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在颅底肿瘤的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例颅底肿瘤术前均行DynaCTA检查及MRI薄层(2 mm)增强扫描检查,将多组影像数据输入工作站,采用“双容积重建”技术进行脑血管及MRI的影像融合,通过静态及动态融合影像观察肿瘤与脑结构、血管及颅骨的毗邻关系,并对肿瘤的诊断、手术治疗及预防血管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9例均获得满意的影像融合、具有很好的空间一致性,在一张影像上可以清晰显示病变及其周围脑结构、血管及颅骨解剖关系,提高精准性诊断,并应用于指导治疗策略、设计手术划及预防并发症。9例均恢复满意出院。结论 多模态影像融合对提高颅底肿瘤的诊断精准性、提高肿瘤全切除率、降低病死率和残疾率效果肯定,对血管损伤并发症治疗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3D Slicer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颅底脑膜瘤或巨大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应用3D Slicer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手术治疗的12例颅底脑膜瘤或巨大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完善头颅CT、MRI、TOF-MRA、DTI序列检查,将得到的DICOM格式的影像学数据,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处理,对肿瘤、相邻颅骨、重要动脉、颅神经、静脉、静脉窦、锥体束进行多模态融合和三维重建,明确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通过3D虚拟可视化图像,模拟手术入路,精准术前规划,辅助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12例中,肿瘤全切除10例(83.33%,10/12),次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无术区血肿及颅神经损伤。术后出现对侧肢体肌力下降或原有偏瘫症状加重2例,经治疗后肌力恢复正常。12例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增大。结论 对于颅底脑膜瘤或巨大脑膜瘤的手术治疗,3D Slicer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帮助制定详尽的术前规划,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及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神经电生理监测及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MVD治疗的6例HFS的临床资料。术前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多模态影像融合分析责任血管并制定手术方案,术中全程监测侧方扩散反应(LSR)。结果 6例多模态影像融合显示责任血管与术中所见完全相符。6例术中充分减压后LSR波形消失,术后Cohen评分0分4例,1分1例,2分1例;术后随访6个月,颜面部抽搐症状均消失,术后12个月未见症状复发。结论 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多模态影像融合可帮助制定手术方案,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模态影像数据融合构建三维肿瘤模型在蝶骨嵴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2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利用术前头颅影像资料,通过3D-Slicer软件将多种序列影像数据配准融合,虚拟重建出蝶骨嵴脑膜瘤与大脑中动脉及周围重要神经等解剖结构的立体影像模型,比较术前是否建模对患者住院时间、总费用、感染、神经功能缺损、术中出血等方面的影响。结果 与非建模组患者相比,术前建模的患者术中出血更少、总体感染率更低、住院时间更短、治疗总费用更低。结论 基于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的术前三维建模可以为较复杂的蝶骨嵴脑膜瘤提供直观而准确的可视化信息,指导手术计划,有利于血管保护以及肿瘤精准切除。  相似文献   

5.
