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术后引流量及肺功能预测值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ATSL)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7年6月~2022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NSCLC病人80例,均行VATS治疗。根据病人术后PPCs的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及未发生组。所有NSCLC病人均于术前1周检查病人肺功能指标,记录术后3天引流量,Logistic回归分析VATSL后发生PPCs的影响因素,根据ROC曲线分析术后引流量及肺功能对NSCLC病人VATSL后发生PPCs的预测价值。结果 80例病人VATSL后57例未发生PPCs, 23例发生PPCs, PPCs发生率为28.75%;两组病人性别、年龄,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临床分期,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及肺功[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最大通气量(MV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呼气流量峰值(PEF)水平低于未发生组,术后3天引流量多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老年早期肺癌患者临床效果及呼吸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行肺叶切除术患者86例,分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开胸手术治疗,观察组则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手术指标以及肺功能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液量、住院总时间均高于观察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呼气峰值流速(PEF)比较(P0.05),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FVC、FEV1、PEF同手术前相比降低(P0.05),且观察组FVC、FEV 1、P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老年早期肺癌患者疗效较好,呼吸功能影响较小,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3D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0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肺癌病人12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53例),观察组行3D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照组行2D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淋巴结清扫数目和术后外科病理分期、肺功能指标、疼痛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小时引流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和术后外科病理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用力呼气肺活量1秒量(FEV1)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 97%)低于对照组(18. 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3D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肺癌可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24小时引流量,改善肺功能,减少疼痛,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与开胸肺叶切除对比,探讨全胸腔镜(VATS)下肺叶切除治疗早期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接受肺叶切除的165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VATS组41例,开胸组124例.对比两组术前、术中、术后近期情况.结果 两组在年龄、性别分布、术前主要合并症、肺功能、手术切除的肺叶、术后病理类型、分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与开胸组相比,手术时间(195±57)min对(224±54)min(P<0.05);术中出血(227±153)ml对(349±158)ml(P<0.05);淋巴结清扫组数4.1±1.3对4.5±1.5(P<0.05);术后胸引流总量(1595±1038)ml对(1828±1074)ml(P<0.05);术后肺炎发生率4.9%对12.1%(P<0.05);1年无瘤生存率Ⅰ A期均为100%,ⅠB期分别为90.0%和91.3%(P>0.05);住院费用(4.6±1.1)万元对(3.5±1.1)万元.结论 两种术式在治疗早期肺癌具有相似的完全性和彻底性,VATS肺叶切除术较开胸肺叶切除术的手术时间略短,术中出血略少,术后肺炎发生率略低,但平均住院费用略高.  相似文献   

5.
静脉和硬膜外自控镇痛对肺叶切除术后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比较静脉与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 (PCIA与PCEA)对肺叶切除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44例择期行单肺叶切除病人 ,随机分成PCIA组和PCEA组。分别于术前、术后 2 4、48h用脉冲振荡肺功能测定仪 (IOS)测定肺功能。结果 PCEA组与PCIA组术前肺功能无统计学差异 ;术后 2 4h两组与术前比较用力肺活量 (FVC)、1秒用力呼气量 (FVE1 )降幅较大 (P <0 0 5) ,呼吸总阻抗 (Zrs)、共振频率(Fres)、35Hz时呼吸阻力 (R35)、5Hz时呼吸电阻 (X5)升高显著 (P <0 0 5) ;术后 48h两组FVC、FEV1 、Zrs、Fres、R35、X5较术后 2 4h有所恢复 ,但PCEA组恢复更好 (P <0 0 5)。结论 胸科手术后用PCEA、PCIA均能获得较好的镇痛效果 ,但PCEA对病人早期肺功能的恢复作用积极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肺段切除术和肺叶切除术在直径≤2 cm且术中冰冻证实微乳头和实性亚型阴性肺腺癌中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多中心行肺段切除术或肺叶切除术的234例肺腺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肺段切除组(段切组)119例,男44例、女75例,年龄(56.6±8.9)岁,肺叶切除组(叶切组)115例,男43例、女72例,年龄(56.2±9.5)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围术期死亡病例。