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寰枢椎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寰枢椎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10例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观察齿状突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18个月.手术时间90~180 min,术中出血量80~300 ml.术中齿状突骨折复位满意,未发生脊髓、椎动脉损伤或难以控制的静脉丛出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新鲜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藏军区总医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5例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1~53岁,平均年龄38岁;改良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12例、Ⅲ型3例;3例患者伴有上肢麻木症状;7例骨折明显移位者经颅骨牵引,4例基本复位,3例经手术切开复位。所有患者均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其中1例因合并枢椎侧块、双侧椎弓根骨折,固定节段扩大至C3,8例行寰枢椎植骨融合。结果患者均成功施术,术中齿状突骨折复位满意,1例发生静脉丛损伤,无椎动脉、脊髓损伤。手术时间120~240 min,平均手术时间155 min;术中出血量100~350 mL,平均出血量230 mL。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末次随访颈椎CT示患者齿状突骨折端均获骨性愈合,寰枢椎植骨融合病例融合满意;颈椎左右旋转、前屈、后伸活动度分别为30°~50°(平均40°)、30°~40°(平均33°)和30°~45°(平均35°);3例伴上肢麻木者症状均缓解。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Ⅱ、Ⅲ型新鲜齿状突骨折内固定效果良好,术后颈椎活动功能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失稳的可行性、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08—2014-08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20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失稳。结果 20例均获得随访12~60个月,平均48个月。18例Ⅱ型骨折植骨均骨性融合。2例Ⅲ型齿状突骨折术中未进行植骨融合,2年后骨折愈合,拆除内固定装置,末次随访时CT显示植骨处均骨性融合,无神经症状加重、椎动脉损伤及断钉、断棒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失稳能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同时复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初步疗效. 方法: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8例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骨折线呈前下后上型者5例,牵引后齿状突骨折复位不佳者3例;男6例,女2例;年龄21~56岁,平均38岁.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不进行后路植骨;待术后随访CT复查显示齿状突骨折骨性愈合后,二期后路手术取出内固定,观察寰枢椎旋转功能的恢复情况. 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共置入直径3.5mm的寰椎、枢椎螺钉各16枚,其中寰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3枚、部分经椎弓根螺钉固定3枚,枢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1枚、椎板螺钉固定5枚;术中齿状突骨折复位满意,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一期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CT复查显示8例患者齿状突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颈椎左、右旋转均约35°~55°,平均约45°. 二期后路钉棒内固定取出术后颈椎旋转功能即刻得到部分恢复,颈椎左、右旋转均约50°~70°,平均约60°;随访6~12个月后颈椎旋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颈椎左、右旋转均约80°~90°,平均约85°.结论:对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采用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非融合、二期取出内固定的方法可保留寰枢椎的旋转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后路寰枢椎钉棒暂时固定非融合与寰枢椎融合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例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按融合与否分为两组:非融合组9例,一期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内固定,不进行植骨融合,骨折愈合后拆除内固定;融合组8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内固定的同时,行寰枢椎后路植骨融合。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颈痛VAS评分、颈椎旋转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 17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复位满意,未发生椎动脉及脊髓损伤。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16.1±2.1)个月。两组患者齿状突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非融合组为6~14(10.1±2.4)个月,融合组为7~16(10.3±3.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颈痛均明显缓解,颈痛VAS评分:非融合组内固定拆除3个月后为(1.3±0.7)分,融合组骨折愈合后3个月为(2.2±0.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旋转度:非融合组内固定拆除3个月后为142.5°±10.3°,融合组骨折愈合后3个月为80.0°±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DI:非融合组内固定拆除3个月后为2.3%±1.2%,融合组骨折愈合后3个月为17.2%±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效果良好,患者能够最大限度保留颈椎旋转活动范围,降低颈椎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颈部外伤致枢椎齿状突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后果严重的骨折。