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系统评价β受体阻滞剂(β-R)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收集β-R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RCT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4年11月。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17篇RCT进入Meta分析,共纳入1 097例患儿(β-R组585例,对照组512例)。①普萘洛尔治疗有效率高于泼尼松(OR=6.15, 95%CI:1.69~22.40, P=0.006);低于激光(OR=0.13, 95%CI:0.02~0.67, P=0.02);高于Sr-Y敷贴、维生素E、安慰剂等其他干预措施(OR=22.64, 95%CI:9.16~55.96, P<0.000 01);与噻吗洛尔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4, 95%CI:0.31~1.35, P=0.24)。②噻吗洛尔+激光治疗有效率与激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80,95%CI:0.14~23.37,P=0.65);噻吗洛尔有效率高于空白对照(OR=21.80, 95%CI:7.10~66.90, P<0.05)。③普萘洛尔与其他干预措施(Sr-Y敷贴、维生素E、安慰剂)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2.10, 95%CI;0.67~6.58, P=0.20),普萘洛尔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泼尼松(OR=0.20, 95%CI:0.06~0.65, P=0.007);高于噻吗洛尔(OR=5.74, 95%CI:2.30~14.36, P=0.000 2)。β-R对患儿的心率、甲状腺功能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β-R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优于传统的泼尼松,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泼尼松。在不同的β-R中,噻吗洛尔体现出与普萘洛尔相近的疗效和较低不良反应的趋向,有待补充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同为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的普萘洛尔和噻吗洛尔对小鼠血管瘤(EO-MA细胞)细胞体外增殖及凋亡的调控作用,初步探讨普萘洛尔和噻吗洛尔对小鼠血管瘤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为临床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提供参考。方法体外培养EOMA细胞,取对数生长期EOMA细胞,随机分为药物组和对照组,用不同浓度普萘洛尔和噻吗洛尔作用EOMA细胞,分别干预24 h、48 h、72 h。通过连续光谱多功能酶标仪在570 nm和630 nm波长处测定以上质量浓度下光吸收值。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细胞存活率、吖啶橙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观察普萘洛尔和噻吗洛尔对EOMA细胞体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普萘洛尔作用24 h后,随剂量增加,EOMA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至药物浓度为50μmol/L时有显著差异(P<0.05),吖啶橙染色亦显示药物浓度为50μmol/L时凋亡细胞显著增多。48 h组和72 h组变化趋势与24 h组相似。噻吗洛尔作用24 h、48 h及72 h后,不同浓度和作用时间组之间,EOMA细胞存活率及凋亡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普萘洛尔在体外可有效抑制小鼠血管瘤EOMA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而同为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的噻吗洛尔在体外对EOMA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无显著调控作用。提示噻吗洛尔对小鼠血管瘤的作用可能与β受体通路以外的途径有关,其次,其治疗血管瘤的临床效果可能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来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氨血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干预措施和预后。方法 2016年4月至2020年1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儿科收治高氨血症新生儿247例,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血氨水平分为重度组14例(≥200 μmol/L)、中度组110例(100~200 μmol/L)、轻度组123例(50~99 μmol/L)3组。比较各组的临床症状、治疗及预后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 重、中、轻度组早产儿的比例分别为21.4%(3/14)、48.2%(53/110)、47.2%(58/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75,P=0.159)。重、中、轻度组患儿出现临床症状的比例分别为92.8%(13/14)、29.1%(32/110)、3.2%(4/123),重度组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χ2值分别为21.842、92.852,P<0.001),中度组高于轻度组(χ2=29.678,P<0.001)。247例患儿中,进行代谢病筛查173例(70.0%),确诊遗传代谢病12例;...  相似文献   

4.
