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髓外病变(extramedullary disease,EMD)的临床分子学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共纳入67例多发性骨髓瘤髓外病变患者和97例多发性骨髓瘤非髓外病变患者。EMD再分为两组:第一组是由溶骨性病变直接延伸的肿瘤(EM-B),而第二组则是骨髓瘤细胞浸润软组织(EM-S)。两组间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秩和检验来检测治疗结果的差异。绘制Kaplan-Meier曲线分析整个队列的总生存(OS),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结果:EMD组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P=0.035)、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P=0.04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EMD组。EM-S组诊断时发生t(4;14)细胞遗传学的比例高于EM-B组(P=0.034)。与EM-B组相比, EM-S组多部位发病概率较高。流式细胞学发现EMD组异常循环浆细胞(abnormal circulating plasma cells,aCPCs)的比例明显高于非EMD组(P=0.031),病理标本显示髓外病变组活检组织中Ki-67增殖指数明显高于骨髓(P=0.019)。Kaplan-Meier曲线显示,非EMD组患者的OS明显高于EMD组(P=0.012)。而EM-S提示更短的OS。结论:部分临床指标(SF、LDH)及分子学特征(aCPCs)可作为EMD发生可能的预警因素。t(4;14)细胞遗传学异常和高的SF水平可能和EM-S发病有关。EMD患者总体OS比非EMD者差,进一步分析得出EM-S预后差于EM-B患者。常规化疗不能用于改善EMD患者预后和克服疾病本身的恶性程度,新的临床实验必须开展以探索EMD治疗标准、有效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PI)硼替佐米同类药物转换为伊沙佐米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初治MM患者临床资料, 分为转换组(23例)和硼替佐米组(40例), 两组均以含硼替佐米的方案为一线治疗方案, 转换组患者因不耐受硼替佐米不良反应转换为伊沙佐米, 硼替佐米组患者未进行药物转换。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无进展生存(PFS)的差异。结果转换组患者进行同类药物转换前总有效率(ORR)为95.7%(22/23), ≥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为52.2%(12/23);转换后ORR为95.7%(22/23), ≥VGPR率为82.6%(19/23);硼替佐米组ORR为90.0%(36/40), ≥VGPR率为72.5%(29/40), 两组患者ORR及≥VGPR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64, P=0.424;χ2=0.82, P=0.364)。转换组接受PI治疗的中位周期数为9个, 中位PFS时间未达到;硼替佐米组接受PI治疗的中位周期数为7.5个, 中位PFS时间为30.0个月(9...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 地塞米松(VCD)方案与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VD)方案治疗初诊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山西大医院诊治的73例NDMM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化疗方案分为VCD组(41例)和VD组(32例),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VCD与VD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5%(33/41)和78.1%(25/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1,P=0.804);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6.6%(15/41)和15.6%(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0,P=0.046);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分别为27、24个月,中位总生存(OS)时间分别为35、33个月,两组PFS率和OS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良反应多为1~2级,周围神经病变及血小板减少症最为常见,3级不良反应以周围神经炎最多见,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CD与VD方案均可以作为NDMM患者较好的诱导治疗方案;VCD较VD方案有更高的完全缓解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新药诱导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对荧光原位杂交(FISH)标危及高危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7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接受以硼替佐米和(或)沙利度胺为主的诱导化疗,按FISH检测结果及诱导后是否接受ASCT分为标危移植组、标危化疗组、高危移植组及高危化疗组4组,通过生存分析分别评价ASCT对标危及高危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 74例患者经新药诱导后总缓解率为91.9 %(68/74),接近完全缓解(nCR)+ 完全缓解(CR)率为62.2 %(46/74)。FISH标危的患者与高危的患者诱导后缓解率分别为93.2 %(41/44)与86.7 %(26/30)(P=0.592),nCR+CR率分别为56.8 %(25/44)与70.0 %(21/30)(P=0.251)。FISH标危的患者中,接受移植的患者与接受化疗巩固的患者无进展生存(PFS)及总生存(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42和0.652),而FISH高危的患者中,接受移植的患者比接受化疗巩固的患者PFS延长19.7个月(P=0.028),OS延长12.5个月(P=0.542)。结论 在以硼替佐米和(或)沙利度胺为主的方案诱导后,ASCT对 FISH标危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PFS和OS均没有影响,但可使FISH高危患者的PFS延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SCT)作为新药诱导后的巩固治疗对不同危险分层骨髓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survival ,PFS)及总生存时间(over all survival,O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 月至2011年7 月在本科行自体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的6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根据ISS 分期及FISH检测结果为基础的最新IMWG 预后标准分为高危组17例,中危组24例,低危组26例。