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后内、外侧手术入路在三踝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6例三踝骨折采用改良的后外侧或后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取后外侧入路,在腓骨肌与拇长屈肌之间显露后踝,复位后用2枚空心钉或松质骨螺钉固定。后、外踝固定完毕后改平卧位常规固定内踝。后踝骨折块偏内侧者,取内踝后内侧切口。结果 36例切口均一期愈合,均获得平均11(8~18)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疗效根据踝关节功能Baid-Tackson评分标准评定:优28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91.7%。结论采用改良的后内、外侧切口显露三踝骨折,具有损伤小,显露充分,容易复位固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复位固定治疗42例三踝骨折患者。记录骨折愈合情况、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12~18周。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者均能完全负重行走,踝关节背伸20°~28°、跖屈40°~48°;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定踝关节功能:优35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为92.8%。结论 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术中操作方便,视野清楚,便于骨折的复位与固定,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3.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价值。方法自2009-03—2012—06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23例,处理外踝骨折时钢板放置于腓骨后侧或外侧,对后踝骨折行钢板或螺钉固定。观察术后切口及骨折愈合情况,术后3、12个月采用AOFAS踝一后足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3个月23例均获得随访,术后12个月2例失访。术后7d2例外侧和内侧切口周围同时出现张力性水泡.2例外侧切口周围出现张力性水泡,未出现切口感染。1例出现足背外侧麻木,术后3个月复诊时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23例骨折线均模糊,AOFAS评分:优12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6.96%。术后12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线均消失,AOFAS评分:优17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90.48%。结论采用后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三踝骨折可以一次性复位固定外踝和后踝骨折,联合内侧切口可以一个体位下完成三踝骨折的治疗,对软组织破坏少,骨折可获得解剖复位,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佳、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法的选择,总结踝关节骨折手术方法和需要遵循的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8-12采用手术治疗的287例踝关节骨折,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手术64例,33例外踝骨折选择外踝后侧钢板固定,31例选择外踝外侧钢板固定;49例后踝骨折选用空心钉固定,15例选用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固定;40例内踝骨折选用空心钉固定,8例选用张力带钢丝固定,6例选用桡骨远端背侧钢板固定,6例选用1/3管形钢板固定。内侧入路联合外侧入路手术223例,外踝骨折均采用外踝外侧钢板固定;189例内踝骨折采用空心钉固定,22例采用张力带钢丝固定,12例选用桡骨远端背侧钢板固定;130例后踝骨折不固定,93例采用前踝外侧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后踝骨折。结果 28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至少2年。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15个月,平均9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275例,良8例,可3例,差1例。结论踝关节骨折手术入路和固定方法选择应该综合考虑踝关节周围皮肤情况、患者年龄、骨质疏松程度、骨折块大小、骨折块形态、踝关节周围韧带损伤情况、踝关节稳定性情况作出个性化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平卧位复位固定内踝骨折,然后转侧卧位后外侧入路复位固定外踝、后踝骨折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8-01—2013-08对21例不稳定三踝骨折取平卧位复位固定内踝骨折,然后转侧卧位复位固定外踝、后踝骨折。末次随访时疗效根据Olerud-Molander踝关节骨折评分系统评定。结果术后切口均在15 d内愈合拆线,无切口感染发生。本组均获得平均17(12~35)个月的随访。3例外踝尖部因内固定物突出于皮下,术后出现疼痛不适,骨折愈合取出内固定后疼痛消失。末次随访时疗效根据Olerud-Molander踝关节骨折评分系统评定:优15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0.5%。结论先平卧位复位固定内踝骨折后转换健侧卧位采用后外侧入路复位固定外踝及后踝骨折治疗三踝骨折,手术易于操作,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两种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2月—2020年12月手术治疗32例三踝骨折患者,其中17例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后踝(外侧组),15例采用后内侧入路显露后踝(内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达解剖复位,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愈合等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组显露后踝切口长度显著长于内侧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1年以上随访。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时间、末次随访AOFAS评分及踝关节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入路均可显露后踝,用于三踝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应依据后踝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前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收治的20例三踝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4例;年龄20~70岁,平均49.6岁;均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前内侧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外踝、后踝和内踝。术后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经腓骨后缘切口后外侧入路“后向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间采用经腓骨后缘切口后外侧入路“后向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50例踝关节骨折病例,男21例(42.0%),女29例(58.0%);年龄18~82岁,平均48岁,均为单侧骨折,所有病例均行后踝空心螺钉固定和外踝钢板固定,其中38例行内踝空心螺钉内固定,5例行内侧三角韧带修复,有7例进行下胫腓螺钉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后摄X线片及CT评估后踝复位结果及螺钉位置准确度,末次随访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患者踝关节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35-200min,平均172.5min;术后影像学证实50例中46例关节面获得完全解剖复位,关节面平整,4例存在2mm以内的台阶,有5例后踝螺钉进入下胫腓间隙中;50例患者获得7-24个月(平均14个月)的随访,未发现有骨折复位丢失、再移位及螺钉松动;末次随访AOFAS踝与后足评分:优25例、良23例、可2例,优良率为96%。