肿瘤经由正常的腔隙、孔道或破坏颅底骨质侵犯颅内外相关结构,称之为颅底沟通性肿瘤~([1]).由于该类肿瘤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涉及多个学科,肿瘤难全切,术后可能造成严重畸形和功能障碍.随着影像技术发展和多学科的协作,本病的治疗有了较大的进步.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们治疗颅底沟通性肿瘤1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手术切除高位颈椎管内外沟通哑铃型神经鞘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高位颈椎管内外沟通哑铃型神经鞘瘤病例资料,病变分型:Ⅱa型5例,Ⅱb型3例,Ⅲa型3例,Ⅲb型2例。均行显微手术切除,采用半椎板切除,未行椎管内固定融合。结果 13例病变均获全切除,出院时11例(84.6%)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2例单侧肢体轻微麻木。术后病理诊断均提示神经鞘瘤。平均随访1年,未见肿瘤残留及复发,亦未见脊柱畸形和失稳。结论颈椎管内外沟通哑铃型肿瘤诊治的关键是早期手术治疗,术中半椎板切除,尽量保留后柱结构,无需行椎管内固定融合,极大减少手术费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椎管内外肿瘤手术中应用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颈椎管内外肿瘤2l例(神经鞘瘤12例,脊膜瘤5例,神经纤维瘤4例),20例在切除肿瘤后应用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及同种异体骨移植,1例未行固定及植骨。结果本组21例均后路一次手术完全切除肿瘤,平均随访13月(3~38月),肿瘤无复发;术后脊髓损伤无加重,随访ASIA分级提高1~3级.无血管、神经并发损伤;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移位,固定效果满意,相应植骨部位均形成骨性融合。结论切除颈椎管内外肿瘤后用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可保持颈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3D slicer是一种医学影像处理分析与可视化的软件系统,其可处理CT及MRI等影像资料,被用于融合多模态的影像,可优化手术设计、实现术中精准定位,指导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3D slicer软件在心血管科、呼吸内科及泌尿外科等多学科已广泛应用。然而神经外科疾病较为复杂,手术难度在于颅脑解剖的复杂,对于病灶定位要求较高。3D slicer的多模态影像融合可模拟出脑神经、脑血管以及颅内病灶,从而可以评估颅脑病灶范围及其与周围正常解剖结构的关系,以利于评价手术难度,模拟最佳手术入路。3D slicer在神经外科辅助血肿穿刺、动脉瘤夹闭、肿瘤切除、功能性疾病方面已取得初步应用。本文就3D slicer在神经外科中优化手术方案、实现精准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更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下手术治疗听神经瘤,以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和神经功能的保留率,初步实现听神经瘤的“精准”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8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下手术治疗的听神经瘤患者,共30例。患者术前均采用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FIESTA—C)和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重建面神经,术中显微镜下验证所重建面神经位置的准确性。将重建的面神经、内听道水成像、颞骨薄层CT扫描重建并进行多模态融合,判断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CT导航下确定内听道后壁的准确位置及需要磨除的范围,术中持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30例患者中,面神经重建成功率为100.0%,与实际位置符合率为93.3%(28/30)。17例进行导航,导航注册误差为0.30~0.92mm,平均(0.47±0.15)mm。39例中,肿瘤全切除28例(93.3%),次全切除2例(6.7%);面神经解剖保留28例(93.3%),功能保留26例(86.7%)。术前均为不可用听力,术后无听力保留及改善。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无脑脊液漏、术区血肿及后组脑神经损伤症状。结论采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听神经瘤可以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和面神经功能的保留率,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导航血管融合重建和神经电生理监测等技术,在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切除复发垂体侵袭性大腺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复发侵袭性垂体大腺瘤病例资料。术前行鞍区薄层CT、垂体MRI与MRA或CTA融合重建图像,并均行多模态技术辅助下内镜经蝶入路手术。结果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3例。术后短暂脑脊液鼻漏3例,尿崩4例,均对症治疗后缓解。无颅内感染、出血及手术死亡。随访1~40个月,平均15个月,肿瘤无复发。结论术前详尽影像评估联合神经导航技术,对术中确定鞍底开窗范围,辨认颈内动脉位置,评估病人前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及预判肿瘤切除程度有重要意义。