另选取同时期67例接受化疗作为巩固治疗的骨髓瘤患者进行年龄、危险分层配对,比较移植组与化疗组的PFS 和OS差异。所有患者前期均接受硼替佐米和/或沙利度胺为主的诱导治疗。结果:所有患者诱导治疗后均达到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ve disease ,PR)以上疗效,移植组与化疗组vs . 接近完全缓解率(nCR/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8% vs. 37.3% ,P=0.380)。 巩固治疗后,高、中、低危移植组患者中位nCR/CR率分别由47.1% ,37.5% ,50.0% 增加为62.9% ,62.5% ,61.5% 。高危患者移植巩固后中位PFS(30.5 个月vs. 11.2 月,P<0.001)和OS(85.5 vs. 34个月,P=0.015)均明显延长;中危移植组和化疗组中位PFS 和OS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危移植组患者与化疗组相比,中位PFS 延长(34.8 vs. 17.6 个月,P=0.012),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硼替佐米和/或沙利度胺为基础的新药诱导治疗后,高危骨髓瘤患者更能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中获益,进而延长生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放疗对初诊时伴髓外病变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0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52例初诊时伴有髓外病变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放疗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  52例患者中位年龄60(31~81)岁,髓外病变最多见于软组织(69.2%)。其中13例患者接受放疗,中位放疗剂量45 Gy。患者预计总生存(OS)时间为42.5个月。而接受放疗与否对患者总缓解率及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单因素分析显示Hb≤110 g/L(P=0.009)、β2-MG≥5.5(P=0.049)为该类患者预后不良指标;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仅β2-MG为本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4)。  结论  放疗不能改善初诊时伴髓外病变的MM患者的预后,可能需要联合硼替佐米等新药或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剂量硼替佐米联合阿霉素及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效果。方法将4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硼替佐米联合阿霉素及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采用减低剂量硼替佐米联合阿霉素及地塞米松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疾病进展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2.17%和40.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33,P=0.4490);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6.96%和81.82%,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2260,P=0.6345)。2组患者疾病进展时间为3~10个月,观察组平均进展期(5.78±2.12)个月;对照组平均进展期(5.82±2.0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39,P=0.9494)。2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的胃肠毒性的发生率和带状疱疹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液毒性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大致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56,P=0.3494)。结论低剂量硼替佐米联合阿霉素及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与常规剂量相当,且不良反应较小,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免疫表型对以硼替佐米为主方案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76例MM患者,均接受以硼替佐米为主方案治疗.分析比较CD45、CD56表达以及其他因素对患者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D45阳性和阴性MM患者的中位PFS时间分别为12、19个月,中位OS时间分别为19、2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和P=0.001).血红蛋白<100 g/L和≥100 g/L患者的中位PFS时间分别为14、21个月,中位OS时间分别为16、25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和P=0.026).清蛋白<35 g/L和≥35 g/L患者的中位PFS时间分别为13、18个月,中位OS时间分别为14、24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和P=0.008).女性MM患者的中位PFS时间和中位OS时间均短于男性患者(13个月比19个月,P=0.008;16个月比25个月,P=0.008).多因素分析提示女性和CD45阳性是影响MM患者PFS和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均P<0.05).结论 CD45阳性及女性是以硼替佐米为主要方案治疗的MM患者的重要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5例初治的MM患者接受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6例复发难治骨髓瘤患者接受VDT方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反应停)化疗,每例患者至少接受中位3个周期(1~6个周期)的化疗.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9个月,5例初治患者中2例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1例轻微缓解(MR);6例复发难治患者中,3例PR,1例MR,2例无改变(NC).