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于MRI T1增强影像的影像组学预测较低级别胶质瘤(LerGG;包括WHO分级Ⅱ级弥漫性胶质瘤和间变型胶质瘤)异柠檬酸酸脱氢酶(IDH)基因型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70例LerGG胶质瘤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前MRI T1增强影像,应用影像组学方法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结果170例中,WHO分级Ⅱ级例60例,Ⅲ级110例。从MRI T1增强影像的感兴趣区中共提取了1 595个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分析后筛选5个影像组学标签,并构建预测模型,验证集和训练集分析显示模型预测IDH突变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82,准确度分别为79%、80%,敏感度分别为81%、88%,特异度分别为75%、66%。结论 基于MRI T1增强影像的影像组学模型对WHO分级Ⅱ~Ⅲ级胶质瘤的IDH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3.0T 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胶质瘤分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组织病理学证实为脑胶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比较肿瘤WHO分级与肿瘤实体感兴趣区域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各项异性参数(FA)值。结果 WHO分级Ⅱ级、Ⅲ级、Ⅳ级分别为47例、22例、16例;WHO分级Ⅱ级ADC值高于Ⅲ级或Ⅳ级(P均0.05),Ⅲ级ADC值高于Ⅳ级(P0.05);WHO分级Ⅱ级FA值低于Ⅳ级(P0.05),但Ⅱ级与Ⅲ级之间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T 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胶质瘤分级上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术前治疗方案优化和预后判断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MRI影像组学方法对胶质瘤的高、低级别进行术前评估。方法纳入154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病人,其中WHO Ⅱ级(低级别胶质瘤)75例,WHO Ⅲ~Ⅳ级(高级别胶质瘤)79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各77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表示训练集和验证集性能。利用影像组学标签联合病理学检测构建评估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预测模型,并采用影像组学诺模图反应测试模型。结果采用LASSO方法在388个影像组学特征中选择3个标签特征,联合病理结果进行二分类建模。诺模图显示联合影像组学标签及病理结果构建的模型图可以显著提高诊断效能。训练集中AUC达到0.850,特异性达81.8%,敏感性为77.3%;验证集中AUC达0.836,特异性达83.3%,敏感性为77.3%。LASSO构建的模型评估决策曲线高于其他模型。结论 MRI影像组学方法可在术前帮助区分脑胶质瘤的高、低级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常规MRI纹理分析在WHO Ⅱ级与Ⅲ级胶质瘤鉴别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0例WHO Ⅱ级和46例WHO Ⅲ级胶 质瘤的常规MRI影像。在MaZda上勾画肿瘤最大层面进行纹理分析,选出与肿瘤级别显著相关的特征纹理参数并统计分析各特征纹理参数的诊断效能。 结果 四种MRI序列(包括T1WI、T2WI、FLAIR、T1WI增强)鉴别WHO Ⅱ级和Ⅲ级胶质瘤的最小误判率为9.30%,出现在T2WI序列中。多元Logistic回归 分析显示,T2WI序列中熵(OR=2.497;P=0.009 )及游程长非均匀度因子(OR=1.844;P=0.011)与胶质瘤级别独立相关。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以 熵=2.46为阈值鉴别WHO Ⅱ级和Ⅲ级胶质瘤的曲线下面积为0.843,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814、0.767;以游程长非均匀度因子=363.22为阈值鉴别 WHO Ⅱ级和Ⅲ级胶质瘤的曲线下面积为0.808,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794、0.778。结论 常规MRI纹理分析有助于鉴别WHO Ⅱ级与Ⅲ级胶质瘤, T2WI纹理参数中熵及游程长非均匀度因子的鉴别诊断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荧光素钠引导在脑胶质瘤切除中的应用.方法 对10例脑胶质瘤患者术中应用荧光素钠将肿瘤染色,根据荧光染色强度判定肿瘤的边界并切除.结果 星形细胞瘤( WHOⅡ级)4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Ⅲ级)、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各3例,术中肿瘤切除范围与病理学检查相符,术后1周MRI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语言肢体运动障碍一过性加重3例,给予对症治疗后逐渐恢复.结论 该方法应用简便、安全、经济,对高级别胶质瘤术中可直观、实时判断肿瘤的边界,大大提高了肿瘤切除率.  相似文献   

6.
