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3 毫秒
1.
目的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评估门静脉血栓(PVT)对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于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诊断为肝硬化并住院治疗的114例患者进行规律随访,根据是否合并PVT将肝硬化患者分为PVT组(n=22)及非PVT组(n=92)。对两组患者进行规律随访,终点事件包括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难治性腹水、肝性脑病、肝病相关死亡。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比较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PVT组失代偿事件(χ~2=7.539,P=0.006)、静脉曲张破裂出血(χ~2=5.390,P=0.020)以及难治性腹水(χ~2=19.360,P0.001)累积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PVT组;两组肝性脑病累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06,P=0.157)。PVT是失代偿事件[风险比(HR)=12.907,95%可信区间(95%CI):2.537~65.658,P=0.002]以及难治性腹水(HR=27.055,95%CI:3.191~229.414,P=0.002)的独立危险因素。PVT组累积生存率低于非PVT组(χ~2=7.112,P=0.008),但在排除了Child-Pugh分级的影响后,两组患者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ild-Pugh评分≥10的患者比较,χ~2=2.066,P=0.151;Child-Pugh评分10的患者比较,χ~2=3.068,P=0.080)。结论PVT是肝硬化患者出现失代偿事件以及难治性腹水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其并不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肝性脑病患者30天内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2018年4月北京地坛医院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616例,随访观察30天,根据患者预后将其分为生存组(n=488)与死亡组(n=128)。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Cox回归分析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30天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029,95%CI:1.014~1.044,P<0.001)、MELD评分(HR=1.118,95%CI:1.098~1.139,P<0.001)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HR=1.036,95%CI:1.015~1.057,P=0.001)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30天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显示,当MELD评分≥20分与NLR≥4时,患者死亡风险较高,30天内的病死率为57.1%(80/140);MELD评分<20分与NLR<4时,30天内的病死率为3....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ALBI评分预测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预后的价值,以明确风险分层和增加临床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8年8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273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标准化治疗,通过查阅电子病历及电话随访获取患者的生存情况,根据随访至2020年8月时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n=109)和存活组(n=164),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连续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识别与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运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ALBI分级患者的生存率,并行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ALBI评分、CTP评分及MELD评分预测患者短期(6周)及长期预后的能力。结果随访期间,109例(39.9%)患者死亡,死亡组患者的ALBI评分[-1.49(-1.82~-1.11)]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1.79(-2.22~-1.49)](Z=5.630,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5岁、血红蛋白≤100 g/L、中性粒细胞计数≥3.4×109/L、血小板≤42×109/L、白蛋白≤28 g/L、总胆红素≥21μmol/L、ALT≥42 U/L或AST≥48 U/L、肌酐≥94μmol/L、血钠≤137 mmol/L、凝血酶原标准化比值≥1.5、腹水、肝性脑病为肝硬化EGVB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且ALBI分级为3级的患者较1级和2级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升高,而预防性套扎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生存改善的保护性因素(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5岁[HR(95%CI):2.531(1.624~3.946),P<0.001]、肌酐≥94μmol/L[HR(95%CI):1.935(1.208~3.100),P=0.006]、血钠≤137 mmol/L[HR(95%CI):1.519(1.015~2.274),P=0.042]、腹水[HR(95%CI):1.641(1.041~2.585),P=0.033]、肝性脑病[HR(95%CI):9.972(3.961~25.106),P<0.001]、ALBI 3级[HR(95%CI):1.591(1.007~2.515),P=0.047]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ALBI 3级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ALBI 1级(χ2=18.691,P<0.001)和ALBI 2级(χ2=21.364,P<0.001),ALBI 1级患者的生存率高于ALBI 2级(χ2=6.513,P=0.011)。ROC曲线分析显示在预测短期(6周)及长期预后方面,ALBI评分、CTP评分及MELD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0、0.730、0.706和0.701、0.685、0.659。