总反应率(ORR=CR+PR+MR)为81.8%(9/11).主要不良反应:10例(90.9%)胃肠道症状,8例(72.7%)血小板减少,7例(63.6%)白细胞减少,4例(36.3%)周围神经病变等,经对症治疗及调整用药剂量后均能改善.结论:硼替佐米用于治疗初发及复发难治MM是一种有效的新的治疗选择,不良反应较少且易于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行 PAD 方案(硼替佐米、多柔比星、地塞米松)及 VAD 方案(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多柔比星衍生物、地塞米松)联合沙利度胺(VAD 样-T 方案)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接受 VAD 样-T 方案及72例接受 PAD 方案治疗的 MM 患者的疗效,包括完全缓解(CR)率、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总有效率(ORR)、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PAD 组 CR 率高于 VAD 样-T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5%(23/72)比9.3%(5/54),χ2=0.30,P=0.002],但是 VGPR 率及 ORR 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7%(12/72)比16.6%(9/54),P=0.180;82.2%(65/72)比81.5%(44/54),P=0.190]。 PAD 组中位 PFS 时间长于 VAD 样-T 组[(38.2±2.2)个月比(28.0±7.6)个月,P=0.017];PAD 组3年 PFS 率和5年 OS 率高于 VAD 样-T 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PAD 组末梢神经损害发生率高于 VAD 样-T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5%(23/72)比14.5%(8/54),P=0.03]。结论虽然 VAD 样-T 方案的 CR 率低于 PAD 方案,中位PFS 时间短于 PAD 方案,但 VGPR 率、ORR、3年 PFS 率、5年 OS 率与 PAD 方案相当,且相对安全,末梢神经损害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对于国内无法使用硼替佐米及骨髓移植的初发 MM 患者,可选择 VAD 样-T作为一线诱导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含利妥昔单抗化疗方案治疗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8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56例≤65岁MCL患者临床资料,化疗方案中均包括利妥昔单抗,观察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生物学指标对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的影响。结果56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7岁,男性43例,女性13例。24例接受R-CHOP方案化疗;29例接受含阿糖胞苷方案化疗,其中15例接受R-hyper CVAD/R-MA方案化疗,14例接受R-CHOP/R-DAHP交替治疗;3例接受其他方案化疗。19例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巩固治疗。56例患者中位OS时间74个月,2年OS率83.8%,3年OS率70.9%,2年PFS率72.0%,3年PFS率49.7%。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和治疗中是否接受ASCT是MCL患者OS和PFS的独立影响因素。含阿糖胞苷治疗组总有效率(ORR)93.1%,优于R-CHOP方案组(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5,P=0.495);两组间OS及P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S:χ2=0.291,P=0.590;PFS:χ2=0.912,P=0.339)。诱导化疗达缓解的MCL患者中,ASCT巩固治疗可延长中位OS时间(72个月比124个月,χ2=3.973,P=0.040)及中位PFS时间(34个月比90个月,χ2=3.984,P=0.046)。简化MCL国际预后指数(sMIPI)评分中高危组患者中接受ASCT巩固治疗患者OS和PFS优于未接受ASCT治疗者(OS:χ2=5.037,P=0.025;PFS:χ2=6.787,P=0.009),而sMIPI评分低危组患者中,是否接受ASCT组间OS、P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含阿糖胞苷的化疗方案对改善MCL患者的预后和生存并不理想。对于诱导化疗达缓解及sMIPI评分中高危组的MCL患者,ASCT巩固治疗可改善其预后,可作为年轻患者的一线巩固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RPR)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4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37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RPR诊断MM的最佳截断值,依据最佳截断值分为高RPR组和低RPR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结果:RPR诊断MM最佳截断值为0.10,据此分为高RPR组(RPR≥0.10)和低RPR组(RPR<0.10),分别有52、85例。高RPR组与低RPR组在不同Durie-Salmon(DS)分期( χ2=17.110, P<0.01)、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 χ2=10.817, P=0.001)、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 χ2=26.937, P<0.01)、血红蛋白( χ2=17.140, P<0.01)、乳酸脱氢酶( χ2=7.926, P=0.005)、红细胞沉降率( χ2=9.513, P=0.002)、β 2微球蛋白( χ2=7.726, P=0.005)、骨髓浆细胞比例( χ2=6.621, P=0.010)分层中的患者比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低RPR组总有效率较高RPR组高[82.4%(70/85)比71.2%(37/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366, P=0.124)。