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冠心病并发颈动脉狭窄同期手术治疗的经验,并对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发颈动脉狭窄11例中,7例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然后在心脏跳动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3例先行CEA,然后在体外循环(CPB)下行CABG,其中1例同期二尖瓣成形术,1例在CPR下先行CEA,然后再行CABG.结果术后30d内死亡2例,余9例术后10d内出院,随诊5个月~1年无死亡,复查未发现持续和短暂神经系统症状,无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再发生.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同期进行,同期手术减少了分期手术间歇期的风险.术中科学规范的外科操作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2000年8月-2004年12月,我们采用转流管保护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1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ory artery bypass grafe,CABG)同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耐受性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3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80例,其中同期行CEA、CABG(观察组)与分期行CABG、CEA(对照组)各9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单支颈动脉阻断时间、桥血管血流量、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颈动脉狭窄处内径、流速及LVEF,记录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213.51±36.75)min vs(196.34±30.42)min,P0.01],而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10±0.75)d vs(2.53±0.94)d,(24.16±6.57)d vs(36.24±12.53)d,P0.01)]。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颈动脉狭窄处内径、LVEF明显升高,流速明显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术后颈动脉狭窄处内径、LVEF、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行CEA、CABG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疗效与分期手术相当,且前者只需进行1次手术,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还可减少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然而其手术时间延长,需注意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同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02年8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资料,共计44例,男性36例,女性8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64±8)岁。4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例心肌梗死。32例合并高血压,16例合并糖尿病,4例并发陈旧性心肌梗死,1例合并陈旧性脑梗死病史。冠状动脉造影显示:4例2支病变,40例3支病变。颈动脉超声提示:27例双侧病变,17例单侧严重变,术中均先行CEA再行OPCABG。结果:手术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死亡1例,为术后心肌梗死;1例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于术后1年内死亡,死亡原因不明;2例术后1年内再次行CEA,均为双侧重度狭窄患者;2例术后随访1~2年内发生脑梗死。余39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6年,复查无神经系统事件及心肌梗死事件。结论:同期行OPCABG和CEA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疾病安全、有效,近期及中期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性疾病的术式选择和疗效。方法共18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被分为颈动脉内膜剥脱组108例,颈动脉支架植入74例。术后分析并发症情况及疗效。结果平均随访(18.71±4.51)个月。两组再狭窄率、并发症及重大脑卒中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两种术式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疾病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38例,均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8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为病例组,其余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时和出院6个月后行蒙特利尔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测定。结果 1病例组和对照组蒙特利尔量表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2病例组视空间执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前后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以改善患者的视空间执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CEA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70岁组和70岁组。随访至少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安全性及1年内出现再狭窄及再发卒中的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结果研究期间共行CEA 722例,其中≥70岁组279例,70岁组443例。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死亡、术后30 d内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0岁组过度灌注发生率显著高于70岁组(6.8%vs 3.2%,P0.05)。1年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颈动脉再狭窄率及再发卒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接受CEA有较高的安全性,术前应全面评价患者基础情况,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刘春晖  孙剑  毛更生 《山东医药》2012,52(32):51-54
目的 探讨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2年1月采用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3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术前均有临床症状,33例采用经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3例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应用药物诱导血压升高,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颈动脉斑块,所有患者未用转流管及人工补片.结果 手术完整切除斑块36例,术区局部血肿5例(未影响呼吸未做任何处理),术后脑出血0例、死亡0例,术后随访未见血管管腔明显狭窄,未再次发生斑块性狭窄.结论 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效果较好,远期症状性再狭窄未见发生,适合狭窄程度超过50%有症状的患者及狭窄程度在70%~99%的近6个月有短暂脑缺血发作或缺血发作的颈动脉狭窄患者.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者发生破裂时,会堵塞血管管腔,影响血流通过.颈动脉是动脉粥样斑块的好发部位,血流受限严重将会导致中风发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通过外科方法将堵塞在颈动脉内的斑块取出,使血流通过得以通畅,从而预防中风.本文阐述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发展过程、循证之路、风险和并发症等,有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并在中国不断推广这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术(CAS)在老年人群的围术期安全性。