所有患者未出现切口感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腓骨后缘切口后外侧入路空心螺钉“后向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在采用该切口入路中后踝螺钉的植钉准确度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 目的 探讨后外侧弧形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对13例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弧形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手术治疗,首先行外踝及后踝骨折内固定,随后固定内踝,骨折端均未进行植骨。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内置物稳定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50~135min,平均(93.3±3.5)min。术后住院时间为6~7天,平均为(6.5±0.7)天。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12.4±2.0)个月。在最后一次随访时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伤口感染或骨不连,骨折无畸形愈合,无骨折再移位,无内置物松动、脱出及内固定失败。骨折愈合时间为3~5个月,平均(4.0±0.3)个月。所有患者均恢复至正常行走,无需扶拐活动。结论 采用后外侧弧形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其操作简便、固定可靠、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并发症少;后外侧纵向弧形入路可一次性完成外踝及后踝骨折的内固定。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月~2010年1月,我们采用后外侧入路和内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32例三踝骨折患者,取得满意疗效。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15~75岁。闭合骨折27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接骨板固定后踝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2月至2009年1月采用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接骨板固定后踝治疗三踝骨折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3~58岁,平均41岁;左踝5例,右踝6例;开放骨折2例,闭合骨折9例。根据Lauge-Hansen分型均为旋前外旋型Ⅳ度,后踝骨折均超过关节面的25%。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26个月,平均15.8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骨折愈合时间为10~15周,平均11.6周。术后采用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标准,评分为83~100分,平均87.2分。结论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接骨板固定后踝是治疗三踝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PurposeFunctional outcome in trimalleolar fractures is largely correlated to the reduction of the posterior fragment. Until recently, fixation was mainly performed for large fragments, by percutaneous anterior to posterior (‘A to P’) screw placement after closed reduction. Nowadays, ORIF via a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seems to gain in popularity.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postoperative photographs of operated trimalleolar fractures after either fracture treatment method, for fracture diastasis and step-off.Material and methodsAll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trimalleolar fractures, including posterior fragments of >5% of the articular surface and operated between 2007–2013 were analysed on size of posterior fragment, post-operative gap and step-off by three observer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 to P screw fixation, ORIF via the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and no posterior fragment fixation at all.Results180 patients with trimalleolar ankle fractures were included for analyses. Twenty five posterior fragments were fixated percutaneously from anterior to posterior (group 1) and 51 underwent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through a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group 2). 104 patients underwent no posterior malleolus fixation (group 3). The average size of posterior fragment was 34% in group 1, 27% in group 2 and 16% in group 3. A postoperative step-off >1 mm was found in 40% (group 1), 9% (group 2) or 34% respectively (group 3).ConclusionsFixation of the posterior malleolus through an open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leads to better radiological results as compared to percutaneous ‘A to P’ screw fixation or no fixation at all.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钢板和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踝部皮肤损伤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6月行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踝部皮肤有损伤的Pilon骨折患者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5~61(39.6±0.2)岁;采用后外侧为主的手术入路使用钢板固定,并辅助使用空心钉三维固定手术治疗。观察并记录踝部伤口及受伤时软组织挫擦伤愈合情况,采用Burwell-Charnley标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足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价。结果:2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患者手术伤口及皮肤挤压擦伤均愈合。按照Burwell-Charnley标准,解剖复位22例,不满意2例,差1例。AOFAS踝-足评分为90.2±7.5,结果优20例,良3例,可2例。结论:后外侧入路钢板和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踝部皮肤损伤Pilon骨折可以完全避开前内侧损伤的皮肤及软组织,骨折固定牢固,有效地避免了软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坏死。  相似文献   

14.