多模态技术导引下,内镜手术可更彻底切除复发的侵袭性垂体大腺瘤,并且更好保护颈内动脉、海绵窦、鞍区周围脑神经及垂体相关结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新的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临床分型,并根据术前分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制定一期全切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最佳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4例颈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依据新的“三分型”系统进行临床分型。Ⅰ型:肿瘤主体位于椎管内及椎间孔区,采取后入路半椎板术式;Ⅱ型:肿瘤涉及椎间孔内外,生长范围广,采取后入路个体化椎板切除+内固定术式;Ⅲ型:肿瘤主体位于椎间孔外及肿瘤位于C1-2水平,采取侧方入路术式。不同分型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达到一期全切肿瘤的手术目标。术后评估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有无改善、有无肿瘤复发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等临床疗效,分析此分型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价值。结果 84例患者中,Ⅰ型10例,Ⅱ型40例,Ⅲ型34例,均达到一期全切目标,术中未发生椎动脉的损伤。术后病理诊断以神经鞘瘤最为常见,共70例(83.3%)。术前McCormick脊髓功能评分Ⅰ级33例,Ⅱ级43例,Ⅲ级7例,Ⅳ级1例。随访时间6~40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43例患者疼痛及无力等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型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型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颈椎8例,胸椎1例,腰椎4例。肿瘤分期:Ⅲ期12例,Ⅳ期1例。采用联合入路(后正中入路+前外侧入路)8例,经后正中入路5例;均行半椎板切除。1例Ⅳ期病人切除肿瘤后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固定融合病变节段。结果本组肿瘤均完全切除。肿瘤性质:神经鞘瘤11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神经节细胞瘤1例。术后感觉麻木面积扩大5例,肢体运动功能改善8例。随访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无肿瘤复发,无脊柱畸形发生。结论采用一期显微手术可以切除大多数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型肿瘤,行半椎板切除可以减少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应用囊内分块切除技术可以减少对肿瘤邻近解剖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辅助神经内镜在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手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垂体腺瘤病例资料,均采用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技术辅助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治疗。病人术前均行薄层头颅MRI增强、头部CTA检查,利用MRI、CTA图像、三维CT制定导航计划,引导手术。结果术后肿瘤全切除80例(78.43%),次全切除22例(21.57%)。术后视力视野改善率83.33%(50/60),激素治愈率46.15%(36/78)。术后发生脑脊液鼻漏6例(5.88%),一过性尿崩26例(25.49%),电解质紊乱81例(79.41%),颅内感染2例(1.96%),鞍区血肿4例(3.9%),经对症处理后病人均康复并出院。结论多模态神经导航影像融合辅助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安全、有效,有助于术者精确定位,方便手术操作,术野显露清晰,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模态神经导航技术在经鼻蝶手术入路中对蝶窦形态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3例内镜下经鼻蝶手术病人,术前行鞍区CT、增强MRI检查,使用Stealth VZ工作站对CT图像进行优化,并采用多模态神经导航技术对病人的MRI和处理后的CT图像进行融合,分析融合技术对蝶窦形态成像的影响。结果与单一MRI或CT导航相比,多模态神经导航融合技术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病变与颅内结构,包括骨性结构以及蝶窦软骨、黏膜和气房分割。结论多模态神经导航技术在经鼻蝶手术入路中可以显示蝶窦的分割及形态,确定蝶窦与周边结构的精细解剖关系,为手术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CT-MRI图像融合技术结合磁共振多模态成像对瘤区进行精确勾画,探讨该技术对颅脑恶性肿瘤在放疗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将14例颅脑恶性肿瘤患者的CT平扫图像及MR平扫和增强图像传送至后处理工作站,并结合MR多模态图像在CT-MRI融合图像上对肿瘤进行勾画,比较勾画区的肿瘤边界,分析瘤周水肿和神经纤维对肿瘤勾画的影响。