结论ALBI评分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短期(6周)及长期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患者的死亡风险随ALBI分级的升高而升高,ALBI评分作为一个客观、简单的模型可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4月至2012年4月住院期间诊断为HBV-ACLF的患者437例,依据GPS评分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不同GPS评分组的死亡比率。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及以上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Cox生存回归筛选随访期间[30(5~825)d]患者死亡的的影响因素。结果 HBV-ACLF患者随访期间病死率为68.0%(297/437)。GPS评分越高的分组住院期间消化道出血比例、肝性脑病比例、肝肾综合征比例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就越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肝性脑病(Ⅰ~Ⅱvs无肝性脑病:HR:2.520,95%CI:1.479~4.293,P=0.001;Ⅲ~Ⅳvs无肝性脑病:HR:3.678,95%CI:1.920~7.047,P0.001),肝肾综合征(HR:2.374,95%CI:1.452~3.881,P=0.001),消化道出血(HR:1.616,95%CI:1.153~2.262,P=0.004),抗病毒治疗(HR:0.668,95%CI:0.518~0.862,P=0.002),GPS评分(1 vs 0:HR:2.055,95%CI:1.653~2.702,P=0.001;2 vs 0:HR:4.520,95%CI:3.288~6.932,P=0.007)和HBV-ACLF患者死亡密切相关。结论 GPS评分对HBV-ACLF患者的短期和长期死亡风险预测作用较好,且高GPS评分为HBV-ACLF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肝病基础的重症酒精性肝炎(AH)患者临床特征及其短期预后的评估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2004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170例重症AH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肝病基础分为A型(无肝硬化,n=27)、B型(代偿期肝硬化,n=52)和C型(失代偿期肝硬化,n=91)。计算Maddrey判别函数(MDF)评分、慢性肝衰竭序贯性器官衰竭评估(CLIF-SOFA)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ABIC评分(年龄、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肌酐)以及Glasgow酒精性肝炎评分(GAHS)。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重症AH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差异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各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及95%CI、敏感度、特异度,并应用DeLong法进行比较。结果A、B、C型患者28 d生存率分别为88.9%、80.8%和51.6%,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3,P<0.001)。MELD评分、MDF评分、GAHS评分、ABIC评分和CLIF-SOFA评分预测28 d病死率的AUC(95%CI)分别为0.584(0.493~0.676)、0.696(0.605~0.786)、0.644(0.554~0.735)、0.745(0.662~0.827)和0.795(0.726~0.863);CLIF-SOFA评分与MDF评分、MELD评分、GAHS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LIF-SOFA评分预测28 d病死率的最佳阈值为8.50分,敏感度为79.0%,特异度为67.9%。发病时不同肝病基础(HR=2.296,95%CI:1.356~3.887,P=0.002)以及合并肝性脑病(HR=1.911,95%CI:1.059~3.449,P=0.031)是28 d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不同肝病基础的重症AH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和短期预后,发病时不同肝病基础及合并肝性脑病与重症AH患者28 d预后密切相关。CLIF-SOFA评分能够较好地预测重症AH患者28 d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低三碘甲腺原氨酸综合征(low triiodothyronine syndrome,LT_3S)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90 d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不合并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75例,根据90 d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36例)和死亡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生物化学指标(ALT、AST、TBil、白蛋白、球蛋白、乳酸脱氢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碱酯酶、总胆汁酸、总胆固醇、C-反应蛋白、血肌酐、血钠)、凝血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是否合并LT_3S、血小板、MELD评分及并发症(消化道出血、腹腔积液和肝性脑病等),分析LT_3S与ACLF患者90d预后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白蛋白、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CRP、PTA和MELD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是否合并LT_3S、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0.05)。COX多元回归表明,PTA(HR=0.345,95%CI:0.159~0.751)、CRP(HR=1.028,95%CI:1.013~1.043)、LT_3S(HR=1.113,95%CI:1.045~1.186)、MELD评分(HR=1.103,95%CI:1.039~1.170)及肝肾综合征(HR=1.008,95%CI:1.003~1.013)为ACLF患者90d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PTA为保护性因素(P=0.007),CRP、MELD评分、合并LT_3S及肝肾综合征为危险因素(P=0.001)。