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T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4及IL-17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关系.方法: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依据尿白蛋白排泄率检测结果分为早期肾损害组和无肾损害组,健康体检者2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ATⅡ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中IFN-γ、IL-4和IL-17水平.结果:早期肾损害组ATⅡ、IFN-γ和IL-17水平增高,与无肾损害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IL-4水平变化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TⅡ水平与IFN-γ、IL-17水平呈正相关,而与IL-4水平无相关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高ATⅡ水平使效应性T 淋巴细胞亚群活性发生变化,导致Th1、Th17的功能上调与早期肾损害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过敏性紫癜(HSP)临床分型及肾脏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4月医院确诊为HSP的97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按是否发生MP感染分为感染组(n=54)与非感染组(n=43),比较其临床分型及肾损害发生情况,分析MP感染与HSP肾损害的关系。结果①97例HSP患儿,检出血清特异性MP-IgM阳性54例(55. 67%),感染组居住地为农村所占比例高于非感染组(P 0. 05);②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临床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感染组肾型所占比例高于非感染组(P 0. 05);③不同MP-Ab滴度患儿临床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随MP-Ab滴度的上升,肾型HSP所占比例增加,单纯型所占比例减少;④感染组发生肾损害33例(61. 11%),非感染组15例(34. 88%),感染组紫癜性肾炎(HSPN)所占比例高于非感染组(P 0. 05),感染组HSPN分型主要以血尿及蛋白尿型为主,非感染组以血尿型或蛋白尿型为主;⑤感染组C反应蛋白(CRP)、胱抑素C(Cys-C)、24h尿蛋白定量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P 0. 05)。结论 MP感染与HSP患儿临床分型及肾脏损害有关,MP感染的HSP患儿临床分型以肾型为主,其肾损伤发生风险较高,且随MP-Ab滴度的上升,肾损伤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3.
尿β2-MG和尿NAG在儿童过敏性紫癜肾损害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晓红  盛光耀 《山东医药》2010,50(13):87-88
目的探讨尿β2微球蛋白(132-MG)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肾损害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及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25例HSP急性期患儿和20例健康对照组儿童尿β2-MG和NAG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SP组β2-MG和NAG均显著增高(P均〈0.01)。结论尿β2-MG和NAG可作为早期诊断HSP患儿肾损害的常规检验指标。  相似文献   

4.
儿童过敏性紫癜与不同类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 Henoch -Schonlein purpura, HSP)与不同类型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印迹法对80例HSP患儿及40例正常儿童的血清进行幽门螺杆菌分型检测. 将80例HSP患儿分为有消化系症状HSP组(51例)和无消化系症状HSP组(29例).结果: 有消化系症状HSP组患儿Ⅰ型H pylori感染占25.5%, Ⅱ型H pylori感染占52.9%; 而无消化系症状HSP组和正常对照组均无Ⅰ型H pylori感染, Ⅱ型H pylori感染分别为34.5%、12.5%; 三组的H pylori抗体分型检出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有消化系症状HSP组患儿的H pylori抗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无消化系症状HSP组和正常对照组(78.4% vs 34.5%,结论: HSP的发病可能与H pylori感染有关, 其消化系症状与Ⅰ型H pylori感染密切相关. 免疫印迹技术可应用于对H pylori感染分型诊断.  相似文献   

