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与普通钢板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胫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普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发生率、骨折对位对线情况等。结果:观察组、骨痂形成时间、临床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恢复行走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且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100.0%,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2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符合生物接骨的原则,有利于骨性愈合,是治疗胫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应用MIPPO技术结合锁定钛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09年采用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技术(MIPPO)结合锁定钛板(LCP)治疗34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治疗组)的临床资料,并与40例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减少了伤口愈合时间、骨痂形成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IPPO结合LCP治疗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伤口愈合快、骨痂形成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且术后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与传统术式无差异,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钢板内固定与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不愈合并慢性感染的效果.方法 胫骨平台骨折不愈合并慢性感染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钢板组与髓内钉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术前均给予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钢板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髓内钉组采用扩髓髓内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骨痂生长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髓内钉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钢板组(P<0.05),术后针道感染、关节伸直受限、马蹄足畸形、断针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钢板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骨痂生长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术前(P<0.05),且髓内钉组高于钢板组(P<0.05).结论 应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不愈合并慢性感染,能缩短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更好地促进骨痂生长及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微创钢板接骨术(MIPO)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62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实施MIPO治疗,对照组实施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和膝踝关节功能Johner-Wruh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PO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效果优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与普通解剖钢板比较,探讨锁定钛板内固定及植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4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中28例采用锁定钛板内固定加植骨治疗(为观察组),另20例采用普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0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比较(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疗效、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及植骨为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提供了稳固的固定及良好膝关节力线,避免术后胫骨平台发生再次塌陷甚至再次手术,更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O)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44例四肢骨折患者资料,按照临床采取不同术式分为2组,每组72例。将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医治的设为对照组,将行MIPO医治的设为实验组,对比2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均更优(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略低(P>0.05)。结论:四肢骨折行MIPO医治可取得良好效果,且并发症少,可被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技术结合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内固定术在胫骨干骺端骨折中的治疗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8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胫骨干骺端骨折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微创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微创组患者在C臂机引导下采用MIPPO技术结合LCP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切开复位普通钢板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痂生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在术前及术后3、6个月,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HSS)评估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采血检测两组患者血清N-端骨钙素(N-MID)、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水平,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微创组患者术后恢复优占比(71.43%)高于对照组(45.71%)(P<0.05)。微创组患者骨痂生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均缩短,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的HS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微创组患者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血清N...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膝关节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71例Schatzker分型为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1例采用膝关节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经皮钢针外固定支架复位固定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固定物失效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术后关节功能的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双切口双钢板治疗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较外固定治疗的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但固定失效发生率低,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关节功能活动的优良率高,有利于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O)治疗下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胫骨中下段骨折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MIPO治疗,比较两组术后的踝关节功能、骨折愈合时间、下地时间等。结果:观察组的AOFAS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背伸度数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PO能够提高可保护骨折处的血运,有利于骨折术后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手术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髓内钉和金属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慢性感染性胫骨平台骨折不愈的疗效及其对膝关节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择慢性感染性胫骨平台骨折不愈患者9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予以髓内钉治疗,对照组予以金属接骨板内固定。