方法: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81例颈动脉重度狭窄的老年患者中,筛选出3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EA组患者术后出现14例围术期并发症。CAS组术后出现17例围术期并发症。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14/169)vs.10.5%(17/162), P> 0.05],CEA组手术时间较CAS组手术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790.±0.835)vs.(1.467±0.520)h,P <0.001]。CEA组的住院费用少于C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 247±12 191)vs.(90 107.5±12 312)元,P <0.001)。结论:CEA与CAS两种手术方式对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都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12.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关临床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临床疗效并讨论与之相关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07年10月间,72例因颈动脉狭窄而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资料。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72例患者手术后均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的63例中,61例患者术前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观察期内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疗效满意;4例颈动脉完全闭塞患者,手术后2例颈动脉血流再通。部分患者选择性应用术中转流技术,效果良好。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硬化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术中可选择性应用转流技术;对合并冠心病的颈动脉狭窄,主张同期联合手术;部分颈动脉完全闭塞者仍有手术重建血流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黄佃  刘长建  冉峰  王炜 《山东医药》2011,51(42):53-54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治疗术(CAS)的手术后并发症。方法 16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8,7例采用CEA治疗,75例采用CAS治疗,分析手术后的并发症。结果采用CEA治疗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4例(脑梗死3例、脑出血1例),死亡1例,出现局部并发症12例(穿刺点血肿9例、颅神经损伤3例),血压波动22例;采用CAS治疗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5例(脑梗死3例、脑出血1例、心肌梗死1例),死亡2例,出现局部并发症7例(穿刺点假性动脉瘤3例、血肿4例),血压波动16例。采用两种不同术式者严重并发症和局部并发症发生率相近(P均〉0.05)。结论 CEA和CAS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均以脑梗死、脑出血为主,局部并发症主要为穿刺点血肿、假性动脉瘤,出现血压波动者较多见。  相似文献   

14.
陈伟  佟小光 《山东医药》2013,(38):54-56
目的 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CEA)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择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21例,其中有慢性脑缺血症状8例,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用(TIA)8例,无症状3例,支架后再狭窄2例,术前均行彩色超声波显像、DSA动脉造影或CTA和MRA扫描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65% ~93%;在全麻下行CEA,术中均未放置动脉转流管.采用CEA方法进行手术治疗,回顾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21例患者均行CEA术,术后CTA示狭窄段成形良好,术后随访3 ~ 20个月,临床症状消失16例,明显改善4例,留有轻度慢性脑缺血症状者1例.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近期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手术指征较为严格,需严格掌握.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冠状动脉外科的高速发展,合并颈动脉狭窄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也在日益增加,颈动脉狭窄>50%的患者单纯行CABG,术后出现脑部并发症者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狭窄者[1],因此,对合并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术后脑并发症的预防已成为重要的课题[2].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提出主要外科技术及手术指征。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患者30例,且根据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DSA)、CT血管造影(CTA)等检查可确诊为脑卒中。对所有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绝大多数病例均采用全麻,几乎所有病例均采用转流管维持脑部供血,剥离颈动脉斑块。结果:随访6~24个月,30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脑缺血症状有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内均未出现死亡及脑卒中事件,并且在术后1年的随访中均未出现脑卒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且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合并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行同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脑灌注的变化情况,分析脑灌注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21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35例颈动脉狭窄合并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吸烟、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经验。方法对196例患者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均为单侧。术中应用颈动脉转流管47例,阻断血流149例。术前均经颈动脉造影检查,选择颈内动脉狭窄〉70%者133例,〉95%者63例。71例患者并存冠状动脉病变,17例同台行冠状动脉搭桥。结果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满意191例,术后1周内出现脑出血3例,经开颅止血引流,痊愈1例,死亡2例。出现颈部切口内血肿12例,再手术清创止血获愈。随访6~60个月,获得随访166例,失访28例,死于其他疾病或灾祸38例,元脑缺血症状再发作128例。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的一种有效、安全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模态监测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实施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的15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基本资料、术后并发症和复查情况。 结果1例患者在预阻断时,多普勒提示血流下降50%,但电生理未提示异常,提高血压,未予以术中转流;3例患者电生理及多普勒同时提示低灌注,予以术中转流后均好转。术后所有患者无明显并发症,术后复查未见再狭窄。 结论多模态监测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颅外颈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用来解除颅外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卒中已有50余年的历史,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本文就CEA手术适应证及与手术相关的几个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