CHO PET功能显像:脑胶质瘤诊断和优化放化疗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11碳-胆碱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11C-Choline PET/CT,CHO-PET)功能显像在脑胶质瘤诊断和优化放化疗治疗方案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经术后病理确诊的23例(其中WHO Ⅱ级9例、Ⅲ级9例、Ⅳ级5例)脑胶质瘤患者的CHO-PET功能显像结果,与同期MRI结构影像结果相比较,依据CHO-PET显像肿瘤生物靶区(BTV)优化放化疗治疗方案.结果 ①CHO-PET功能显像的病变靶区与正常脑组织对比度良好,肿瘤边界更清晰;②CHO-PET功能显像改变了10例(43.5%)患者的诊断及靶区范围,包换术后放疗前患者5例(31.3%);放疗后患者5例(71.4%).其中1例(Ⅲ级)肿瘤靶区(GTV)范围增大而扩大GTV放疗;1例(Ⅱ级)肿瘤复发,改定期复查为化疗;4例(Ⅱ级)术后肿瘤残留,改临床肿瘤靶区(CTV)放疗为CTV+GTV放疗;4例(1例Ⅲ级;3例Ⅱ级)未见肿瘤复发,改化疗为定期复查;③ CHO-PET对WHO Ⅱ、Ⅲ、Ⅳ级患者治疗方案的改变率分别为88.9%(8/9)、22.2%(2/9)、0(0/5);④ MRI对高级别胶质瘤患者(WHO III、Ⅳ级)的诊断符合率为85.7%(12/14).结论 CHO-PET功能显像对脑胶质瘤病变显示清楚,肿瘤边界清晰;有利于WHO II、III级患者的诊断;有利于优化治疗方案;有利于疗效的判断以及肿瘤复发与坏死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脑胶质瘤组织中胸腺嘧啶核苷激酶1(TK1)的表达和意义,以及其与细胞增殖抗原Ki67表达的关系.方法 202例脑胶质瘤患者,经病理检查进行脑胶质瘤病理分级及组织类型分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脑胶质瘤组织中TK1和Ki67的表达.比较不同级别及类型患者脑胶质瘤组织中TK1表达的阳性率;分析TK1与Ki67表达的关系.结果 本组患者脑胶质瘤按WHO分级:Ⅰ级12例,Ⅱ级85例,Ⅲ级60例,Ⅳ级45例;组织类型分型:少突胶质细胞瘤28例,星形胶质细胞瘤174例.本组患者TK1阳性119例(58.9%);其中良性组(WHO Ⅰ级)患者无TK1阳性,低度恶性组(WHO Ⅱ级)阳性31例(36.5%),高度恶性组(WHO Ⅲ、Ⅳ级)阳性88例(83.8%);三组间TK1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0.001).星形胶质细胞瘤及复发患者的TK1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少突胶质细胞瘤和初发的患者(均P<0.05).TK1与Ki67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11,P<0.01).结论 恶性程度高、星形胶质细胞瘤及复发的脑胶质瘤患者瘤组织中TK1的表达增高;提示TK1表达可作为脑胶质瘤病理分级、分型及复发的重要参考指标.TK1与Ki67正相关,提示TK1亦可反映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术中磁共振成像在脑胶质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2月至2016年12月利用术中磁共振成像进行开颅手术的366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定期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同时复查头颅MRI.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脑胶质瘤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进一步采用Logrank单因素和Cox多因素分析方法评价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Ⅳ级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366例患者中,67.2%(246/366)达到肿瘤全切除.其中WHOⅣ级胶质瘤全切除率显著高于Ⅱ、Ⅲ级(分别为73.2%、58.5%、61.9%,均P<0.05),WHOⅡ、Ⅲ级患者肿瘤全切除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中,90例(24.6%)在术中磁共振扫描后进行二次肿瘤切除,较首次的肿瘤切除程度显著提高(分别为95.9%、81.9%,P<0.001).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WHOⅣ级女性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优于男性(P<0.05);高龄较低龄患者的复发风险更大,但是对于整体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肿瘤位置对于患者预后影响不大(P>0.05);而肿瘤全切除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全切除患者的预后优于非全切除者(P<0.05);术后放、化疗能够改善患者预后(P<0.05).结论 术中磁共振成像能显著提高脑胶质瘤的切除程度,并改善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AKT1与AKT2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与患者生存期的相关性.