由于该部位解剖结构及功能的特殊性 ,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较高 ,如果不及时诊治将会导致寰枢椎不稳及颈脊髓的急性或慢性压迫 ,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我院自2 0 0 0年 3月~ 2 0 0 1年 8月应用APOFIX内固定系统后路固定融合寰枢椎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 6例 ,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共 6例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2 0~ 61岁 ,平均 3 6岁。损伤原因 ,交通伤 5例 ,高处坠落伤 1例。损伤时间 :2 0~ 98d。伤后治疗经过颅骨牵引的 4例 ,颈托固定的 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ⅡC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ⅡC型齿状突骨折行寰枢椎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 10例均获随访,时间6~12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内植物取出术后,颈椎活动均恢复正常。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是治疗ⅡC型齿状突骨折的有效方法,可保留寰枢关节的旋转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7年1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采用经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治疗且随访5年及以上的22例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9例,女性3例,骨折时年龄19~58岁(40.9±10.5岁);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移位≤2mm)17例,明显移位(移位>2mm)5例。比较患者寰枢椎固定手术前、取出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部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严重程度分级;根据Landells等的方法评估患者取出内固定前与末次随访时颈部僵硬程度。末次随访时采用X线片、多平面重建CT及功能位CT评估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寰枢关节稳定性、寰齿和寰枢侧块关节退变分级及寰枢关节活动度,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患者末次随访时寰枢关节旋转活动度的相关因素。结果:22例患者取出内固定时间为内固...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临时固定治疗新鲜枢椎齿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5年4月行后路寰枢椎钉棒临时固定治疗的43例新鲜枢椎齿突骨折患者(非融合组)的临床资料,其中41例齿突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同时,以相同入选标准选取同期行后路寰枢椎融合固定术治疗的41例患者(融合组)作为对照。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寰枢椎稳定性。术后应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部僵硬度及患者满意度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非融合组和融合组随访时间分别为(31.3±16.1)个月、(33.6±15.7)个月,2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感染、内固定松动及寰枢椎不稳等情况。非融合组患者术后在VAS评分、NDI、颈部僵硬度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均优于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愈合率与骨折愈合时间上2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钉棒临时固定技术既可保留寰枢椎生理功能又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对于不适合前路齿突螺钉固定的横韧带完整的齿突骨折是一种理想的替代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种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行寰枢椎后路融合术:包括Callie钢丝法7例,Brooks钢丝法7例,Apofix椎板夹内固定法4例。结果:术后16例寰枢椎脱位完全复位,2例大部分复位(复位不满意才另行枕颈融合,不在此列)。经0.5-10年(平均4.5年)随访,除1例术后6个月死亡后,其余17例均获骨性融合,其中钢丝断裂而植骨已融合1例,寰椎后弓钢丝切割断裂移位后融合1例;所有患颈痛全部消失;8例有脊髓病症状中,1例无改善(术前JOA评分分别为5分),其余7例JO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分别为13-17分。结论:3种寰枢椎后路融合术均有其适用性,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有效方法:Apofix椎板夹为寰枢椎后路融合术的首选内固定方式;术前牵引复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背景:齿状突加寰枢椎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是近来治疗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的一种新方法,临床报道较少。 目的:探讨颈前路三钉,即齿状突螺钉加寰枢椎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2008年2月至2011年10月于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加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5例。 结果:5例骨折患者共植入5枚齿状突螺钉,9枚经寰枢关节螺钉,1例因左侧经寰枢关节螺钉进钉点处骨折而行右侧单侧固定。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30个月,平均18个月,螺钉位置满意,齿状突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寰枢关节稳定,无一例发生螺钉松动、断钉,无一例发生脊髓、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加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对齿状突直接固定同时即刻稳定寰枢椎,为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枕骨枢椎临时固定非融合治疗ⅡC型新鲜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ⅡC型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行一期后路枕枢椎钉棒内固定非融合术,获得完全骨性融合后行二期内固定装置取出术,记录颈椎活动度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4例均顺利完成后路枕枢椎临时固定非融合术。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24个月。一期术后12~18个月CT复查显示患者均获得完全骨性愈合,枕颈部感觉及运动障碍等症状均减轻或消失,同时神经功能也得到较大程度的恢复。行二期后路内固定取出术后,患者枕颈部活动功能即刻得到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颈椎活动度:左右旋转为83.36°±4.80°,前屈为32.50°±3.79°,后伸为21.96°±3.61°。结论ⅡC型齿状突骨折可先行后路枕枢椎临时内固定非融合治疗,再行二期内固定取出术,能较大程度保留患者寰枢关节旋转功能。  相似文献   

13.
