴病57例,多房棘球蚴病22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中,单囊型21例,多子囊型16例,内囊塌陷型9例,实变型4例,钙化型7例。79例患者中,62例为常见影像学征象。单囊型细粒棘球蚴病表现为肝内囊性水样病灶,囊壁薄厚均匀、无强化;多子囊型表现为“囊中囊”、“玫瑰花瓣”、“轮辐征”等;当内囊塌陷分离时表现为“飘带征”、“双环征”等征象;囊壁钙化时呈弧线状、蛋壳状,囊内容物呈现絮状或者整个病灶钙化。多房棘球蚴病表现为肝内实性肿块,密度及信号不均匀,边缘不规则;病灶强化不明显,病灶内散在或者群簇状分布的“小囊泡”,常伴有钙化,整个病灶呈“地图样”外观。另外17例患者表现为复杂少见的影像征象;其中6例细粒棘球蚴病囊内含脂肪,影像表现为囊内单发或多发脂肪密度结节灶,CT值为-28~-84 HU;4例病灶破入胆管,邻近胆管密度增高,胆管壁增厚,周围胆管扩张;4例合并原发性肝癌,影像表现为肝内细粒或多房棘球蚴病合并实性强化肿块,增强呈“快进快出”表现;3例合并感染,影像学表现为囊壁明显增厚且强化明显,其中2例囊内见气体影,1例囊肿合并感染并侵及腹壁。结论 肝棘球蚴病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在临床工作中需认真分析,做好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裸鼠皮下泡型棘球蚴病移植瘤模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泡型棘球蚴病奠定基础。方法选取25只裸鼠进行20%泡型棘球蚴原头节混悬液0.1 ml颈背部皮下注射接种,观察记录病灶生长状况,术后6个月行台盼蓝染色观察原头节细胞活性。结果术后8 d左右可见皮下病灶结节;模型建立3个月后裸鼠存活率为92%(23/25),泡型棘球蚴感染率为100%(23/23);少量原头节死亡,台盼蓝染色蓝色,原头节细胞活力为98%。结论泡型棘球蚴能够成功移植于裸鼠皮下,可为进一步建立泡型棘球蚴病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肝泡球蚴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患者,男性,26岁,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市工人。因肝区胀痛1年余,伴咳嗽1个月,于1996年3月15日入院。患者在市郊牧区做木工,有与羊和犬接触数年史。病程中无发热、黄疸及剧烈腹痛。于当地医院CT检查,疑为“肝癌”。体检:右上腹可触及一包块达右肋...  相似文献   

18.
绵羊感染细粒棘球蚴疾病模型的制备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绵羊感染细粒棘球蚴 (Echinococcusgranulosus,E.g)疾病模型 ,应用于包虫病的防治研究。将羊源 E.g原头节经腹腔及颈内静脉接种 2 4只绵羊 ,依据感染率、囊肿体积与分布等指标 ,建立绵羊感染 E.g疾病模型。结果显示感染率为 91.6 % ,囊肿平均体积 (13.92± 2 .5 3) cm3。多数囊肿分布于腹腔或附着于腹壁、肠系膜、大网膜等 ,部分侵入肝脏和肺脏。本模型制备方法简单 ,感染率高 ,对包虫病的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细胞因子在棘球蚴感染、治疗评价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细胞因子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已成为当今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棘球蚴感染后细胞因子的变化,化疗后病程的改变和意义,以及治疗中发挥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阐述细胞因子在棘球蚴病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