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逆行自体血预充(RAP)对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血液稀释及围术期输血量的影响。方法:将3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RAP组和常规预充组,每组15例。常规预充组采用常规晶体预充液预充,RAP组使用患者自身血液替换部分常规晶体预充液。监测体外循环前、中、结束时以及术后1h、3h等各个时间点的乳酸(Lac)和红细胞压积(Hct)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输血量和胸腔引流量。结果:逆行自体血预充能有效减轻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血液稀释程度,维持术中较高的Hct水平,对机体血液有较好保护作用,有效减少了围术期输血量。结论:逆行自体血预充能有效减轻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血液稀释程度,维持术中较高的Hct水平,对机体血液有较好保护作用,有效减少围术期输血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研二尖瓣手术围术期输血现状,探讨影响输血的相关因素,从而加强临床血液管理。方法:收集大连地区3家三甲级医院接受二尖瓣手术患者189例,根据是否输注异体血分为异体输血组(109例)和未输异体血组(80例);根据输血方式分为输异体血组(109例),自体输血组(39例)和(自体+异体)输血组(26例),未输血组(41例)。收集189例进行二尖瓣手术患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手术相关信息(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患者转归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二尖瓣手术患者围术期输异体血比例57.7%(109/189),患者总平均用血量(4.1±6.0)U。输异体血组和未输异体血组在年龄、手术时间、术前Hb、术前APTT、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天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围术期输血量与术前PLT、APTT有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02、0.16。未输血组、自体输血组和(自体+异体)输血组在抗生素使用天数、住院天数方面优于异体输血组(P0.05),未输血组、自体输血组在抗生素使用种类方面优于(自体+异体)输血组、异体输血组(P0.05)。结论:对二尖瓣手术围术期是否输血的影响因素有年龄、手术时间、术前Hb、术前APTT。而输血量与术前PLT、术前APTT相关。异体输血组、(自体+异体)输血组、自体输血组、未输血组在对患者术后转归方面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研二尖瓣手术围术期输血现状,探讨影响输血的相关因素,从而加强临床血液管理。方法:收集大连地区3家三甲级医院接受二尖瓣手术患者189例,根据是否输注异体血分为异体输血组(109例)和未输异体血组(80例);根据输血方式分为输异体血组(109例),自体输血组(39例)和(自体+异体)输血组(26例),未输血组(41例)。收集189例进行二尖瓣手术患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手术相关信息(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患者转归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二尖瓣手术患者围术期输异体血比例57.7%(109/189),患者总平均用血量(4.1±6.0)U。输异体血组和未输异体血组在年龄、手术时间、术前Hb、术前APTT、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天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围术期输血量与术前PLT、APTT有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02、0.16。未输血组、自体输血组和(自体+异体)输血组在抗生素使用天数、住院天数方面优于异体输血组(P0.05),未输血组、自体输血组在抗生素使用种类方面优于(自体+异体)输血组、异体输血组(P0.05)。结论:对二尖瓣手术围术期是否输血的影响因素有年龄、手术时间、术前Hb、术前APTT。而输血量与术前PLT、术前APTT相关。异体输血组、(自体+异体)输血组、自体输血组、未输血组在对患者术后转归方面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G)异体输血的危险因素及分享减少异体输血的临床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择期OPCABG受试者临床资料。 结果 本组患者围术期异体输血的患者22例(27%),输血组受试者,年龄偏大,女性较多,胸骨条件较差,血管条件差。完善术前准备,注意围术期用药,术中应用明胶海绵及毛毡片保护胸骨,术后注意护理可明显减少围术期异体输血。 结论 高龄、女性、胸骨条件差是OPCABG围术期异体输血的危险因素。严格把握OPCABG不输血适应征,术前准备充分,术中操作精确,围术用药时机、剂量准确可以显著减少OPCABG围术期异体输血,保证手术远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病因及诊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自2007年3月至2013年10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施行心脏瓣膜再次手术的2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2例(32.3%),女性193例(67.7%),年龄2~72岁,收集患者术前合并症,术前心功能状态,初次手术方式,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手术方式,围手术期死亡情况等相关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次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再次手术的原因为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生物瓣毁损、机械瓣功能障碍或其他病因;全组围手术期死亡18例,病死率6.31%,主要原因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多器官衰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合并其他系统疾病(OR=3.530,P=0.049),术前心功能IV级(OR=4.025,P=0.025),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120min(OR=5.748,P=0.004),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24h(OR=4.770,P=0.025),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再次心脏瓣膜手术难度大,手术风险较高,准确的把握手术时机,术中注意心肌的保护,术后加强心肺肾等重要器官的监护和处理,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术前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术前心功能IV级,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是再次心脏瓣膜手术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围术期出血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一方面会损害机体康复,另一方面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1,2〕。本文拟探讨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围术期应用维生素K1和氨甲环酸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2年1月240例行瓣膜置换或成形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联合组及单用组。联合组127例,男67例,女60例;年龄60~75〔平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中血液回输技术的安全性和效果,评价其在心脏瓣膜替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共选人单个心脏瓣膜替换手术32例,随机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于全身麻醉和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替换手术.