结果利用CT-MR图像融合技术并结合磁共振多模态成像勾画的计划放疗范围明显精确于单纯在CT图像上勾画的计划放疗范围,并能有效避开重要神经纤维、海马及脑干结构,减少了因单纯CT图像显示的肿瘤边界不清导致与放疗靶区较实际靶区的误差,从而使肿瘤放疗的局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结论利用CT-MR图像融合技术结合磁共振多模态成像可明显提高颅脑恶性肿瘤放疗靶区勾画的准确性及精确性,减少主观因素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背景随着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临床的应用,11C-Met PET与MRI融合技术也应用于临床,本研究通过比较胶质瘤在11C-Met PET与MRI中不同影像显示结果,探讨11C-Met PET与MRI影像融合技术在脑胶质瘤外科手术前评价、术中导航和手术切除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手术前于神经导航工作站对25例胶质瘤患者进行11C-Met PET与MRI影像融合,勾画肿瘤边界、计算肿瘤体积并进行分类。结果据影像学分类,25例胶质瘤患者中1例Ⅱ级、6例Ⅲ级和8例Ⅳ级MRI所显示的肿瘤灶轮廓大部分位于PET内(Ⅰ类);2例Ⅲ级PET所显示的肿瘤灶轮廓大部分位于MRI内(Ⅱ类);6例Ⅱ级和2例Ⅲ级MRI与PET显示的病灶轮廓无从属关系(Ⅲ类)。结论 PET在揭示胶质瘤增殖活性和描述肿瘤界限方面具有特殊优势,通过MRI与PET所显示的肿瘤轮廓关系,可用于术前初步预测肿瘤病理分级,有助于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神经导航在脑血管畸形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脑动静脉畸形(AVM)病例资料。病人术前的均行MRI、MRA检查,术中将MRI、MRA多幅影像输入神经导航系统进行融合,在神经导航引导下行显微手术切除AVM病灶。结果 10例AVM病人共有29支供血动脉,均在导航手术中成功辨别,其中21支在手术开始后即成功夹闭,8支位于深部的供血动脉在手术后期阶段夹闭。病灶切除术后9例病人恢复良好,1例出现视野缺损。结论多模态影像数据融合神经导航技术,能够精准辨别和夹闭脑AVM的供血动脉,以最小手术损伤达到完整彻底切除脑AVM病灶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后三角入路在颈椎椎管内外沟通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2021年经颈后三角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例颈椎椎管内外沟通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例肿瘤均全切除。术后病理结果均为神经鞘瘤。术后分别随访4、15个月,无肿瘤复发,无颈椎畸形,无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对合适的颈椎椎管内外沟通瘤,颈后三角入路手术对神经和肌肉的损伤小,对脊柱稳定性无明显影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多模态影像联合电生理监测技术在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保护脑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语言区和55例运动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功能磁共振定位功能区,弥散张量成像显示重要传导束,融合多模态影像构建功能神经导航,术中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定位中央沟,并运用皮层-皮层下电刺激技术监测语言区、运动区和皮层下重要神经传导束,在保护功能前提下尽可能切除病灶。术后评价肿瘤切除程度和神经功能。结果 5例语言区胶质瘤和30例病变毗邻运动皮层胶质瘤患者术前功能磁共振成功定位功能区,通过弥散张量成像3例语言区胶质瘤和42例运动区胶质瘤患者分别重建出弓状束和锥体束。术中电刺激语言区和运动区检出率分比为100%和92.7%;92.7%的运动区肿瘤患者可通过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技术定位中央沟。术中神经导航对手术具有指导作用。肿瘤影像全切率86.7%,术后功能保留率91.7%。结论运用多模态影像技术有助于术前定位脑功能区,功能神经导航有助于术前规划、术中引导病灶切除,但需注意影像漂移。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是定位和保护脑功能结构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结合面神经追踪技术在听神经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1月至2022年6月初次手术治疗的45例单发听神经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术前利用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结合面神经追踪技术, 重建头皮、颅骨、脑组织、动静脉系统、肿瘤及面神经, 根据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进行术前规划。通过术中显微镜下所见和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共同评价面神经追踪的准确性。术后2周按House-Brackmann(H-B)标准评估患者面神经功能分级。术后3个月全部患者行MRI增强扫描, 结合术中所见, 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结果 45例患者均成功追踪出面神经走行, 经过术中显微镜下观察及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 走行相符42例, 不相符3例。以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作为金标准, 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面神经的准确率为93.3%。术前多模态影像三维重建结合面神经追踪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的一致性较高(Kappa=0.903, P<0.001)。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1.1%(41/45), 术后2周面神经功能良好率为86.7%(39/45)。肿瘤全切除/近全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