5.
武国霞 《山东医药》2011,51(43):89-90
目的探讨血清白三烯B4(LTB4)、IL-6、IL-8及TNF-α水平变化在过敏性紫癜(HS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42例HSP患儿和2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LTB4、IL-6、IL-8与TNF-α水平。结果HSP组血清LTB4、IL-6、IL-8与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急性期显著高于恢复早期(P均〈0.05);HSP组并肾损害者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无肾损害者(P〈0.05)。结论LTB4、IL-6、IL-8、TNF-α水平升高及其相互作用所致免疫病理损伤可能是HSP发病的重要因素,且TNF-α可能参与了继发性。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胱抑素C( Cys C)、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β2-微球蛋白(β2-MG)联合检测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72例HSP患儿(HSP组)和25例健康儿童(对照组),采用奥林巴斯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血清Cys C,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NF-α,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及尿β2-MG。结果 HSP组血清Cys C、TNF-α、β2-MG和尿β2-M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0.01)。 HSP组血清Cys C检测阳性率为63.89%、TNF-α为51.39%、β2-MG为41.67%,尿β2-MG为52.77%;四项指标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4.72%,均高于各单项检测(P均<0.01)。结论联合检测Cys-C、TNF-α、β2-MG可作为临床诊断HSP患儿早期肾损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外周血T辅助细胞亚群水平变化及其与喘息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肺炎患儿307例,其中134例MPP患儿设为MPP组,173例非MPP患儿设为非MPP组,收集同期140例于我院体检的健康儿童血清设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三组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IL-4等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MPP组患儿血清IFN-γ、IFN-γ/IL-4低于非MPP组,IL-4水平高于非MPP组,MPP组血清IFN-γ、IL-4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而IFN-γ/IL-4较健康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MPP组血清IFN-γ、IL-4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FN-γ/IL-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134例MPP患儿分为喘息组和非喘息组,喘息组患儿血清IL-4水平高于非喘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FN-γ、IFN-γ/IL-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Th2细胞因子IFN-γ及IL-4的释放,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占优势,Th1/Th2比例失衡,参与了MPP的发病过程.而IL-4的升高在MPP患儿喘息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初发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 CD28-T细胞和CD8+ CD28-T细胞)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89例初发HSP患儿(HSP组)和3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结果 HSP组CD4+ CD28+、CD8+ CD28+、CD3+ CD4+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及CD4+/CD8+比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0.05);HSP组CD3+和CD3+ CD8+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HSP组CD4+ CD28-T细胞和CD8+ CD28-T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均<0.05),但在皮肤型、关节型、腹型、混合型和紫癜性肾炎五种临床类型间无明显差别(P均>0.05).结论 HSP患儿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的紊乱,CD4+ CD28-T细胞及CD8+ CD22-T细胞的异常增高可能参与了其发病过程,但与HSP临床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9.
陈长源  张钲  白锋  黄晏  俞建 《中国心血管杂志》2005,10(2):116-118,121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72(HSP7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慢性缺氧型及非缺氧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CPB)前后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HSP72和一氧化氮(NO)对缺血缺氧心肌的作用。方法在已确诊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住院患儿中,随机抽取18例分为慢性缺氧组[动脉氧饱和度(SaO2)<85%]及非缺氧组(SaO2>95%),每组9例。两组分别于CPB中主动脉交叉钳夹(ACC)前、CPB结束时收集患儿心肌标本保存在液氮中。试验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测定心肌细胞中HSP72和iNOSmRNA的相对含量,比较两组心肌CPB前后HSP72和iNOSmRNA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①与CPB术前相比,非缺氧组及慢性缺氧组HSP72mRNA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CPB术前及术后,慢性缺氧组HSP72mRNA水平均明显高于非缺氧组(P<0.05)。②与CPB前相比,非缺氧组iNOSmRNA水平明显增高(P<0.05),而慢性缺氧组iNOS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P=0.795);CPB术前及术后,慢性缺氧组iNOSmRNA水平均明显高于非缺氧组(P<0.05)。结论缺血应激上调了非缺氧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肌组织HSP72、iNOS及慢性缺氧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肌组织HSP72的基因表达,慢性缺氧应激也上调了慢性缺氧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肌组织HSP72、iNOS的基因  相似文献   

10.
孟鲁司特对过敏性紫癜患儿T细胞亚群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亚军 《山东医药》2009,49(52):71-72
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T细胞亚群变化的影响.方法 46例HSP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强的松和孟鲁司特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采集血样测定T细胞亚群含量.另选21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组.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6%和91.3%(P>0.05).与正常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外周血的CD+4含量和CD+4/CD+8明显下降,CD+8含量明显上升,CD+3变化不明显;治疗组经过治疗后CD+4和CD+4/CD+8明显提高,CD+8降低.结论 孟鲁司特能影响HSP患儿T细胞亚群的含量,对HSP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我们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过敏性紫癜 (HSP) ,并观察其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临床资料 :5 0例 HSP皆为本院住院及门诊患儿 ,均符合HSP的诊断标准。治疗组及对照组各 2 5例 ,两组患儿在年龄、症状和并发症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应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过敏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 ,按 0 .2~ 0 .5 ml/ (kg· d)加入 10 %葡萄糖液中静滴 ,每日 1次 ,连用 1周。治疗前及治疗 1周后分别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 ,并观察皮肤紫癜消退天数、住院 (或治疗 )天数。数据以 x± s表示 ,两组资料差…  相似文献   