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的疗效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GCV)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HFMD)的疗效。方法将65例婴幼儿HFMD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GCV。观察临床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56.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9.87 P<0.01);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治疗组分别为32%、27%,对照组分别为9%、3%,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GCV治疗婴幼儿HFMD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原发性恶性颅外生殖细胞肿瘤(MGCT)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并治疗MGCT患儿的临床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其复发的高危因素;使用Kaplan-Meier法统计其总生存率(OS)、无事件生存率(EFS)。结果 共109例MGCT患儿,5年的OS率、EFS率分别为(91.3±2.8)%、(86.5±3.4)%;复发率为12.8%,主要的复发部位为骶尾部(9/14)。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相比,在发病部位(χ2=18.45,P<0.01)、COG分期(χ2=11.32,P<0.01)、是否转移(χ2=12.80,P<0.01)、肝转移(χ2=15.29,P<0.01)和肺转移(χ2=9.57,P<0.001)等方面存在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示骶尾部为其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组的OS(59.1±1.4)%低于未复发组(95.7±2.1)%;未完整切除肿瘤组的O...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布洛芬注射液在麻醉恢复室内治疗小儿骨科全麻术后疼痛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湖南省儿童医院100例骨科手术后苏醒时重度疼痛(FLACC评分≥4分)的1~15岁儿童随机分为布洛芬组(n=50)和曲马多组(n=50)。布洛芬组静脉滴注布洛芬注射液10 mg/kg,曲马多组静脉滴注曲马多注射液2 mg/kg,于10 min内完成。观察各组的镇痛效果以及治疗后即刻不良反应。结果与用药前比较,各组的FLACC评分均降低(P<0.001)。布洛芬组和曲马多组的时效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3194±1965)和(8258±1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在治疗后不良反应方面,布洛芬组略低于曲马多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2.098,P=0.148)。布洛芬组和曲马多组补救镇痛的比例分别为18%(9/50)和40%(2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77,P=0.015)。整体镇痛效果评估结果显示,布洛芬组和曲马多组治疗等级判定为“显效”和“完善”的比例分别为82%(41/50)和58%(2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57,P=0.009);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头晕(11例),两组在呕吐、镇痛、呼吸抑制、发热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洛芬注射液是恢复室内治疗小儿术后疼痛安全有效的药物,静脉输注布洛芬注射液10 mg/kg耐受性良好,并且能够产生优于2 mg/kg曲马多的镇痛效果。此外,注射用布洛芬具有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的优势,是术后早期疼痛控制的一个安全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重组人干扰素α1b辅助阿昔洛韦治疗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免疫功能、炎症因子及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1~12月收治入院的182例IM患儿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91)及对照组(n=91)。对照组接受静脉滴注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1b。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心肌酶谱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咽峡炎消失、颈部淋巴结肿大消失、肝大消失、脾大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CD4+、CD4+/CD8+、CD19+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CD8+、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α1b辅助阿昔洛韦治疗能有效改善IM患儿免疫功能,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进而缓解患儿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重组人干扰素α1b辅助阿昔洛韦治疗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免疫功能、炎症因子及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1~12月收治入院的182例IM患儿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91)及对照组(n=91)。对照组接受静脉滴注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1b。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心肌酶谱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咽峡炎消失、颈部淋巴结肿大消失、肝大消失、脾大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CD4+、CD4+/CD8+、CD19+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CD8+、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α1b辅助阿昔洛韦治疗能有效改善IM患儿免疫功能,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进而缓解患儿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有效的护理对策降低头颈部肿瘤患儿放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OM)的严重程度。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儿科收治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化疗OM患儿,儿童口腔评估指南量表评分为9-16分的中度OM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根据医嘱用药,干预组在医嘱用药基础上加用(0-4)℃的0.9%生理盐水指导患儿在进食后、睡前、呕吐后、口腔黏膜炎用药前10分钟,利用双侧颊部运动形成水压涡流含漱,每次含漱口液10-15 mL,漱口≥30 s。干预3天后应用儿童口腔评估指南量表进行比较两组患儿口腔黏膜的严重程度及愈合时间、痛苦程度对比。结果 干预组较对照组OM的严重程度明显减轻(χ2=12.398,P=0.00);OM导致的痛苦程度干预组较对照组明显减轻(χ2=5.263,P=0.02);OM愈合时间干预组较对照组明显短(χ2=8.752,P=0.01)。结论 儿童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化疗后口腔炎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能明显降低OM的严重程度;减轻OM导致的痛苦;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缩短OM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延续照护信息化管理对高危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6月至11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出生的36例高危早产儿为对照组,予以常规延续照护;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同一医院出生的42例高危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在常规延续照护的基础上实施延续照护信息化管理。