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 d和术后3个月比较2组骨痂生长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伸膝最大角度和屈膝最大角度,术后1 d和术后2周比较2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 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短于或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3个月,2组骨痂生长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伸膝最大角度和屈膝最大角度均明显高于术后 1 d,研究组骨痂生长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伸膝最大角度和屈膝最大角度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2周,2组血清hs-CRP、IL-6、IL-8和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后1 d,研究组血清hs-CRP、IL-6、IL-8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髓内钉治疗慢性感染性胫骨平台骨折不愈疗效显著、创伤小、血供破坏少,有利于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和控制炎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SV-TK基因重组腺病毒(AdTK)旁杀伤效应的机制。方法:用MTT法计算细胞抑制率,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病毒感染过的肿瘤细胞和经AdTK/GCV系统处理的肿瘤细胞培养上清液与未感染的肿瘤细胞按不同比例混合均显示出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前者的抑制率随感染AdTK细胞比例的增加而增高,后者随上清液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结论:旁杀伤效应在TK自杀基因的治疗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旁杀伤效应可能是基于多个环节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溻渍治疗小儿肺部啰音难吸收方法及疗效,方法:将白芥子利用热湿敷装置溻渍敷背,疗效显著疗效.结论:疗效百定,临床取得满意疗效,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帕罗西汀对氯胺酮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 将4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n=10):生理盐水(NS)组﹑氯胺酮(K)组﹑帕罗西汀(P)组﹑帕罗西汀+氯胺酮(P+K)组.利用甩尾实验测定各组小鼠用药前后的甩尾潜伏期(tail-flick latency,TFL).结果 与NS组相比,给药后10~40 min K组小鼠TFL提高(P<0.05或P<0.01).与P+K组相比,给药后10~40min K组小鼠TFL较长(P<0.05或P<0.01).结论 帕罗西汀能够拮抗氯胺酮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长效二氢吡啶类(DHPS)降压药物阿折地平对高血压病患者的降压效果及对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的影响,阐明阿折地平的降压效果及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方法:48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阿折地平组(24例) 和氨氯地平组(24例),2 组患者经过2 周药物洗脱期后,分别给予8 周的阿折地平(8~16 mg/d)或苯磺酸氨氯地平(安内真,5~10 mg/d)治疗,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压、血液生化指标及血浆hs-CRP、SOD、6-keto-PGF1α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显著下降,阿折地平组血压降低总有效率为87.5%,氨氯地平组为91.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血浆hs-CRP、SOD和6-keto-PGF1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hs-CRP显著下降(P<0.05),SOD显著升高(P<0.05);阿折地平组患者6-keto-PGF1α在治疗后有升高趋势(P<0.05),而氨氯地平组患者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阿折地平具有显著的降压疗效,同时对As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子宫输卵管造影(Hysterosalpingography,HSG)中使用双腔球囊导管置管和注药过程中影响诊断的相关因素,并分析预防措施。方法:搜集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在本院行HSG的患者2 308例,均使用双腔球囊导管。比较不同球囊大小、导管顶端插入深度和不同通液速度对HSG的影响。结果:不同球囊大小造影剂外溢、导管脱出、发生人工流产综合征和宫腔显影不全的比例有明显差异,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顶端位于输卵管开口处者82.69%(640/774)同侧输卵管、宫角不显影,经调整后71.45%(553/774)同侧宫角显影,55.17%(427/774)同侧输卵管显影;导管顶端位于宫腔内、宫颈管内者有37例和7例宫腔部分显影或不显影,经调整后宫腔均正常显影;不同通液速度疼痛和输卵管再通的比例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淋巴静脉返流的比例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子宫输卵管造影中,根据宫腔大小和位置选用适当的球囊大小、导管位置和通液速度,获得最好的显影效果同时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红背叶根拮抗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红背叶根拮抗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作用机理.方法 制备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观察红背叶根对该模型动物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的影响及透明质酸酶、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的变化.结果 红背叶根组血清中的以上8项指标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减少.结论 红背叶根抗肝纤维化,可能是通过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表达的抑制.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二仙颗粒治疗慢性前列腺炎(CP)的疗效其及对患者前列腺液中细胞因子(IL-2I、L-6I、L-8)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用二仙颗粒,对照组用前列康片。治疗15周后对比观察两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前列腺液IL-2I、L-6、IL-8的水平变化,并和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55.0%,总有效率为85.0%,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IL-2I、L-6I、L-8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仙颗粒对慢性前列腺炎治疗作用显著,可能通过降低前列腺液中IL-2I、L-6I、L-8的水平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拉莫三嗪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疼痛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8年6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治疗PTN患者118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9)与拉莫三嗪组(n=59)。对照组以奥卡西平治疗,拉莫三嗪组以拉莫三嗪治疗,均治疗90 d。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疼痛评分(VAS)、焦虑评分(SAS)、抑郁评(SDS))及睡眠情况(PSQL)、健康状况评分,检测血清β-Ep、VIP、TNF-α、IL-1β等疼痛因子,观察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拉莫三嗪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9.83%vs. 69.49%,χ~2=7.468,P=0.006)。治疗后,拉莫三嗪组VAS、SAS、SDS、PSQ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18.178、17.825、17.522,P均=0.000),健康状况评分8项均高于对照组(t=10.113、13.917、13.038、12.837、15.226、13.446、13.012、13.057;P均=0.000)。拉莫三嗪组血清β-Ep水平高于对照组(t=7.073,P=0.000),VIP、TNF-α、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17.937、11.066、11.536,P均=0.000)。拉莫三嗪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8%vs.22.03%,χ~2=7.169,P=0.007)。结论拉莫三嗪治疗PTN可抑制疼痛因子生成,缓解或解除患者疼痛,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