结论低三碘甲腺原氨酸综合征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病死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Child、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of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动态评分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风险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42例,根据转归情况分为死亡组和非死亡组,其中死亡组41例。根据患者住院资料进行Child和MELD评分,由两次住院Child和MELD评分结果,计算Child和MELD动态变化率(△Child、△MELD),并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ROC曲线分析及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死亡组Child、△Child、MELD、△MELD中位数均显著高于非死亡组(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hild C级、△Child≥1、MELD≥15分、△MELD≥1患者的生存率均明显降低(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Child、△Child、MELD、△MELD对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死亡风险的预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hild与MELD、△Child与△MELD的AU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MELD、△MELD并不是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Child、△Child是肝硬化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因素,其风险比分别为1.261和2.055。结论 MELD评分在肝硬化患者死亡风险的预后评估中并不优于Child评分,相反,在一定范围内,Child评分要优于MELD评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hild-Turcotte-Pugh评分(CTP)、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慢性肝衰竭-器官衰竭评分(CLIF-SOFA)以及亚太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工作组评分(AARC)评价终末期肝病(ESLD)合并感染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内科综合治疗病情稳定者(A组)和住院期间治疗无效死亡、自动出院放弃治疗、内科治疗无效行肝移植者(B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住院期间临床指标最差值,CTP评分、MELD评分、CLIF-SOFA评分、AARC评分、器官替代治疗(包括机械通气、人工肝支持系统、肾脏替代治疗等)。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4种评分系统预测患者预后效能。结果最终纳入522例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存活381例,死亡141例,病死率为27. 01%。单因素分析显示PLT、TBil、动脉血乳酸、国际标准化比值、CTP评分、MELD评分、CLIF-SOFA评分、AARC评分以及人工肝支持、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机械通气的患者比例在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种评分系统均有较强的预测价值,CTP评分[比值比(OR)=2. 308,95%可信区间(95%CI):0. 640~0. 796,P=0. 016]、MELD评分(OR=0. 632,95%CI:0. 638~0. 814,P=0. 007)、CLIF-SOFA评分(OR=1. 920,95%CI:0. 788~0. 908,P=0. 017)和AARC评分(OR=0. 713,95%CI:0. 751~0. 882,P=0. 005)是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4种评分均能预测ESLD合并感染患者的预后,其中CLIF-SOFA评分的预测效能最强,ROC曲线下面积为0. 848,敏感度为0. 854,特异度为0. 690。结论 CTP评分、MELD评分、CLIF-SOFA评分及AARC评分均能预测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预后,对抗感染治疗有指导作用,其中CLIF-SOFA评分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IL-32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92例HBV-ACLF患者,根据确诊后3个月随访情况分为存活组(n=40)和死亡组(n=5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者的血清IL-32水平。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主要并发症、WBC、PLT、红细胞比积(HCT)、TBil、ALT、AST、Alb、SCr、PT、INR、HBV DNA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IL-32与其他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IL-32联合MELD评分对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AUC的比较采用正态性Z检验。结果2组间HCT、PLT、TBil、SCr、PT、INR、HBV DNA、IL-32、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IL-32与TBil(r=0.952,P<0.001)、MELD评分(r=0.850,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IL-32(OR=1.137,95%CI:1.040~1.243,P=0.005)和MELD评分(OR=1.055,95%CI:1.001~1.109,P=0.025)是HBV-ACL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IL-32联合MELD评分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最高(AUC=0.992,95%CI:0.981~1.000),优于IL-32(AUC=0.984)和MELD评分(AUC=0.87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65、3.182,P值均<0.05)。结论IL-32、MELD评分均能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两者联合则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0.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10):2316-2319