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111.2±30.0)min vs.(107.3±34.3)min]、术中失血量[(54.2±83.5)mL vs.(40.0±16.4)mL]、引流管拔管时间[(2.8±0.6)d vs.(2.6±0.6)d]、住院时间[(3.9±2.3)d vs.(3.7±1.1)d]和病理分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段切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半年用力肺活量与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差值显著优于叶切组患者[(0.2±0.3)L vs.(0.4±0.3)L,P=0.005,0.3%±8.1%vs.2.9%±7.4%,P=0.041]。结论肺段切除术可有效保护患者肺功能,有望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陕西省人民医院行肺癌切除138例Ⅰ/Ⅱ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8例、女50例,年龄44~76(57.4±8.8)岁。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胸腔镜组(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63例)和开胸组(传统开胸手术治疗,75例),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临床指标、手术并发症、肺功能变化。结果胸腔镜组和开胸组的手术时间、术中淋巴结清扫组数、清扫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镇痛时间、疼痛程度评分(NRS评分)、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开胸组(P0.05);手术前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l%pred)、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FVC%pred、FEV1%pred比术前显著降低(P0.05);胸腔镜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胸组(20.63%vs.32.00%,χ2=3.974,P=0.046)。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Ⅰ/Ⅱ期NSCLC患者手术效果可靠,且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肺气肿兔单侧肺减容术后的肺功能及组织结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阻塞性肺气肿兔单侧肺减容术 (LVRS)后的肺功能和组织结构变化 ,并与肺叶切除术比较。方法  4 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烟熏和气管内滴注弹性蛋白酶制成阻塞性肺气肿模型 ,随机分为肺气肿组 (A组 )、单侧LVRS组 (B组 )、肺叶切除组 (C组 )和假手术组 (D组 ) ,每组 10只。 8周后进行肺功能和肺组织学检查。结果 与A组比较 ,B组和C组的潮气量、0 3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0 3)、FEV0 3 FVC(用力肺活量 )、PaO2 、平均肺泡数和肺泡隔面密度增加 ,功能残气量、PaCO2 、肺总容积和肺泡直径降低 (P <0 0 5 ) ,而D组变化不明显 (P >0 0 5 )。B组和C组肉眼及光镜下可见肺气肿改善 ,而D组无明显变化。B组和C组之间上述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单侧LVRS和肺叶切除术均可有效改善阻塞性肺气肿兔的肺功能和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9.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学习曲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评估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不同阶段的手术效果,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08年6月由同一手术组连续完成的60例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肺癌的病例资料.按手术先后依次分为4组(A、B、C、D),每组15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及个数、中转开胸率、术后并发症、术后胸管引流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分析不同阶段的手术效果.结果 各组病例在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病理分期以及手术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228.0±55.6)min明显长于C组(155.0±33.6)min或D组(152.7±27.4)min(P<0.001),B组手术时间(200.3±67.1)min亦明显长于C组或D组(P<0.05),而C、D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6);在术中出血量方面,A组(283.3±111.2)ml明显多于C组(156.7±86.3)ml或D组(143.3±67.8)ml(P<0.01),B组(286.7±188.4)ml亦明显多于C组或D组(P<0.01),C、D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7);各组淋巴结清扫数量、中转开胸率、术后并发症、术后胸管引流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学习曲线大约为30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叶切除和亚肺叶切除在T1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直径≤3 cm)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78例T1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60.7 ± 10.4)岁。其中亚肺叶切除61例(楔形切除35例,肺段切除26例),肺叶切除217例。腺癌占81.7%,鳞癌占12.9%,其他占5.4%;高分化癌占8.6%,中分化癌占27.0%,低分化癌占20.5%,不能确定占43.9%。在腺癌中,浸润前病变占4.0%,微浸润腺癌占7.5%,浸润性腺癌占88.5%。T1N0M0占86.7%,T1N1M0占1.1%,T1N2M0占12.2%。 结果与肺叶切除组比较,亚肺叶切除组患者年龄较大、手术时间较短、病变≤2 cm的比例较高,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496,P=0.009;t=8.082,P=0.029;χ2=2.105,P=0.002)。