低RPR组深度缓解率较高RPR组高[56.5%(48/85)比19.2%(1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327, 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清蛋白、RPR、治疗缓解程度是初治MM患者总生存(O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外周血RPR升高的MM患者OS时间缩短,RPR可能是MM预后评价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联合R-CHOP方案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39例接受rhGM-CSF联合R-CHOP方案及39例接受R-CHOP方案治疗的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总反应率(ORR)、完全缓解(CR)率、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rhGM-CSF联合R-CHOP方案组及R-CHOP方案组的ORR分别为87.2%(34/39)、82.1%(32/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94, P=0.53),CR率分别为71.8%(28/39)、56.4%(22/39),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χ2=2.006, P=0.157)。随访截至2020年9月19日,rhGM-CSF联合R-CHOP方案组生存32例,死亡7例,其中1例死于肠癌,原发病仍处于CR状态;R-CHOP方案组生存32例,死亡7例。rhGM-CSF联合R-CHOP方案组及R-CHOP方案组2年OS率分别为82.5%、73.9%( χ2=0.038, P=0.845),2年PFS率分别为67.1%、55.2%( χ2=0.457, P=0.49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rhGM-CSF联合R-CHOP方案组及R-CHOP方案组的生发中心B细胞型亚组间、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亚组间、Lugano分期Ⅰ~Ⅱ期亚组间、Lugano分期Ⅲ~Ⅳ期亚组间、年龄<60岁亚组间、年龄≥60岁亚组间CR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其所致感染,两组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及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予支持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骨髓抑制期,无治疗相关死亡。 结论:rhGM-CSF联合R-CHOP方案用于初治DLBCL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肥胖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8月至2020年9月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81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肥胖组(BMI≥28 kg/m 2,11例)和非肥胖组(BMI<28 kg/m 2,7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造血干细胞植入、移植后并发症、生存及复发等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 结果:8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80 d(8~1 218 d),1年总生存(OS)率77.9%,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73.8%。非肥胖组与肥胖组1年OS率分别为82.6%和46.2%( χ2=15.54, P<0.01),1年PFS率分别为82.1%和36.4%( χ2=15.56, P<0.01),非复发死亡(NRM)率分别为7.1%和32.7%( χ2=6.463, P=0.01),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1.5%和42.9%( χ2=8.146, P=0.004)。非肥胖组和肥胖组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血小板植入时间、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出血性膀胱炎、巨细胞病毒感染及EB病毒感染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OS的独立不良影响因素( HR=3.814,95% CI 1.343~10.827, P=0.012)。 结论:肥胖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生存的重要不良影响因素,改善这部分患者的疗效及生存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确诊的68例C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伊布替尼一线治疗39例,二线治疗20例,二线以上治疗9例。分析临床特征、IGHV基因突变及染色体核型分层患者近期疗效及生存情况,总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截至2020年5月,中位随访时间53.2个月。伊布替尼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为83.8%(57/68),其中完全缓解8例(11.8%),部分缓解49例(72.1%),疾病稳定5例(7.4%),疾病进展6例(8.8%)。IGHV未突变患者ORR高于突变患者[93.3%(28/30)比76.3%(29/38), χ2=33.656, P<0.05],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低危及低中危患者ORR高于中高危及高危者[90.6%(29/32)比77.8%(28/36), χ2=7.248, P=0.007],其他因素分层患者间O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68例患者中31例(45.6%)出现不良反应,均能坚持治疗;其中26例(38.2%)发生1~2级不良反应,5例(7.4%)发生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因不良反应停药2例(2.9%)。全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及总生存(OS)时间均未达到。伴有IGHV突变患者5年PFS率高于IGHV未突变者(100.0%比72.1%, P=0.020),染色体核型正常者5年PFS率高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患者(100.0%比74.3%, P=0.019)。 结论:伊布替尼治疗CLL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含吉西他滨的联合方案和CHOP样联合方案一线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39例初治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其中11例采用含吉西他滨联合方案,28例采用CHOP样联合方案.比较两组的完全缓解(CR)率、部分缓解(PR)率、总反应率(ORR)、总生存(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及不良反应.