目的探讨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的119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90 d的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与生存组。抗病毒方案为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收集治疗基线时患者ALT、AST、ChE、Alb、CHO、AFP、HBV DNA水平等临床指标及重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计算MELD评分。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新的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评估新预测模型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诊断效能。结果在90 d内,33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27.7%。生存组与死亡组相比,年龄、ALT、Alb、ChE、MELD评分以及肝性脑病、原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时肝性脑病(OR=10.404,95%CI:2.522~42.926,P=0.001)、血清Alb水平(OR=0.853,95%CI:0.764~0.952,P=0.005)、MELD评分(OR=1.143,95%CI:1.036~1.261,P=0.008)是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将这3项指标联合建立新的预测模型,ROC曲线结果显示新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33,高于MELD评分的0.672。结论对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0 d预后评估,肝性脑病、Alb水平联合MELD评分建立的新模型较单纯MELD评分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识别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中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一个预测PVT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8年12月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就诊的283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资料,根据影像学检查将其分为PVT组(n=119)和非PVT组(n=164)。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回归结果建立并检验列线图,应用C指数(C-index)、校准曲线评价其性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PVT组在Child-Pugh分级(χ^2=9.388,P=0.009)、脾切除史(χ^2=26.805,P<0.001)、WBC(Z=-2.248,P=0.025)、PLT(Z=-3.323,P=0.001)、D-二聚体水平(Z=-6.236,P<0.001)及脾脏厚度(Z=-2.432,P=0.015)方面高于非PVT组,而TG水平低于非PVT组(Z=-4.150,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TG水平(OR=0.441,95%CI:0.190~0.889)、D-二聚体水平升高(OR=1.151,95%CI:1.041~1.272)、PT延长(OR=1.160,95%CI:1.025~1.313)、有脾切除史(OR=2.933,95%CI:l.164~7.389)是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PVT形成的独立风险因素。基于多因素回归结果,建立了列线图,其C指数值为0.745,校准曲线显示PVT发生的观测值和预测值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TG水平降低、有脾切除史、D-二聚体水平升高、PT延长是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所建立的列线图,为临床医生评估PVT形成风险提供了一个定量、直观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5):1070-1074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联合血小板/白细胞比值(PWR)在预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3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入院后90 d的预后分为生存组(n=53)和死亡组(n=70)。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入院24 h内患者TBil、ALT、AST、GGT、ALP、SCr、Alb、前白蛋白(PAB)、INR、WBC、淋巴细胞计数(LY)、单核细胞计数(MO)、中性粒细胞计数(NE)、Hb、PLT,并计算PWR和MELD评分。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HBV-ACLF预后的关系,并建立MELD评分联合PWR的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约登指数、临界值、敏感度、特异度,比较单独MELD评分和MELD评分联合PW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两者评价HBV-ACLF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两组患者TBil、ALT、SCr、INR、WBC、MO、NE、Hb、PLT、PWR和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TBil、SCr、INR、WBC、MO、NE、MELD评分对HBV-ACLF患者的预后有影响(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WR(OR=0.883,95%CI:0.798~0.977,P=0.016)和MELD评分(OR=1.442,95%CI:1.225~1.698,P0.001)为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MELD评分联合PWR(AUC=0.895,95%CI:0.827~0.943)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高于单独MELD评分(AUC=0.842,95%CI:0.765~0.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LD评分联合PWR可以提高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3.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7):1589-1593