比较两组高危早产儿3、6、9、12月龄时体格发育、神经心理发育情况和家长院外延续性照护服务满意度。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或者连续校正χ2检验、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两组高危早产儿生后3、6、9、12月龄头围、体质量、身长比较,组间和交互效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时间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高危早产儿不同时间点神经心理发育比较,适应性、精细运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适应性:F时间=515.596,F组间=27.202,F交互=4.524;精细运动:F时间=1098.758,F组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隐性脊柱裂对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治疗及其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单症状性夜遗尿患儿186例,从中筛选出伴隐性脊柱裂患儿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醋酸去氨加压素组)41例和观察组(醋酸去氨加压素联合奥昔布宁组)57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干床训练.观察患儿治疗6个月和停药3个月的治疗效果、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童趣化游戏干预在学龄前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学龄前儿童,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5例.两组患儿均给予规范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童趣化游戏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咳嗽、发热、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横纹肌肉瘤(RMS)的治疗手段与疗效、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4例儿童RMS的临床资料,总结儿童RMS的治疗策略、疗效,分析放疗及二次根治手术对儿童RMS预后的影响。结果初治儿童RMS共24例,男18例,女6例,发病中位年龄3.6岁(11个月~11岁),其中原发于颌面部14例,颈部1例,腹盆腔2例,肢体4例,生殖系统2例,肝脏1例;病理类型包括胚胎型22例,腺泡型2例;低危组3例,中危组18例,高危组3例。所有患儿均按横纹肌肉瘤全国协作组重庆方案(RMS-CQ-2009)进行化疗,并依据实际病情及疗效反应选择性采取根治手术及放疗。截止2020年6月1日共9例患儿死亡,3年总体生存率(OS)为65.7%。化疗+放疗组的3年OS(80.0%)高于化疗+二次根治术组(50.0%)(χ2=3.896,P=0.048)。对于颌面部RMS,行二次根治术的患儿3年0S(25.0%)低于未行二次根治术的患儿(80.0%)(χ2=6.521,P=0.011);行放疗的患儿3年OS(80.0%)高于未行放疗的患儿(25.0%)(χ2=4.168,P=0.041)。对于非颌面部RMS,行二次根治术和未行二次根治术的患儿3年OS分别是68.6%和66.7%(χ2=0.035,P=0.852),行放疗和未行放疗的患儿3年OS分别为53.3%和80.0%(χ2=0.076,P=0.783)。结论放疗有助于提高儿童RMS生存率,二次根治术并不能显著改善颌面部RMS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IUI)患者临床妊娠结局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在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IUI治疗的1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生儿低血糖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患儿的临床特征、结局及其高危风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低血糖患儿临床资料,依据NEC诊断标准及Bell分级标准(Ⅱ~Ⅲ级)纳入研究组(21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纳入出生胎龄≤32+6周符合BPD诊断的早产儿156例为BPD组,选择同期住院的非BPD早产儿156例为对照组,应用早产儿aEEG评分系统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期间的aEEG结果 ,并按检查时间(纠正胎龄≤28+6周、29~...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早产儿发生出生窒息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科医学部超早产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超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纳入窒息组184例,对照组153例.回顾性收集超早产儿及其母亲的临床资料,分析超早产儿发生出生窒息的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单自变量和多自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晚期早产双胎新生儿(LPT)及早期足月双胎新生儿(ETT)围生期常见临床合并症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46例LPT及496例ETT孕母及新生儿期合并症情况,分析比较LP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按胎龄分为34~34+6周组(n=44)、35~35+6周组(n=70)、36~36+6周组(n=132)、37~37...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肠息肉经结肠镜电切除术后电凝综合征(PPECS)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儿科内镜医师提供防治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镜中心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3例行内镜下肠息肉电切术后发生PPEC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采用简单随机数字法选取同期由同一位内镜医师完成的手术115例作为非PPECS组。总结PPECS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案,发生PPECS的高危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3例患儿术后出现PPECS,发病率为1.1%(23/2083),患儿术后均出现腹痛、发热;年龄(3.5±1.5)岁,年龄≤3岁19例(82.6%);肠息肉直径≥25 mm的18例(78.3%)。PPECS组的内镜操作时间[(56±15)比(24±8)min,t=18.086,P<0.01]、分块切除比例[78.3%(18/23)比17.4%(20/115),χ2=17.358,P<0.01]、病变直径大小[(38.4±3.7))比(15.8±4.3)mm,t=15.127,P<0.01]、息肉分布右半结肠[47.8%(11/23)比23.5%(27/115),χ2=7.035,P<0.05]、广基息肉比例[78.3%(18/23)比25.2%(29/115),χ2=29.259,P<0.01]均明显高于非PPECS组;PPECS组白细胞计数[(17.4±4.5)×109/L比(8.5±1.2)×109/L,t=6.085,P<0.05]、C反应蛋白[(25.8±3.6)比(1.1±0.6)mg/L,t=5.531,P<0.05]明显高于非PPECS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变直径≥25 mm(OR=7.554,95%CI 3.135~20.158,P=0.001)、广基息肉类型(OR=5.676,95%CI 1.153~9.596,P=0.002)及病变位置位于右半结肠(OR=5.845,95%CI 1.737~9.297,P=0.008)均是影响PPE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PECS以息肉术后发热、腹痛及白细胞升高为特征。病变直径大小≥25 mm、广基息肉类型及病变位置位于右半结肠是PPE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