但两组间在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以及手术方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65,P=0.713;t=2.12,P=0.085;χ2=0.399,P=0.274;χ2=0.438,P=0.490)。对于T1N0M0的NSCLC患者,亚肺叶和肺叶切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3.9%和8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3)。亚肺叶切除组内分析显示:楔形切除组和肺段切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9.4%和7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9)。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有年龄和纵隔淋巴结转移N2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HR=1.07,P=0.048;HR=5.56,P=0.011)。亚肺叶切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肺叶切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38,P=0.552)。 结论对于T1N0M0的NSCLC患者,亚肺叶切除虽然不可能完全替代肺叶切除手术,但是对于肺功能储备较差的老年患者可能逐渐成为主流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了使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在临床中得到更好地应用,探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ATS lobectomy)治疗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手术治疗NSCLC患者76例,其中37例接受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ATS组),男21例,女16例;平均年龄60.4岁;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20例,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17例.39例接受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传统开胸组),男32例,女7例; 平均年龄58.7岁.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死亡.VATS组与传统开胸组比较,在切口长度(7.6±1.9 cm vs. 28.5±3.6 cm, t=-31.390,P=0.000),术后杜冷丁用量(160±125 mg vs.232±101 mg,t=-2.789,P=0.007),术后胸腔引流量多于100 ml的天数(4.8±2.5 d vs. 8.1±3.2 d,t=-4.944,P=0.000)和术后住院时间(12.1±3.0 d vs. 15.7±4.7d,t=-3.945,P=0.000)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手术时间(t=1.732,P=0.087)、术中出血量(t=-1.645,P=0.105),淋巴结清扫数量(t=-0.088,P=0.930)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TS组的住院总费用略高于传统开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3,P=0.197);VATS组术后第1 d血糖(7.2±1.2 mmol/L vs. 8.4±2.2 mmol/L,t=5.603,P=0.000)和白细胞总数(12.7±3.8×109/L vs. 15.1±5.9×109/L, t=5.082,P=0.004)均显著低于传统开胸组,前白蛋白值显著高于传统开胸组(215.0±45.5 mg/L vs.147.3±50.8 mg/L,t=-7.931,P=0.000).结论 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可彻底清扫淋巴结,术后创伤较小、急性期反应较低、疼痛轻、恢复较快、住院时间短且不明显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在严格选择患者的条件下,可以作为治疗早期NSCLC的一种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腔镜及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对老年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30例接受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分为2组,各65例。对照组行传统开胸手术,观察组行电视胸腔镜手术。观察2组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后肺性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患者实施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较传统开胸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小等优势,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心肺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电视胸腔镜辅助胸壁小切口肺叶切除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比较电视胸腔镜辅助胸壁小切口与胸部单纯小切口肺叶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64例按手术先后顺序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电视胸腔镜辅助胸壁小切口(A组)和单纯小切口开胸手术(B组)进行肺叶切除术. 结果 A组切口长度(5.3±0.6)cm比 B组(8.9±0.5)cm显著缩短(t=-24.360,P=0.000);A组术中出血量(279.7±74.0)ml显著少于B组(331.7±42.5)ml(t=-3.330,P=0.002);A组手术当日引流量(162.5±47.4)ml显著少于B组(202.0±49.2)ml(t=-3.220,P=0.002);A组并发症5例,B组11例(χ2=4.099,P=0.043);A组术后住院(8.0±2.2)d显著短于B组(9.7±1.9)d(t=-3.280,P=0.002);2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t=-1.130,P=0.262).57例随访6~12个月,术后6个月A组1例Ⅲa期鳞癌局部复发,B组2例Ⅲa期小细胞肺癌、1例腺癌术后7~8个月远处转移、局部复发,上述4例均于1年内死亡.3例死于与手术无关的其他疾病,余50例无局部复发、远处转移. 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胸壁小切口比单纯微创小切口进行肺叶切除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14.