目的探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6月北京地坛医院确诊的CHB且随访超过3年的患者,共1239例。其中非肝硬化患者1108例,肝硬化患者131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并计算APRI、FIB-4及m FZB-4评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H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3种评分对CHB患者发生HCC的预测能力,采用DeLong检验对各个评分的AUC进行比较。通过拟合优度检验分析m FIB-4评分校准能力。使用Kalplan-Merier法对HCC发生进行分析,log-rank法进行比较。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4.6年,37例(3.0%)患者发生HCC。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046,95%CI:1.018~1.074,P=0.001)、ALT (HR=0.995,95%CI:0.992~0.999,P=0.008)、AST (HR=0.994,95%CI:0.990~0.998,P=0.020)和PLT (HR=0.988,95%CI:0.981~0.994,P=0.001)是影响H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m FIB-4、FIB-4、APRI评分的AUC分别为0.771、0.658、0.676,其中m FIB-4评分的AUC大于FIB-4评分(Z=5.629,P 0.000 1)及APRI评分(Z=4.243,P 0.000 1)。与m FIB-4 2.68的患者相比,m FIB-4≥2.68的患者HCC发生风险更高(Z=37.840,P 0.000 1)。结论年龄、ALT、AST和PLT是CHB患者发生HCC的独立危险因素。与FIB-4,APRI评分相比,m FIB-4评分对CHB患者发生HCC的预测价值更高。m FIB-4≥2.68的CHB患者是发生HCC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12周)生存预后的预测因素,建立新型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18年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确诊HBV-ACLF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确诊后12周随访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28)和死亡组(n=39)。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T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肌酐(Cr)、血清钠、PLT、ALT、AST、Alb、血清胱抑素C(CysC),是否有急性肾损伤(AKI)。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法。结果死亡组患者的年龄、TBil、INR、CysC、MELD评分均高于生存组,合并AKI患者的近期生存率明显低于无AKI者(P值均<0.05)。TBil[比值比(OR)=1.013,95%可信区间(95%CI):1.003~1.024,P=0.014]、INR(OR=6.857,95%CI:1.449~32.449,P=0.015)、CysC(OR=2.826,95%CI:1.001~7.983,P=0.050)、PLT(OR=0.982,95%CI:0.964~1.000,P=0.048)是HBV-ACLF患者短期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TBil、INR、CysC和PLT联合建立TICP模型,TICP模型的AUC(95%CI)为0.879(0.776~0.946),MELD评分的AUC(95%CI)为0.760(0.644~0.859),两者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义(Z=2.708,P=0.007)。TICP预测HBVACLF患者短期生存情况的准确度(87.05%vs 67.16%)、敏感度(84.62%vs 56.41%)、约登指数(0.70 vs 0.42)均优于MELD评分。结论TBil、INR、CysC、PLT是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四者联合建立的TICP预测模型对患者短期生存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肝脏》2020,(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硬化性心肌病(CCM)的影响因素,及早预防CCM。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严格按照病例和对照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2015年2月—2018年7月在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CCM的患者45例组成病例组;选择同期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未并发CCM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个因素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CCM中的作用。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CCM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Child-Pugh分级(OR=3.794,95%CI:1.320~10.901)、MELD评分(OR=1.218,95%CI:1.107~1.341)、年龄(OR=1.079,95%CI:1.034~1.125)及Hb(OR=0.978,95%CI:0.962~0.994)。结论 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Hb及年龄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CCM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确诊的173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因、病史、入院后首次的实验室检查等资料。以死亡为终点事件,根据随访1年的疾病转归情况将所纳入的患者分为生存组(n=123)和死亡组(n=50)。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并评估NLR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两变量间的相关性。对相关变量行Cox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enter法)分析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根据约登指数确定最佳临界值。运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NLR患者的1年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死亡组患者的NLR、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与生存组比较均显著升高(U值分别为4660. 0、4994. 5,t=-9. 209,P值均0. 001)。NLR与CTP评分和MELD评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 363、0. 410,P值均0. 001)。NLR、MELD评分预测患者1年预后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 52、14. 26,AUC分别为0. 758、0. 854,二者联合其AUC可增加至0. 863。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NLR组(NLR≥3. 52)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低水平NLR组(NLR 3. 52)(χ~2=36. 602,P 0. 