结果吉西他滨组CR 5例,PR 3例;CHOP样组CR 8例,PR 5例;两组CR率和OR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53,P=0.073);两组预计3年OS率(75%比33%)、3年PFS率(70%比2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606,P=0.018;χ2=3.924,P=0.04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案(P=0.018)、乳酸脱氢酶(LDH)升高(P=0.007)影响患者生存预后(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DH升高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RR=6.331,95%CI2.339~17.136,P<0.001),采用含吉西他滨方案治疗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RR=0.101,95%CI0.023~0.452,P=0.003).不良反应多为1~2级,患者耐受性良好.结论 含吉西他滨联合方案较CHOP样联合方案可延长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P-Gemox方案联合调强放疗治疗早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ENKTL)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肿瘤医院2012年3月至2017年10月初治的73例ENKT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P-Gemox方案夹心放疗组(n=38)和P-Gemox方案序贯放疗组(n=35),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结果 73例ENKTL患者总有效率(ORR)为95.9%,3年无进展生存率(PFS)为73.5%,3年总生存率(OS)为81.9%。P-Gemox方案夹心放疗组ORR为97.4%,3年PFS和OS分别为74.2%和84.1%。P-Gemox方案序贯放疗组ORR为94.3%,3年PFS和OS分别为72.6%和79.2%。两组ORR、P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相关潜在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Gemox方案夹心放疗组与P-Gemox方案序贯放疗组的PFS相当(HR=0.617,95%CI:0.353~1.081,P=0.091),而P-Gemox方案夹心放疗组较P-Gemox方案序贯放疗组OS更好 (HR=0.556,95%CI:0.314~0.982,P=0.043)。两组化疗毒副反应以Ⅰ~Ⅱ级为主,其中P-Gemox方案夹心放疗组较P-Gemox方案序贯放疗组更容易发生Ⅰ~Ⅱ度转氨酶升高(P<0.05),血液学、胃肠道等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Gemox方案夹心放疗与P-Gemox方案序贯放疗的近期疗效和PFS相当,但P-Gemox方案夹心放疗较P-Gemox方案序贯放疗可提高患者OS。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Bortezomib is active for newly diagnosed and relapsed multiple myeloma, and it has synergistic activity with melphalan. The authors of this report conducted a randomized trial to determin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adding bortezomib to a preparative regimen of arsenic trioxide (ATO), ascorbic acid (AA), and melphalan.

METHODS:

Among 60 patients who enrolled between October 2006 and September 2007, 58 patients underwent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with a preparative regimen of melphalan 200 mg/m2 intravenously, AA 1000 mg daily intravenously for 7 days, and ATO 0.25 mg/kg intravenously for 7 days.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no bortezomib (Group 1), bortezomib 1 mg/m2 × 3 doses (Group 2), and bortezomib 1.5 mg/m2 × 3 doses (Group 3). Primary endpoints were complete response (CR), grade IV toxicity, and 90‐day treatment‐related mortality (TRM). Secondary endpoints were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and overall survival (OS).

RESULTS:

The median follow‐up of all surviving patients was 36 months (range, 20‐43 months). The CR rates in Groups 1, 2, and 3 were 20%, 10%, and 10%, respectively. Grade 3 and 4 nonhematologic toxicities and TRM were comparable. The median OS was not reached in the groups, whereas the median PFS in Groups 1, 2, and 3 was 17.8 months, 17.4 months, and 20.7 months, respectively. PFS and OS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in patients who had high‐risk cytogenetics (P = .016 and P = .0001, respectively) and relapsed disease (P = .0001 and P = .0001, respectively) regardles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CONCLUSIONS:

Adding bortezomib to a preparative regimen of ATO, AA, and high‐dose melphalan was safe and well tolerated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CR rate, PFS, or OS in the bortezomib groups. Cancer 2012;. © 2011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