方法 免疫荧光法检测手术切除的50例胶质瘤组织标本中AKT1及AKT2的表达水平,确定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并与生存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Log - rank单因素检验,年龄≥50岁、KPS评分< 80分和WHO Ⅲ~Ⅳ级患者的生存期显著缩短.胶质瘤组织中AKT1及AKT2在WHOⅢ~Ⅳ级的表达率显著高于WHO Ⅰ~Ⅱ级,两者表达存在正相关,且与患者的生存期呈负相关.结论 AKT1与AKT2的表达状态对预测患者的生存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胶质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首次手术病理确诊为胶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排除因非肿瘤因素死亡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估计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纳入胶质瘤173例,其中WHO Ⅰ级10例,Ⅱ级61例,Ⅲ级53例,Ⅳ级49例;98例术后接受放疗[高级别胶质瘤(WHOⅢ~Ⅳ级)61例,低级别胶质瘤(WHO Ⅰ~Ⅱ级)37例];60例术后接受化疗(高级别胶质瘤46例,低级别胶质瘤14例)。本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4.0%、42.2%、32.4%;WHO Ⅰ、Ⅱ、Ⅲ、Ⅳ级的 5年生存率分别为80.0%、52.5%、24.5%、6.1%。分层分析显示术后辅助放化疗显著影响高级别胶质瘤生存率(P <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显示,年龄>40岁(RR=1.603;P=0.019)、WHO Ⅲ~Ⅳ分级(RR=2.311;P <0.001)、肿瘤未全切(RR=2.108;P <0.001)、术后未放疗(RR=1.652;P=0.008)是影响胶质瘤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本组病例的分析结果 提示,发病年龄≤40岁、WHO级别低、肿瘤全切的胶质瘤患者预后好;术后进行放疗可以提高胶质瘤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高级别胶质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中心2013年1月—2015年12月,行手术切除的384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排除非手术因素死亡,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分析,以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WHOⅢ级164例,WHOⅣ级220例,均接受同组医生手术。术后接受放疗、化疗者分别为212例和243例。随访1年、3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3. 7%、17. 1%; WHOⅢ级患者的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2. 3%、29. 5%,WHOⅣ级患者的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0. 2%、11. 7%。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辅助放疗、化疗显著提高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率(P 0. 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 60岁(RR=1. 701; P=0. 016)、术前KPS评分70分(RR=2. 231; P 0. 001)、WHOⅣ级(RR=2. 181;P 0. 001)、肿瘤未全切(RR=2. 101; P 0. 001)、术后未联合放化疗(RR=1. 562; P=0. 007),是影响高级别胶质瘤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性别、肿瘤大小、有无坏死/囊变,总生存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年龄60岁、术前KPS评分≥70分、WHOⅢ级胶质瘤、肿瘤全切、术后联合放化疗患者的总生存期较长。结论发病年龄60岁、KPS≥70分、WHO级别低(Ⅲ级)、肿瘤全切、术后放化疗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预后较好;术后联合进行放化疗可以提高胶质瘤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研究背景随着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临床的应用,11C-Met PET与MRI融合技术也应用于临床,本研究通过比较胶质瘤在11C-Met PET与MRI中不同影像显示结果,探讨11C-Met PET与MRI影像融合技术在脑胶质瘤外科手术前评价、术中导航和手术切除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手术前于神经导航工作站对25例胶质瘤患者进行11C-Met PET与MRI影像融合,勾画肿瘤边界、计算肿瘤体积并进行分类。