支气管成形肺叶切除术治疗218例非小细胞肺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支气管成形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手术适应证、并发症以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8例接受支气管成形肺叶切除术的NSCLC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死亡率为3.2%,并发症发生率为20.2%,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55%、42%.N分期(P=0.000)和术后辅助化疗(P=0.021)是影响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 对于肺功能正常病人而言,支气管成形肺叶切除术同样是治疗NSCLC的有效手段.但对于N1和N<,2>,特别是N<,2>病人应慎重手术,可考虑先行新辅助化疗,术后进行辅助化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肺癌术后呼吸功能衰竭高危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的高危因素。方法 实验组采用肺癌术后呼吸衰竭21例,并以同期肺癌手术未发生呼衰的84例作为对照组,用x~2检验。结果 术后呼衰组的术前肺功能指标,如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C%)、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第一秒呼气容积(FEV1.0)、第一秒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0/FVC%)等均明显低于无呼衰组。根据手术方式分析,袖式肺叶切除、肺叶切除组的呼衰发生率均低于全肺切除组。肺癌术后肺部感染亦导致呼衰发生率增高。结论 肺功能下降、术后肺部感染是肺癌术后呼吸功能衰竭的高危因素。肺功能较差的病人应尽量避免全肺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上腹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下腹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对患者术后肺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者根据疾病分为3组,A组行LC(n=20),B组行LA(n=14),C组行TAPP(n=16)。分别于术后6 h、12 h、24 h、48 h检查一次肺功能。结果:A组患者术后肺功能明显改变,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aximal midexpiratory flow curve,MMF)等肺功能指标均明显下降,B、C组患者术后当天肺功能仅有轻微改变。3组间,术后6 h、12 h、24 h、48 h痛觉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腹部手术(LA、TAPP)后肺功能的改变小于上腹部腹腔镜手术(LC),腹腔镜手术部位对肺功能的改变情况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single utility port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single utility port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采用单操作孔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162例早期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单操作孔组),用同期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ideo-assisted mini-thoracotomy,VAMT)肺叶切除术221例早期肺癌患者做对照(小切口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术后下床时间、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单操作孔组与小切口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62.8±75.6)ml vs.(231.4±62.8)ml、术后下床时间(2.2±0.3)d vs.(3.7±0.5)d、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3.5±0.2)d vs.(4.6±0.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操作孔组与小切口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33.7±22.0)min vs.(124.9±25.7)min、淋巴结清扫数(11.7±1.9)枚vs.(12.5±2.7)枚、并发症发生率7.4%vs.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操作孔VATS肺叶切除并淋巴结清扫治疗早期肺癌安全、可靠,较VAMT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与胸腔镜下传统的肺叶切除术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整理本院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行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治疗NSCLC患者临床资料,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入观察组,选择同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效果比较:手术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且术后24~48 h总引流量前者低于后者,P<0.05。两组手术前后肺功能比较:术前两组病人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FVC、FEV1%均低于术前,组间比较,观察组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完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早期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本院行VATS的患者74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肺段切除组(37例,行VATS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组(37例,行VATS肺叶切除术),所有患者术中均接受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前与术后肺功能指标[包括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及第1秒钟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皮肤受伤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切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肺叶切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少/短于肺叶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MVV、FVC、FEV1%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段切除组MVV、FVC、FEV1%水平明显高于肺叶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切除组皮肤无反应率高于肺叶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切除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肺叶切除组...  相似文献   

20.
早期(T1N0M0)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叶切除术和楔形切除术对早期(T1N0M0)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分析109例早期(T1N0M0)NSCLC病例的手术效果,其中楔形切除术51例(开胸组21例,胸腔镜组30例),肺叶切除术58例;包括各治疗组间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术后复发率、生存率及肺功能的评估。结果:各治疗组间肿瘤的组织类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及后期肺功能差异无显著性。楔形切除组年龄偏大,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发病率高,肺功能较差,与肺叶切除组相比,平均住院日明显减少,局部复发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年生存率各组相似(开胸楔形切除组95%,胸腔镜楔形切除组95%,肺叶切除组91%),5年生存率开胸楔形切除组58%,胸腔镜楔形切除组65%,肺叶切除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对有心肺功能损害的早期NSCLC病人,楔形切除术是一种可行的外科治疗;但由于局部复发率较高,只要病人心肺功能耐受,仍应首选肺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