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自体血液回输量,异体血输入量,手术前、输血前、输血后血常规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进行观测,记录输血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输血前、术后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积(H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气分析的pH值、血钾、乳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库血输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观察到有输血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可有效地减少围术期自体血的丢失,补充血容量,维持有效循环,同时明显减少异体血的用量及并发症发生,是安全、有效的,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大量输血后发生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总结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非心脏手术后入SICU治疗,符合围手术期输血总量≥1 500mL的患者102例,其中术后发生ALI/ARDS的患者34例(A组),未发生ALI/ARDS的患者68例(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心功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液制品的总量、输液量、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等指标,总结A组患者术后氧合指数(PaO2/FiO2)的变化趋势,寻找影响ALI/ARD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A组较B组患者手术时间长、输血总量及输液量多(P0.05)。A组患者术后氧和指数在术后第2天达到最低(P0.05)。A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SICU停留时间较B组延长,术后二次气管插管、肾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等并发症的发生多于B组(P0.05),A组患者病死率较B组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及术中输液量是影响ARDS发生的危险因子。结论: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大量输血后发生ALI/ARDS的原因与患者手术时间、输血总量及输液量有关,发生ALI/ARDS的患者预后差。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输血及输液量对改善手术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作用。对于有发生ALI/ARDS倾向的患者,术后积极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用血情况和影响因素,为心外科手术合理备血、用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7年,在本院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析成分血的使用情况以及对影响输血的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血型、BMI、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方式、住院天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的输血情况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血型、BMI、体外循环时间与平均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输血量与性别、年龄有显著相关性(P<0.05),女性患者输注量多于男性患者,60岁以上老人平均输血量大。结论:性别、年龄与平均输血量有显著相关性,我们应掌握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输血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手术合理备血、围手术期合理用血提供理论依据,做到合理有效用血,在节约血液资源的同时,可以缩短住院周期,节省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成年脊柱内固定术患者围术期同种异体RBC输血和术中有效自体血回输的预测因素。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253例脊柱内固定术患者的围术期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期发现围术期异体RBC输血和术中自体血回输的相关预测因素。结果 253例患者中,32.0%患者围术期接受异体RBC输血(平均3.1 U),其中58.0%接受术中输血,70.0%异体RBC量用于手术当天。69.6%患者使用自体血回收技术,其中仅68.8%进行自体血回输(平均回输719 ml)。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术前血红蛋白(Hb)值、内固定节段≥4节、椎弓根钉≥6枚、椎体融合节段≥3节和椎板切除减压是围术期异体输血的独立预测因素;手术入路、内固定节段数≥4节、椎弓根钉数≥6枚、融合椎体数≥3节和术中椎板切除减压节段≥2节是自体血回输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高龄、术前低Hb值、多节段的椎体融合和内固定、多椎弓根钉的固定、椎板切除减压对脊柱内固定术患者的围术期异体输血具有预测作用。对手术选择前路、内固定节段数≥4节、椎弓根钉数≥6枚、融合椎体数≥3节和术中椎板切除减压节段≥2节的患者应积极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发生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罗定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于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245例,均择期行非心脏手术,男性123例,女性122例。依据围手术期是否发生心脏事件分为发生心脏事件组(n=55)和未发生心脏事件组(n=190)。收集入选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手术资料、病史、心电图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围手术期心脏事件为结局事件,包括术中及术后(仅限住院期间)发生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的心律失常、非致死性心跳骤停等。结果与未发生心脏事件组比较,发生心脏事件组冠心病病史、METs≤4、ST段压低≥0.05 m V的比例以及术中输浓缩红细胞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病史(OR=4.672,95%CI:1.648~12.990),METs≤4(OR=2.727,95%CI:1.079~6.892),ST段压低≥0.05 m V(OR=4.642,95%CI:1.865~11.557),术中输浓缩红细胞(OR=7.102,95%CI:2.791~18.073)为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发生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危险因素预测围手术期心脏事件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7、0.693、0.656、0.672。结论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发生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冠心病病史、METs≤4、ST段压低≥0.05 m V、术中输浓缩红细胞,冠心病病史预测围手术期心脏事件发生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成人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术后低蛋白血症的围术期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10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CPB心脏瓣膜手术的1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术后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按照术后48 h内的最低血清PA水平分为低蛋白血症组(<150 mg/L)和非低...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临床上老年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风险较高,通过构建个体化预测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发生MACE的列线图模型极其重要。目的构建老年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MACE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并评估其区分度和一致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1年1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择期进行非心脏手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4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MACE发生情况,将其分为MACE组(58例)和非MACE组(18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将确定的影响因素引入R 3.6.3软件及rms程序包,构建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MACE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估该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采用校准曲线与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其一致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分级[OR=4.432,95%CI(1.661,11.827)]、ST段压低≥0.05 mV[OR=2.894,95%CI(1.366,6.131)]、术中输入浓缩红细胞量[OR=1.014,95%CI(1.010,1.019)]、冠心病[OR=2.444,95%CI(1.172,5.099)]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MACE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该列线图模型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发生MACE的曲线下面积为0.825[95%CI(0.766,0.884)]。