结果据影像学分类,25例胶质瘤患者中1例Ⅱ级、6例Ⅲ级和8例Ⅳ级MRI所显示的肿瘤灶轮廓大部分位于PET内(Ⅰ类);2例Ⅲ级PET所显示的肿瘤灶轮廓大部分位于MRI内(Ⅱ类);6例Ⅱ级和2例Ⅲ级MRI与PET显示的病灶轮廓无从属关系(Ⅲ类)。结论 PET在揭示胶质瘤增殖活性和描述肿瘤界限方面具有特殊优势,通过MRI与PET所显示的肿瘤轮廓关系,可用于术前初步预测肿瘤病理分级,有助于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活检术在多发性颅内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安装Leksell立体定向头架,MRI定位,对8例颅内有多发病灶的患者进行立体定向活检术.结果 经病理证实,8例患者中,星性细胞胶质瘤Ⅰ~Ⅱ级4例,Ⅱ~Ⅲ级2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1例,神经节胶质瘤1例.结论 立体定向活检术在确诊多发性颅内胶质瘤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研究背景随着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临床的应用,^11C—MetPET与MRI融合技术也应用于临床,本研究通过比较胶质瘤在^11C-MetPET与MRI中不同影像显示结果,探讨^11C—MetPET与MRI影像融合技术在脑胶质瘤外科手术前评价、术中导航和手术切除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手术前于神经导航工作站对25例胶质瘤患者进行^11C—MetPET与MRI影像融合,勾画肿瘤边界、计算肿瘤体积并进行分类。结果据影像学分类,25例胶质瘤患者中1例Ⅱ级、6例Ⅲ级和8例Ⅳ级MRI所显示的肿瘤灶轮廓大部分位于PET内(I类);2例Ⅲ级PET所显示的肿瘤灶轮廓大部分位于MRI内(Ⅱ类);6例Ⅱ级和2例Ⅲ级MRI与PET显示的病灶轮廓无从属关系(Ⅲ类)。结论PET在揭示胶质瘤增殖活性和描述肿瘤界限方面具有特殊优势,通过MRI与PET所显示的肿瘤轮廓关系,可用于术前初步预测肿瘤病理分级,有助于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15.
综合治疗中脑胶质瘤的假性进展(附1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胶质瘤患者假性进展(pseudoprogression,psPD)类型和特点、临床化疗结果.方法 复习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化疗的93例胶质瘤患者病例,对psPD患者资料回顾分析.参照实体瘤疗效判定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rnouts,RECIST),应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MRI)实施评价,判定疗效.结果 93例胶质瘤患者(手术未完全切除的WHO病理分级Ⅱ级及WHO病理分级Ⅲ级以上),术后均给予放疗以及化疗.15例发生psPD(16.1%),其中10例psPD发生于放疗结束后3个月以内,5例psPD发生于放疗结束3个月以后.psPD患者中,9例是MGMT蛋白阳性表达者,6例是MG-MT阴性(即-或±)者.结论 psPD是脑胶质瘤综合治疗过程中并不罕见的影像学现象.我们在遇到疑似psPD的患者时,对治疗方案是否更换要慎重,而密切的动态观察是最重要的鉴别psPD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胶质瘤患者血管生成拟态(VM)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手术治疗的109例脑星形胶质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HE染色、CD34和PAS双重染色,观察胶质瘤是否存在VM,并做相关参数的单因素分析、Kaplan-Meier生存比较.结果 在109例患者中13例(11.9%)肿瘤标本中发现VM,VM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等无相关性,但是与WHO组织学分级相关:WHO Ⅰ级VM阳性率为0(0/5).WHOⅡ级VM阳性率为5.5%(2/36),WHOⅢ级VM阳性率为7.3%(3/41),Ⅳ级VM阳性率为29.6%(8/27).组织学级别之间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有VM组和无VM组患者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 胶质瘤中存在VM,VM与胶质瘤的级别相关,VM阳性患者具有较差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幕上胶质瘤细胞IDH1基因突变检测,研究IDH1基因突变对胶质瘤临床诊断及预后的意义。方法提取315例幕上胶质瘤(WHOⅠ级3例、Ⅱ级95例、Ⅲ级37例、Ⅳ级180例)患者手术切除标本IDH1基因DNA,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直接测序,同时对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生长部位、切除范围、Karnofsky生活质量评分和生存时间等进行多因素分析,了解IDH1基因突变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经对315例胶质瘤标本测序共发现112例发生IDH1基因突变,突变率约为35.56%,均为R132H型突变。