陈长青  王成  王耀生  周影 《骨科》2016,7(5):333-337
目的:比较钢板与空心钉治疗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钢板或空心钉)治疗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40例患者的资料,使用钢板内固定的24例患者纳入钢板组,使用空心钉固定的16例患者纳入空心钉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及其术后3、12、18个月的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结果34例患者获得随访(钢板组20例,空心钉组14例)。钢板组与空心钉组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9.4±2.5)个月和(12.5±2.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4,P=0.001)。术后3个月,空心钉组有2例患者出现后踝骨折块移位。术后3个月时,钢板组的AOFAS评分为(70.6±7.1)分,低于空心钉组的(76.9±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8,P=0.036);术后12、18个月时,钢板组的AOFAS评分分别为(85.1±8.5)分、(93.7±9.8)分,均优于空心钉组的(79.5±6.9)分、(83.5±7.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94,P=0.044;t=3.552,P=0.001)。结论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合并后踝骨折的踝关节损伤,较空心钉内固定具有固定牢靠、后期功能恢复较好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术前Mimics软件重建距骨后突骨折三维模型,结合踝后内侧入路治疗距骨后突骨折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2015年5月至2019年2月采用术前Mimics软件重建距骨后突骨折三维模型结合踝后内侧入路治疗的7例距骨后突骨折患者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20~70岁,平均39岁。术前常规行CT检查,应用Mimics软件基于CT扫描数据三维重建距骨后突以明确骨折块大小、数量和移位程度,踝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后突骨折。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70~105 min,平均87.1 min。术后早期伤口均愈合良好,无神经、肌腱损伤。所有患者术后随访4~24个月,平均12个月。10~16周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未发现断钉、骨不连和畸形愈合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为80~98分,平均87分。结论术前CT影像基于Mimics软件重建距骨后突骨折三维模型可精确定位进钉点和进钉方向,用于踝后内侧入路术中有清楚显露、骨折易复位、置钉方便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后外侧入路在老年踝关节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5年3月-2007年8月对13例老年踝关节骨折采取后外侧入路行外后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同一切口中外踝骨折钢板内固定放置于腓骨远端后侧、后踝骨折行螺钉或钢板固定.观察术后伤口愈合、骨折恢复及内固定情况,同时按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术后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3个月,平均15个月.伤口无裂开、坏死,1例出现症状不甚严重的腓骨肌腱炎,骨折愈合后取出钢板后症状消失.术后4~6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评分平均为91分,其中优9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2.3%.[结论]后外侧入路能同时完成后外踝骨折的治疗,可减少老年患者的手术创伤、创面感染及坏死等并发症,对伴骨质疏松老年患者的外踝骨折能进行牢靠安全固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累及整个胫骨远端后穹窿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4—2012-10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0例累及整个胫骨远端后穹窿的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解剖复位腓骨后,先复位后踝的后外侧骨折块,克氏针临时固定,通过后内侧切口复位后内侧骨折块,透视下证实解剖复位,根据骨折块大小选用钢板或螺钉从后向前固定。结果本组20例均获得13~56(19.7±9.2)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10~15(11.7±1.6)周。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85~100(91.3±4.6)分,其中Ⅰ型骨折85~100(91.7±5.0)分;Ⅱ型骨折85~100(91.1±4.6)分。末次随访VAS评分为0~3(1.1±1.0)分,其中Ⅰ型骨折0~2(1.0±1.0)分,Ⅱ型骨折0~3(1.2±1.1)分。结论累及整个胫骨远端后穹窿的三踝骨折是一类较为特殊的骨折类型,采用后内侧联合后外侧入路解剖复位内固定,着重恢复胫骨远端关节面高度和完整性,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改良后外侧入路锁定钢板治疗外踝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骨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5例累及外踝后踝骨折的患者资料,男13例,女12例;年龄18~70岁,平均43.1岁;踝关节损伤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度9例,旋后外旋型Ⅳ度11例,旋前外旋型Ⅳ度5例;合并踝关节脱位6例。后踝骨折根据Haraguchi分型全部为Ⅰ型骨折。均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外踝后踝。观察记录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50~100 min,平均70 min。21例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术后3~5个月均骨性愈合。3例患者出现创口浅表感染,无术后粘连、深部感染,无长屈肌腱挛缩畸形、内固定松动、断裂等不良情况发生。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定疗效:优13例,良6例,可2例。结论改良后外侧入路可以同一切口解决后踝及外踝骨折,避免剥离长屈肌起点,减少了长屈肌术后粘连,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治疗后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后外侧入路治疗后踝骨折患者34例,采用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26例;旋前-外旋型损伤8例。CT检查显示27例后踝骨折块占胫骨远端关节面积大于25%,7例大于10%,骨折移位程度均大于2 mm。术后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对患者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3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5个月。术后2周伤口一期愈合。复查X线检查,骨折对位满意,后踝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4例患者出现腓肠神经支配区麻木,2例患者术后半年完全恢复,1例有所好转,1例无明显改善。3例患者踝部疼痛明显,取出外踝钢板后症状消失。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优20例,良9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5.3%。结论:后外侧入路治疗后踝骨折便于骨折复位且固定牢靠,可同时处理腓骨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