后路钉棒固定治疗创伤不稳定性Ⅱ型齿状突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后路椎弓根钉或侧块螺钉-棒复位固定治疗创伤不稳定性Ⅱ型齿状突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对20例创伤不稳定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行后路椎弓根钉或侧块螺钉-棒复位固定,椎板或小关节间植骨.结果 患者术后颈部症状完全消失,受损颈髓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未发生并发症.20例均获随访,时间3~55(11±3.1)个月.颈椎复位良好,序列稳定;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块移位;骨折愈合好,植骨渐进融合.结论 创伤不稳定性Ⅱ型齿状突骨折采用经后路椎弓根钉或侧块螺钉-棒复位固定治疗能够达到良好的稳定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非融合术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新鲜齿状突骨折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不行后路植骨融合,根据术后定期随访影像学检查确定骨折愈合后二期原路取出内固定装置,观察评价患者寰枢椎旋转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10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椎弓根螺钉,骨折端获解剖复位,未见脊髓、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CT扫描确定骨折端达到骨性愈合,颈椎向左、右旋转30~55°,平均45°。二期钉棒内固定装置取出术后颈椎旋转功能即获部分恢复,颈椎向左、向右旋转恢复至50~70°,平均60°,随访3-6个月,颈椎左、右旋转恢复至80~90°,平均85°,基本恢复正常。结论采用一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内固定术、二期原路取出内固定装置是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理想手术方式,尤其适用于ⅡC型齿状突骨折,既能即刻取得解剖复位、恢复寰枢关系、达到三维固定效果,又能在内固定装置取出后极大恢复颈椎旋转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对15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不稳施行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结果 本组随访10~23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均在3~6个月寰枢椎融合,未见复位丢失、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情况.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不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前路螺钉内固定与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治疗ⅡB型齿状突骨折(OF)的疗效。方法将86例ⅡB型OF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螺钉组(42例,行前路螺钉内固定)和融合组(44例,行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后颈椎屈曲、旋转活动度、颈椎疼痛、颈椎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螺钉组明显少(低)于融合组(P 0. 01,P 0. 05)。两组均获得随访,时间8~16个月。术后3个月颈椎屈曲、旋转活动度螺钉组明显高于融合组(P 0. 01)。术后3个月颈椎疼痛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两组明显低于术前(P 0. 05),而螺钉组两项均明显低于融合组(P 0. 01)。结论与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比较,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ⅡB型OF创伤小、骨折愈合时间短、颈椎活动度更好。  相似文献   

17.
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对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进行回顾总结。[方法]33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经Anderson-D'Alonzo分类Ⅱ型31例,Ⅲ型2例,无Ⅰ型病例。所有患者行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其中9例同时行Gallie法内固定。[结果]术后进行颈椎正侧位片随访6~52个月(平均7.9个月),32例获牢固骨性愈合,融合率97%。[结论]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疗效。方法对诊治的38例齿状突骨折应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38例共置入寰枢椎椎弓根钉152枚,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所有患者获得9~24个月的随访,平均13.4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内固定位置良好,未见内固定失败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7.3个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D级2例,E级36例。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有效和常用方法,具有固定牢固、融合率高、操作相对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4月至2008年9月收治17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患者,男11例,女6例;年龄23~65岁,平均37.1岁.齿状突骨折按照Anderson分型:Ⅱ型12例,Ⅲ型5例.患者均有寰枢椎脱位或半脱位,寰枢椎脱位按Fielding分型:Ⅰ型2例,Ⅱ型3例,Ⅲ型10例,Ⅳ型2例.经术前颅骨牵引,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行寰枢椎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对其疗效进行随访.结果 本组17例患者共置椎弓根螺钉68枚,螺钉位置均满意.所有患者随访12~38个月(平均18个月),四肢肌力、感觉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脊髓功能按照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前平均为(10.2±2.4)分(5~15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5.7±1.9)分(13~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78,P<0.05).随访时脊髓功能改善率为35%~95%,平均68.5%.无神经症状加重、硬膜破裂、椎动脉损伤、伤口感染及断钉等并发症.结论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可为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提供牢固的三维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经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寰椎侧块及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定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10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定患者采用经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术后近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10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所有植骨均达骨性融合.结论 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可以即刻重建寰枢椎稳定性,疗效满意,为治疗创伤性寰枢椎失稳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