不同病理分级胶质瘤基因突变率分别为WHOⅡ级72.63%(69/95)、Ⅲ级24.32%(9/37)、Ⅳ级18.89%(34/180),不同级别突变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WHOⅣ级胶质瘤发生突变的患者中18例为原发性、16例为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突变率分别为11.39%(18/158)和72.73%(16/22),后者显著高于前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54,P=0.001)。生存分析显示,IDH1基因突变对患者预后有显著影响。结论 WHOⅡ~Ⅳ级胶质瘤均可发生IDH1基因突变,其中以WHOⅡ级和Ⅳ级中的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基因突变率较高。IDH1基因突变对患者生存时间有明显影响,发生IDH1突变者预后良好,提示IDH1基因突变对胶质瘤患者诊断及预后有重要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CD105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2002~2008年人脑胶质瘤标本152例,其中WHO分级Ⅰ级4例,Ⅱ级32例,Ⅲ级68 例,Ⅳ级48例;取同期颅脑损伤内减压术切除正常脑组织20例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EPO及CD105表达。收集2005~2008年人脑胶质瘤标本胶质瘤17例(WHO Ⅱ级6例,Ⅲ~Ⅳ级11例),正常对照5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PO mRNA表达变化。术后随访截止2010年4月23日,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高级别(Ⅲ~Ⅳ级)胶质瘤生存曲线。结果 胶质瘤EPO表达阳性率(60.5%,92/152)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10%,2/20;P<0.001),胶质瘤EPO表达强度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s=0.368,P<0.001)。EPO表达阳性组CD105阳性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EPO高表达组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5)。Ⅱ级胶质瘤组EPO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与Ⅲ~Ⅳ级胶质瘤组(P<0.05)。对于高级别(WHO Ⅲ~Ⅳ级)胶质瘤,EPO低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高表达组为36个月;EPO低表达组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高表达组(P<0.05)。结论 人脑胶质瘤EPO蛋白的表达与病理级别及新生血管正相关;WHO Ⅱ级胶质瘤EPO mRNA在转录水平已上调;WHO Ⅲ~Ⅳ级组胶质瘤EPO表达高者生存期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人类肽基脯氨酰异构酶(Pin1)和B细胞特异单克隆鼠白血病毒整合位点基因(Bmi1)在人类胶质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它们与胶质瘤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制作由WHO Ⅱ级胶质瘤组织30例、WHO Ⅲ级胶质瘤组织19例、WHO Ⅳ级胶质瘤组织21例与正常脑组织13例组成的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in1和Bmi1的表达情况.结果 Pin1和Bmi1在WHO Ⅱ、Ⅲ、Ⅳ级胶质瘤阳性率分别是(35±3.7)%,(63.7±3.9)%,(77.9±9.2)%和(20.1±5.1)%,(55.1±6.3)%,(61.7±2.7)%,均高于各自正常组(10.7±2.9)%和(7.9±1.3)%,均为P<0.05.Pin1和Bmi1表达与胶质瘤等级呈正相关.结论 Pin1和Bmi1可能在胶质瘤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in1和Bmi1的表达检测可能成为胶质瘤的有效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颅内相邻部位脑膜瘤合并胶质瘤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经病理学诊断为颅内相邻部位脑膜瘤合并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术前MRI示右侧顶部脑膜瘤,右侧颞顶叶和基底节区异常信号。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术后病理学诊断为混合型脑膜瘤(WHOⅠ级)合并间变型星形细胞瘤(WHOⅢ级),患者术后行放化疗,随访患者存活12个月。结论 颅内相邻部位脑膜瘤合并胶质瘤十分罕见,术前确诊率较低且容易漏诊,一期手术为主,放化疗为辅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有望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