12.
过敏性紫癜急性期患儿淋巴细胞凋亡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红  阿爽 《山东医药》2003,43(14):13-14
为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急性期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特征及其与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活性的相关性,选择HSP患儿及健康儿童各33例(HSP组及对照组),分别应用形态法、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T淋巴细胞亚群及CD^ 23细胞百分率。结果HSP组急性期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前及培养、48小时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O.01),外周血CD^ 4细胞百分率及CD^ 4/CD^ 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1,P<0.05);培养48小时CD^ 25细胞百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O.01);培养48小时淋巴细胞凋亡率与CD^ 25细胞百分率呈负相关(P<0.05)。认为HS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过度,此与其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活性低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正过敏性紫癜(HSP)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好发于儿童,主要临床特征为皮肤紫癜、胃肠道病变、关节炎、肾损害等,若未及时干预,可导致患儿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以紫癜性肾炎最为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小儿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影响患儿预后甚至可危及生命。本文旨在探索儿童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相关危险因素。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选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124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为研究对象,肾损害患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Th1/Th2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月南通市如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红霉素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奇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时间、治疗前后辅助性T细胞亚群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发热、咳嗽、肺部啰音、胸部X线检查示阴影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Th1细胞分数、Th2细胞分数、Th1/Th2细胞比值,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水平及IFN-γ/IL-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Th1细胞分数、Th1/Th2细胞比值、血清IFN-γ水平及IFN-γ/IL-4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儿治疗后Th2细胞分数及血清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调节Th1/Th2细胞亚群并改善患儿免疫功能、缓解患儿临床症状、减轻患儿炎性反应,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HSP)60在纳洛酮神经保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小胶质细胞株BV2,实验分为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细菌脂多糖,LPS)、实验组(LPS+纳洛酮)。利用Western印迹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不同分组中HSP60的表达,ELISA技术检测HSP60的胞外释放。利用人重组HSP60(rh HSP60)作用于BV2细胞,然后用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不同分组中Toll样受体(TLR)-4的表达;收集细胞培养液,用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中的HSP60和TLR-4表达及TNF-α和IFN-γ的释放都显著增加;而加入纳洛酮后,实验组中这些因子的水平都明显降低(P0.05)。结论纳洛酮可能通过HSP60-TLR-4途径阻止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肠黏膜屏障的损伤、免疫系统紊乱可能是腹型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 HSP)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然而免疫因子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关系尚不清楚.目的探讨外周血、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在腹型HS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了解肠道菌群失调与腹型HSP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选取26例急性期腹型HSP患儿为观察组, 16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收集两组儿童外周血、粪便标本;选取20例接受胃镜检查的急性期腹型HSP患儿为病例组,8例胃镜检查无明显黏膜病变的儿童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儿童十二指肠黏膜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毒性T细胞-17(Tc17)细胞比例; ELISA检测血浆IL-17、IL-6、IL-23、γ-干扰素(IFN-γ)细胞因子含量; HE染色观察十二指肠黏膜活检组织病理改变;RT-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十二指肠黏膜IL-17、IL-6、IL-23、IFN-γ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细菌16S rDNA法检测肠道粪便中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的数量.结果观察组Th17与Tc17细胞比例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观察组血浆IL-17、IL-6、IL-23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病例组十二指肠黏膜组织病理改变主要为非特异性慢性炎症,部分可见血管炎性病变.病例组十二指肠黏膜IL-17、IL-6、IFN-γ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 0.05).观察组双歧杆菌数量、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较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 IL-17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参与了腹型HSP患儿全身及肠黏膜局部的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促进IL-17介导的炎症反应过程.与腹型HSP的发病及肠黏膜屏障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伴有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的胃肠炎患儿辅助性T细胞1(Helper T cells 1, Th1)/辅助性T细胞2(Helper T cells 2, Th2)细胞免疫应答及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30例胃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Hp感染情况,分为重度组(n=52)和非重度组(n=178)。收集两组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胃肠炎患儿Hp重度感染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相加交互模型分析高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 IL-4)、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水平对胃肠炎患儿Hp重度感染的交互作用,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高IL-4、IFN-γ水平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大Hp重度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230例胃肠炎患儿中Hp重度感染率为22.61%(52/230)。年龄、既往病史、爱啃手指、家庭成员肠胃病史、IL-4、IFN...  相似文献   

18.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对HSP患儿D-二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66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及对照组3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7d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结果HSP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治疗后水平下降(P<0.01),治疗组下降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表明IVIG可降低HSP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善其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镜和胃肠电图联合检查在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HS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72例急性腹痛患儿,根据后期皮肤是否出现紫癜症状分为HSP组(112例)和对照组(60例).患儿均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和胃肠电图检查,HSP组在确诊和治疗后6个月恢复期时进行门诊随访.结果 胃镜下HSP组在急性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消化...  相似文献   

20.
过敏紫癜性肾炎肾损害发生时间与临床病理的联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回顾性分析过敏紫癜性肾炎 (HSPN)患者肾脏损害发生时间不同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联系。  方法 :1983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在我院肾活检确诊HSPN、明确记载皮肤紫癜与肾损害发生时间 ,并定期随访的患者 14 5例。分为三组 :组 1(肾损害早发组 ,n =84 ) ,肾炎在皮肤紫癜出现后 1个月内起病 ,病程中皮肤紫癜仅出现 1次 ;组 2 (反复紫癜 /肾损害迟发组 ,n =4 8) ,皮肤紫癜发作至少 2次或皮损发生 1个月后出现肾损害 ;组 3(肾损害首发组 ,n =13) ,肾损害出现在皮肤紫癜前。预后判断 ,正常 :无任何症状 ,尿检正常 ,肾功能正常 ;轻度尿检异常 :蛋白尿 (<1g/2 4h)或镜下血尿 ,肾功能正常 ,无高血压 ;恶化 :蛋白尿 (>1g/2 4h) ,肉眼血尿 ,高血压和(或 )肾功能不全。  结果 :三组间患者起病年龄、关节、胃肠受累率无显著性差异。组 1患者肾损害表现为尿检异常 /孤立性肉眼血尿 ,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低 ,肾活检病理以系膜增生为主 ,可伴少量细胞性新月体形成。组 2患者以中等量、大量蛋白尿多见 ,低白蛋白血症 2 2 9% ,病理上细胞性、细胞纤维性新月体、球囊粘连比例高。组 3患者病程最长 ,肾损害重 ,高血压发生率 15 4 % ,肉眼血尿发生率 38 5 % ,大量蛋白尿占 2 3 1% ,3例以急进性肾炎起病 ,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