列线图模型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MACE发生风险的校准曲线与实际曲线基本吻合,且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χ2=8.958、P=0.346。结论高血压分级、ST段压低≥0.05 mV情况、术中输入浓缩红细胞量、冠心病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以上4项影响因素构建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MACE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和一致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心脏手术的危险因素、手术时机和围术期管理.方法近7年对老年患者行113例心脏手术,其中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术58例,单纯瓣膜手术39例,瓣膜手术同时冠状动脉搭桥术9例,其它7例.结果术后出现并发症20例(17.7%),早期死亡5例(4.4%).术前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左心室射血分数<0.5、瓣膜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急症和2次手术是发生术后并发症及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人心脏病一旦有手术适应证应尽早外科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围手术期大出血与术后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方法:纳入了自2009年12月22日至2014年12月26日,在北京安贞医院心脏行OPCAB术的冠心病患者,收集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围手术期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对比两组的基线资料及围手术期出血相关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潜在危险因素,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确定围手术期大出血是否是术后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 830例患者,其中出血组362(9.5%)例,非出血组3 468(90.6%)例。202例术后心肌梗死事件(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围手术期大出血(OR=1.73,95%CI:1.16~2.59,P=0.008)会对OPCAB患者术后心肌梗死的风险产生影响。多因素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显示,围手术期大出血是OPCAB患者围手术期出血的危险因素,出血患者的术后心肌梗死风险比非出血患者高出90%(OR=1.90,95%CI:1.26~2.86,P=0.002)。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大出血是术后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围手术期大出血会使术后心肌梗死风险增加85%。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112例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的临床资料,分析与发生围手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相关的因素,比较有心脏不良事件组与无心脏不良事件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术后42例(37.5%)发生心脏不良事件。与无不良事件组相比,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患者多合并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支架及旁路移植手术、合并心脏瓣膜病、存在心律失常、术前射血分数EF50%、手术规模大、麻醉时间长、术前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B型利钠肽(BNP)增高(P0.05)。结论: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包括合并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支架及旁路移植手术、合并心脏瓣膜病、存在心律失常、术前EF值50%以及手术规模大、麻醉时间长、术前hs-CRP和BNP增高,其中术前hs-CRP和BNP水平可以作为预测指标,对高危老年患者进行充分评估、从而减少围手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对体外循环后并行循环时间的影响。方法连续性收集60例心脏瓣膜病变合并慢性房颤患者,按照患者所施行的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心脏不停跳心脏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组(A组,n=33),心脏不停跳心脏瓣膜置换组(B组,n=27)。比较两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情况,包括心内操作时间、总体外循环时间、后并行循环时间,并于手术前后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左室EF变化率、转律率等,监测手术后期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情况比较:A组与B组在心内操作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总体外循环时间和后并行循环时间A组较B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均较术前改善,但术后短期内(6个月)A组患者左室EF变化率较B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心功能情况基本一致(P0.05),趋势图显示A组患者左室变化率斜率更大,峰值更高,更快到达峰值。A组双极射频消融转律率为88%(29/33),且绝大多数(27/29)短期内(12个月)能维持窦性心律;B组27例患者有3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其余24例术后12个月内仍为房颤心律,转律率只有11%。结论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手术可以减少总体外循环时间、后并行循环时间,且安全性和转律率高、能更好地改善心功能等,具有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高危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重症、高危心脏瓣膜疾病的特点及提高瓣膜置换手术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43例高危瓣膜病患者施行了瓣膜置换手术及相关的辅助手术,对体外循环心肌保护、手术方法的选择、围手术期处理要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全组围术期死亡2例,术后重要并发症发生率25.6%(11/43),41例康复出院,出院时心功能Ⅰ级者15例,Ⅱ级者23例,Ⅲ级者3例,出院后一个月复诊心功能进步至Ⅰ级者31例,Ⅱ级者10例。结论高危患者只要选择好手术时机,尽可能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重视术后潜在的危险并发症等,可有效的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51例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行中、低温体外循环下阻断升主动脉手术,二尖瓣置换26例,主动脉瓣置换9例,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置换16例。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19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48例痊愈出院,随访心功能恢复到Ⅰ~Ⅱ级。结论加强围术期监测和管理可提高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患者术中脑组织氧饱和度(rScO2)和神经损伤标志物与术后谵妄(POD)的关联性.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河南省胸科医院行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60例,剔除3例,根据患者术后3 d内发生POD情况将其分为POD组(15例)和非POD组(NPOD组,42例).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