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NLR≥3. 52是预测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LR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年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影响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分流道失功行再通的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因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TIPS术,且术后因分流道失功行再通的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初次TIPS和再通术中、术前及术后资料;支架参数、门静脉压力梯度、门静脉穿刺部位、实验室指标等。Kaplan-Meier曲线评估再通后患者的累积分流道失功率和生存率,2组间累积通畅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再通患者术后发生分流道再失功和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 69例患者再通术后28例(40.6%)发生再失功,15例(21.7%)死亡。再失功中位时间11.3个月。患者1、2、3、5年再失功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9.8%、41.6%、48.0%、52.7%,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9%、94.8%、83.0%和62.6%。单纯行支架内球囊扩张术患者与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累积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94,P=0.009)。初次TIPS前肝功能CTP分级、初次手术支架直径、再通前INR和PT水平与再失功相关(P值均<0.05),再通前INR升高是分流道再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HR)=4.398, 95%可信区间(95%CI):1.848~10.467, P=0.001];再通术中置入支架是分流道再失功的独立保护性因素 (HR=0.370, 95%CI: 0.194~0.704, P=0.002)。初次TIPS术前CTP分级和MELD评分与再通后患者生存相关(P值均<0.05),MELD评分升高是再通后患者死亡唯一的独立危险因素 (HR=1.293, 95%CI: 1.054~1.627, P=0.026)。结论 对于TIPS术后分流道失功行再通术的患者,再通术中置入支架是更合理的选择,而MELD评分升高提示着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背景: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我国肝衰竭最主要的类型。尽管ACLF患者的预后预测已有较多模型,但各有其局限性,需进一步探索更精准的预后模型。目的:评价年龄-胆红素-INR-肌酐(ABIC)评分判断HBV相关ACLF(HBV-ACLF)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0月—2018年10月西安市第三医院和河南煤业化工集团鹤煤总医院收治的289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28 d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193)和死亡组(n=96),分析ABIC评分和其他常用预后模型预测28 d死亡的价值。根据ROC曲线确定的ABIC评分cut-off值将患者重新分组,比较两组短期生存情况。结果:生存组各预后模型评分均显著低于死亡组(P 0. 05)。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存在肝硬化(RR=1. 562)、高血尿素氮(RR=1. 048)、高CLIFSOFA评分(RR=1. 380)、高ABIC评分(RR=1. 317)、高MELD评分(RR=1. 094)和高i MELD评分(RR=1. 275)是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ABIC评分对28 d死亡的预测效能优于其他预后模型(AUC=0. 78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按ABIC评分cut-off值9. 43重新分组,评分9. 43组的短期生存情况显著优于评分≥9. 43组(P 0. 05)。结论:ABIC评分对HBV-ACLF患者的28 d死亡有一定预测价值,评分≥9. 43的患者有较高的短期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门脉血栓形成(PV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88例肝硬化合并PVT患者(简称为PVT组)和肝硬化未合并PVT的患者88例为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相关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分析法探讨肝硬化并发PVT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病因、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WBC、PLT、TBil、INR、APTT、FIB、PT、MEL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PVT组患者的Hb、Alb、D-D、门静脉主干内径宽度、脾静脉内径宽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和Alb降低、D-D升高、门静脉主干内径宽度、脾静脉内径宽度增加是肝硬化患者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Hb和Alb降低、D-D升高、脾静脉内径宽度增加是肝硬化患者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小板-白蛋白-胆红素指数(PALBI)联合AIMS65评分对肝硬化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UGIB)患者入院后6周内再出血及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10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肝硬化并发AUGIB患者238例,所有纳入患者均随访6周,根据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n=65)和生存组(n=173)、未再出血组(n=149)和再出血组(n=89)。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指标等),计算入院时的PALBI评分、AIMS65评分、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肝硬化并发AUGIB患者入院治疗后6周内死亡或再出血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评分系统的预测效能;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 死亡组和生存组患者比较,呕血、既往有静脉曲张病史、Alb、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